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化背景下的出版业:网络传播导论

数字化背景下的出版业:网络传播导论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对于加速我国新闻出版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十分重视,在2001年初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局局长会议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充分强调了中国出版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石宗源指出,科技进步是提高新闻出版业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90年代初期,数字化技术开始在出版业得到广泛应用,数字化光盘的出现,促进了音像出版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数字化背景下的出版业:网络传播导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以下简称 《纲要》)2011年初发布,就信息化建设 《纲要》用了一个专章3个小节共约700字作集中阐述。《纲要》指出,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设施建设,形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国家干线传输网络……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规范采集和发布,加强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因此,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推进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所谓信息化,不仅意味着信息管理的现代化,也指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检索、查询和传播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及系统化,从而保证信息的即时性及增值功能。

在20世纪里,出版作为一种现代产业已十分成熟,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版的集约化、集团化、国际化走向日趋明显,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建设信息工程的力度。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面对国际国内信息化的强劲走势,我国出版业也将纳入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轨道,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国家对于加速我国新闻出版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十分重视,在2001年初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局局长会议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充分强调了中国出版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石宗源指出,科技进步是提高新闻出版业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科技进步和创新作支撑,就难以摆脱低水平、低效率的局面。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以及传统出版业库存及成本压力的增加、增值服务的供给不足,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矛盾的日益突出,传统出版方式逐渐被淘汰,而新兴的出版形式却获得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新闻出版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出版形态,出版数字化的意义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1.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源头

信息资源建设包含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创作、分发、使用、保存各个环节,出版业是其中的源头,处于信息交流系统的上游,在信息资源建设中,需要充分发挥其有利地位。

2.数字资产系统的主权机构

数字资产在出版社的整个资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提高,社会对数字资源的利用更加普遍,建立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数字信息可以方便应用,按需印刷就有可能实现。建立良好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可为全社会提供服务,既方便信息服务机构的利用,又使信息技术附加值愈来愈大,在出版经营中的作用也愈来愈显著,其收益在出版社全部收益中所占比重将愈来愈高。这些数字资产,只有出版业对其拥有权益,利用这些数字资产进行二次开发的IT企业和信息服务机构都不具有数字资产所有者的地位。

3.数字信息服务的重要环节

出版业是科学交流体系的源头,是信息生命周期的母体,是文献信息系统的上游。无论是元数据信息 (书目索引、文摘),还是对象数据信息(电子出版物),都要由出版机构生产,如果出版机构不与时俱进,就会造成全社会的浪费,以及某些方面的混乱。

4.创新信息的组织基地

虽然网络文化在传播知识信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信息来源仍是以图书报刊发表的信息为主,网站独自组织的信息源很少。正式的科学交流形式并未改变,新的学术思想还是通过学术论文与专著向社会发布,进行创新信息组织工作的,仍然是出版行业,国内外均是如此。

5.市场管理的有效工具

建立电子底账+联网核查制度,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出版物市场管理的基本做法,但只有出版业广泛采用数字出版技术,才可以提供准确的出版物电子底账,并且将元数据与对象数据进行统一管理,联网核查制度才有运行的基础。

6.信息经济增长的亮点

出版业在信息经济中所占份额愈来愈大,出版业是信息内容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是出版业自身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带动信息内容产业其他部门的原动力

7.新技术开发的关键(www.xing528.com)

目前,美国在数字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对数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阶段许多关键技术在于处理中文信息的特殊性上。如何解决中文文献的复合出版、自动标识、自动分类、智能检索,只有在中文文献出版过程中才能实现,这是我国数字技术研究与应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也是技术开发部门的关键所在,离开了出版业,就无从着手。

8.综合国力的象征

历史说明:哪个国家在信息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反映了这个国家在科学、教育、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信息技术领先的标志是其出版业的水平,农业时代的中国,工业时代的欧洲,信息时代的美国,都是例证。

我国的电子出版酝酿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真正起步是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主要指把电子计算机技术用于出版物的印前编辑出版工作,还不是指出版全过程数字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数字化技术开始在出版业得到广泛应用,数字化光盘的出现,促进了音像出版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进入90年代中期,由于电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不断扩大,从而催生了以数字多媒体为表现形态的电子出版产业,特别是一大批传统书刊出版单位利用电子出版物这一载体,实现传统纸媒体向数字媒体的延伸,跨媒体经营渐成潮流。

到了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出现了新兴的网络出版(Network Publishing),它是电子出版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将文献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储存在光、磁等存储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受众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的出版形式。它是电子出版的一种类型,与之相对应的非网络电子出版,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出版发行的,即其从创作到发行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而后者是指将数字化信息存储在光盘等存储介质上,通过传统的书刊发行渠道流通的电子出版形式。

我国第一种电子出版物是武汉大学陈光祚教授的 《国共两党关系通史》(磁盘载体),于1991年5月发行;第一种多媒体电子出版光盘 《邮票上的中国》于1992年年底发行;第一种数据库光盘 《中国企业、公司及产品数据库》于1993年1月开始发行,到1993年年底共出版了12种只读光盘电子出版物。另外,1992年中国软件协会软件出版分会和1993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电子出版研究会的成立,对电子出版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

我国在1993年基本具备了只读光盘的生产能力,早期生产的只读光盘出版物基本上属于期刊、专利法律等数据库类型的电子出版,现在的电子出版已开始向文化、教育、旅游、娱乐等领域发展。同时,多媒体技术也被广泛运用到只读光盘产品的开发中,电子出版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01年4月,国内累计制作出版了5 000种以上以只读光盘为介质的电子出版物,内容覆盖了各领域,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繁荣多媒体市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而网络出版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联机情报检索服务系统,著名的联机检索服务系统有1966年建立、1972年投入商业性运营的DIALOG系统,1965年建立、1973年投入商业性运营的OR-BIT系统, 1976年建立的BRS系统,1975年建立的ESA系统等,这些联机情报检索服务系统也是一种网络出版。但现在所谈及的网络出版,往往是基于互联网的文化传播载体。

互联网是美国率先发展的,世界上第一家网络报纸是1987年成立于美国的 《圣何塞信使报》,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报刊—— 《华夏文摘》于1991年4月在美国创刊。在国内,网络出版概念的成型始见于 《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令第17号)第五条:“本规定所称互联网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网络出版作品主要包括:①已正式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等出版物内容或者在其他媒体上公开发表的作品。②经过编辑加工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作品。

新闻出版总署定义的网络出版非常明确,出版主体是国家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出版社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机构才具有法人资格,出版客体 (书报刊、音像电子产品,经过加工编辑的文学、自然与社会科学作品)已经或者需要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出版监管规定经过审查的作品,出版介质是互联网在线传播。在我国内地出现的第一份中文网络报刊—— 《神州学人》创刊于1995年1月,由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主办,通过中国教育与研究网(CERnet)向全球发行。网络出版发展至今,已粗具规模,它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出版观念。对传统出版业来讲,与互联网的结合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利用和 “嫁接”的过程,而是一个如何开拓新的空间、新的领域以至新的产业的问题。与传统出版相比,网络出版具有低价位、出版周期短、时效性强、内容广泛、无纸印刷、多媒体表现形式、检索快速方便、可与读者互动等特点。关于网络出版的概念的定义,还有不少其他表述,在此不赘列举。

传统出版业发生的数字化变革,使得出版的载体从纸张、磁带扩展到光盘、计算机、手机和互联网,出版的形式从图书,电子出版到网络出版、手机出版和跨媒体出版,内容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阅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网络出版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5W出版,也就是任何人,能够在任何地点与任何时间,针对任何读者,采取任何形式的出版,它也是出版市场大融合的重要推动力量。网络出版的市场是无疆界的,网络出版内容范围的拓展以及表现方式的转变,将传统的读者、观众、网民转变成广义的内容消费者,在阅读海量信息迎合浅阅读趋势的同时,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使得内容消费提升为高层次的知识消费,这是深深吸引出版界、IT界巨头纷纷投入其市场争夺的原因之一。同时,网络出版既以出版的数字化为基础,又能进一步推动出版的全面数字化和网络化,催生新的出版模式。出版、传媒、影视,信息乃至服务等行业之间的壁垒正在不可阻挡地被打破,数字技术下出版的范围延伸到了包括移动内容,互联网服务、游戏、动画,影音、出版和数字化教育等几乎所有数字内容产业,并成为整个互联网产业的一部分。

新闻出版总署在2000年开始正式获得国务院授权管理网络出版,该部门对目前已经出现的互联网出版行为的形式作了归纳,主要有11类行为,包括网络学术文献读物、网络文学、网络教育读物、网络报纸、网络期刊(又称电子杂志)、网络图书 (也称电子书)、网络地图 (也称电子地图)、网络游戏、网络音像、博客出版、手机出版。2004年1月,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设立了首批50家互联网出版机构,这标志着我国第一批网络出版合法主体的诞生,我国网络出版从此进入产业化发展的阶段,网络出版人员总数超过10万人,产业链逐步形成。仅2004年,中国网络出版收入就达到35亿元人民币,带动相关产业 (如IT、通信、媒体、教育等行业)收入达到250多亿元。经过短短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网络学术期刊的出版总数已达7 486种,99%的学术期刊实现了网络出版。网络出版已经形成强大的发展势头,正日益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消费结构和认知取向,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高新技术发展对于新闻出版业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在编、印、发、供等环节采用高科技手段,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加强磁、光、电等新媒介的研究,积极开发新的出版媒体;要实现出版物编辑制作流程数字化、印制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加快出版产业的信息化步伐;要研究制定有关新闻出版电子商务活动的规章制度,加快行业标准化信息体系的研究与建立……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推进新闻出版业信息化建设的决心。信息化的基础是数字化以及基于数字化的网络化,如何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出版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将引发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代表着未来出版业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飞速发展,给出版的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也提出了巨大挑战。

[1] 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3-1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