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辛亥革命:君主专制的终结

辛亥革命:君主专制的终结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知识清单本章点睛本章主要讲述辛亥革命发生、发展及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之所以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发生,是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密切相关的。

辛亥革命:君主专制的终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知识清单

本章点睛

本章主要讲述辛亥革命发生、发展及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本章重点:一要认识辛亥革命举起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二要了解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伟大历史作用;三要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大纲知识点精解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并同改良派展开了论战,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揭开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之所以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发生,是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密切相关的。

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竭力扩展在华势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结果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与此同时,英国侵入西藏地区,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深重。

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清政府既要对外赔款,又要对内搞“新政”,开销巨大。1901年至1911年10年间财政开支激增4倍,人民负担沉重,激起了民众的普遍反抗。人民群众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抗捐、抗税、抗租和抢米斗争,工人罢工斗争,商人罢市,少数民族与会党起事等层出不穷。从1902年至1911年,各地民变多达1 300余起。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在这些运动中,中国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角色。全国性的民变和爱国运动反映出广大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社会急剧动荡,一场大的风暴就要来临了。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涉及面很宽。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迫于内外压力,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部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宪法,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清政府又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速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并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国务大臣13人,其中满族9人,而满族中皇族又达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引起立宪派不满,而且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汉族官僚同满族官僚的矛盾。清政府陷入了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20世纪初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从1895年至1911年间,新设立资本额超过万元的民族资本厂矿达800家,资本累计金额达1.6亿元。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桎梏,发展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需要有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而逐渐形成的。他们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深深感到民族危难的加深,在群众斗争的推动下,走向了清政府的对立面,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陈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治国大计,尝试采取和平的手段来推进中国的变革与进步,并寄希望于当时的权臣李鸿章,以“求知当道”,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但没有结果。从此,孙中山放弃改良主张,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路。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立即着手联络广东各地会党、绿林和防营进行武装斗争。1895年10月,孙中山决定发动广州起义,但由于消息事先走漏,起义失败,他本人也流亡国外。1900年10月,孙中山又在惠州举行了起义。起义历经半月有余,最终失败,但博得了许多人的同情,对民族民主革命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1904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著书立说,使民主革命思想迅速地传播开来。其中,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的《革命军》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抨击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与此同时,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其中重要的有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以及科学补习所、岳王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也为成立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针对同盟会内部存在的民族复仇主义,孙中山指出民族主义“不是排斥所有的满洲人,而是针对那些阻碍革命的满洲人”,将民族主义和民族复仇主义区分开来。民族主义纲领的提出,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孙中山一再阐明民族主义必须和民权主义结合起来,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必须一次完成。他说,革命者打倒满清政府,从驱除满人这一方面来说,是民族革命;从打倒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方面来说,是政治革命。他还为新生的共和国设计了蓝图。民权主义的提出,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一套建国方案,在理论上解决了当时民主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革命目的问题。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孙中山指出,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所有的土地所有者均要向国家申报自己的土地数目,由国家核定地价,按地价征税,土地价格上涨之后,收入增加部分应当归国家所有。孙中山认为,中国不用征税,仅仅靠地租收入,就足以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孙中山试图探讨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既使中国走向富强,又可避免两极分化、贫富悬殊,“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改良派竭力为清政府的民族和阶级压迫政策辩护,认为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干涉、瓜分,使中国“血流成河”“亡国灭种”,因此,中国只可改良、立宪。革命派控诉清政府卖国媚外的罪行,强调救国必先推翻清王朝;认为革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捷径;革命是要付出牺牲,但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革命就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革命派还反驳了改良派提出的革命会招致天下大乱和帝国主义干涉之谬论。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民智未开”,根本没有享受民主权利、当“共和国民”之资格。革命派指出:当代中国,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自由、平等是人类的本性,一旦破除禁锢,就会沛然流出;革命本身就是启发民智的方法,“民智未开,即以革命开之”。

(3)要不要社会革命。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竭力美化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派指出,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弊病百出,“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因此,必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把土地收归国有,以解决民生问题。

这场大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这场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革命派未能对中国民主革命一系列根本问题作出完全正确的回答。第一,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第二,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的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第三,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些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中华民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它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胜利的果实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所窃取。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果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但屡遭失败。

1.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

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开展武装起义放在了首要地位,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举行的广州起义。当日,黄兴率敢死队120多人在广州举行起义,大部分在激战中牺牲。其中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湘、鄂、粤、川四省民众的强烈反对,从而兴起了保路运动,其中以四川为最烈,立宪派本来主张把保路运动限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内,但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向请愿群众开枪,当场打死30多人,造成“成都血案”。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由于革命形势日趋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当夜占领武昌,三日之内,革命党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武昌起义引来了全国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从武昌起义到11月9日,短短一个月,湖北、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江苏、贵州、安徽、广西、福建、广东等13个省和上海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在其他省份,也爆发了各种各样的武装起义和群众自发斗争,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了。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在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既表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暴露出了软弱性和妥协态度。各省独立的政权出现了复杂的情况。一是革命党人主动把权力让给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二是政权被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篡夺;三是在一些省份,旧官僚和立宪派改头换面地维持着旧政权;四是有的地方虽是革命党人掌权,但这些人很快蜕变为新军阀、新官僚。这说明,革命虽然发展很快,但基础并不牢固,内外都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正式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第一,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除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和统率海、陆军之权外,陆军、外交等重要部的总长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全由革命党人担任。在作为国家立法机关的临时参议院中,同盟会会员也占多数。第二,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如扫除种种封建弊端,保护人权;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倡兴办工厂、矿山、银行、垦殖事业等;宣布禁止刑讯,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禁止买卖人口,废除奴婢,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等;宣布改革文化教育制度,否定忠君尊孔教育,废止小学读经,禁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各种教科书等。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力;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也有局限性。一是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清王朝是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因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都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的坚决反抗。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自古以来,皇帝被看做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如以公元纪年,改用公历;废除跪拜礼;男子剪辫、女子放足之风迅速席卷全国,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

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以武力压迫革命派,并在帝国主义列强和立宪派、旧官僚支持下,大造大总统职位“非袁莫属”的舆论,力主袁世凯上台,以便早日结束革命。一些革命党人甚至也主张只要袁世凯能逼清帝退位,就应该让他当大总统。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南北和谈,孙中山被迫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袁世凯在得到这些许诺后,即加紧“逼宫”。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以南京为首都、总统在南京就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力图以此制约袁世凯。袁世凯不肯离开北京老巢,指使部下在北京发动“兵变”,西方列强也调兵进京配合,以迫使革命派让步,革命派再次妥协。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首先,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们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他们制定《暂行新刑律》《戒严法》等一系列反动法令,剥夺《临时约法》规定给予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任意逮捕、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民众。

1912年8月,宋教仁在征得孙中山、黄兴的同意后,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它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获得了多数席位。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希望由此组织以他为首的责任内阁,在中国推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1913年3月,袁世凯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了宋教仁。7月至9月,又以武力镇压了南方七省国民党人的“二次革命”。

1913年,袁世凯悍然要求国会先选总统,后制宪法。9月,国会炮制出一个《大总统选举法》。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流氓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接着把国会抛开,1913年11月他下令解散国民党,收缴国民党议员的国会证书、徽章,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无法开会。1914年1月,他又停止参议院、众议院两院议员的职务,遣散议员。5月,袁世凯公然撕毁《临时约法》,炮制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不久,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大总统不仅可以无限期连任,而且可以推荐继承人。这样,袁世凯不仅可以终身独揽政权,而且还可以将其传子传孙。至此,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了。

军阀们为了实行专制统治,不惜投靠帝国主义。袁世凯统治时期,出卖路权、矿权,大肆借款,并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他未经国会同意,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用盐税作抵押,使列强实现了控制和监督中国财政的愿望。1915年5月,为了让日本支持复辟帝制,他竟然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要求。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时,也投靠日本,向日本借款扩充自己的势力,准备武力统一中国,其中“西原借款”前后共8项,总数达1.45亿日元。这些借款以东北金矿、森林,东北、山东铁路,国家烟酒专卖利润等为担保,便利了日本进一步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和其他原料。

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军阀们公然进行帝制复辟活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表接受帝位申令;12月31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帝制复辟活动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从1916年1月1日到3月23日只当了83天皇帝就被迫取消帝制和洪宪年号。1917年6月,前清官僚张勋率“辫子军”北上,拥废帝溥仪复辟。这一次复辟的时间更短,仅12天就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破产了。

其次,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军阀、官僚本身就是大地主,他们还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许多自耕农和半自耕农陷入破产和丧失土地的境地,变成佃农和雇农。北洋政府还通过“清丈地亩”、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等手段,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

军阀与官僚还借助于政治势力,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如以梁士诒为首的交通系集团,控制了铁路和交通银行。交通银行具有代理国库、发行纸币的特权,为北洋政府经理外债、内债和税收,还直接控制了一些工矿企业。有些军阀拥有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元的财产。

最后,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1913年6月,袁世凯向全国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不久,又命令全国恢复祀孔、祭孔典礼,恢复跪拜礼节,中、小学恢复尊孔读经。一些清朝遗老遗少、保守分子纷纷组织孔教会、孔道会、尊孔会等尊孔复古团体,发行《不忍》杂志、《孔教会杂志》等尊孔刊物。他们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常,甚至要求将孔教定为“国教”。一些帝国主义分子也鼓吹孔教是“中国独一无二之根本”,只有尊孔才能避免“人人之心皆为革命所颠倒”。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

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是统一的。从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到1928年奉系军阀垮台,北洋军阀统治中国达16年之久。

袁世凯当权时实行专制统治,排除异己,强化中央集权,破坏共和制度,复辟帝制,基本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形成这种局面的深刻原因是:一方面,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这些割据称雄的各派系军阀之间,或者为了争夺中央政权,或者为了保持、扩大自己的地盘,进行连年不断的纷争,引发多次战乱。

军队是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主要支柱。各派军阀竞相扩充军队。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军阀政府不惜以出卖国家利权为代价大量举借外债,并采取强售公债、强迫借款、滥发纸币,尤其是增加赋税等办法,对各阶层人民主要是广大农民进行直接的掠夺。

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也发生了分化。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继续反对封建军阀专制的统治,努力挽救共和制度。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北洋军阀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而国民党方面缺乏兵力和财力,内部意见又不一致,结果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失败了。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由于中华革命党提不出能够动员群众的革命纲领,入党者又必须宣誓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带有强烈的宗派性,严重脱离群众,因而参加的人数很少,社会影响不大。

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次年3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忧惧而死。

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后,变本加厉地推行独裁卖国的反动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在这种局面下,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帜。但“护法”的口号在群众中缺少号召力。由于孙中山既没有足够的实力,也不掌握军队,遂不得不依靠与皖系军阀有矛盾的西南军阀。而西南军阀则企图利用孙中山的声望对抗北洋军阀,扩大自己的实力。1917年9月,在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并出师北伐。不久,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实行停战,并且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想依靠南方军阀来反对北洋军阀,是行不通的。

孙中山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不断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始终坚持奋斗,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建立了历史功勋,是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

但是,孙中山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应当说,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它表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www.xing528.com)

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尽管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真诚地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为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剥削、奴役的对象。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首先,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对清政府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其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新军(多数是穿起军装的农民和学生)和会党(以游民和破产农民为主体的秘密结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他们便把群众抛弃了。他们不但不去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反而指责农民“行为越轨”,并派兵加以镇压。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

最后,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是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客观社会条件。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辛亥革命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理论基础;辛亥革命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干部条件。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的是辛亥革命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为争取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复习重点提示

要重点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了解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及结局,认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内容及其评价;要认识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要认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历史经验。

模拟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称(  )。

A.预备立宪

B.实行新政

C.局外中立

D.支持俄国

2.(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反清革命组织兴中会。

A.1893

B.1894

C.1895

D.1896

3.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湖北新军中决定联合行动举行武昌起义的两个革命团体是共进会和(  )。

A.华兴会

B.岳王会

C.光复会

D.文学社

4.“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与(  )有关。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

D.护法运动

5.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是,辛亥革命(  )。

A.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

B.以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

C.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D.改变了中国的政体

二、多项选择题

1.1905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其政治纲领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2.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毛泽东曾称赞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革命性、民主性”主要体现在(  )。

A.它不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B.它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C.它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是(  )。

A.无明确的反帝纲领

B.忽略人民群众的作用

C.无民权思想

D.平均地权设想有空想色彩

4.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进步运动,两者的共同点有:都(  )。

A.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B.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D.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5.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提出了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重要原则

B.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分析题

1.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嬗变易,而欧美之人种胥冶化焉。”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2

“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五卷

材料3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如何理解“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

模拟练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C  5.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BCD  3.ABD  4.ABD  5.BCD

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辛亥革命前,统治中国的是腐朽的清王朝,是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尽管这种政体后来名存实亡,但这毕竟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它使中国的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答案要点](1)从世界范围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民主革命已成为世界潮流;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王朝的腐朽无能,使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清王朝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革命的目的不只是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而且要在中国建立共和制度,因此即使是汉族人当皇帝,也必须革命。

(2)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先生开创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先生建立民主共和的理想,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