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洲音乐交流:简明中国古代音乐史

亚洲音乐交流:简明中国古代音乐史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时期,我国与亚洲近邻的音乐文化交流,主要集中体现在我国的音乐文化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经宋元的中断期后,明清时期出现了新的频繁的交流。另有约14世纪传入琉球的“蛇皮线”,即中国三弦,这种拨弦乐器被用于琉球歌曲的伴奏后,传入日本并逐渐流传开来。清乐传入日本,与明乐传入的方式、途径类同,即亦由到达日本的中国乐人传授中国音乐,再由日人代代相传下去。与清乐同时传入日本的清朝

亚洲音乐交流:简明中国古代音乐史

明清时期,我国与亚洲近邻的音乐文化交流,主要集中体现在我国的音乐文化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

先看日本。我国唐代音乐曾对日本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经宋元的中断期后,明清时期出现了新的频繁的交流。日本通常把此期(主要集中在明末,值日本江户时代)传入的中国音乐统称“明清乐”,其中包括明代传入的“明乐”和清代传入的“清乐”。传入日本的明乐以古诗词歌曲和宫廷雅乐为主,传入日本的清乐以小调、俗曲为主。明清之交的崇祯年间(1628—1644),人称九官仪的魏之琰(字双侯,号尔潜,福建神州府钜鹿郡人),为躲避战乱,随商船以商人身份,经越南转赴日本传授明朝音乐。魏之琰世代在明廷中为官,精通音乐,对明朝宫廷雅乐尤为熟悉。他于日本宽文六年(1666)来到长山寺,随身带有二百四十多首明代流行的歌曲曲谱和笛、箫、笙、管、瑟、琵琶、月琴、云锣、拍板等伴奏乐器。歌曲谱包括《诗经》、乐府、唐宋诗词歌曲和明代宫廷礼仪乐歌及部分佛曲,魏氏在日期间经常在宫廷、民间演唱。然而日本广泛关注明乐却是在魏之琰死后,经其家族,尤其是魏之琰第四代孙魏浩的致力于明乐的传承和推广,才使明乐在日本民众中得到了较多的普及。

魏浩(?—1774),字子明,号君山,日本名为钜鹿富五郎,后改名为民部,住在上京。他精通家传明乐,“人称妙造”(《魏氏乐谱·序》)。为了明乐在日本的推广、普及,他演奏、教学十余年,名声大振,许多名人拜他为师。他培养了宫崎筠圃、平信好师古等百余名弟子。为便于弟子们更好地学习明乐,他将家传明乐重新整理编辑,经平信好师古考订,于日本明和五年(1768)刊行声乐曲谱集《魏氏乐谱》(一卷本),收录乐曲五十首。至今日本保存的是《魏氏乐谱》六卷本的手稿本,书写年代不详,收录了魏氏家族所传明乐二百四十曲,包括如《关雎》《阳关曲》《长歌行》《忆王孙》《八声甘州》《桃叶歌》《风入松》《梁甫吟》《卜算子》等古代诗词歌曲及乐曲。歌词旁以日语假名注明汉字发音(闽方言语音),乐谱用明代流行的工尺谱记写。

据魏浩的弟子郁景周编《魏氏乐器图》(1780)载,此期仅魏氏传入日本的明朝乐器就有龙笛、长箫、巢笙、筚篥等管乐器四种,瑟、琵琶、月琴等弦乐器三种及檀板、小鼓、大鼓、云锣等打击乐器共十一种。可见明朝有大量乐器传入日本。另有约14世纪传入琉球的“蛇皮线”,即中国三弦,这种拨弦乐器被用于琉球歌曲的伴奏后,传入日本并逐渐流传开来。在流传过程中,乐器的形制、材料、名称都有变化,如琴腹蒙猫皮或犬皮,琴体变大且呈角形,用大拨子弹奏,并改称“三味线”,成为伴奏戏剧、歌唱和日本传统的器乐合奏“三曲”中不可或缺的乐器。

继唐五代后,明末清初东渡日本传授琴艺的古琴家以著名的东皋禅师为代表。东皋禅师(1639—1695),法名兴俦,字心越,浙江金华府浦阳人。他八岁入佛门,三十二岁任杭州永福寺住寺僧。曾随金陵派琴家庄臻凤(蝶庵,1624—1667)、褚虚舟学习古琴,尽得其妙,因避难于延宝五年赴日。先住长崎,受到关东幕府的热情接待,尊为“东皋禅师”。后移水户,任宗山天德寺住寺僧。东皋禅师随身携带了《松弦馆琴谱》《琴经》《琴谱合璧》《青山琴谱》《琴学心声》《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等十数种中国古琴谱集。他在日学习佛学之外,主要向日本介绍我国的古琴艺术,传授我国传统古曲,并培养了人见节(竹洞、鹤山,1620—1688)、杉浦琴川等多名琴学弟子。此外,他自己还谱写了不少琴歌,如《熙春操》《思亲引》《清平乐》《大哉行》《华清引》等。他的得意门生杉浦正职也有学生新丰禅师和茶僮小野田东川。小野后来也以教琴为生。这样,日本的琴学由此代代传承下来。杉浦琴川于日本宝永年间(1704—1711),对心越琴曲进行收集整理,刊行了《东皋琴谱》(又说铃木龙1771年编选日本明和辛卯刊本)。

清乐传入日本,与明乐传入的方式、途径类同,即亦由到达日本的中国乐人传授中国音乐,再由日人代代相传下去。据当时日本有文献记载,清乐传入主要经两条途径。一是日本文政年间(1818—1830),中国乐人金琴江、江芸阁等到达长崎传播清乐。金琴江最为著名的弟子荷塘一圭(僧侣)与曾谷长春等移居江户(东京)后,秘密仿制清乐乐器,首先在文人中传播清乐。此派后来传到大阪,并坚持清乐的传授和演出,被称为清乐的大阪派。二是日本天保二年(1831),中国乐人林德健从福建到达长崎,培养了如镝木溪庵等众多清乐弟子,被称为清乐的东京派。随着清乐的传入和传播,大量的清乐曲谱也随之刊印出来,如《清风雅谱》(1878)、《清乐词谱》(1883)等。最初出版的《花月琴谱》约于清乐传入日本不久的化政年间(1804—1829)即已刊行。至明治年间,日本各地出版的清乐曲谱已多达八十余册,收曲三百四十九首,如《茉莉花》《四季》《将军令》等。有些在传承过程中发生种种变化,甚至加上日本歌词,成为日本风歌曲,如《茉莉花》《九连环》等。这些乐曲的记谱法几乎都采用中国传入的竖写工尺谱。(www.xing528.com)

从明宫廷中有专门表演“琉球舞”的乐工看,琉球乐舞至迟于明代已传入我国。又据清代汪楫《使琉球杂录》说,有些航海遇风漂到琉球的“飘风华人”,曾向当地人传授在士大夫中曾盛行一时的“中国弦索歌曲”。又据《中山传信录》等书载,琉球国王曾派那霸(今日本绳那霸)官毛光弼,向由中国福建赴日的琴人陈利州学琴数月。同时,国王还请赴日的我国苏州琴人陈翼,教其子弥多罗、婿亚弗苏三和法司之子喀难敏达罗三人学琴。三人分别习得《思贤操》《平沙落雁》《关雎》三曲,《秋鸿》《渔樵问答》《高山》三曲和《流水》《洞天春晓》《禹会涂山》三曲,其中个别琴曲的难度是较高的。

至江户时代,据统计,仅日本琴士就多达六百余名,而东京派镝木溪庵(林德健的高足)等清乐高手的弟子就达数百人之多。可见清乐对日本影响之大、之深。同时,日本琴家、学者也出版、刊行了如《雅乐曲琴谱》《雅琴谱》等琴谱集,努力将日本的传统音乐如雅乐、催马乐等移植于古琴;江户时代还出版了荻生徂徕的著名琴学专著《琴学大意抄》(1722),说明此期中国琴乐、清乐已开始逐渐融入了日本音乐的肌体之中。

与清乐同时传入日本的清朝乐器约近二十种之多,其中包括管乐器清笛、长箫、洞箫唢呐,弦乐器月琴、蛇皮线(三弦)、琵琶、阮咸、胡琴(类京胡)、提琴(类板胡)、携琴(类四胡)、洋琴(与瑶琴和瑟相似)和打击乐器林琴、片鼓、太鼓、小钹、金锣、云锣、拍板等。而最重要的清乐乐器是清笛、蛇皮线、月琴和胡琴。

再看朝鲜。明清时期,我国与朝鲜的音乐文化交流也很频繁。据《明史》,明宫廷中有专门表演“高丽舞”的乐工;《清史·志七十六》说“宴乐凡九……一曰朝鲜乐……”,说明朝鲜的音乐歌舞在不断传入我国。14世纪末,高丽王朝被李氏王朝取代,明朝先后两次遣使向李朝赠送明朝乐器,即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遣使赠送九种乐器和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遣使赠送六种乐器。15世纪上半叶李朝世宗(1418—1450)当政。由于李朝大力倡导儒教,对音乐歌舞十分重视,于1430年派遣典乐黄植来华考察雅乐和唐乐,并将诸种中国乐器的描绘图样带回朝鲜,对朝鲜本土乐器的产生及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约始于高丽朝或李朝时代的朝鲜弹拨乐器伽倻琴,相传即是新罗南方的伽倻国嘉实王,根据中国传入的二十五弦瑟创制出来的。

此期的李朝还任命朝鲜著名音乐家朴堧(1378—1458)为乐学别坐、奉常寺判官,专事整理朝鲜乡乐(传统民族音乐)和从我国传入的唐乐。朴堧依靠从中国传入的编磬音律,确立了李朝所用的音律,并据此创建了乐队;利用从我国传入的律吕谱等记谱法,沿用中国古代的十二律吕名称,设计出李朝音乐所用的“井间谱”记谱法,为保存李朝的音乐作出了重大贡献。1493年,朝鲜著名音乐理论家成伣,鉴于“乐院所藏《仪轨》及谱,年久断烂”,将朴堧的理论成果收集、整理成《乐学轨范》一书。《乐学轨范》详细记载了朝鲜使用的乐律理论、乐曲乐谱、乐器乐队及舞蹈的服装、道具等,将朝鲜的宫廷音乐分为雅乐、乡乐和唐乐三大部分。其中乡乐是朝鲜本土的传统民间音乐,而雅乐和唐乐,分别是中国传入朝鲜的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此外,书中还提及从中国传入的拉弦乐器“牙筝”(即轧筝)已在其乡乐中使用,从中国传入的律吕字谱和工尺谱也已在朝鲜音乐中普遍使用。其中工尺谱与中国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俗字旁谱的符号完全相同,足见中朝音乐文化交融传统之深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