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音乐:格什温与科普兰

美国音乐:格什温与科普兰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格什温与科普兰,是20世纪美国民族主义作曲家。格什温与科普兰的双亲都是移民美国的俄裔犹太人,格什温比柯普兰大2岁,他们是同时代的作曲家,他们面对着同样尴尬的音乐成长环境:20世纪初,美国的音乐界完全被笼罩在欧洲音乐的影响之下。格什温与科普兰这一代作曲家强烈意识到必须创作具有美国特征的音乐。格什温科普兰爵士乐可以大概地描述为一种根植于即兴表演,以切分节奏、稳定节拍、独特的音色与演奏技巧为特色的音乐。

美国音乐:格什温与科普兰

格什温(1898—1937)与科普兰(1900—1990),是20世纪美国民族主义作曲家

格什温与科普兰的双亲都是移民美国的俄裔犹太人,格什温比柯普兰大2岁,他们是同时代的作曲家,他们面对着同样尴尬的音乐成长环境:20世纪初,美国的音乐界完全被笼罩在欧洲音乐的影响之下。在一些大城市中,虽然也有管弦乐队、音乐学院和歌剧院,但是人们听到的几乎全是欧洲人写的作品,指挥家、歌唱家和演奏家十有八九也是欧洲人。

一批有志于音乐事业的年轻人,差不多都走着同样的道路:去欧洲学习。他们大多数是在德国完成学业的,回国的时候,或者是勃拉姆斯的信徒,或者是瓦格纳的崇拜者。他们也写了一些很不错的作品,但是由于缺乏个性,缺乏与众不同的民族气质,因此没有产生足够的影响力。他们做出的贡献只是造成了一个音乐环境。当然,这个环境正是产生真正伟大的美国音乐家必不可少的土壤。

格什温与科普兰这一代作曲家强烈意识到必须创作具有美国特征的音乐。科普兰曾说:“我一心想写具有特殊的美国风味的严肃音乐,……我觉得奇怪,我们在严肃音乐方面不能搞出一些使人联想到美国的东西,让全世界人承认它具有美国风格。”

可是,什么样的音乐才具有美国风格呢?

20世纪初,当欧洲乐坛的作曲家如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正试图改变音乐语言的同时,在美国也有一种新的音乐风格——爵士乐(jazz)正逐渐发展成型。这种音乐的创造者,是一群在新奥尔良和其他美国城市中的街头、酒吧、舞厅和风月场所中表演的音乐家,其中大多数是非裔美国人。

格什温

科普兰

爵士乐可以大概地描述为一种根植于即兴表演,以切分节奏、稳定节拍、独特的音色与演奏技巧为特色的音乐。虽然“爵士乐”这个名词直到1917年才形成,但这种音乐却在1900年左右已经出现。我们并不知道爵士乐产生的确切日期,也不知早期的爵士乐听起来是什么样子,因为这种新的音乐只存在于演奏中,没有乐谱可以提供参考。而且,在1923年之前,只有极少数的爵士乐演奏被录音保留下来,其中“原创迪克西兰爵士乐队”在1917年的录音,是历史上第一份爵士乐的录音。

迪克西兰爵士乐吸收了拉格泰姆和布鲁斯的成分,形成了一种由小号领奏的小乐队即兴演奏的特色。

拉格泰姆音乐是一种钢琴音乐作品的风格,盛行于1890年到1915年之间。这种风格主要是由美国中西部和南部的酒吧与舞厅中演奏的美国黑人钢琴家发展出来的。乐曲通常为四二拍,采用黑人旋律,依据切分音法循环主题与变形乐句,并以中等的进行曲速度演奏。右手弹奏具有高度切分节奏的旋律,而左手以沉稳的低音伴奏。由于乐师们对黑人所掌握的切分式钢琴音乐已有相当的熏染,遂尽情模仿与发挥这种新音乐风格的特点,并取得极好效果,但拉格泰姆也一度被认为是一种只注重节奏变化而不注重旋律、情绪欢快而别具一格的钢琴音乐。黑人钢琴家斯科特·加普林(scott Joplin)是公认的“拉格泰姆之王”。

布鲁斯(blues)即“蓝调”,它不仅指声乐和器乐的音乐形式,也指一种演唱(奏)风格。蓝调音乐大约在1910年成型。20世纪20年代,蓝调音乐在美国黑人音乐中掀起了一股狂热的风潮。“经典蓝调”歌手如贝茜·史密斯的唱片销售了几百万张。蓝调音乐曲调源于美国黑人的民间音乐,例如劳动歌、灵歌以及奴隶在田野中工作时的呐喊。蓝调音乐内容大都与尖锐的社会问题有联系:有的是穷苦人对痛苦命运的哀叹,有的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的歌,有的反映纽约贫民窟和新奥尔良与旧金山码头工人的艰苦生活和斗争,还有的是对社会不公平、种族歧视的愤怒控诉。优秀的蓝调创作,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内心深藏的思想感情,是美国人民的心声。

蓝调有一种特殊的演奏(唱)风格,包括“扭曲”音、声乐凹音和滑音,旋律中必含所谓的“蓝调音”,即由大调音阶的第三、第五、第七级音的音高略微降低而产生,举例说来,在C大调中,三个蓝调音的音高是在E和bE、G和bG、B和bB之间的某个高度。“蓝调音”通常不能与钢琴上的任何音高精确吻合,即人们戏称的“琴缝里的音”。

蓝调的节奏非常灵活。与其他流行音乐的演奏者一样,蓝调歌手和乐器演奏者时常“在拍子周围打转”,重音放在拍子之前或之后一点点,而不能严格出现在拍点上。这种自由节奏表现的音乐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同时伴随着急切和期待的气氛。

格什温没有进过音乐学院,因从小喜欢爵士乐而走上一条与一般严肃作曲家不同的创作道路。他12岁开始学钢琴。1914年,15岁的他离开学校进入位于纽约廷潘胡同[1]的雷米克出版公司当上了一名歌曲推销员,从他发表第一首歌曲开始,他的歌曲乐思就像止不住的泉水一样源源不断。三年后,在为百老汇[2]音乐剧院作曲的强烈欲望吸引下,格什温离开了出版社。到20年代中期,格什温已经成为一位老练的百老汇作曲家。往后的十几年里,每年几乎要写几部小歌剧、歌舞剧或音乐剧

在格什温的职业生涯中,共发行出版了500多首歌曲,他的一些歌曲甚至以不同笔名发表,比如署名“Fred Murtha”和“Burt Wyn”,这样一来,人们将不会因为看到乐谱上“格什温”的名字而出现审美疲劳。严格意义上说,格什温是一位流行歌曲作曲家。

格什温也是一名精明的商人。时代在悄然变化,由于唱片公司的问世,以及跟随经济大萧条接踵而至的财政困难,导致大批现场演奏音乐家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格什温开始更多依赖唱片推出来应对市场行情的变化。他对时机的把握很精准,例如,1924年创作的《Somgbody Loves Me》,仅这一张唱片三个月的销量,就给格什温带来15 600美元的收入,超过他大名鼎鼎的《蓝色狂想曲》三年的收入。他成为有史以来最富有的作曲家。

他一直怀有这样的愿望:希望能成为严肃音乐家。因此,当爵士乐队领导人惠特曼委托格什温写一部“爵士协奏曲”时,格什温很感兴趣,他一直向往掺有爵士乐因素的严肃音乐。他认定这种富于活力的爵士音乐,一旦进入严肃音乐之中,必定会给严肃音乐带来生机。

据说,格什温是在前往波士顿的旅途中开始了这部爵士交响乐的创作。他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那是在火车上,可以听到铿锵的节奏和隆隆的撞击声,这种音响对作曲家时常起着刺激作用,……我经常可在噪音深处听见音乐。就在那里,我忽然从头至尾构筑出——甚至跃然纸上——《狂想曲》的整个结构。我心里并没有新的主题出现,但我运用已经映入脑海中的那些主要素材,来构思出整部作品。我所听到的就像是一种美国的音乐万花筒——我们那各族融合的幅员辽阔的国家、我们的举世无双的民族活力、我们的布鲁斯、我们大都会的狂热……”[3]从波士顿返回后仅一个星期,除了少数钢琴独奏的华彩乐段外,格什温完成了全曲的钢琴谱。那些华彩部分他准备留给现场即兴创作。

乐曲完成后,格什温为作品的标题大伤脑筋,直到演出前几天才最后定名。当时,格什温和他的弟弟(一位抒情诗人)参观了一个图画展览会,展出习作中有《灰色情调》《绿色情调》等标题,格什温的弟弟受到启发,建议用蓝色命名。格什温同意了这个文字游戏,因为蓝色(blue)一词同作品中所采用的布鲁斯(blues)曲调正好是同一个词。

《蓝色狂想曲》是为钢琴和管弦乐队而写的类似单乐章的作品,其中主题的即兴式表达同交响乐的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黑人布鲁斯音乐的调式和声因素、爵士音乐的强烈的切分音节奏和滑音效果,都赋予了这部构思独特的作品一种与众不同的色彩。各个主要段落所包含的大段钢琴独奏乐节,反映出格什温自己绚丽的钢琴技艺及作为即兴演奏家的天分。

1924年,《蓝色狂想曲》首演大获成功。原本在舞厅和夜总会里演奏的爵士乐,终于鸣响在令人尊敬的音乐厅里,报纸对它一片赞扬。

格什温音乐创作最大的价值在于把美国通俗音乐与音乐厅和歌剧院中的“严肃音乐”有机糅和在一起,创作出一种所谓交响爵士乐的新范型。《蓝色狂想曲》被认为是“容许爵士乐从酒吧间门里探出头来”的第一个成功的尝试。此外,格什温还有《F大调钢琴协奏曲》、交响诗《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等,这些仍然是爵士乐、廷潘胡同歌曲、百老汇轻松歌舞与音乐会艺术音乐的结合。他的歌剧《波吉与贝丝》是第一部完全由黑人演员主演的歌剧,采用了美国民间音乐素材,音乐中充斥了美国人固有的音乐语言和独特的音乐性,属于既有新风格又有浓厚美国民族特性的美国歌剧的代表作,开创了世界歌剧乐坛的“轻歌剧”。

多年来,格什温一直在不断求教,充实自己。他意识到,以他有限的音乐知识和作曲技巧是无法胜任严肃音乐的创作的。曾经流传着这样一段趣闻:格什温在巴黎通过海底电缆与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通话,他问后者是否愿意收他为作曲门徒,学费多少。斯特拉文斯基反问格什温每年的年收入是多少,当斯特拉文斯基得知格什温的年收入是一个给人印象深刻的四位数时,据说他的答复是:“你来给我上课,如何?”不管这段传闻是否可信,它至少证明了两点:一方面,他已经以《蓝色狂想曲》《F大调钢琴协奏曲》等作品名扬四海,另一方面,他仍在不断学习。格什温是靠自学、靠强烈的乐感、靠充沛的灵感以及天赋和直觉来创作的。

1937年夏季,正当格什温的事业如日中天,突然因脑癌离开人世,享年39岁。

科普兰(1900—1990)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且不谈他的作品,他本人曾在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担任过教授,他的讲稿以及专著被翻译成各种文字。他获得过普利策奖、纽约音乐评论家协会奖、美国电影奥斯卡最佳配乐奖,以及美国自由勋章和国立艺术与文学协会金质勋章。指挥活动相当频繁,70岁时,已指挥过世界各国的五十支乐队。担任过美国作曲家协会主席、美国音乐中心主任、库谢维茨基基金会董事、麦克道威尔协会董事。当然,他的主要成就是作曲。

在20年代的早期创作中,对他而言,“美国风格”意味着爵士乐。他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爵士乐的兴趣,并努力去挖掘爵士乐的表现力。他为小型管弦乐所作的《剧场音乐》就结合了蓝调和拉格泰姆的元素,共5个乐章,“开场白”以长号独奏开始,像无词的宣叙调,好似爵士演奏家的即兴演奏;“舞曲”的节奏复杂,节拍不断变换,更像一首真正的爵士乐;“间奏”明显具有布鲁斯风格;“歌舞表演”情绪热烈兴奋,有一种歌舞厅音乐的气氛;“收场白”再现了第一乐章的音乐。

但很快,科普兰发现了爵士舞蹈音乐在表现上的局限性。如果说科普兰早期的创作特色是将爵士的复杂节奏与严肃音乐语言相结合,以此探求美国风格,那么,在其后的创作中,科普兰作品的音响和织体变得很简朴,音乐风格较为理性。

科普兰非常喜欢民间音乐,有时他采用一些爵士乐风格的旋律,有时采用乡村音乐牧歌的音调,或者是美国的著名歌曲来作为素材,甚至还运用过其他国家如墨西哥的舞曲,因此,他的作品具有生动的气息、浓郁的民族特色。另外,他十分擅长学习各种创作技法,他从不保守,他的作品中也可见到现代派无调性的十二音作曲法,他是一个具有高度融合能力的作曲家。(www.xing528.com)

科普兰最经常被演奏的作品有舞剧《小伙子比利》组曲、《牧区竞技》,其中包含了根据西部牛仔歌曲改编的曲调;舞剧音乐《阿帕拉契亚的春天》,其中有乡村提琴风格的旋律和赞美诗的音调;为朗诵和乐队而作的《林肯肖像》,引用了林肯在葛底斯堡闻名于世的演说和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如福斯特(Stephen Foster)的歌曲)和民谣片段,以唤醒人民的爱国热情。相比较而言,《钢琴奏鸣曲》《第三交响曲》等音乐会作品在风格上更为严肃,但同样深为人们喜爱。

一位评论家用一句话概括了柯普兰音乐的特点:“清晰、明朗的音色,丰富的想象,戏剧性的效果。”再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节奏是刚劲果敢的,充满活力,他的旋律常常有潇洒的大跳,和声时而和谐、时而尖锐地撞击。整个音响的透明度很高,给人清新的感受。

当然,在柯普兰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作品的风格在不断变化,有些甚至差异很大,它们展示了作曲家广阔的内心空间。

《阿帕拉契亚的春天》是科普兰影响较大的作品。它以美国19世纪宾夕法尼亚的乡村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对年轻的新婚夫妇开始建立家园的情节。早上,乡村的空气格外新鲜,山区的景色通过宁静悠然的音乐展现在人们面前。新婚夫妇热情邀请前来道贺的客人们参观新居,并表示了他们对新生活的信心。圣咏风格的旋律和活泼快乐的舞蹈交替出现,也带来真诚的祝福。这故事情节相当简单,但是音乐本身颇富魅力,别具一格,常在音乐会单独演出。

[美]柯普兰:《阿帕拉契亚的春天》

《阿帕拉契亚的春天》最初是为伟大的现代舞蹈家玛莎·格莱姆的芭蕾舞剧而创作的配乐。科普兰花了大约一年的时间才完成。在创作时,柯普兰想:“花上所有时间去为一个现代舞团创作一首35分钟的配乐,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啊!明知道大多数的芭蕾与它的配乐的生命力都不长久!”1945年,科普兰将芭蕾舞曲中的部分抽出,改编为一部为管弦乐而创作的组曲,这部组曲为他赢来了几个重要的大奖并使他声名大噪。

在美国民族主义音乐中,科普兰代表的是严肃音乐的主流,而格什温的做法是将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结合起来,他们代表了美国民族主义音乐发展的两个方向。[4]

《蓝色狂想曲》[5]

格什温

作品导读

曲式结构包括三个主要段落及一段尾声。

《蓝色狂想曲》始自一个如今极为有名的单簧管独奏,它从低音的颤音开始,在上行音阶的基础上行进,最后滑向一个高音的“哀嚎”音,引出一个放荡不羁的主题。该曲由单簧管滑音所带出的蓝调似的音乐主题开始,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很典型的切分节奏。

[美]格什温:《蓝色狂想曲》

例14-1

速度相当适中地

接着是一个反复音主题,由圆号演奏,并出现多次。

开始的段落之后是一长段钢琴独奏乐段,然后是蓝调主题的回归以及一个进行曲般的小号主题。

一个新的爵士乐般的主题在低音区出现,开始了活泼的第二段,该段被标记为“动态的”(con moto)。

中等慢速的第三段建立在一个抒情浪漫的旋律上,开始由小提琴奏出。这段易记的旋律与一个圆号奏出的对应旋律相结合。例14-2

带有感情的适中行板

《蓝色狂想曲》以快速的尾声结束,由变化的、快速的浪漫旋律引出。

【注释】

[1]廷潘胡同(Tin Pan Alley),位于纽约第28街,集中了很多音乐出版公司,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流行音乐歌曲创作和发行的集中地。

[2]百老汇是纽约的一条大街,那里集中了许多戏院、夜总会等,是纽约著名的文化娱乐区。

[3]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欧美部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页。

[4]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370页。

[5][美]罗杰·凯密恩:《听音乐》(插图第6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35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