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研究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效应是指职业教育与经济两个系统相互作用的功能发挥或实现的结果或状况。下面对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几种基本的互动效应进行分析。

研究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4.1 经济发展视角中的“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

4.1.1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及互动效应

(1)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

所谓作用机理就是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和原理。那么,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就是指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和原理。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的劳动队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等来实现的。众所周知,劳动力是生产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对生产发展起着主导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迫切需要一支具有先进技术的职业劳动力大军,这就要靠职业教育来实现。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职业教育是所有教育类型中与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为劳动者传授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拥有先进职业技能、技术的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利用职业教育传播的先进技术方法、职业技能和管理理念,不断地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一定的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投资从短期看是一种消费性投资,但从长期看又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对职业教育事业的投资,将会增加社会总的投资额,有利于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作用机理,主要指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专业分工的不断深化,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所在。这种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职业教育量的要求,即需要更多的经过专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技术人才,当社会经济总量规模越大,对教育的需求量也就越大,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都可以通过增加劳动人口来适应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二是对职业教育质的要求,就社会生产角度而言,劳动力的素质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在社会生产系统中,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越高,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的技术构成比较高,即技术设计先进、生产的加工程度高、深、精,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就越高。[1]通过提高生产力的技术构成,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是一个有效、可行的途径;三是对职业教育结构的要求,社会生产是分三次产业部门进行的,为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急剧下降,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基本保持不变,而不同岗位、职业对劳动者的技术、技能要求是不同的,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要求更高,为适应这种由产业结构导致的就业结构的变化,对职业教育的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职业教育领域,相应的要进行更多的服务行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因此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智能结构也有一定的要求。同时,也是在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2)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效应

职业教育的效应就是回答“职业教育干了什么”这个问题,它与“职业教育应该干什么”(职业教育的价值)和“职业教育能够干什么”(职业教育的功能)是相互联系的概念。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效应是指职业教育与经济两个系统相互作用的功能发挥或实现的结果或状况。事物的效应,既与其结构———功能有关,又是在其运转和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而事物的效应一方面是影响事物进一步运转和变化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也是检验事物运转性能与状况的客观尺度。事物的效应不是单纯的结果或后果,而是指事物的一定因素或结构,由于其特定功能在不同条件下造成影响事物进一步运转和变化的结果。

效应是客观的事实或结果,但效应又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造成的,并且总是体现在人们的观念与行为之中,因而人们在谈论事物的效应时又会涉及到价值。效应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又可以说是一个价值判断间题。有人曾把学校教育的结果分为四类,即对学生个人的结果、对学校组织的结果、对地方社区的结果以及对整个社会的结果。有的符合一定的规范、理念与理想,有的则偏离它们,有的则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甚至同人们的期望相反。[2]

同样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效应按其结果的性质可以分为正效应与负效应,前者是指符合预定目标的效应,后者则指偏离或背离预定目标的效应。还有人认为存在与所考察的对象或系统完全无关的零效应。若按影响和发生作用的时间可区分为长期效应、中期效应和短期效应,或分为近效应与远效应。若按显露程度可区分为显性效应和隐性效应,等等。

下面对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几种基本的互动效应进行分析。

①回波效应。

本世纪初,法国发展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提出了著名的“发展极”理论。他认为,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先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集聚,形成一种资本集中、技术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辐射作用的“发展极”,通过具有“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发展,可以带动邻近地区的发展。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理上的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认为,地理上双元经济结构产生的原因在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差距的存在。在发展初期,各地区的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是大致相等的,此时,如果某些地区受到外部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就会出现不平衡。不平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地区间的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利润率以及整个经济发展的水平出现差距。差距的产生会因累积性因果循环的作用,而使发展快的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发展更慢,于是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形成“回波效应”。发展得较快的地区成为“受惠地区”,发展得较慢的地区成为“落后地区”。受惠地区和落后地区并存,出现了地理上的双元经济结构。由于“循环累积因素关系”的作用,这种地理上的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难于自动消除[3]

在职业教育与经济的互动中,同样存在类似的“回波效应”。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和区域,其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会更加良性,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会更高;反之,则会陷入恶性循环中。这也可称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即好的愈好,差的更差。永川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马太效应”。2004年9月,重庆市教委和永川区政府共同建设重庆职业教育基地———重庆市职业教育城。在几十所职业学校的积极配合下,目前在校学生总数达8万余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20多个,年培训量达1.5万人。连续5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6%以上。生源55%以上来自重庆市外,涵盖了全国20多个省(市)。重庆职业教育基地得到了快速发展,“互动、多元、统筹”的特色日益凸显。预计到2010年,重庆职业教育基地建成区将拓展到8平方千米,在校生达到10万人,到2015年,在校生将达13万人,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多样、灵活开放、资源共享、特色鲜明、效益显著、产学研一体化的中国西部职业教育示范基地。永川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效应是一种“波峰”上的效应,是一种良性的“马太效应”;相对而言,重庆市其他地区,如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效应则没有那么好的效果。

②迟发展效应。

“迟发展效应”本是指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国家,由于其起步晚而面临的与现代化起步较早国家不同的制约条件和发展模式。我国的教育具有迟发展效应。教育的迟发展效应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4]本文中,我们认为的迟发展效应指某些国家或城市的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职业教育发展的“底子”较差,与那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起步早、底子好的国家或城市相比较,二者具有不同的职业教育与经济互动的职业条件和模式。后者可以称为“先行者”,前者则是“后来者”或“追赶者”。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的迟发展效应首先具有正面效应,我国的职业教育,受迟发展效应的影响具备四个方面的优势:其一,当我们开始发展职业教育的时候,先行者的职业教育已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历史,我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理解无疑要比先发展职业教育者的认识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这样我们就可以省却许多“在黑暗中探索”的过程,从而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而这个过程则是先行者所必须经历的。其二,当我们正在苦苦探索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最佳途径时,先行者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系统的教育观念、管理体制、学制系统、课程结构、教育技术手段等,对此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加以借鉴。其三,我们可以跃过一些先行者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缩短发展的阶段时间。其四,职业教育的先行者可以在资本和办学方法上对后来者给予帮助和指导。[5]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的迟发展效应还包括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首先表现为双重发展效应,意即作为后来者不仅要追赶上先行者早已达到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阶段性目标,还要适应先行者目前的发展趋向。先行者并不固定在已达到的成就上,在后来者追赶它们的同时,它们也在发展,而且发展的速度并不慢。因此后来者所面临的压力就是双重的。

另一种负面效应是高速效应。先行者是后来者的榜样,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先行者多年积累达到的发展水平,就必须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因此,后来者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特征是赶超型的,其步履较急,不可能像先行者那样从容,这便会带来一些问题。

③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最初是经济学的一种概念,或曰“短边效应”,意思是说一只木桶装水的高度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木板的高度,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最弱的生产力要素。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同样存在木桶效应。一个城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不取决于发展最好的因素,而取决于发展最差的因素。

我们认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木桶效应”中的短板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弱化甚至缺失,而这又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不强。我们知道,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性就在于它与经济发展、职业结业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动手和运用,重在“术”而不是“学”,即使是高等职业教育也应当偏重于经济和社会的实践而不是基本的学理。但我们的职业教育却存在着向普通教育飘移,弱化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现象。在教学中,实践教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④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抑制效应。

前文主要分析了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实际上,职业教育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经济发展具有抑制作用。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通常,教育的投资是克服贫困的长期战略。提高教育程度将会改善贫困状况,而贫困状况的改善将会刺激教育的发展。但是,相反的情形同样存在。汤德拉说,教育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克服和减缓贫困。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学校证书的取得并不意味着建设性的工作能力的提高,接受教育并不意味着进入现代化的高收入的工作领域。因此,对教育在发展经济和改善贫困状况中的作用应进行具体分析。[6]同样,职业教育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能削减贫困。在“毕业即失业”的情况下,接受职业教育在短期内甚至使人更加贫困。

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不太可能脱离其辐射的农村经济。农村的经济发展包括丰富的内容。从经济的角度看,农村发展是指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获得平等的可耕土地、实现公平的收入分布和改良农村社区的环境。与农村的发展内涵和要求相比,职业教育在农村的发展中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其一,职业教育的观念与农村发展要求相去甚远。许多年来,职业教育关注的是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步伐,职业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与农村的需求并不相符。其二,职业教育的结果与农村相关不大。许多来自农村的学校毕业生并不愿意回到农村。一些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村人员倾向于从农村流向城市。研究表明,个人教育程度与其从农村流向城市的意向和行为呈现高度相关,教育程度越高,流向城市的可能性越大。[7]可见,在一定程度上,农村学生在城市中受的职业教育并不一定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从长远来看,这也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改革的滞后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效应。职业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建立在职业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它需要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做相应的变化,否则,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不可能有效地发挥,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效应。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逐步从工业化社会步入信息社会,即知识经济社会。在工业化社会,生产方式的特点是规模化、批量化、标准化和稳定性。相应地,社会只需要少数“精英”进行发明创造,而绝大多数人只需努力学习、掌握技能技巧、在主管的监视下熟练进行操作,即可使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因此,社会和企业管理人员不满意的个人特征是创造性、独立性,赞扬和倡导的个人特征是“坚持不懈,忠实可靠,始终如一,与单位保持一致,遵守时间,稳妥,推迟满足和机敏老练等”。[8]因此,在工业社会,各发达国家基本上是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来兴办职业教育的。在知识经济社会,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不只是极少数精英,应是大多数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民众。相应地,职业教育只有改变传统的观念、理论和模式,创建新型教育、培养新型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和需要,才有可能承担起推动经济发展加速器的作用。但是,强大的传统力量,政府的短视和失误,以及教育中固有的缺陷和不足,使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进展缓慢,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造成职业教育与经济的错位,损害了经济的发展。因而,这期间虽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模速度较快,但经济增长的幅度却很小,甚至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9]

⑤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负面效应。

上文分析了经济发展可以从正面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在一定条件下,经济发展可能对职业教育产生负面效应。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负面效应有很多表现,如在中央事无巨细的控制下,国民经济的增长反而使地方的职业教育受到抑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极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巨大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方面,经济发展反而抑制了职业教育的进步。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的负面效应表现在:

第一,职业教育观念的混乱,教育行为的扭曲。市场经济的孕育与发展,首先引起的是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但是,新的教育观念却并不都是正确和科学的。一段时间,人们对教育能否商品化和市场化、教育怎样才能主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育能否以及怎样引进市场机制等问题无法形成共识。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强大冲击,难免怅然若失,无以适从。极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念也在教育领域泛起和曼延。显然,市场经济并不能“净化”人们的心灵

第二,职业教育功能的缩小,思想教育的失落。职业教育具有多元化功能。我们往往太强调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强调职业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主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现在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人把职业教育的功能仅仅囿于其经济功能,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只讲职业教育发展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忽视了职业教育发展还要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忽视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视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品性的养成,简单、机械地照搬市场机制,用物质手段替代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均严重偏离了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www.xing528.com)

造成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市场经济的两重性。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同计划经济相比较,有其优越性,但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市场经济遵循价值规律,实行“优胜劣汰”,有利于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经济效益较好的生产中去,有利于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但这种市场调节是盲目的,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产生恃强凌弱、弱肉强食等现象;市场经济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一切按经济原则办事,这有利于人们讲求经济效益,但容易导致“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极端功利主义思想以及短期的功利性行为;市场经济实行自我保护原则,强调个人价值,有利于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个体的发展,但它也容易形成自私自利,无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利益,产生个人利己主义。

二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滞后性。市场经济具有两重性。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会对职业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职业教育不应作茧自缚,使自身局限于封闭的系统之中。职业教育只有加快其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使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步或适度超前,使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的一面,才能避免和消除市场经济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然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是,我国的教育与其他部门相比,是一个受计划经济影响最重的行业。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虽不断深化,但它远远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当市场经济加速发展之时,就必然会冲击职业教育领域,对职业教育产生负面效应。

三是社会舆论导向的片面性。职业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环境对职业教育具有直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当然,职业教育对社会也具有选择、控制和调节作用。当社会舆论导向与职业教育方向相悖时,职业教育的选择、控制和调节作用就会削弱,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负面效应的产生,不能不说与社会舆论导向的片面性有着直接联系。

4.1.2 “城校互动”与微观经济

资源合理配置问题是微观经济的根本问题,劳动力资源作为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用于投入,可以创造社会总产出。因此,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供给与合理配置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强有力保证。“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作为劳动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对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起着极大的作用,应大力发展“城校互动”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拉动经济增长。

(1)“城校互动”模式的发展有助于形成劳动力的合理供给

劳动力供给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劳动力总量,包括现实劳动力资源和潜在劳动力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供给是以劳动力的提供者作为行为主体的。由于劳动力供给总体中的不同个体,其体力、智力、知识、技能等各有差异,就业愿望各有不同,因此其职业选择方向就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具有某种专业技能的人能够从事本专业或者相关专业技能的复杂劳动以及非专业的普通性职业劳动。

以现实角度来看,在劳动力供给总体的内部,不同种类、不同等级的代替性是比较差的,这就相应增加了劳动力的合理配置的难度。然而,根据劳动力供给的质量水平,无论劳动力供给如何复杂,仍可将其大体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这三层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是推动经济与社会进步的动力,而这三层劳动力的供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职业教育在不同水平的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劳动力进行不同水平的专门职能和专业技术训练,使他们具有一技之长,获得某种专门知识和技能,并能成为某一层次劳动力的教育。“城校互动”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以合理的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基础,培养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劳动技能人才,有助于形成劳动力的合理供给。不仅如此,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实施职业教育,是各行各业实施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程的需要。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城乡企业的失业下岗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影响下岗人员重新就业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就业观念陈旧、劳动技能低下、知识结构老化、工种单一,难以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不能形成合理的劳动力供给。以城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的“城校互动”职业教育模式,具有促进和推动劳动就业的社会功能,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和形成劳动力合理供给的有效途径,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素质,不仅促进其就业上岗、转业转岗,还能培养其创业能力,调节社会劳动力的供求。另外,以城市建设和发展为依托的职业教育,还必然会吸引大量的劳动人口进入到学习状态中,这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也缓解了部分就业压力,对于稳定社会、促进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城校互动”职业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配套。

(2)“城校互动”模式的发展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将劳动力资源分配到不同的地区、部门及企业,以满足经济社会各个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求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其目的是形成单位、企业、部门劳动力流动机制,刺激劳动者不断学习提高,以适应劳动力生产的岗位。劳动力的需求根源于社会消费,由满足这种社会消费的生产单位提出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社会上存在着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时就导致经济单位从事生产活动,组织一定的生产或劳务,就出现对劳动力的需求。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也会产生劳动力的不同需求,社会分工劳动,其一是由社会产品种类不同引起的劳动分工,形成不同产业、部门、单位等劳动的需求;二是由劳动者从事的工作内容不同所引起的分工,形成不同职业劳动力的需求。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标准发展,技术进步的因素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影响,要求改进技术,增加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求具备职业能力的劳动力供给。现代职业教育是一种综合型的教育,职业教育有初、中、高三个层次之分,它们的培养起点和培养规格都有不同的要求和特点。开展职业教育,培养不同种类、层次的劳动者,从而满足社会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下,紧密把握城市产业的人才需求来调整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使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中级专业人才、初级专业人才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减少“同层相抵”而导致的人才浪费现象,使人力资源能够构成一个知识技术结构合理、高效率的智力群体。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劳动力市场,校企互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职业学校按照市场需求开设专业,通过把专业设置与城市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按照企业需要实行“订单培养”,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从而满足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力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按照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切合市场需求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直接输送到最需要的企业和社会岗位,不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能够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职业学校与企业互动搭建就业平台,学校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也大大的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3)“城校互动”模式与提高劳动生产率

“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通过培养劳动力的专业素质、发展劳动力的智能、传授生产技术来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使劳动者提高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并能使劳动力有更多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创新的潜能。首先,它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传授系统的技术知识,训练科学的生产技能,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发个体在职业方面的潜力,从而使个体获得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个体在职业岗位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由于“城校互动”的职业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可以通过培养劳动力的安全意识、设备保养和维修能力来减少生产事故,降低生产工具和设备的损坏率。该模式下的职业教育与生产的关系更为紧密,“城校互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使学员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参与到生产实践当中来,提高职业技能,因而更能直接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态度有很大关系。积极进取的劳动态度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职业教育塑造劳动者的政治观念、职业道德、专业思想品德、人格,影响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从而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再次,“城校互动”职业教育模式还通过塑造劳动者的现代人格,实现劳动力的现代化,从而使劳动力能认同组织文化,能与现代管理要求相一致,积极配合管理施行,提高现代管理的效能。以上几方面都会促进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生产由简单劳动密集型向复杂劳动密集型即技术密集型转变,最终实现“城校互动”职业教育模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4.1.3 “城校互动”模式与区域经济

“城校互动”模式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职业教育的开展必须以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据;同时,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打下人才基础,可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城校互动”模式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一种紧密相连、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1)“城校互动”与区域人力资源及科学技术转化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入世的新形势下,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配置将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随着科技快速发展,跨国企业大量进入及本土化经营,将大大增加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加快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科学技术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城校互动”模式中的职业教育培养大量掌握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促进高新技术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首先,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要依靠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的技术人才素质高、实验设备先进,是参与技术创新、交流、转化的基地,可以把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的工艺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次,“城校互动”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产业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利用职业院校人才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或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再次,职业学校与地区经济发展结合密切,具有科技信息与人才相对集中的优势,是企业进行技术研究与推广的重要阵地,对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十分有利。

(2)“城校互动”与区域产业结构

“城校互动”模式中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互动涉及三方主体即产业、职业院校与政府行政部门,也涉及社会中介。其中,产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关系构成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互动关系,在互动关系的形成过程中,政府行政部门处于主导地位,从整体利益出发,不仅为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关系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等外部环境,同时也积极主动培育中介(如行业协会、专业学会、职教集团等),积极引导中介成长、发展并参与到产业界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事宜中,促成产业界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

“城校互动”模式的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的互动表现在:一是职业教育层次与产业结构的互动。表现在职教层次与产业结构演变、产业转移和产业布局三个方面。产业结构演变推动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提高。反过来,一旦职教层次与产业结构水平相适应,劳动者素质满足了产业发展的需要,就会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由于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和转入区而言,都预示着将会提升地区产业结构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必然与职业教育在层次上的变化相对应、相互促进,这是产业转移与职业教育层次的互动;产业的合理布局,会产生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扩散效应。由于集聚区内资源更易共享,技术更易进步,相应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层次较高,所以产业集聚推动职业教育层次的提高。二是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表现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互动、专业结构与产业转移的互动、专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互动、专业结构与产业融合的互动四个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各大产业之间结构上的变化,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在变化。这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产业转移对转出区来说,会有新的产业来填补转移出去的产业,对转入区来说,转入的产业对本地区而言即相当于一个新产业,区域内职业教育为适应新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必然会改变其专业结构,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职业教育就需要针对本区域产业布局的特点,来设置其专业,为区域内产业发展提供对口的人才;产业融合后或者产生了新的产业,或者大大提高了原产业的复杂程度,职业教育必须适应产业融合的结果,设置新的专业,同时改变课程体系。[10]

“城校互动”模式下职业教育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的灵敏度较高,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密切互动。一方面,产业结构拉动职业教育的发展,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直接导致了职业教育横向的门类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层次结构的变化又决定了对职业教育纵向的程度结构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对支撑产业发展的劳动者素质将有更高的要求,必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也必然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层次、专业结构及课程体系的适应性改变,又会缩短产业结构的调整周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3)“城校互动”与区域经济管理

在现代化生产的条件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对经济管理的作用表现为:既可以通过专业理论学习技能培训等方式加强已有的经济管理者的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又可以为企业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者队伍提供人源。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具有一批科技人才和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是一个能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的基地,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计划,使之更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职业院校还可以利用人才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合作攻关的互动机制,共同推进科技进步和实用人才的培养。[11]

(4)“城校互动”与区域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硬环境一般是较易进入人们视觉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物质性,如设施环境、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等。软环境是易被人们用心理感觉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精神性,如一个城市的制度环境、服务环境、诚信环境、人文环境等。其中,人文环境主要是一个地方的文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文明的发展,从时间上看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与该地区的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即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在现实中主要体现为政府的廉政高效与守信、市民的思想习俗和文明行为、企业的诚信行为等方面。

“城校互动”模式有利于区域人文环境的改善。在现代化建设刚刚开始、对外开放的初期阶段,基础设施是制约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性因素,硬环境成为阻碍招商引资的重要方面;随着各地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软环境在吸引投资中的作用变得更为突出和重要,成为一个地方形象力和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决定着地方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良好的投资软环境既有利于本地区居民的创业、企业的发展与成长,又能够广泛吸引外地的客商来本地区投资办厂、经营贸易,促进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

教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校互动”有利于创造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具有更多职业、科技和市场色彩的,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良好文化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吸引更多外来资金的投入、增加市场需求,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继而引发管理模式的创新、经营理念的转变、竞争力量的引入、结构调整的加快、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经营人才的培养等多重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