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汤琵琶与华秋苹:简明中国古代音乐史

汤琵琶与华秋苹:简明中国古代音乐史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最负盛名的琵琶名家是“汤琵琶”汤应曾。至清末,最重要的两部琵琶谱集由两个琵琶流派的代表人物编订而成。无锡派代表人物华秋苹所编的《琵琶谱》,刊于清嘉庆二十三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正式刊刻发行的琵琶曲集。它是抱弹琵琶类乐器的一种改制,柄很长,下接方形的两面都蒙有蟒皮的音箱,柄头三个弦轸缠绕的三根弦一直连接在音箱柄端调弦用的轴上。

汤琵琶与华秋苹:简明中国古代音乐史

古琴因材质、结构、音响性能、艺术表现等原因,始终未能融入合奏器乐,长期走不出“高人雅士”的圈子。古琴之外,其他乐器除了表现内容外,雅俗界限并不分明,无论宫廷、文人圈还是市井民间,都有着比较广泛的适应性或应用面,倒是地域、民族、民俗的风格之别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明清时期,一些基本成形的重要乐器在演奏技法和艺术表现上,其南北地域风格的分野开始凸显。以此期演奏技术有长足进步的独奏乐器琵琶为例。

图76 清代琵琶(正面)

从明人、南京著名曲家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可知,明嘉靖万历年间,琵琶乐已有了南北分野。江南称盛的是琵琶名家锺秀之和他的学生查八十等人,北京则以李东垣和他的学生江对峰最有名。至明末清初,北派的琵琶名家已形成了群体,通州白在湄、白彧如父子,樊花坡、杨廷果等均是。而最负盛名的琵琶名家是“汤琵琶”汤应曾。到了清代乾、嘉年间,北派代表人物是直隶人王君锡,南派代表人物是浙江人陈牧夫。清末,南派琵琶流派增多,著名的有以华秋苹为代表的无锡派,以李廷森、李其钰、李芳园等为代表的平湖派,以鞠士林、陈子敬等为代表的浦东派,以黄东阳、罗明章、蒋泰等为代表的崇明派。

琵琶(见图76)早在唐代就是重要的独奏乐器,尤其是在演奏方式自中唐定型为竖抱和指弹之后,经宋元剧曲音乐时代的磨炼和普及,至明初,其演奏技艺和表现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不少演奏家在各种文籍中留下了名字和事迹。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杂记》中记:嘉靖时“江以北”的“士大夫家”,“闺壸女人皆晓音乐”,“扬州人言,朱射陂夫人琵琶绝高”。他在《曲论》中又记:“清弹琵琶,称正阳锺秀之。徽州查八十有厚赀,好琵琶,纵浪江湖,至正阳坊之……锺取琵琶于照壁后一曲,查膝行而前,称弟子。留处数月,尽锺之伎而归。”后来查成为海内闻名的琵琶大家,赢得“抑扬按捻擅奇妙,从此人称第一声”(明·黄姬水《听查八十弹琵琶歌》)的美誉。前引李开先《词谑》中描述张雄演奏元代已流行的琵琶曲《海青拿天鹅》曰:“有客请听琵琶者,先期上一副新弦,手自拢弄成熟,临时一弹,令人尽惊。如《拿鹅》,虽五楹大厅中,满厅皆鹅声也。”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技艺》记有“琵琶绝”之号的盲艺人李近楼曰:“京师卷艺所萃,惟琵琶以李近楼为第一。故籍锦衣,当袭百户,幼以瞽废,遂专心四弦。夜卧,以手爪从被上按谱,被为之穴。其声能以一人兼数人,以一音兼数音。”明人沈榜《宛署杂记·志遗八》记近楼“能于弦中作将军下校场,鼓、乐、炮、喊之声,一时并作。与人言,以弦对,字句分明,俨如人语,或为二三人并语。或为琴、为筝、为笛,皆绝似。……万历十六年故,莫有传者”。

明末清初文人王猷定在《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中,记述了汤应曾及李东垣、江对峰、蒋山人等人的事迹和汤演奏《楚汉》(后即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一曲的演奏艺术,曰:“汤应曾,邳州人……世庙间,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奇妙。时周藩有女乐数十部,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所弹古调百十余曲。大而风雨雷霆,与夫愁人思妇,百虫之号,一草一木之吟,靡不于其声中传之。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声、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还记有清乾、嘉间无锡琵琶手杨廷果擅奏《郁轮袍》(后即琵琶名曲《霸王卸甲》)、《月儿高》诸曲,可惜没有学生,“杨殁后,无有传其学者”。由此可见,明清时文人的目光已注意到琵琶艺术的发展,一些文人开始参与收集整理琵琶谱集。至清末,最重要的两部琵琶谱集由两个琵琶流派的代表人物编订而成。(www.xing528.com)

无锡派代表人物华秋苹所编的《琵琶谱》,刊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正式刊刻发行的琵琶曲集。收王君锡传谱的北派十四曲,陈牧夫传谱的南派五十四曲,共三卷六十八曲。其中《十面埋伏》《将军令》《霸王卸甲》《海青拿鹅》《月儿高》《普庵咒》六首大曲,其余为小曲,均由华秋苹收集、编辑、考订。华秋苹又名文彬,善弹琴、唱昆曲,尤精琵琶,曾师从南派代表人物陈牧夫,得其真传。他还工诗词、书法篆刻,曾著有《秋苹印稿》《诗词草》等。平湖派代表人物李芳园所编《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刊印出版。李芳园出身琵琶世家,至他已传五代。他曾自诩有“琵琶癖”,有人称他“善弹琵琶无与敌”。谱集在华氏谱所收六套大曲的基础上,增选至十三套,即《阳春古曲》、《满将军令》(即《将军令》)、《郁轮袍》(即《霸王卸甲》)、《淮阴平楚》(即《十面埋伏》)、《海青拿鹤》(即《海青拿天鹅》)、《汉将军令》、《平沙落雁》(初名《雁落平沙》)、《浔阳月夜》、《月儿高》、《陈隋古音》、《普庵咒》、《塞上曲》、《青莲乐府》,是琵琶史上收大曲最多的一部曲谱

三弦大约从元代定型,然后是在常为北曲伴奏的过程中逐步盛行起来。它是抱弹琵琶类乐器的一种改制,柄很长,下接方形的两面都蒙有蟒皮的音箱,柄头三个弦轸缠绕的三根弦一直连接在音箱柄端调弦用的轴上。斜抱,拨弹或指弹。李开先《词谑·词乐》记述当时伴唱弦索北曲的名家曰:“三弦则曹县伍凤喈、亳州韩七、凤阳锺秀之。”可知三弦是主要用作北方小曲、北曲(杂剧)的伴奏乐器。嘉靖、隆庆间,为应魏良辅改进昆腔伴奏乐队之需,流寓江南的北曲家张野塘,于习唱南曲和改造弦索唱法的同时,“并改三弦之式,身稍细而其鼓圆,以文木制之,名曰弦子。时太仓相公王锡爵方家居,见而善之,命家童习之”(明末宋直方《琐闻录》)。即张野塘“更定弦索音节,使与南音相近”,三弦的形制也随之创变为“身稍细而其鼓圆”的圆形音箱的小三弦,有别于北方伴奏说唱音乐大鼓书的书弦或大三弦。小三弦因伴奏昆曲又称曲弦,成为高音乐器,音色明亮而清脆,其后多用于评弹伴奏和江南丝竹、十番锣鼓等江南器乐乐种的合奏。明万历六年,首辅王锡爵回故乡太仓安葬父亲,见到三弦,十分喜欢,让王氏家班学弹。汤显祖是王锡爵的学生,他的传奇《牡丹亭》最初由王氏家班演出,三弦已出任伴奏。随后小三弦以其柔宛纤丽取胜,流行于江南,成为水磨南曲和弦索调的重要伴奏乐器之一,即如沈德符《顾曲杂言·弦索八曲》所载:“今吴下皆以三弦合南曲,而又以箫、管叶之。”

相伴小三弦的还有一种新创乐器“提琴”,据《琐闻录》载,是当时一名叫杨六的乐师所创,“仅两弦,取生丝张小弓贯两弦中,相轧为声,与三弦相高下。提琴既出,而三弦之声益柔曼婉畅,为江南名乐矣”。杨六,有人认为很可能是太仓乐师杨仲修。而明代戏曲评论家潘之恒却说,杨六的提琴是张野塘的儿子传授的,野塘“其子以提琴鸣,传于杨氏”。可备参证。

万历间,北京的大三弦以“三弦绝”蒋鸣歧最有名;江南的小三弦则以张野塘为首。张死后,则以苏州范崑白和他的学生、嘉定陆君旸等最有名。据清代《广虞初新志》所引《疁城陆生三弦谱记》说,陆君旸的演奏风格介于太仓派的豪放与苏州派的清宛之间,他所编的三弦谱惜已失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