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探析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探析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历来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实现社会和谐,更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久不变的主题之一。实现社会和谐,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追求的价值目标,又是持续推进、不断实现的历史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探析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历来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在我国历史上,就曾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虽然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在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旧制度之下,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实现社会和谐,更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久不变的主题之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一文中指出,现存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欧文以“新和谐”命名他的共产主义试验;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作“和谐与自由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魏特林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处女作”;与此同时,又指出: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因而只能陷于空想等历史局限性和理论缺陷性当中。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地设想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他们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内在矛盾,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上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奋斗和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地推向前进。在新中国成立、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毛泽东提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一些重大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论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证了如何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断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他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要求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认为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他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等等。

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起点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之所以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之所以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我国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又要通过科学地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更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地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和谐,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追求的价值目标,又是持续推进、不断实现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因为我们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这些矛盾和问题、趋势和特点,主要包括:

一是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十分迫切;

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三是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特别是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

四是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五是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

六是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要求;

七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八是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等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了严重影响,等等。

面对着这些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调和矛盾,如不及时、妥善地处理,就会陷入“拉美化”那样的危险。所谓“拉美化”,是指在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六个方面的失调:第一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增长、轻分配拉大了贫富差距。在拉美,占人口30%的穷人,仅获得国民收入的7.5%(其他地区平均为10%),而占总人口5%的富人却获得国民收入的25%,占总人口10%的富人拥有国民收入的40%,以致用来衡量财富悬殊程度的基尼系数,在一些拉美国家达到了0. 6。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许多拉美国家都遵循“先增长后分配”论,误以为蛋糕做大了,分配自然会实现社会公正;然而,事实证明,经济增长并没有自动导致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第二是城市与农村发展失衡。拉美的城市化率从1970年的62.5%上升到2000年的78%,这样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付出的沉重代价是:与城市的霓虹灯摩天大楼并立的是城乡结合部的贫民窟,贫民窟里的居民实际上很难享受医疗教育、供电和排水等基本生活设施。第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不到和谐发展。拉美拥有世界上40%的动植物和27%的水资源,且47%的土地被森林覆盖,但也面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在1981年—1990年间,拉美以几乎是非洲、亚太地区一倍的速度,年均损失热带森林740万公顷,损失的森林生物量在全球25亿吨中占13亿吨,超过了非洲和亚太地区损失量的总和。第四是社会治安状况恶化。拉美国家的谋杀率由20世纪70年代的8‰,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的13‰,是除非洲以外所有其他国家的4倍。第五是教育事业发展迟缓。20世纪60年代,25岁以上的拉美人受教育的年限为3. 2年。20世纪90年代提高到5年,低于同期东南亚国家的从4.3年上升到7.2年,东欧国家的从6年增加到8.7年。拉美国家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72%上升到90年代的87%,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识字率从80%上升到93%。第六是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开放与保护的度,使跨国公司和外国产品大举进入本国市场,使民族工业因不敌外来竞争而陷入困境或倒闭。

反之,要避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避免陷入“拉美化”那样的危险,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力气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宏观地着眼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着眼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整体和谐,着眼于实现社会和睦的价值目标和创造性实践相统一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又微观地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以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积极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努力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就是说,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作出这方面的工作部署时,强调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应该说,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

所以,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标志着我们党在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江泽民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之后,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创造性探索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2]《第三次世界大战》,载1994年10月13日英国《外事报道》周刊。

[3]《美国强烈要求强调经济力量》,载1994年4月4日美国《纽约时报》。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页。

[5]《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9页。

[6]《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

[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8页。

[11] 参见1993年10月28日香港《快报》。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71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46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149页。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2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2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www.xing528.com)

[26]1989年社会党国际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斯德哥尔摩原则宣言》。

[2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3页。

[2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9页。

[3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31]《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页。

[32]《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33]《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69页。

[3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

[3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36]《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37]《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83页。

[38]《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页。

[3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8页。

[4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

[4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42]《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25页。

[43]《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04页。

[44] 载1997年2月21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45] 载1997年2月26日香港《亚洲华尔街日报》。

[46]新华社河内1998年10月22日电。

[47]载1997年2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俄罗斯报》。

[48]《外国要人名人看中国(1989—1992)》,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4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5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51]新华社汉城1998年11月3日电。

[52]新华社开罗1998年10月25日电。

[5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54] 载1997年9月30日俄罗斯《苏维埃俄罗斯报》。

[55]载1994年第5期俄罗斯《远东问题》杂志。② 新华社柏林1998年10月20日电。

[56]施密特:《中国的改革家》,载1997年2月27日德国《时代周报》。

[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9页。

[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0—731页。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1页。

[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页。

[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63] 载1997年2月26日香港《亚洲华尔街日报》。

[64] 载1997年7月3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

[65] 载1997年2月21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

[66]新华社东京1998年10月25日电。

[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