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民族体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特点

中国民族体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特点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在扩大,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取得了突破性进步。此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较好的还有旅游业、广告业、艺术产业、教育产业等。

中国民族体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中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的地位得到巨大提升,规模空前扩大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异常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文化主要发挥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文化产品与服务属于文化事业,其生产完全由政府财政拨款,所以这一时期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变,人们的文化和精神需求日益增长,文化产业化才逐渐起步。所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比较晚。从改革开放算起,我国文化产业已经在曲折和探索中行进了40多年,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萌芽阶段、90年代从自觉到自发的阶段,进入21世纪后开始加速发展。现在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的高度,国家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使其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贡献力量。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在扩大,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而且,在一些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文化产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具有一定的规模,门类比较齐全,实力有很大的增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逐渐扩大。

2.文化产业的政策渐趋完善,环境进一步优化

世界各国的产业发展经验来看,以政府为主体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和资源配置,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机制的完善以及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在扶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尤其是产业意义上的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渐趋完善的过程,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政策体系,包括国家战略层次的、地方规划层次的和针对某一区域或某一文化行业的具体政策。渐趋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和针对文化产业发展新领域、新问题制定的法律法规优化了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支持。

3.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举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全程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所释放的文化生产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强劲动力之一。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取得了突破性进步。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已经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边界清晰且两业并举的局面。

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方面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素养、培养审美能力、陶冶艺术情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优化产业环境、培养潜在消费的作用。

文化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转企改制是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只有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才能使文化产业摆脱体制的束缚。文化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后,社会资本也纷纷加入,文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增强,它们努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充满了活力。另一方面,国家支持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据统计,民营文化企业在能够进入的文化产业领域几乎都占有重要地位,比如电影业、艺术表演业以及新兴动漫和游戏产业等。

4.文化产业重点行业发展迅速,新兴业态优势凸显

出版业一直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转企改制、大型出版集团的成立、跨地区和跨所有制的战略重组为出版业发展注入了活力。近年来,即使有金融危机和国内重大自然灾害的不良影响,我国出版业依旧保持了稳中有升、扎实前进的趋势。在图书出版方面,就出版物总量而言,我国已位居世界第一。除了传统出版业的平稳发展,新媒体出版增长势头强劲,网络出版、手机出版、数字出版与印刷等新兴业态也是行业的新增盈利点。

广播电视领域,新兴业态成为发展的亮点。数字广播进一步发展,网络广播、移动广播发展前景广阔,广播正在进入发展的新时代。在电视方面,近两年数字电视发展加快,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从城市到农村的数字电视改造基本完成。同时,由于政策的放松和技术的进步,高清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都发展起来。我国正逐渐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

动漫产业在近几年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从国家到地方都对动漫产业进行全力的政策支持和财税支持。产业推进、内容创新加上政策优惠,动漫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数量与质量都有大幅提升,拥有了一些优秀动漫企业和品牌。动漫产业运作模式的探索有了新的进展,动漫产业链建立并渐趋完善。在漫画方面,目前,国内漫画期刊已达50多种,发行数量增长很快,并出现了漫友文化、知音集团等有一定实力的优秀期刊企业,它们还努力以期刊带动图书出版,并与其他媒体联动,开创中国漫画产业链的多元化模式。而且,中国已经出现一批较为优秀的漫画家,他们为中国的漫画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网络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在互联网业务应用方面,网络音乐网络新闻搜索引擎、网络游戏和网络视频在使用率排名上位居前五。其中网游产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随着游戏数量增加、技术含量和游戏质量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以社交网站为载体的社交网络游戏迅速发展起来,社交网游成为网游产业新的增长点。不过互联网业务发展速度最快的是网络商务业务,专家指出,中国网民群体的网络应用正从娱乐型向消费商务型转变。

此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较好的还有旅游业、广告业、艺术产业、教育产业等。总的来说,在良好的政策条件和逐渐健全的市场环境下,依托科学技术的支撑,融汇优秀的创新和创意,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在逐渐做大、做强。(www.xing528.com)

5.文化企业具有一定实力,产业品牌初步建立

经过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我国的文化企业主体地位基本确立,按照市场规律、通过合理的市场竞争,文化企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文化产业各行业都出现了一批有实力、有创造力的优秀企业,初步树立起文化产业品牌。并且,在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下,文化企业出现了集团化、跨地域和跨行业进行资源整合的趋势。比如,在电影行业,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是内地最具实力的电影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应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由8个单位整合而成的。它是内地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并拥有全国性的电影频道、国家投入的数字电影基地、多条重要的电影院线。在出版领域,我国已经成立了众多的报业集团和出版集团,2008年海南凤凰新华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引人注目,它由海南省新华书店集团与江苏省新华书店集团合作重组而成,是我国第一家跨省的发行集团,是我国文化产业领域中跨地区资源整合的先锋。在文化产业品牌方面,各行业都初步创造了具有一定知名度、受消费者信赖和欢迎的品牌产品,比如旅游行业中“好客山东”、动漫产业中的“喜羊羊”、报刊业中的《南方周末》和《青年文摘》、网络产业中的“QQ”、网游中的“盛大网络”、主题乐园中的“华强”、广告业中的“奥美中国”等。

文化产业逐渐融入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有所增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文化产业尽管起步晚、发展不完善,仍旧被推入了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浪潮。随着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逐渐从文化产品进口发展到国际文化产品生产和一定文化产品出口,与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国际文化产业市场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影响日增。一方面,我国的文化产品中有一些能够进入到国际文化市场的高端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比如,我国的优秀电影通过各大电影节在世界范围大放异彩,并出口到许多国家和到许多地区放映;绘画艺术业具有一定的国际地位,如北京798艺术区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从这里走出去的艺术家的作品已经进入世界顶级画廊;再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已经成功登陆迪斯尼的播放渠道,并计划在亚太地区52个国家和地区播映。

总的来说,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不能适应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不能完全应对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的挑战。

(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1.政府扶持与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的文化产业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的,不同于欧美等国以市场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参与、引导的因素更多一些,而且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逐渐确立,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政府扶持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的特点。在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的扶持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从内部的产业成长还是从外部的国际竞争形势,无论是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还是从满足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从整体提升社会发展水平还是从增加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等方面来看,中国的文化产业都不够强大,无法完美胜任这些重大任务,需要国家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为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帮助。政府为扶持文化产业、发挥文化产业在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而制定的文化产业专项振兴政策,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为文化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体制性“松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我国文化产业这几年来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从长期被束缚的体制中解放出来后的“恢复性”增长的性质,体制性的“松绑”和政策性推动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发生于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于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但是由于市场和文化体制的不健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一直受到体制性束缚。文化体制改革是对文化生产力的释放,每一次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都是文化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是对文化产业发展注入的强劲动力。

3.文化产业集群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形态

文化产业集群就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比如美国好莱坞就是一个典型的影视业集群,600多家大大小小的影视公司集聚于此。在中国,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集聚区等都是集群的表现形式。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产业集群现象开始是自发的,是文化产业自然发生的市场化集聚,后来成为政府鼓励、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在两种合力尤其是后者的作用下,我国的文化产业集群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构成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文化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能够降低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新技术在集群内部的传播和使用,还有利于集企业合力形成集群品牌,进而提升内部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引导,必须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不能盲目上马。集群适应围绕一条或一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企业群发展。当它们有互为上下游、互为生产性服务业、彼此间是互需互补关系时,集群快速膨胀,出现红火的状态与前景。但是,集群对一些文化产业子目性企业的单纯汇聚现象不太适应,尤其当这些企业没有共生互补的业务联系,没有价值链式彼此需求、依赖、合作的基础,甚至存在竞争排斥性质时,人造集群只能“形”集而“实”不集,难有集聚效益可言。

4.民营企业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和政策的调整,社会资本涌入文化产业领域,民营企业崭露头角,凭着灵活的体制和良好的适应能力,成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民营企业在政策允许进入的所有文化产业领域都十分活跃,比如在电影业中民营企业参与部分占据了80%的份额;在艺术表演业中,民营的文艺表演团体达6000家,而国有的文艺表演团体只有2800多家,而且,在新兴的文化产业行业中民营文化企业也有非常出彩的表现,比如我国的网络游戏产业领域,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在它们的努力之下我国的网游产业较以前有了飞跃式的进步,由以代理为主发展到原创游戏市场占有率超过60%;在动漫产业领域中,创造出优秀形象、成功模式的动漫企业基本都是民营性质,比如三辰、宏梦、奥飞、原创动力等都是动漫产业的领头军。民营企业不仅为文化产业创造了经济价值,更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要素,民间资本和民营文化企业所具有的体制灵活、运转高效、适应市场能力强等特点,为我国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文化生产理念、企业组织架构、经营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也促进了文化管理体制创新。

5.科技与产业融合促进了产业升级,催生了文化产业新型业态

在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史上,科学技术一直是推动文化产业的最有力工具,印刷术、广播、电报、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的发明,每一次科技的飞跃都深刻地改变着文化产业的形态,推动文化产业向前发展一大步。当今世界欧美国家文化产业发达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发达的科技。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处在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中,这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科技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使传统产业通过与科技成果的融合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又催生新的产业形态,比如报刊业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发行量锐减,曾一度成为人们口中的“夕阳产业”,但是与数字和网络技术融合之后,其新闻采编、传输、排版、印刷等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最重要的是报刊数字出版以新业态的形式为报业带来一股清新之气,网络报纸、手机报纸等成为报业新的盈利点。音乐产业深受互联网上的盗版行为之害,销售额锐减,整个产业萎靡不振,但是移动通信的彩铃业务、网络音乐服务等为音乐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还有以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数字出版、动漫、网游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都是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