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朝教育现状及郭秉文教育文集

明朝教育现状及郭秉文教育文集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初,省试之主考为地方官吏,继改为朝廷命官或翰林院人员;京试则归尚书或宰相主之,副以翰林院人员。武举之制,蒙古人视为无用者,明太祖仍恢复之。王阳明盛创个人良知说,取个人标准,以测人生之现象。阳明先生之哲学,精微而切实用,有功于吾国之学术非浅。其所主张之教育宗旨,大类裴斯泰洛齐派,深信教育为发达个人能力之温和主动物。阳明所提倡教育之要旨,洵与近世泰西教育学说若合符节矣。

明朝教育现状及郭秉文教育文集

有明一代诸帝王,皆得谓之曰酷好文学教育者也。初,太祖崛起布衣,奄有海宇,首建国子监。洪武二年(1369),诏郡县立学校,又复科举制,定教官之名及各种学校之学生额。凡学生之津贴,以及学校之课程、考试法、组织法与管理法,皆以法令规定之,取古制之所长。学校课程中,除经学外,又加武学与算学,命国子生及郡县学生员皆习射,郡县试与部试,俱有射箭与算学科目。然此文武并重之教育制,未几即废,而学校与选举,尽以文义为重矣。洪武二十五年(1392),礼部请立武学,设武举。帝欲学子兼习射事,文武并重。不许。是时吾国教育发达,声闻遐迩。日本、琉球、暹罗诸国,皆有官生入国子监读书。太祖又命郡县学校,选生员俊秀者,入京师修业。成祖时,设武学于南北两京及边陬之地;且简郡县督学官,以提倡教育;并命两千余儒者,费时五岁,成一《永乐十典》,卷帙浩繁,共一万一千卷,九十一万七千四百八十页,三万万六千六百万字,包罗万象;凡关于经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开辟论、艺术、医理、阴阳学以及佛老之道,无不备载,诚吾国文化上之一巨制。

当明代学校盛时,教育制度斐然可观。京师有国子监,又有宗学,以教贵族子弟。地方则郡有府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有乡学。此外则有教武臣子弟之都司儒学、都转运司儒学、京卫武学等。

据洪武元年(1368)之诏,京师设国子监。其性质仿古之上学与太学,生员有官吏子弟、夷生、直省考试中试者与郡县荐举者。监分六堂,修业期为十年。自第一堂顺序升入第六堂,皆用递次增难考试法。生员若于第六堂学业期满,考试合格,赐第同直省中试者,有得官之希望。明初,考试中试者为数不多,故国子监生员,不难于各省得一官职,时派往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处观政,唯中有38人,往翰林院译外国文书籍。后仕途日滥,流品渐淆。学子之中选者,不以才能而以在监时间之长短,间有不克毕业国子监者,则于官衙延长其学习时期,以为抵补。

各省学校之生员,分为四类。二类为津助生员,又二类为非津助生员。后宣宗、英宗诏令凡季考合格者,方可受国家之津助。又当明之中叶,置提督学校官,学校荐举生员之事,归其职掌;又躬历各学,督率教官,考试诸生,分生员为成绩优美者、留校补习者与退学者之三等。

明代之于考试组织法,亦间有更张。考进士不中者,许应第二试。第二试较第一试为易,唯考试规则较严,各省之考额定为1370名。后亦时有增加。进士名额,同以法律规定之,又以文风南胜于北,故进士额分为南北二部,以免南部各省多占额数。代宗景泰五年(1454)时,废去分部之制。初,省试之主考为地方官吏,继改为朝廷命官或翰林院人员;京试则归尚书或宰相主之,副以翰林院人员。(www.xing528.com)

武举之制,蒙古人视为无用者,明太祖仍恢复之。悉依文科例,分为乡试、会试,乡试巡抚御史主之,会试兵部主之。其制屡有变革。至武宗正德元年(1506),重订武举之制,武举所重为策论、射箭与骑术三科目。

明代诸帝,仍好蒙古人所奖励之医学、阴阳学、天文学诸专门学。钦天监人员,初行考选之制,继而一变为世袭。医学人员之位,传于子孙,虽有时行考试之法,然应试者大抵仍为医世家子弟而富经验之人。

明初学者与理想与元时同,祖述朱熹、二程之绪余。后有一新学说出,与宋元理学争雄长,开后世教育理想与实践教育之一新纪元。创此新学说者为王阳明先生。其学说主要有二:其一,为知行合一、不可分离之理;其二,为人当以己之心察事物之理。乃一实验哲学与理论哲学之折中派也。王阳明盛创个人良知说,取个人标准,以测人生之现象。心有所解决问题,必根据于己之本性,且极主张人生之真理,并谓知识之获得,必从实行而来,经实验之结果,确较胜于主观之效力。要言之,阳明学说之主脑,在既思之后,而必继之以行也。

阳明先生之哲学,精微而切实用,有功于吾国之学术非浅。其所主张之教育宗旨,大类裴斯泰洛齐派,深信教育为发达个人能力之温和主动物。故欲贯彻此温和启导主义,当与儿童以多量之自由,极力摒斥诸束缚。其言曰:儿童天性乐嬉游而惮拘束,譬若花草也,舒之则长,挠之则萎。故教儿童,必鼓舞其趋向,喜悦其心中,犹草木之沾时雨春风则萌动而长,遭摧折严霜则萎枯。令学诗歌,不独发其意志,且所以伸歌舞于咏歌,宣抑郁于音节也;令学礼以裨体育,不独一其动作,且所以周旋而动血脉,屈伸而固筋骨也;劝读书,不独开其知觉,且所以沉潜其存心,讽诵而宣志也。阳明所提倡教育之要旨,洵与近世泰西教育学说若合符节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