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朝教育状况及意义-《郭秉文教育文集》

清朝教育状况及意义-《郭秉文教育文集》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兹已叙及清朝教育之状况,于此时代,乃近世教育所发端,而进行极速。诸清帝热心教育者过半。清代前半期之教育,不难以数语括言之。其他之目的为安国经邦,造成治事能吏所以为其达教育之目的者。盖教育既为养成官吏之物,官吏已得,则教育为人民之一语,早不成问题。多数人民之意,以为教育不过求功名之具。全国之教育,一以是为归。吾国未兴新教育以前之教育状况大抵如是也。

清朝教育状况及意义-《郭秉文教育文集》

兹已叙及清朝教育之状况,于此时代,乃近世教育所发端,而进行极速。诸清帝热心教育者过半。太宗时创造满洲字,以满文译汉书,诏诸贝勒大臣子弟,年在15岁以下者入学读书。其子世祖重建国子监,立八旗学校,置宗学以教宗室子孙。圣祖继立,酷好文学,与当时诸大儒撰纂巨著至数十种,其最著名者为:(一)《康熙字典》,乃中国文学正则字典;(二)《佩文韵府》,凡吾国文学之要辞具备焉,订成四十四大卷;(三)《骈字类编》,共三十六卷,亦一分类辞典也;(四)《渊鉴类函》,成一种百科全书,共四十四卷;(五)《图书集成》,为一卷帙浩繁之大百科全书,有一千六百二十八卷,每卷二百页。其时琉球遣陪臣子弟,赴京受业。康熙帝命入监读书,贡生1人为教习,博士一员董率之。又于皇宫左近立官校,教书读骑射。诏令各省设立社学、义学。康熙在位61年而崩。其子世宗命直省之城设立书院,并各赐帑金千两为营建之资。六年(1728),俄罗斯国遣官生41人来学,即于会同馆设学,选满汉教员教之。继世宗之位者为高宗,圣祖之孙,其好文学与教育,不让乃祖。在位日久,经纶之业妣美汉唐,重刊《十三经》与《二十四史》[3]。三十七年(1772)又诏求遗书,详审编覈,网罗古今诸书,汇为《四库全书目录》,共三千四百六十种,历史哲学、文学皆备。各书缀以撮要,诚世界文学之巨观。又其时书院,经在上之鼓奖,颇著成效。

满洲崛兴,诸帝方事武功,未遑治术,故一切内治皆借鉴于明。即以教育一端而论,几尽遵守明制,间有变更,亦因时势之不同而然。学校制度之下,分为三种学校:一曰宗学,二曰官学,三曰书院。宗学设于京师,分为三类:(一)11岁以上、18岁以下之王贝勒、贝子、公、将军及闲散宗室子弟读书之宗学,内分汉人与满人二部,功课为清书、汉书、骑射三科目;(二)名觉罗学,生员为觉罗子弟,共8学校,每旗1学校,功课与宗学同;(三)称盛京宗室觉罗官学,宗室觉罗子弟之在盛京者为生员。第二种之官学,乃包括诸种学校,为官吏子弟、满洲八旗、蒙古八旗与从征明朝之汉军八旗子弟而设,分蒙古语官学、满洲语官学、算学官学。此种学校所在地,为京师、盛京、黑龙江三处。官学之上,则有国子监,其中学官与教员,均为一时之选。学官则满汉人员各半数;入学之生员,为秀才、贡生、荫生、监生、外国留学生,满汉勋臣之子弟以及圣贤后裔;功课分经义、治事二门。修经义者选一经或兼经。习治事者于历代之典礼、赋役、律令、边防水利、天官、河渠、算法之类,或专治一事,或兼治数事。此外,京师有翰林院、钦天监与太医院,皆与教育有密切关系者也。

地方学校受政府统辖者为各省之书院、各府之府学、名州之州学、各县之县学。城乡又有社学与义学,支地方公款为贫苦儿童无力入小学者而设。省城书院之生员,学位最小者为秀才。府学、州学与县学三学之生员,有曰廪膳生,年满则考授岁贡生或恩贡生;次曰增广生;最新入学者曰附生。考课则有月课、季课、年课与特别年课。年课与特别年课中选者则赐较高之学位。省会书院渐变为只有考试而无课业,学校之名存而实亡。推其故,由于学子之功名,在一日考试之长,而不问其课业之荒废与否。是以生员之往书院,以学使临座而应考试,学使既去,学子遂亦各返其家。谓之书院教育,以学使临场与分期考试而废,谁曰不宜?

学校制度之退化,即反有以助成考试制度之进步也。吾国考试制度之完备,至清已达其极。穷乡僻壤之士,矻矻终年者,为应考试也。虽有清一代之入仕途者,有捐例,有保送,有皇上特简,然而以考试之法,甄别贤能而授职者居多。兹吾举递升考试法而述之者,盖以其为有清一代重典之故。

(一)小试。先县试,在各县举行者;继府直隶州试;终学政试。在各府直隶州首县举行者,中选者为生员,通称秀才。

(二)省试。中选者为举人,试于顺天府、各布政使司,凡秀才才得应试。

(三)会试。每三年在京师举行一次,应试者为举人,中选者为贡士。(www.xing528.com)

(四)殿试。取会试中试者以闻,皇帝亲策试于太和殿,赐进士、同进士,上选则入翰林院。

(五)特科。亦皇帝亲试之,自举人以上皆得应试,中选者通籍,吏部授之以职。

清代前半期之教育,不难以数语括言之。政府主持之高等教育,有一其他之目的,而非以教育为目的者也。其他之目的为安国经邦,造成治事能吏所以为其达教育之目的者。盖教育既为养成官吏之物,官吏已得,则教育为人民之一语,早不成问题。虽求学道德为先,上下所交称,然教育既失其本旨,是亦适成一口头禅而已。夫政府之现象,人民之反照也。多数人民之意,以为教育不过求功名之具。故无志于功名者,除人生日用之事外,凡一切知识,皆非吾所需。全国之教育,一以是为归。学校之在京师者,贵族与特殊阶级之教育也,若各行省之书院,仅徒有其名,甚言之,亦不过为俊秀士子之地。从无国家拟一普通学制,以教育为多数人谋幸福。所谓公共之教育,尽付诸私人或团体之善举。譬若政府为一采果之人,而以功名、官职与他种荣誉为奖励其繁殖,至于栽培灌溉,则不过问焉。吾国未兴新教育以前之教育状况大抵如是也。

[1][特编注]宋孝宗隆兴年号只使用了两年,此处恐为笔误。

[2][特编注]元仁宗皇庆年号只使用了两年,故仁宗皇庆三年应为笔误。

[3][特编注]应为《二十一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