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化教育的历史演进

信息化教育的历史演进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的这一举措也引起了世界各地的积极响应,各国政府纷纷开始制定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也因此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开端。到目前为止,教育信息化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初步发展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关键是真正发挥其促进教学环境改进与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

信息化教育的历史演进

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普及而提出的。1993年,美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的计划,即“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该计划明确指出了美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标志着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正式启动,同时也强调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从此,信息技术步入美国学校教育的步伐迅速加快。美国的这一举措也引起了世界各地的积极响应,各国政府纷纷开始制定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也因此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开端。到目前为止,教育信息化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教育信息化的起步阶段——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90年代末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关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软件、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区域教育网及国家教育网等。1995年,英国政府提出“教育高速公路:前进之路”计划。该计划尝试将全国32000所中学、540所大学、4300座图书馆和360家学术机构联网,并让每所中小学都拥有先进的计算机和各项教学软件。[6]1996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制定了第一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指出将信息时代的威力带进美国的所有学校,要求到2000年使每间教室和图书馆都能够联通国际互联网,确保每个儿童都能够用上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我国国家教委也在1996年发布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纲要(1996—2000年)》,其中指出了到2000年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目标,并分别对城市和县镇各级学校的计算机配置比例做出了具体规定。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教育信息化主要强调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相对较少。

2.教育信息化的初步发展阶段——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从软件、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转向对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的探索,包括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等平台的建立及各类教育资源的开发。在这一阶段的初步发展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关键是真正发挥其促进教学环境改进与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以期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1995年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格(Bernie Dodge)和汤姆·马奇(Tom March)首先创立了Webquest课程,并得到了很大范围的推广。随后,又有学者提出了实时教学(Just in Time Teaching,简称JiTT)模式,以期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这两者都属于信息技术在课前或课后的应用,即属于课外教学模式,并没有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带来很大改观。可以说,这一阶段人们已经开始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和学习效果的方法,但尚未实现其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3.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要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就应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课外整合转变为课内整合,即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和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2003年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启动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理科学习”(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in Science,简称TELS)项目,目的是通过理科课程设计、教师培训、评估和信息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努力来促进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以提高学生的理科学习成绩,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理科教学的目的。以TELS项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将Webquest这种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了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阶段将关注的焦点从信息技术与课外学习的整合转向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并实现了课外整合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4.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深度有效融合与创新应用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即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流于一般的技术应用,并没有实现与教育教学的深度有效融合。然而,要体现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不应该仅仅将其局限于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和资源拓展,更要推动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为教育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动力。如图1-1-1所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和创新四个阶段。[7]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与学科课程的初步整合,未来应该更加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有效融合与创新发展。也就是说,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为将信息技术深度有效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www.xing528.com)

图1-1-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拓展阅读】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看教育信息化发展

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又被称为作创新推广理论、创新传播理论或革新传播理论,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著名的传播学家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Roger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扩散是创新项目经过一段时间,通过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中进行传播的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传播类型,创新扩散则是指一项新的事物通过特定传播渠道,逐渐被某些特定社群成员所了解与采用的过程。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创新项目,而教育信息化就是这一创新在教育领域中的扩散与推广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符合罗杰斯所揭示的创新扩散的规律,即信息技术被个体或团体视为全新的方法、事物或实践在教育中的推广要经历某些特定的阶段,并表现出相应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用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发展趋势(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进行解释和预测。

如果将采用创新措施的个体数目描绘在时间轴上,会得到一条S型的分布曲线,即创新项目的相对速度曲线,如图1-1-2所示。从教育信息化不同阶段的规模来看,最初仅有2.5%的人投入到这一早期的过程中,这些人就是早期的革新者,他们以敏锐的直觉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学校,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更多的优质资源。在初期参与教育信息化的人很少,但在这一段时间之后,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不断扩散,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员和教育组织加入其中,这时,教育信息化的程度达到13.5%,接下来会有更多的学校和教育人员加入进来,教育信息化的程度达到34%,这使得教育信息化的速度很快上升。在此之后,随着信息技术被人们所熟知,另外34%的学校和教育人员也会采用这类创新,其后教育信息化的速度会趋于平衡。

图1-1-2 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下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

虽然说不同创新项目的扩散与推广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绝大多数都是遵循S型变化趋势的。总体来说,创新事物首先会被接近它的人群所接受,并逐渐向外扩散,而创新事物与社会系统的相似性越大,其模仿和推广的效果就越好。需要注意的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创新事物不假思索地全部应用到教育中来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环境,而是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使其真正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以发挥其特有的功能,这样才能在信息技术推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从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持续稳步推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