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经典大藏经的含义

佛教经典大藏经的含义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大藏经」,是指佛教典籍的总汇,或者说,是整个佛经的统称。隋代以后,逐渐出现「大藏经」这一名称。汉文佛教《大藏经》直接来源于梵文藏经,梵文原本佛经现在大部分已经不存,而汉文《大藏经》则几乎保存了梵文佛教经典的所有内容,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保存下来的内容最丰富的佛教大丛书之一。又因为这部大藏的刊刻,是为庆祝“圣寿”而发起劝募,因此又称《崇宁万寿藏》或《万寿藏》。

佛教经典大藏经的含义

所谓「大藏经」,是指佛教典籍的总汇,或者说,是整个佛经的统称。佛教典籍主要包括经、律、论三大部分,称为「三藏」。南北朝时曾把佛经统称为「一切经」,如南朝陈文帝曾下令写「一切经」十二藏等。隋代以后,逐渐出现「大藏经」这一名称。后来,慢慢成为所有佛典丛书的总称。

汉文佛教《大藏经》直接来源于梵文藏经,梵文原本佛经现在大部分已经不存,而汉文《大藏经》则几乎保存了梵文佛教经典的所有内容,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保存下来的内容最丰富的佛教大丛书之一。

汉文佛教经典的翻译,自汉代已经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的发展,一直到宋代,前后长达一千多年。隋唐时代,佛教大小乘各派的经典基本上都已经被翻译介绍过来。据唐代智作的《开元释教录》中记载,当时编入佛教藏经的佛典总数已经达到一千多部,五千多卷。

唐代以前的佛经,主要依靠抄写。到了晚唐,才出现刊刻印刷的佛经,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雕版印刷的佛教经典是唐咸通九年(868)王为其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此经于清光绪年间在敦煌被发现,后被英人掠去,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院,这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印刷品之一。但当时还只是单部刊刻印刷的佛教经典,大部的佛教大丛书《大藏经》的刊刻和印刷,则要到公元10世纪才开始出现。

宋开宝四年(971),太祖内官张从信往益州雕刻大藏经版。这次刻经,前后费时12年(971~983),最初刻佛经五千多卷,后来又增刻一千多卷,合六百五十多帙。因刻于宋开宝年间,所以这部藏经被称为“开宝藏”,又因刻于四川,故又称“蜀版大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刊刻大藏经。《开宝藏》经版刻成后被运至开封,保存在太平兴国寺西的印经院,后又移至显圣寺圣寿禅院。由于《开宝藏》是官刻本,所以刻工和印刷质量都较高,书法端丽严谨,雕刻精良。经本印成后,曾颁送各寺院,并曾赐日本高丽等国,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自此以后,宋元明清,历代官私刊刻大藏陆续不绝。据文献记载,共刻有二十余次,主要的有: 《东禅寺藏》,是中国第一部民间刊刻的佛教大藏经,由福州东禅寺住持冲真发起刊刻,因此称为《东禅寺藏》。此藏始刻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至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始成,故有时又称为《崇宁藏》。又因为这部大藏的刊刻,是为庆祝“圣寿”而发起劝募,因此又称《崇宁万寿藏》或《万寿藏》。

《思溪圆觉藏》,简称《思溪藏》,浙江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开雕。此藏开雕约在北宋末年,至南宋绍兴二年(1132)基本刻完。全藏五百四十八函,一千四百三十五部,五千四百八十卷。千字文编号由“天”字至“合”字。此藏的经版后于南宋淳年间(1241~1252)移藏于安吉州资福禅寺。

《思溪资福藏》由浙江安吉州思溪法宝资福禅寺刊刻,简称《资福藏》。此藏开雕年月不详,约完成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全藏五百九十九函,一千四百五十九部,五千九百四十卷,千字文编号从“天”字至“最”字。此藏版式与《圆觉藏》相同,但较《圆觉藏》多五十一函。有人认为《资福藏》和《圆觉藏》实际上应该是一个版子,《资福藏》只是在《圆觉藏》的基础上增补而成,故《资福藏》实为《圆觉藏》的增刻本。但也有人主张这两部藏经是不同的刻本。资福寺后于南宋末年毁于兵火,经板全部被毁。《圆觉藏》和《资福藏》虽是民间私刻本,但它们在佛教史上的影响也很大。

藏传佛教可转动的经幡(www.xing528.com)

《碛砂藏》,全称《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大藏经》。延圣院在今江苏吴县,后改名碛砂禅寺。此藏由延圣院比丘尼弘道、法尼二人发愿,僧人法忠、清圭等人先后主持。《碛砂藏》刊刻延续的时间很长,其开雕时间大约在 南宋宝庆(1225~1227)至绍定(1228~1233)年间,后因延圣院火灾和南宋垂亡,刻经之事曾中断了近30年。入元后,元大德元年(1297),由松江府僧录管主八主持,又继续雕刻,到至治二年(1322)始竣工,前后断断续共费时90多年。全藏千字文编号从“天”字至“烦”字,共五百九十一函,一千五百三十二部,六千三百六十二卷。1931年在陕西开元和卧龙两寺发现此藏,上海佛教界发起影印宋版《碛砂藏》的倡议,并为此成立了“影印宋版藏经会”。1935年,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曾用这部藏经以方册影印五百部发行。

契丹藏》又名《辽藏》,辽代刊刻。全部共五百七十九帙,千字文编号从“天”字到“灭”字。此藏是在《开宝藏》基础上增加了当时流传于北方的一些经论译本而刻成,因此当属《开宝藏》系统。此藏以前并未发现有流传的印本,1974年时曾在山西应县木塔辽代塑像里发现辽《契丹藏》的零卷,1978年应县木塔修理时,又在塔中发现五十轴残卷,从这些残卷中可以知道此藏的版式为卷轴本,卷前有说法图扉页,这是历代大藏中最早有扉页的。此外,房山石经中保存的辽代刻大量经碑,据研究也是根据《契丹藏》翻刻的。

《赵城金藏》,1934年发现于山西省赵城广胜寺,是金代民间募刻的藏经。《赵城藏》刻成后,受到金世宗的重视。大定二十一年(1181),《赵城藏》经版运送到燕京,藏于弘法寺。

嘉兴藏》又名《径山藏》,是明末清初的私刻本。始刻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开始开雕在山西五台山,万历二十年(1592)迁到浙江余杭县的径山继续刊刻。后又分散在嘉兴、吴江、金坛等地募刻,到清康熙十五年(1676)完工。此藏经版刻后即收藏于嘉兴楞严寺,由楞严寺集中刷印流通。《嘉兴藏》是会合南北藏本而以北本为主,分“正藏”、“续藏”和“又续藏”三个部分。《嘉兴藏》除了改变历来佛经沿用的摺装式装帧为轻便的线装书册式外,主要是在“续藏”和“又续藏”中收集了大量的藏外著述,内容包括疏释、忏仪、语录等。由于是民间私刻,且刻版地点分散,所以此藏的刻印本质量受到影响。但此藏所内容广博,特别是续藏中收集了大量藏外著述,所以清代学者应用此藏资料较多。

《龙藏》,又名《清藏》,全称《乾隆版大藏经》,是清代官刻版藏经。此藏于清世宗雍正(1723~1735)时 修,雍正十一年(1733),于北京贤良寺设立藏经馆。开雕于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三年(1738)竣工,共雕成经版七万九千多块。全藏分正、续两部分,千字文编号自“天”字至“机”字,收佛经一千六百六十九部,七千一百六十八卷。经版原存故宫内武英殿,后移藏于柏林寺,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经版保存完整的佛教《大藏经》。20世纪90年代,曾利用保存的经版再次刷印《龙藏》五十部。 清末民初,上海曾经有过一次私版铅印本的佛教藏经,即《频伽藏》的印刷出版。1909年,上海居士罗伽陵发愿刊印佛教《大藏经》,请镇江金山寺僧人宗仰主持其事。《频伽藏》以日本弘教书院刊印的《缩刷藏》为底本,内容略有变动,以四号活字排印,于1913年出版。因由“频伽精舍”发起印刷,所以此藏全称《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简称《频伽藏》、《频伽精舍大藏经》。全部入藏佛经一千九百多部,八千四百多卷,分订为四百一十四册(包括目录一册),合四十函,千字文编号自“天”字至“霜”字。分类方法依《阅藏知津》编排,分大小乘经、律、论;大乘经又依次分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五部。此藏是中国第一部以活字排印的大藏经,印数较多,是近代学者常用的佛教藏经。

除了上述各种版本的佛教《大藏经》之外,宋代还有《毗卢藏》,元代有《普宁藏》、《弘法藏》,明代有《洪武南藏》、永乐《南藏》、《北藏》等。

西藏扎什伦布寺的经堂

扎什伦布寺是日喀则的标志,这个宫殿如城的寺庙,是班禅的驻锡之地,也是西藏格鲁派四大寺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