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家是中国哲学史的主干,访陈鼓应

道家是中国哲学史的主干,访陈鼓应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哲学史界都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起源和主流思想。况且,我主张“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史的主干”并非只就宇宙论而言,从人生哲学来看,道家也远比儒家深刻。但是《系辞》和《彖传》一直被认定是儒家的著作,对它们的思想归属的确定,对于确定何种思想是中国哲学史的主干无疑具有一种决定性意义。

道家是中国哲学史的主干,访陈鼓应

学者简介

陈鼓应,福建长汀人,1949年随父母赴台湾。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1979年赴美,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员。时任北京大学教授、《道家文化研究》主编。主要致力于尼采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研究。主要著作有: 《庄子今注今译》《老子注译及评介》《悲剧哲学家尼采》《老庄新论》等。

长期以来,哲学史界都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起源和主流思想。这几成学界之定评。所以几年前当您提出“道家是中国哲学史主干”的论断时,学界的反应非常强烈,从1992年起,您又创办了《道家文化研究》,积极地申说此论。在此请您概要地介绍一下“道家主干说”的主要依据。

的确,目前通行的观点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史的主体构成部分,其实这种看法缺乏足够的论据,我想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说明。

其一,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因为老子第一个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老子提出的“道”的概念,开创了中国哲学本体论宇宙论的先河。尽管中国没有西方哲学那样的认识论系统,但是老子开创的直觉思维方式,一直是最典型的中国哲学思维方式。而儒家思想在形而上学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便有,也只是些片言只语,形不成一种系统性的观点,还谈不上是一种哲学。至于人生哲学,则老庄思想远比孔孟深刻,是无待争论的。

其二,如果从哲学的专业方向来看,所谓哲学是一种对宇宙、人生问题的整体性思考,是对究竟意义的探讨。从几大文明发源地像希腊、印度来看,其哲学的开端都是从宇宙论问题出发。从这个角度看老子的“自然主义”及其对宇宙人生所作的“普遍性解释”,就足以使老子成为中国哲学之父。

我注意到,很多学者在称赞先生敢于用新视角、新方法突破学界崇儒黜道的成见的前提下,认为“道家主干说”“没有突破西方思维哲学的框架,没有深入发现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和儒家以政治伦理安顿社会人生主张背后所包含的哲学精神”。对此质疑,您有什么看法?

“道家主干说”提出以来,有很多人表示赞同,也有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这都是很正常的。在此我首先要解释的是,我提出的“道家主干说”仅限于中国哲学的范围,而非指中国文化。显然“文化”是一个远比“哲学”要宽泛得多的概念。有的学者在提出批评时往往忽略了这个前提,混淆了“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界限,以致有些批评成了“无的放矢”。

至于说到中国哲学的特殊性,我不否认而且强调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从思维方式到关注的问题都有其特殊性,但其之所以称为“哲学”,便自有其共同性。我不否认我对哲学的观点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哲学”这一概念本来就是现代才从西方引入的。因此,我们不能一强调哲学的特殊性就不关注哲学的普遍性。所谓哲学就是一种对宇宙、人生的普遍性看法。况且,我主张“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史的主干”并非只就宇宙论而言,从人生哲学来看,道家也远比儒家深刻。如“境界哲学”就为庄子所首开。原始儒家思想的精华只是政治伦理而已。纵观中国哲学史,大部分形而上的概念、范畴,如先秦的“道论”,魏晋玄学探讨的“有”“无”与“言”“意”,宋明理学探讨的“理”“气”“太极”“无极”“动静”等都为道家所首创,而这些概念正是中国哲学史的核心概念。

要确定“道家主干”地位,文献上的论据是十分重要的。前几年您曾著文阐述《易传》中的核心部分《彖传》《系辞》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文章,并断定这两篇系道家系统的作品。由此引出了一系列文献学上的论争。对于先秦文献的厘定一直是聚讼纷纭。但是《系辞》和《彖传》一直被认定是儒家的著作,对它们的思想归属的确定,对于确定何种思想是中国哲学史的主干无疑具有一种决定性意义。您能讲一下文献方面的情况吗?

由于儒家思想长期居正统地位,所以许多有关道家的事件和道家著作常被判定为伪托和伪作。像《列子》《尹文子》《文子》《鹖冠子》等长期被断定为伪书的先秦著作,都有重新考订的必要。

由于近26年有大量的文献出土,如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甲、乙本,1973年河北定县出土的《文子》残篇,特别是《黄帝四经》的出土,使我们可以把黄老思想追溯到战国中期,并且形成了一条以《黄帝四经》《尹文子》《慎子》《管子四篇》《文子》《鹖冠子》为代表的从战国中期至战国末期的黄老思想的发展线索。而且,从思想内容来看以《黄帝四经》为代表的黄老学派无疑是正统道家之外的一个较为积极的入世道家派别,它对汉初政治、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www.xing528.com)

先秦思想是诸子百家互相争鸣、互相吸收的时代,而道家思想则居于主导地位。很多习惯上认为归属于儒家典籍的思想属性都被发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或属于道家系的作品,如《易传》就是一部以老庄或稷下道家为主体而融合各家于一炉的著作。其中《彖传》主要是借老庄自然观来解释易学,因此属于楚文化作品。《系辞》则无论是依据它的精气论或它的开阔思想格局,都近于稷下道家范围。它由天道推及人道的思维方式显然属于道家的思维方式。一直将《易传》视为儒家著作,显然是只注意到了其伦理道德方面,或是受“孔子作易”的传闻的误导。

如果说《系辞》和《彖传》深受道家思想影响,那么您是如何看待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呢?

儒家思想的最大特色就是伦理学,但是儒家思想从创始阶段起就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孔子思想中就带有道家的痕迹。如孔子的“无为”思想。《论语·宪问》中谈到“以德报怨”时还引述《老子》六十三章的文字。而孟子的思想与庄子颇有契合之处。有的学者指出:孟子虽生长在邹鲁,但一直在齐的学术思想背景下成长,因此受稷下道家的思想影响很大。而荀子思想之儒家道家化,则为当前学界所共知。最近很多学者通过稷下道家的研究发现,《大学》《中庸》都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入影响。我认为从孟荀开始,儒家就开始了道家化的倾向。

汉魏晋时期的中国哲学的道家倾向或许比较明显,但是习惯上宋明理学被称为继先秦、魏晋之后的中国思想的又一个高峰,学界习惯上称之为新儒家,而且宋明时期也被看作是儒学复兴的一种标志。如宋明理学家都自称接续孟子以来的“道统”。那么如何看待宋明理学中的“道家主干”呢?

宋明理学虽被称作新儒家,但究其实,宋明理学并不是纯粹的儒家,它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所以从哲学论题看,宋明儒家多为继老庄接着讲或照着讲,同时宋儒注《四书》主要用的也是道家的观点。从思辨哲学来看,则理学与道佛二家较为接近。宋儒使用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无极”“太极”“无”“有”“道”“器”“动”“静”“常”“变”“天”“理”等大都来自道家的传统。即使是程颢认为是自家体贴出来的“天理”范畴,最早也见于《庄子·养生主》。而程朱论天理,更与老庄论“道”无大殊异。明儒王廷相就指出:“老、庄谓道生天地,宋儒谓天地之先只有此理,故乃改面目立论耳,与老庄之旨何殊。”(《雅述》上)颜元也有类似看法。而陆王心学禅宗思想影响,前人早有明述。庄、禅相通更是不争之事实。

因此,就中国哲学的发展来看,虽然自战国之后就形成了道、儒、墨、法、名、阴阳等各家思想互渗的局面,但道家思想一直起主导作用。即便某些思想体系因其伦理道德方面具有明显的儒家倾向而被指认归属儒家,如《易传》和宋明理学,构成其道论的理论构架、思维方式仍为道家所确立。这种情形充分说明道家是中国哲学史的主干。

不论如何,“道家主干说”仍是一种处于争论之中的论说,有待于进一步的丰富。那么,陈先生目前正在做哪些工作呢?

我目前正在撰写《先秦道家主干论》,先秦是中国哲学的开创期,梳理先秦道家思想犹如正本清源,可以为“道家主干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载《哲学动态》1991年第11期)

学者近况

陈鼓应(1935— ),1956—1963年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殷海光。1979年离台赴美,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校区研究员。1984年到北京大学任职。1997年到台湾大学任教,直至退休。2010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座教授”。为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其撰写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已行销40余年,成为人们研习老庄的经典读本,并被翻译为十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出版发行;提出《易传》哲学思想属于道家的观点,一反2000年来《易传》思想属于儒家的旧说;其主张的“中国哲学道家主干说”影响日益广泛。主要著作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古代呼声》《庄子浅说》《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中国哲学创始者—老子新论》《庄子的开放心灵与价值重估—庄子新论》《管子四篇诠释》《黄帝四经今注今译》《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周易今注今译》《道家人文精神》《庄子人性论》《道家哲学主干说》等。1992年创办《道家文化研究》学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已出版至第三十二辑。2015年,所著《道家的人文精神》获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子部学奖”。2016年,获文化部主办的CCTV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