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艾思林戏剧艺术思想研究:主要著作

艾思林戏剧艺术思想研究:主要著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艾思林的一生是不断探索、辛勤工作的一生,也是著作颇丰的一生,留下9部论著以及大量的翻译和评论文章。艾思林的评论文章以及写在许多译著前的前言或简介都是他的戏剧艺术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这里只对艾思林的四部专著包括《荒诞派戏剧》《戏剧剖析》《戏剧领域》以及《电视时代》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该书的写作动机,是由于电视大学约艾思林给他们的戏剧课程作几次讲话而引起的。

艾思林戏剧艺术思想研究:主要著作

艾思林的一生是不断探索、辛勤工作的一生,也是著作颇丰的一生,留下9部论著以及大量的翻译和评论文章。艾思林的评论文章以及写在许多译著前的前言或简介都是他的戏剧艺术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经他翻译、介绍、评论过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非常多,其中包括布莱希特贝克特、品特、尤奈斯库、阿尔托(Antonin Artaud,1896—1948)、易卜生(Henrik Ibsen,1928—1906)、皮蓝德娄(Luigi Pirandello,1867—1936)、霍赫胡特(Rolf Hochhuth,1931—)、弗里希(Max Frisch,1911—1991)、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1921—1990)、哈维尔(Vaclav Havel,1936—)、格拉斯(Günter Grass,1927—)、魏斯(Peter Weiss,1916—1982)、斯坦尼斯拉夫·意格那西·维特凯维奇(Stanislaw Ignacy Witkiewicz,1885—1939)、托马斯·贝恩哈德(Thomas Bernhard,1931—1989)、契诃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1860—1904)等等。在大量的翻译、前言介绍、单篇评论文章、剧作家及作品评价、风格流派归纳和剧中人物的分析等中,不仅体现着艾思林的戏剧艺术审美经验和审美情趣,更凝聚了艾思林对戏剧艺术研究的真知灼见,这些作品都是他戏剧艺术思想的记录。他的戏剧评论独具匠心、中肯恰切,让人幡然顿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但是艾思林的戏剧评论文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前言介绍的形式存在的,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他在表达上缺少应有的理论厚度。大量散落在他的戏剧评论分析中的思想,多半还仅仅是命题式、印象式的,这无疑妨碍了我们对他的这些思想的梳理、理解和认识。

艾思林留下的9部著作,包括《布莱希特:罪恶的抉择》(1959)、《荒诞派戏剧》(1961)、《反思:论现代戏剧》(文集)(1970)、《品特作品研究》(1970)、《安托南·阿尔托》(1976)、《戏剧剖析》(1976)、《布莱希特、贝克特和媒介》(1980)、《电视时代》(1981)以及《戏剧领域》(1987)。此外,他还编辑了《贝克特评论文集》(1965)、《德国戏剧的天才》(1968)、《欧洲的新戏剧》(第四卷)(1970)以及插图版《世界戏剧百科全书》(1977)。这里只对艾思林的四部专著包括《荒诞派戏剧》《戏剧剖析》《戏剧领域》以及《电视时代》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荒诞派戏剧》首次出版于1961年,后来又有两个修订版,其中2004年出版的第3版也是目前出版的最后一版中,刊出了作者生前写作的最新的前言。1961年的第1版中,艾思林只分析了贝克特、尤奈斯库、阿达莫夫(Arthur Adamov,1908—1970)和让·热奈(Jean Genet,1910—1986)。在后来的版本中,艾思林增加了第五位剧作家即品特,其他相关的年轻的剧作家还有斯托帕德、迪伦马特,费尔南多·阿拉巴尔(Fernando Arrabal,1932—)、爱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1928—)、以及让·塔尔迪厄(Jean Tardieu,1903—1995)等。该书分析了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五十年代的以贝克特、尤奈斯库、阿达莫夫、热奈、品特为代表的一派西方戏剧,研究这个奇特流派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特点、其对传统戏剧的背离与传承以及荒诞派戏剧的意义。书名《荒诞派戏剧》随即成为该流派的公认名称,这本书也成为很多大学的标准教科书,也是20世纪六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一本书【23】。该书目前已经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目前我国有两种中文版本的《荒诞派戏剧》,一本是刘国彬先生翻译的有删节的《荒诞派戏剧》,1992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另一本是华明先生全文翻译的《荒诞派戏剧》,2003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目前,《荒诞派戏剧》是高等学校戏剧、文学等专业学生必读的专业书籍之一,阅读、理解这本书也成为理解荒诞派戏剧思想乃至整个近现代西方戏剧艺术思想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戏剧剖析》一书完成于1976年,是艾思林根据他对戏剧的研究和导演经验写成的。1981年,这本书被我国戏剧学者罗婉华翻译成中文。该书的写作动机,是由于电视大学约艾思林给他们的戏剧课程作几次讲话而引起的。这部著作共分11章,具体分析了戏剧的本质、结构和表现能力,以及戏剧对社会的影响。艾思林始终结合剧作和导演处理的具体实例来说明理论问题,因此该书叙述显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是舞台戏剧、广播、电影、电视等研究者和工作者必备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电视时代》首次出版是在1981年,2002年版的《电视时代》包含有艾思林2001年2月写的新序言,目前尚无中文译本。这本书共分7章,艾思林从戏剧艺术理论和批评的角度,把电视、电影等纳入了戏剧的范畴,探讨了电视这种新型的戏剧媒体的本质特征、功能以及它与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等之间的关系。这本书在当时甚至现在对于戏剧研究来说都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戏剧领域》一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戏剧符号学成为当代西方戏剧批评主潮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是艾思林根据他在斯坦福大学所开设的戏剧符号学研究生研习班课程以及应邀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所作的系列演讲整理写成的。该书首次出版于1987年,目前尚无中文译本。全书共分14章,艾思林在书中论述了戏剧符号学的基本概念,建立了自己的戏剧符号学体系,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分析了戏剧符号的组合规律和意义产生机制。这本书无论对于学生、导演、设计者、演员还是对于其他戏剧从业者来说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源。

注释:

【1】马克思·莱因哈特(Max Reinhardt,1873—1943),德国戏剧大师、著名导演。1873年9月生于奥地利,匈牙利犹太人后裔,为逃避纳粹迫害,1938年莱因哈特先是移民英国后又移居美国纽约,1943年10月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1910—1930年代莱因哈特领导的德意志剧院成为欧洲剧院的中心。马克思·莱因哈特戏剧研习班又称“莱因哈特戏剧研习班”,由莱因哈特1929年创办,学院采用四年制,课程分别由大约40位著名导演或演员教授,是当时德语世界最重要的戏剧表演学院。

【2】Martin Esslin. Reinhardt—Creator of the Modern German Theatre. Mediations: Essays on Brecht, Beckett, and the Media. First Evergreen Edition. New York: Grove Press, Inc.,1982:33.

【3】Martin Esslin. Reinhardt—Creator of the Modern German Theatre. Mediations: Essays on Brecht, Beckett, and the Media. First Evergreen Edition. New York: Grove Press, Inc.,1982:33.

【4】Martin Esslin. Reinhardt—Creator of the Modern German Theatre. Mediations: Essays on Brecht, Beckett, and the Media. First Evergreen Edition. New York: Grove Press, Inc.,1982:9.

【5】2002年7—8月的《斯坦福杂志》(Stanford Magazine)(http://www.stanfordalumni.org/news/magazine/2002/julaug/classnotes/esslin.html,2008-10-19)上写的是1937年4月,这与艾思林本人的叙述矛盾。艾思林在文章中反复提到1937年夏天他参加萨尔茨堡艺术节并出演《浮士德》之事,也提到纳粹德国和奥地利合并后不久他不得不逃离维也纳之事,由此,笔者认为,《斯坦福杂志》记录的“1937年”可能有误,2008年12月14日我就此问题求证于英国多年以来一直与英国广播公司有密切接触的奈杰尔·迪肯(Nigel Deacon)教授,他证实了我的看法,即艾思林逃离维也纳的时间应是1938年。

【6】有些文章中说艾思林父母都是犹太人,但《旧金山新闻》(San Francisco Chronicle)的戏剧评论家罗伯特·赫威特(Robert Hurwitt)在纪念艾思林的文章中引述了艾思林女儿莫妮卡·艾思林的话,莫妮卡提到了其祖母即艾思林母亲不是犹太人,也讲述了本书中的艾思林父母离婚复婚的这一段让人感慨万千的戏剧人生插曲(Robert Hurwitt. Prof. Martin Esslin—scholar of the theater [EB/OL]. http://www.sfgate.com/cgi?bin/article.cgi?f=/c/a/2002/02/28/MN238291.DTL,2008-10-19)。本书采信艾思林女儿的说法,即艾思林母亲不是犹太人。

【7】刘明厚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艾思林曾经跟他说,当年有两条出路,或者坐船到中国上海,或者到英国。年轻的艾思林举棋不定,他无法预料哪一片陌生的国土能给他带来安宁,就在他几乎要跨上那条将驶往东方那神秘国度的轮船时,他又改变了主意,选择了英国。(刘明厚.马丁·艾斯林在上海[J].上海戏剧,1994(2):36-37.)试想艾思林如果当时真的来到中国上海,恐怕他的人生历史又要重新书写一番了。

【8】[英]马丁·艾斯林.欧洲现当代戏剧的理论与实践[J].戏剧,1994(1):10-23.

【9】戈培尔全称保罗·约瑟夫·戈培尔(Paul Joseph Goebbels,1897—1945),纳粹运动的宣传家,顽固的法西斯狂热分子。为宣传其信奉的“理想”,他经常在各种场所向公众发表演说,而且慷慨激昂,很有感染力和煽动力。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戈培尔被任命为宣传部长和国民教育部长。他利用当时最重要的舆论工具广播,或在各种场合亲自出马进行演说,煽动德国人狂热地追随希特勒反犹、排犹、灭犹。1945年,他决定效仿希特勒的死法。在残忍地毒死了他的六个孩子后,让勤务兵朝他和他美丽妻子的后脑开了两枪,然后,他的副官等人遵照其遗嘱,把四桶汽油浇在他们的尸体上点燃。(www.xing528.com)

【10】1945年11月20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正式开庭,对纳粹德国主要战犯及纳粹组织进行审判。审判历时10个月之久。1946年9月30日,这次史无前例的大审判进入最高潮。法官宣读了长达250页的判决书,公布了对被告人以及各组织的判决:戈林等12人被判处绞刑赫斯等7人被判处终身监禁和10年至20年刑期不等的监禁,沙赫特等3人无罪。在六个组织中,纳粹党政治领袖集团、盖世太保以及党卫队被认定为犯罪组织;法庭宣告冲锋队、德国内阁以及参谋总部和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无罪。1946年10月1日下午,纽伦堡审判最终落下了帷幕。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美、英、法四国分占德国和柏林。苏联为了向西方三国施加压力,迫使其取消货币改革,于1948年6月30日封锁了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引发了“柏林危机”。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5月12日封锁结束。

【12】瓦尔·吉尔古德(Val Gielgud,1900—1981),英国导演、作家,1928年任英国广播公司广播制作的主任,是英国广播公司广播剧的先驱者,是20世纪著名莎剧演员约翰·吉尔古德(John Gielgud,1904—2000)的哥哥。

【13】该书于1960年在美国首次由Doubleday & Company, Inc.出版社出版时从最初的Brecht: A Choice of Evils改名为Brecht: The Man and His Work,内容稍有调整,在第四部分增加了“Brecht in America”一节内容。

【14】我国学者罗婉华在其译著《戏剧剖析》中介绍原作者马丁·艾思林时说:“1941—1960年,他在英国广播公司对外部担任编剧和戏剧评论工作;1963—1976年,任英国广播公司广播戏剧部主任。”(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14.)我国有些学者便误以为艾思林是从1941年加入英国广播公司的,事实上艾思林是1940年加入该公司的。另外,根据艾思林生前出版的最后两本书即1981年版和2002年版的《电视时代》(The Age of Television)以及1987年版的《戏剧领域》(The Field of Drama)、《马丁·艾思林传》、斯坦福大学2004年5月5日《斯坦福报告》(Stanford Report)上纪念艾思林的悼词以及2002年艾思林去世后发表纪念艾思林文章的许多著名期刊和报纸,如《新戏剧季刊》(New Theatre Quarterly)、《旧金山新闻》(San Francisco Chronicle)、《伦敦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of London)、以及英国《卫报》(The Guardian)等等,艾思林在英国广播公司的时间应是1940—1977年,1977年从广播剧部主任岗位上退休。2008年12月14日与英国广播公司有密切关系的奈杰尔·迪肯(Nigel Deacon)教授也证实了这个时间段。

【15】老维克剧院(the Old Vic),1818年创建,1963年并入新的国家剧院,1976年二者分离,老维克剧院继续坚持一贯的戏剧表演原则,是经典戏剧和新戏剧的共同家园。

【16】Simon Trussler. Remembering Martin Esslin, 1918—2002. New Theatre Quarterly. Aug 2002, 18 (3): 203-204.

【17】Telegraph. Martin Esslin [EB/OL].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obituaries/1386355/Martin?Esslin.html,2008-10-25.

【18】Telegraph. Martin Esslin [EB/OL].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obituaries/1386355/Martin?Esslin.html,2008-10-25.

【19】Telegraph. Martin Esslin [EB/OL].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obituaries/1386355/Martin?Esslin.html,2008-10-26.

【20】Telegraph. Martin Esslin [EB/OL].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obituaries/1386355/Martin?Esslin.html,2008-10-26.

【21】Simon Trussler. Remembering Martin Esslin, 1918—2002. New Theatre Quarterly, Aug 2002,18(3): 203-204.

【22】Stanford Report. Memorial Resolution: Martin Esslin [EB/OL]. http://news?service.stanford.edu/news/2004/may5/esslin?memorial?55.html,2008-10-25.

【23】John Calder. Martin Esslin [EB/OL]. http://www.guardian.co.uk,2008-10-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