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胜山镇:胜山人民不畏强暴,纪念戚继光

胜山镇:胜山人民不畏强暴,纪念戚继光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胜山人民也以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著称。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戚继光,便把悬泥山改名为“胜山”,镇名也因此而成。为世代缅怀这位民族英雄,1999年,胜山镇政府顺应广大群众的要求,建造了戚继光纪念馆。2006年,纪念馆扩迁到胜山脚下,并被市文明委列入慈溪市第六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胜山镇:胜山人民不畏强暴,纪念戚继光

胜山镇位于杭州湾南岸,慈溪市城郊东北部,东与新浦镇、逍林镇交界,南与道林镇接壤,西与坎墩镇为邻,北与新浦镇、杭州湾新区相接,全镇辖一灶、二灶、三灶、大湾、上蔡、四灶、胜东、胜西、胜南、胜山头、镇前等11个行政村和1个胜山居委会,总面积2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48万,外来登记人口2.7万余人。

胜山镇原为乡建制,新中国成立前胜山乡辖胜东、胜西、胜北诸乡,1950年4月分别建立胜山乡、胜东乡、胜西乡和胜北乡,1954年9月由余姚县划入慈溪县管辖,之后,行政区划多次进行调整。1992年5月慈溪市撤区并乡扩镇时,将胜东乡、胜西乡和胜山乡合并建立胜山镇,镇政府设在原胜山乡驻地庙湾村,后又经二次迁移,才设在目前镇前村驻地。

胜山原名悬泥山(海拔54.6米),又名越泥山。据县志记载,明代以前这里仍是一片汪洋,胜山还只是一座海上孤岛,大古塘以北至七塘一片土地为公元11世纪至19世纪中叶成陆的海积平原。钱塘江口的潮水渐低,杭州湾畔渐渐涨为海涂,悬泥山渐露海面,宛如一只巨龟在海滩上往东南匍匐爬行,东似龟缩头(今称胜山头街),西如龟垂尾,西北侧还有一座小丘,极似龟蛋,因而又俗称“乌龟山”。也有人们因其四面临水,乌黑的山石被汹涌澎湃的海浪击得草木难生,只露出一小片山脊活像一只伏在海涂上的泥螺,又称它为“泥螺山”。

胜山虽为弹丸之地,但因地处杭州湾南端,又曾为海上孤岛,扼守着杭州湾的门户,历来是军事要地。胜山人民也以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著称。据光绪《余姚县志》记载:“悬泥山在县北七十里,孤悬海中,其上多菊,下有涌泉,冬夏不竭。山北浸于大海,今俗称胜山。嘉靖中屯兵备倭有营房。”明嘉靖年间,倭寇肆行,慈溪现境原为慈溪、余姚、镇海三县滨海之北,胜山为慈溪最北首,倭患首当其冲,更是饱受倭寇骚扰之苦。嘉靖三十四年(1555)秋,戚继光奉旨由山东调任浙江,次年晋升为参将,镇守当时倭患最严重的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会同抗倭名将俞大猷等分别从观海卫和龙山所两地直奔悬泥山,查看山势地形,深入民间,掌握敌情,并招募300名本地摔跤和拳击好手参加戚家军组建悬泥山平倭新军

成继光纪念馆

相传为了激励战士争取时间奋勇杀敌,戚继光让每个战士随身带上干粮,即用蚕豆面粉制作成一个个中间空心的圆饼,用线穿成一圈,套在头颈上;还规定战士每打死一个倭寇,就用蚕豆记上一个数,待战斗结束,作论功评奖的依据,饿了还可以作干粮充饥。后来,这豆及饼就被胜山人民称为“倭豆”与“光饼”。戚继光还摆出了一种独特的“鸳鸯阵”,在悬泥山上多次大败倭寇,最终歼敌3000余人,彻底消除了倭患。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戚继光,便把悬泥山改名为“胜山”,镇名也因此而成。为世代缅怀这位民族英雄,1999年,胜山镇政府顺应广大群众的要求,建造了戚继光纪念馆。2006年,纪念馆扩迁到胜山脚下,并被市文明委列入慈溪市第六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胜山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事迹数不胜数,很有名的还有胜山头之战。根据史志记载:1840年9月15日一艘载重300吨的武装运输船“风鸢号”据翁州、犯蛟门,又进至慈溪沿海一带探测,溯海西犯,但屡遭沿海人民的英勇反击。当晚“风鸢号”窜到胜山头北面洋面,因遇飓风以至“搁礁陷涂”,不能动弹。英军自恃武器精良,竟有24个英兵驶至泥牛塘登岸,在胜山头破户入室,大肆进行掳掠。是夜有乡人急赴三山所告急。次日,三山所巡检李凝宇闻讯后,急邀足智多谋的沈贞共商对策。于是,“贞乃征众以往“,沿途民众纷纷随往围捕。胜山渔民、盐丁及兵勇千余人,从四面八方包围了英军。经过激战,毙其1人,活捉23人。这次斗争比近代史上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还要早八个月,在中国近代史上奠定了反侵略、抗外侮的先声地位。

抗日战争中,胜山人民也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这些也都为胜山积淀了丰厚殷实的文化底蕴。如今的胜山又成了国防上的千里眼顺风耳,神秘的雷达电波在万里海疆、茫茫天际搜索着可疑的星星点点。

胜山南坡上有一座洋溢着历史文化芳香的老庙——胜山庙,规模宏大,气势壮伟。据说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是为纪念胜山娘娘而建的。传说当年胜山北面还是一片汪洋的时候,渔民出海打鱼遇到大雾天气,常常会迷失方向,有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便每天晚上在胜山顶上点亮一盏汕灯,边在灯下纺线织布,边为渔民导航,拯救了许多渔民的生命。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老婆婆,出钱搭起了舍棚,塑了她的肖像,并尊称她为“胜山娘娘”,把原来的油灯称为“神灯”。久而久之,这里成了胜山庙。胜山娘娘如同台湾、福建等地的妈祖,倍受渔民的敬仰。这种传说表达了胜山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渴望

岁月悠悠,风雨变迁,胜山庙几经拆建、扩建,依然挺立。每月农历初一、十五胜山庙内灯烛辉煌,一派热闹兴旺的景象。有些景点还点缀着五彩灯光,每到晚上,灯光、烛光和星光交相辉映,亮如白昼,给人身临仙境之感。(www.xing528.com)

传说胜山娘娘的生辰是在农历的三月初三,人们为了报答她的恩德,以前每逢三月初三,都有庙会。庙会期间,胜山泊船处撑篙林立,船只栉比长达数里。东西客商慕名而来,南北风味萃集一地,戏曲艺术各放异彩。各行各业商贩的摊头从得胜桥东首至西面山脚的沿街沿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也曾组织过几次胜山庙会,大多变为物资交流会和群众性文艺游艺会。去掉了许多不良习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胜山镇由海成陆至今大约已有数百年历史,土质呈咸性,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独特的地理条件,使该地盛产野菊花、红菱、麦冬、蚕豆等经济作物,其中尤以胜山野菊花和胜东红菱最为著名。

胜山野菊花,蕊细如丸,每到秋季,花蕊初吐,乡妇村姑,腰系布囊,登山攀岩,群往采摘。采归后,焙于锅,晒干后,簸去其叶,泡茶时置杯中十余粒,即清香扑鼻。如一经蕊开,则香味大减,同时有向阳阴坡之别,香味迥异,与别处截然不同。胜山野菊花曾远销沪、杭各地,甚至为南洋各地华侨所青睐,价格奇昂。然而现胜山野菊花日益稀少,因每年冬季山民将全山柴草砍光,作为农家燃料,菊花常受其殃,更因其自生自灭,未有保护培育,故只在山势较陡或悬崖峭壁处可觅。近几年,许多外来务工者闲来无事时也上山采摘,使野菊花更加弥足珍贵。

胜山镇胜东红菱则比较幸运。据史料记载,胜山红菱也有200余年历史,是从绍兴、嘉兴一带引入。红菱一般种于清明前后,将种菱从篓里取出,均匀地撒在河塘里,它就能慢慢生长,到六七月间菱盘长得非常茂盛了,菱花在水面上绽开,白花绿盘,星星点点,相映成趣,中秋前后,采菱时节,则是绿盘红菱,村姑辗转河塘上,俏丽身影与甜美歌声荡漾河塘。胜东村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通江河多,水质好,水势平稳,河底淤泥肥厚,利于红菱生长,胜东红菱多为四角,不但产量高、而且壳薄,肉质甘甜,营养丰富。刚采来时,盛于器皿的水中,浮在水面上的较嫩,可生食,脆嫩鲜甜,口味极佳,不亚于其他水果,沉于水底的,却是老菱,一经煮熟,清香扑鼻,味糯甘甜,似栗非栗,妙不可言,而且耐饥。现在胜东红菱已经成为胜山的一道特色农产品,远销各地,极受青睐。

说起胜山,最有名的要数胜山服装布角料市场,这是全国闻名的特色专业市场。布角料市场是改革开放后,当地人在家庭工厂生产服装时,为了配原料、辅料而自发形成的,布角料的来源是本地一批胆大、敢创的人从广州、深圳、苏州等大型服装厂处理而来的。每天清晨五、六点钟,市场边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到八、九点钟,摆摊的、购货的络绎回家生产。因此,形成特有的“半天市”。

随着市场货源越来越多,顾客越来越广,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对胜山布角料市场进行扩建,形成了如今的全国最大的布角料市场。

依托布料市场,胜山的家庭服装工业日益壮大,目前全镇已有150多家服装加工厂(户)。1.5万从业人员,30多个规格,2000多个品种的服饰产品,影响较大的有滑雪衣、鞋帽、手套和内衣针织品等服饰系列,产品不仅进入俄罗斯、蒙古、越南等周边国家,还打入了意大利、加拿大、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从一方滩涂到江南水乡,从贫穷落后到小康生活,胜山之“胜”是因为有善良勇敢的文化底蕴;胜山之“胜”是因为有顺应发展的创造精神。

(黄惠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