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集群行动的分类、性质和目的

产业集群行动的分类、性质和目的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1.1.2外生型集体行动外生型集体行动系指当一个群体受到其他群体占有其资源的威胁时而采取的行动,群体所遭受的侵犯性行为是导致集体行动的前提,与“反应型”集体行动对应。5.1.2集群集体行动的性质5.1.2.1集体行动的公共产品特征不论内生型集体行动还是外生型集体行动,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所提供的产品都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集群中必须依赖集体行动才能获得能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

产业集群行动的分类、性质和目的

5.1 集群集体行动的分类、性质及目的

5.1.1 集群集体行动的分类

从广义角度看,所有的有利于增加集群剩余、提升集群整体竞争力的集体行动都可以看作是集群治理行动,包括创新、培训和教育、国际化、区域营销、基础设施建设、集体诉讼等都属于集群集体行动的主题。但是,如果我们针对每一个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去研究应该采取何种集体行动,会使得研究无法应付纷繁复杂的实际,也会导致我们的研究过于局限于微观细节而缺乏对中观或宏观层面的把握。蒂莉(1975)把集体行动划分为“先发型”、“反应型”和“竞争型”3种类型(郑小勇,2008),按照蒂莉的划分方法,我们重点研究两类集群集体行动:内生型集体行动和外生型集体行动。

5.1.1.1 内生型集体行动

内生型集体行动系指一个群体由于内在需求发展的变化而采取的行动。借用到集群领域,内生型集体行动是指由于集群自身发展需要、为提升集群竞争力而采取的集体行动,与“先发型”和“竞争型”集体行动对应。内生型集体行动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集体行动诱因的内生性,也即行动的直接诱因来自于内部需求的变化,如对基础性技术的需求导致技术研发联盟的出现;集体行动的长期性,以合作为基础的共同努力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集体手段的温和性,主要采取温和的合作手段,包括建设硬件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通信电力等)、打造专业市场、形成集群品牌、共同研发技术、共同治理环境污染等。

在以创新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内生型集体行动中,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20世纪90年代初,湖北省通山县石材产业集群的矿山开采还是用黑窑爆破,石材利用率不到20%,成品材由于有内伤,加工成本高,质量也没有保障,荒料几乎不能出口。90年代中期,在当时政府的支持下,石材攻关小组聘请了某大学的教授到通山作技术指导,采用膨胀剂法开采技术生产大规格荒料。通过石材开采技术的革新,培养了10名技术骨干,也使石材资源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但是由于通山大理石矿藏有其独特性,往往开采成本降不下来,虽然荒料能成形、能出口,但开采技术还不能大面积推广。1999年后,该集群某公司选派了5名青年骨干到最先购得某大学技术的广西钟山石材企业学习,针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并邀请高校专家共同研究“通山石材膨胀剂配方”,通过总结摸索出一套“预应力整体控制静态爆破技术”,用导破技术和膨胀技术的结合进行石材一次分离,再用静态膨胀技术进行第二次分割。这次革新使得该公司开采通山石材只要矿体好,就能一次性搬移石材原料几百立方米,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石材荒料切割。此项技术的成功使石材资源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石材荒料的质量也明显提高,还可以出口5~8m3一个的方方正正大荒料。

5.1.1.2 外生型集体行动

外生型集体行动系指当一个群体受到其他群体占有其资源的威胁时而采取的行动,群体所遭受的侵犯性行为是导致集体行动的前提,与“反应型”集体行动对应。借用到集群领域,外生型集体行动是指由于集群外部发生影响集群利益的行为而产生的集体行动。我们可以进一步将这种导致集群集体行动的事件称为外生性事件(郑小勇,2008)。外生型集体行动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集体行动诱因的外生性,也即行动的直接诱因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由于外部事件或行为导致集群处于不利地位;集体行动的暂时性,只要外在威胁事件消失,集体行动即解除;集体行动手段的极端性,主要采取反抗手段而不是温和合作手段。典型的案例包括: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对欧盟CR法案的集体抗辩、巴基斯坦医疗产业集群对美国的进口限制采取的合作努力等。

5.1.2 集群集体行动的性质

5.1.2.1 集体行动的公共产品特征

不论内生型集体行动还是外生型集体行动,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所提供的产品都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一书中将公共产品定义为“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减少的产品”,公共产品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产品分为3类:纯公共产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国防、基础科学等)、俱乐部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容易排他,如公共桥梁游泳池)、共同资源产品(具有非排他性,但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如公共浴场等),后两者又通称准公共产品,也即不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对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有涉及,如韦伯(1909)认为,正是基础设施的共享,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促进了集群的形成;马歇尔(2005)用外部经济概念解释了集聚的原因,外部经济包括: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可以获得中间产品,同时也扩大了市场规模;可以获得技术和信息的传播等。国内学者王缉慈(2001)、陈柳钦(2005)等也都分析了公共产品对集群发展的重要性。以创新合作为代表的内生型集体行动和以集体维权为代表的外生型集体行动都具有显著的公共产品特征:产生的收益具有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

5.1.2.2 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

如同其他领域的公共产品一样,集群公共产品由于具有外部性,也必然导致以私人投资不足为特征的市场失灵,出现“搭便车”现象。而除了硬件基础设施以外,其他大多数公共产品是集群企业长期生产经营的直接或间接结果,无法由政府直接提供。集群中必须依赖集体行动才能获得能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从现有的文献看,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主要有3种:政府供给、市场供给以及共享者联合供给,与之相对应的供给主体分别是政府、私人企业、自治性组织。

(1)政府供给。集群公共产品既要考虑产品性质也要考虑集群发展的阶段性。在集群发展初期,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重点是硬件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通信和电力,随着集群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可重点投资公共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等,还包括组织开展一般性技术工人的培训、企业家培训等服务。但正如公共产品理论中提及的,单一的政府供给受地方财政能力和决策能力的限制,公共产品供给规模和效率难以实现帕累托最优,无法满足集群企业的需求,有可能导致集群公共产品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并造成效率损失。因此,需要将私人资本和市场机制引入集群公共产品的供给。

(2)市场供给。公共产品供给市场化的核心是供给流程再造,实现供给主体从单一的政府向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供给转变。将企业引入公共产品供给的难点在于,如果单独由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由于无法实现外部收益的内部化,往往会导致企业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动力。因此,实现公共产品供给还要实现治理模式的转变,在单一的政府供给模式下,政府的行政决策能力和公共财政能力是决定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重要因素,公共产品治理的关键在于政府集权和公共财政支出管理。而在多元供给模式下,这一治理模式必须重新再造,包括为公共产品提供产权保障、完善投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公共投资市场机制等(邢建国,2007)。(www.xing528.com)

(3)联合供给。集群公共产品的联合自发供给主要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如集群企业建立行业协会、共同的技术研发中心等。行业协会作为典型的非正式组织之一,是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重要力量。行业协会可以提供的公共产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俱乐部产品,如组织开展产品展销展览会、提供行业信息、开展办刊咨询、协调维权等。行业协会提供的这类产品一般主要是会员享用,对非会员具有排他性[1]。事实上,提供这些公共产品也是行业协会的主要功能之一,由行业协会提供俱乐部产品可以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也能体现专业性。二是行业类公共产品,包括行业统计、行业规划、政策游说等。如湖北省通山县石材工业协会章程中就规定,协会的业务范围包括:“开展咨询服务,为会员提供国内外技术和市场信息,组织开展技术经验交流和人才培训,以及推广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等多方面、多层次服务。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业之间的联系,组织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组织、举办、参加国内外展销会和展览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综上所述,集群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需要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共同作用,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治理模式。特别是行业协会,作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在内生型集体行动中,一方面,建立与政府之间的“提供者-购买者”关系,有利于自身成长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另一方面,建立与企业之间的“服务-被服务”关系,有利于行业协会职能的真正发挥。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对行业协会的“放权”以及行业协会自身能力的提高都尤为重要,直接影响集群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而在外生型集体行动中,行业协会则能发挥重要的调节引导作用。

5.1.2.3 作为公共产品的维护途径

“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是制约集群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甚至危及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如浙江永康的保温杯产业集群,就是由于个别企业生产劣质产品进行不正当竞争,导致当地成为伪劣保温杯的代名词,直接影响到集群品牌,导致该集群走向衰败。因此,需要消除集群内对公共产品造成破坏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维护集群的公共产品。集群公共产品的维护需要依靠行业协会和政府的合作。首先,行业协会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监督和制裁,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实施集体惩罚,使集群成员能预期不合作的代价或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其次,行业协会的监督和制裁行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有待政府的授予、确认,从而提高行业协会对机会主义行为进行监督的有效性;再次,为了弥补行业协会制裁约束不够“硬”的问题,还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如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有效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完善质量监督和检查机制,有效避免“柠檬市场”等问题的出现。

5.1.3 集群集体行动的目的

集群治理行动的目的在于维护集群竞争优势,推动集群升级。产业集群升级可以被看作:一是提高创新,加强合作;二是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转移,以适应当地集群资源特点的活动,也就是集群通过放弃低附加价值的活动转向高附加价值的活动而达到升级。关于产业集群的升级形式,主要有3种形式论和4种形式论。3种形式论主要从竞争力角度,提出产业集群的升级形式主要包括产品升级、效率升级和生产环节升级(表5.1)。

表5.1 产业集群升级形式

img51

资料来源:刘芹,2007

4种形式论中,Kaplinsky和Morris(2001)从价值链的角度谈集群的升级,比较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集群升级主要有4种类型: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升级(表5.2)。

产业集群升级不会随着全球化市场的整合而自发进行,而是依赖于集群治理主体目标明确的集体行动和集群治理质量的改善。不论是内生型集体行动还是外生型集体行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集群竞争力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甚至政府的行为等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因素都会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集群升级。

表5.2 产业集群升级的4种类型

img52

资料来源:Kaplinsky R,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