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动妇女婚姻质量研究:贡献与不足

流动妇女婚姻质量研究:贡献与不足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抽样的调查数据,且样本量不是很大,特别是一手调查数据仅限于对厦门市流动妇女的调查,具有较大的地域限制,因而本书研究结果的推论性不是很强。

流动妇女婚姻质量研究:贡献与不足

第三节 本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本书从文献的回顾,理论框架的建立到实证资料的分析,从问题的提出,现象的描述,原因的解释到建议的提出,可以说进行了流动妇女婚姻质量课题研究的尝试,学术方面对于后人研究可能的贡献在于:

1.尝试了针对流动妇女婚姻质量的测量和解释框架的建立。运用主观与客观、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借鉴国内外学者们对婚姻质量测量的已有框架与量表,也结合流动妇女的现实与实际状况,建构了包括婚姻生活和谐状况、婚姻性别的平等与公正、婚姻生活的矛盾与冲突、婚姻关系满意度、婚姻生活满意度、对配偶的满意度6个方面28个指标的流动妇女婚姻质量测量框架(FFMQS)。同时,归纳已有婚姻质量解释的研究,加入流动生活与性别角色两个侧面,建构了包括6个方面26个变量的流动妇女婚姻质量的解释框架(FFMQE)。这都为以后关于流动妇女婚姻质量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与改进的基础。

2.加入社会性别的视角,把流动妇女作为一个群体,从关注流动妇女群体生活质量的角度,研究分析流动妇女的婚姻质量状况。我们认为妇女,表面上只是生理性别的代名词,但事实上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与背景之下产生的不同的性别期望、性别分工、性别角色等刻板性别印象的总称。本书从研究框架的建立、研究假设的提出到实证资料的描述与解释,都特别关注社会性别意识的作用与影响,把流动妇女看成一个性别群体,从性别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其婚姻质量。同时,从关注流动妇女群体自身的生活质量出发,而不是从社会特别是城市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研究流动妇女的婚姻质量。

3.本研究运用了较为规范的定量分析。从问题的提出、已有文献的回顾,到研究框架的建立、研究假设的提出到实证检验,研究遵循了定量分析的研究结构。同时对于实证资料的分析,本研究运用了高级统计中的描述分析、比较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特别是运用定量的模型建构来解释流动妇女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推进了流动妇女婚姻质量的定量研究进程。

当然,每一项研究只能说明尽到了研究者的努力,但不可能尽善尽美,对于新的研究来说,也势必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本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www.xing528.com)

1.流动妇女理论研究框架的建立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本研究关于流动妇女婚姻质量的测量框架尽管包含了6个方面,28个指标,但是婚姻质量的测量指标依然不够齐全,如,婚姻生活的和谐状况不仅包括夫妻的互动频率,还应包括夫妻之间互动的过程与内容。而流动妇女婚姻质量的解释框架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在回归分析中有的模型的解释率较低,如婚姻关系满意度模型的解释率为18.6%,说明还有一些影响因素没有被纳入到解释框架中。

2.定量研究本身的缺陷。婚姻质量不只是一个结果,也是日常婚姻生活的点点滴滴,本书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采取问卷的调查方法,使调查结果统一化与便于分析的同时,也同时漏掉了很多婚姻生活过程中有价值的资料,如对婚姻态度的测量中,问卷并不能涵盖所有人的各种婚姻态度。因而运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使流动妇女婚姻质量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

3.实证资料存在局限性。抽样的调查数据,且样本量不是很大,特别是一手调查数据仅限于对厦门市流动妇女的调查,具有较大的地域限制,因而本书研究结果的推论性不是很强。各地区之间资料的不均衡,使研究不能进行地区之间的比较,同时,国外实证资料数据的缺乏,使研究缺少国际间的比较。

4.提高流动妇女婚姻质量的策略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流动妇女的婚姻质量包含了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女性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问题,尽管我们在研究中借鉴了社会学、人口学、女性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一些理论,但由于作为博士论文,需单独完成,因为笔者学科知识的有限,因而没能从多学科综合的实践提出提高流动妇女婚姻质量的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