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大学:国际竞争力研究,助力创新型国家

浙江大学:国际竞争力研究,助力创新型国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的浙江大学着眼于长远发展,提出了“到2017年即建校120周年前后,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在明确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浙江大学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大学建设计划“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大力支持,积极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研究平台基地建设。

浙江大学:国际竞争力研究,助力创新型国家

四、中国浙江大学——全面落实国家重点大学建设计划,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浙江大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1897年成立的求是书院,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浙江大学目前是中国教育部直属、省部共建的国内一流高等学校,是首批进入中国“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据2010年统计,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共43368人,其中本科生22557人,硕士研究生13413人,博士研究生7398人;学校专任教师2965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75.85%;教师中正高职133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0人,长江特聘(讲座)教授8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6人。学校现有5个校区、7个学部,下设20个学院(含63个系),20个院级系,1个教学科研部,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62]浙江大学力争到2017年即建校120周年前后,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浙江大学在1998年并校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整合资源,认真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一项重大举措,为创建规模大、层次高、学科门类齐全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中国政府决定将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浙江大学。1998年9月15日,新的浙江大学成立,经过统一管理制度、重组学科院系、建设紫金港新校区等一系列资源整合和部门融合过程,学校的办学规模、学科覆盖面和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提高。[63]四校合并也为新的浙江大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新的浙江大学着眼于长远发展,提出了“到2017年即建校120周年前后,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如表7—5所示,学校为确保宏伟目标的稳步实现,制定了一系列相互衔接配套、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例如,在《浙江大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行动计划》中,浙江大学提出在今后十年实施“总量与内涵同步发展的快速提高期”、“从总量发展到品质提升的全面推进期”、“以品质提升引领声誉巩固的稳定发展期”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拟通过卓越教育计划、学科会聚计划、人才支持计划、社会服务计划、海外合作计划、资源优化计划、管理创新计划以及和谐杭州示范区建设计划这八大行动计划实现2017年宏伟目标。[64]

表7—5 学校发展规划文件

img199

img200

资料来源:2000—2006年资料来自http://xywh.zju.edu.cn/cjz/cjz.html;2006年以后资料来自《浙江大学年鉴》。(www.xing528.com)

在明确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浙江大学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大学建设计划“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大力支持,积极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研究平台基地建设。浙江大学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抓手,对学科进行捆绑建设,推进相关学科发展和交叉研究。学校“十五”时期的“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共20项,涵盖了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生物科学等多个优势专业领域[65]“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达25项,数量与前期相比有所增加,专业领域的覆盖范围也更为全面。[66]浙江大学在打造学科高地的同时,也积极推进学科“造峰”。学校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国际一流水平为目标,组织精英团队,凝练突破方向,以较大强度的集中投入建设一批“重中之重”学科项目,占据学科制高点,形成若干学科高峰,带动大学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67]浙江大学已有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10个学科已率先成为世界知名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的学科前1%排行。[68]如表7—6所示,浙江大学在推进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依托“985工程”积极推进研究平台和基地建设。这些平台基地汇集了优秀专家学者和学生,整合了各方研究能力和资源,推动了学科发展和交叉研究,促进了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表7—6 浙江大学“985工程”二期平台和基地建设项目

img201

资料来源:http://www.zju.edu.cn/redir.php?catalog_id=1000032.

浙江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人才强校、师资为本的理念,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浙江大学充分利用“111计划”、“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一系列国家层面的人才引进和资助政策,积极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例如,浙江大学入选“111计划”的信息与控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先后引进了13个国家和地区的,包括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W.M.旺纳姆(W.M.Wonham)和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拉尔斯·塞伦(Lars Thylén)两位学术大师在内的25位世界顶尖专家。他们的加盟大幅提升了本学科群的创新研发能力,拓宽了基地的国际视野,带动了一批学术交流项目,为基地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69]其次,浙江大学也从自身做起,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和资助奖励政策。学校实施以学术大师和战略科学家为核心的“领军人”战略,并把“院士引进工程”作为实施“领军人”战略的重要内容。学校通过建立“光彪讲座、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引进和支持急需的顶尖学术人才。学校还通过“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出国研究专项计划”(新星计划)、“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紫金计划)和“青年教师交叉学习培养计划”,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使中青年教师成为学校科研创新的中坚力量。[70]最后,浙江大学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学校于2004年首次对新增教授岗位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并继续提高教师任职条件,改革评审程序和评审方法,实现教师职务评聘权力的重心下移。[71]2005年,学校还成立了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和人才引进办公室[72],并开发建设了“浙江大学人才引进”网站及“引进人才绿色通道”系统,以此加强引才引智的组织领导,规范和便捷人才引进工作。[73]

除此之外,浙江大学在人才培养、学部制改革、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适度控制本科生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研本比例从并校初期的1∶4.5提高到2008年的1∶1.4,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结构初步形成。[74]学校还通过改进研究生招生计划名额分配方式、允许学院自主划线、允许部分研究能力强的考生向学院申请特别复试资格、允许院士等部分导师自主遴选博士生、继续放宽研究生招生的复试比例等制度改革举措,加强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浙江大学还积极因材施教,探索出竺可桢学院、“大文科班”、“大理科班”、“丘成桐数学英才班”和“巴德年医学班”等多种精英教育模式。[75]在学部制改革上,学校于2008年7月起逐步将全校学术部门调整为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农业生命环境学部和医学部共七个学部[76],以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和完善学术机构及其功能,落实“教授治学”原则,激发基层学术组织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学科交叉,开拓新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适应学校简政放权和加强人才整合培养的要求。[77]在社会服务方面,浙江大学与所在地杭州市政府共同推动“名城名校”战略合作深入开展。学校还通过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和宁波理工学院等战略举措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78]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学校除与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日本东京大学等国外90多所世界著名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外,还积极主动融入世界一流大学合作网络。2000年,浙江大学和世界多所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发起成立了“世界大学网络”(Worldwide Universities Network);2003年,学校加入了成员学校包括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等42所著名大学在内的“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APRU)。[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