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水陆法会与水陆画的文献梳理

宋代水陆法会与水陆画的文献梳理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水陆法会与水陆画的文献梳理苏金成作者简介:苏金成,男,艺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水陆法会上所用水陆画并无一定幅数,依法事活动规模而定,少则二十四幅、三十二幅、七十二幅[1],多则二百余幅。

宋代水陆法会与水陆画的文献梳理

宋代水陆法会与水陆画的文献梳理

苏金成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 200444)

作者简介:

苏金成,男,艺术博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佛教美术。

本文为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明清水陆画的艺术特征研究》(项目编号10YJC760060)。

水陆法会始于南北朝,历经隋唐五代,宋代时形成规模,元明时期达到鼎盛,清代晚期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之后,除了港澳台地区,基本已消声灭迹。二十世纪后期,随着国内宗教政策的改变,一些寺院又开始举办水陆法会,但已不完全按照古代仪轨。举行水陆法会活动的时间较长,最少七天,多则可达四十九天,参加法事的僧人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规模盛大。水陆法会上所用水陆画并无一定幅数,依法事活动规模而定,少则二十四幅、三十二幅、七十二幅[1],多则二百余幅。水陆法会上设内坛和外坛,以各种饮食为供品,供养诸佛、菩萨、天神、五岳、河海、大地、神龙、畜生、饿鬼、冥官眷属、城隍土地、神仙儒士、善恶诸神、地狱众生等。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可以说水陆画是集儒、释、道三教内容之大成而的一种绘画创作。

一、两宋时期水陆法会相关文献梳理

水陆[2]法会在宋代以后的全称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3],或叫“天地冥阳无遮均利道场”[4],简称为水陆法会、水陆道场。民间称为“水陆大会”、“水陆斋”、“水陆斋仪”、“悲济会”、“慈悲会”、“七斋会”、“冥阳会”等,略称为“水陆会”,俗称“打水陆”。是一种设斋诵经,奉请佛神,追荐超度亡灵众鬼的大法会。启建水陆法会的主要目的有三点:第一,对先亡者祖先幽灵所作的追善菩提;第二,将此功德回向施主自身及其眷属,得以增福延寿;第三,救度蒙受深重苦难的六道众生,使得解脱。水陆法会以其殊胜的功德,曾经是风行中国朝野,是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规模最盛大的一种。《水陆仪轨》卷二所说:“斋法之备,振绝古今,当莫有过于此者。罄法界、等凡圣,即水陆空行一切有生悉举而普度之……既饱之食,又施以法。”水陆大斋之详备,所有圣界、凡界,无论是水中、陆地、空中或者过去、现在、未来的各种生命体,都能够一起普度。水陆的最大特色是供养的对象数量多,分上供[5]、中供[6]、下供[7],所有众生普受供养。布施给鬼食物就于供养无量无数的诸佛,也等于是供养诸天、阿修罗、人、畜生、地狱所有五趣的众生,其功德是没有差别的。施食给鬼的功德,整个法界的众生都能得到利益,功德平等广大,就像南岳禅师说的:“上供十方佛、中奉诸圣贤、下及六道品,等施无差别,即此义也。” 水陆法会在本质上应该属于密教科仪忏法的一种,它是以密教内容为主而进行的佛教法事活动和修持方法,是密法和传统忏法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密教彻底中国化的主要内容。

(一)水陆法会缘起与发展

水陆法会最初起源于印度,与印度施饿鬼食之法会有关。大藏经密教部(卷1)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载:

尔时阿难独居静处念所受法,即于其夜三更已后,见一饿鬼名曰焰口[8],其形丑陋身体枯瘦,口中火然咽如针锋,头发蓬乱,爪牙长利甚可怖畏,住阿难前白阿难言,却后三日汝命将尽,即便生于饿鬼之中。是时阿难闻此语已,心生惶怖问饿鬼言,若我死后生饿鬼者,行何方便得免斯苦尔时饿鬼白阿难言。汝于明日,能布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数饿鬼,并百千婆罗门仙等,以摩伽陀国所用之斛,施一斛饮食,并及为我供养三宝,得增寿,令我离于饿鬼之苦得生天上。阿难见此焰口饿鬼,身形羸瘦枯燋极丑,口中火然咽如针锋,头发蓬乱毛爪长利,又闻如是不顺之语,甚大惊怖身毛皆竖,即从座起疾至佛所,五体投地顶礼佛足,身体战栗而白佛言愿救我苦所以者何,我住静处念所授法,见焰口饿鬼而语我言,汝过三日必当命尽生饿鬼中,我即问言云何令我得免斯苦,饿鬼答言,汝今若能施于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数饿鬼,及百千婆罗门仙等种种饮食,汝得增寿。世尊我今云何能办若干饿鬼仙人等食。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今勿怖我有方便,令汝能施若干百千恒河沙饿鬼,及诸婆罗门仙等种种饮食,勿生忧恼。佛告阿难有陀罗尼,名曰无量威德自在光明殊胜妙力。若有诵此陀罗尼者,即能充足俱胝那由他百千恒河沙数饿鬼,及婆罗门仙等上妙饮食。如是等众乃至一一,皆得摩伽陀国所用之斛七七斛食。阿难我于前世作婆罗门,于观世音菩萨所,及世间自在威德如来所,受此陀罗尼故,能散施与无量饿鬼及诸仙等种种饮食,令诸饿鬼解脱苦身得生天上。阿难汝今受持,福德寿命皆得增长[9]

《救拔饿鬼陀罗尼经》说,世尊在迦毗罗城时,为诸比丘及菩萨众说法,阿难独居静处精进用功,到了三更半夜,有五名叫焰口的饿鬼出现在前,其形体枯槁,面貌丑恶,头发副县散乱,留着长长、尖利的指甲,肚子像山一样大,但喉咙又细得根针一样,脸上还喷出熊熊烈火,来对他说:“三日之后汝命将尽,即生天饿鬼这中。”阿难大惊,赶快来到佛陀说法的地方请示解决的方法。佛陀说焰口经和施食的方法,并说如果能施饮食给恒河沙数的饿鬼和诸仙,非但可以不堕此道,还能延年益寿。佛教阿难持“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陀罗尼法”七遍,让有限的食物变成种种甘露饮食,充遍法界,使无量恒河沙数的饿鬼与诸仙等众,饮食饱满、解脱苦趣,超生到三善道,施食者可以延年益寿,受到诸鬼神的拥护。

较早记录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的是南宋宗鉴《释门正统》[10]卷4载:

所谓水陆者,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义[11]。亦因武帝梦一神僧告曰:六道众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普济群灵?诸功德中最为第一。帝问沙门,咸无知者。唯志公[12]劝帝,广寻经论,必有因缘。于是搜寻贝叶,置法云殿,早夜披觅。及详阿难遇面燃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制仪文,三年乃成。遂于润州(今镇江)金山寺修设。帝躬临地席,诏佑律师宣文。世涉周隋,兹文不传。至唐咸亨中,西京法海寺英禅师因异人之告,得其科仪,遂再兴焉。我朝苏文公轼重述水陆法像赞,今谓之眉山水陆,供养上下八位者是也。熙宁中东川杨锷祖述旧规,又制文三卷,行于蜀中,最为近古[13]

南宋志磐编撰《佛祖统纪》卷33中亦有同样的记载,内容更加详细:

水陆斋,梁武帝梦神僧告之日:六道众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大斋以拔济之?帝以问诸沙门,无知之者。唯志公劝帝,广寻经论,必有因缘。帝即遣迎大藏,积日披览,创立仪文,三年而后成。乃建道场,于夜分时,亲捧仪文,悉停灯烛,而白佛曰:若此仪文协圣凡,愿拜起灯烛自明。或体式未详,灯暗如故。言讫,一礼灯烛皆明。再礼宫殿震动。三礼天上雨花。天监四年二月十五日,就金山寺,依仪修设,帝亲临地席。诏佑律师宣文。当时灵响,不能备录。周隋之时,此仪不行。至唐咸亨中,西京法海寺英禅师,梦太山府君召往说法后,独坐方丈,见一异人,前告之日:向于泰山府君处,窃睹尊容。闻世有水陆大斋,可以利益幽品。其又是梁武所集,今大觉寺吴僧义济得之,愿师往求,如法修设。师寻大觉,果得其文。遂于月望修斋已毕,复见向异人,与徒属十数,前致谢日:弟子即秦庄襄王也(庄襄王是秦始皇父亲,至唐咸亨年已940年),又指其徒日:此范雎、穰侯、白起、王翦、张仪、陈轸皆秦臣也,咸坐本罪幽囚阴府。昔梁武金山设会,前代纣王之臣皆得脱免。弟子是时亦暂息苦,但狱情未决,故未获脱。今蒙斋忏,弟子与此辈并列国君臣.皆承法力得生人间。言讫而隐。自是英公常设此斋,流行天下[14]

图1 水陆法会缘起图,采自《明清水陆画精》

另一说法指出水陆法会是梁武帝为追荐超度他的王妃郗氏所修设。(图1)梁武帝笃信佛教,以佛教为国教,受持菩萨戒,多次舍身寺院,有“皇帝菩萨”之称。以皇权之势,为追荐超度皇妃亡灵,修设水陆法会,更能显示他对佛教的虔诚。《慈悲道场忏法传》中所记与《释氏稽古》相同,内容更为详细[15]

上述两种记载中“神僧托梦”,“异人告之”,“王妃化蟒”的传说,因为不是正史记载,研究者多持否定态度。其主要观点是:水陆法会的主要法事焰口施食所依据的经典《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是不空法师和实叉难陀在唐代才译出的。水陆法会中所使用的主要真言(咒语)选自唐代神龙二年(707)菩提流志所译的《不空绢索神变真言经》,这是梁武帝所不能见到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周叔迦、圣凯法师、李小荣、戴晓云。对于水陆法会的起源和形成,几位学者的观点也基本相同:周叔迦并未明确指出水陆法会的确切时间[16]。只是说“水陆法会是密教的冥道无遮大斋与梁武帝的六道慈悲忏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到了宋代杨锷又采取了密教仪轨而编写成《水陆仪》,水陆仪文是宋人创撰的。[17]”他认为水陆法会形成于宋代。圣凯法师说:“所谓梁武帝撰仪文及道英常设此斋,可能只是指《慈悲道场忏法》而言,至于水陆仪文则是宋代才开始制作的[18]。而李小荣说:“笔者以为水陆斋的形成绝不会在萧梁,而是在实叉难陀译出《焰口经》之后”,“水陆仪文是综合《梁皇忏》和唐代的冥道无遮大会而形成的[19]。李小荣《敦煌密教文献论稿》[20]及近期《水陆法会源流略说》[21]一文则直接承袭了周叔迦先生的观点,戴晓云也持这种观点。

《益州名画录》卷上《张南本传略》中记载:“张南本者,不知何许人也,中和年(881—885)寓止蜀城。攻画佛像人物龙王鬼神,有金谷园图、勘书图、诗会图、白居易叩齿图、高丽王行香图。今圣寿寺中宾头卢变相,东廊下灵山佛会。大圣慈寺华严阁下东畔大慈变相,竹溪院六祖,兴善院大悲菩萨、八明王、孔雀王变相、并南本笔。”“僖宗驾回之后,府主陈太师于宝历寺置水陆院,请南本画天神地祗、三官五帝雷公电母、岳渎神仙、自古帝王、蜀中诸庙一百二十余帧,千怪万异,神鬼龙兽,魍魉魑魅,错杂其间,时称大手笔也。至孟蜀时被人模拓,窃换真本,鬻与荆湖人去,今所存,伪本耳。(伪本淳化年遭贼劫,已皆散失)[22]”此记载可以说明张南本在晚唐中和年间于四川成都宝历寺水陆院绘制水陆画,是有关水陆画内容、形制的最早记载之一。他所绘内容已是儒、释、道诸位神仙、圣贤。其形式是帧画,即卷轴画。数量是120 余帧[23]。这就否定了宋代始有完备水陆法会和水陆画的观点。并且,张南本所绘制的水陆画从晚唐至宋代都被人们模写,传为画本。流转地域广,时间长。不仅在四川地区流传,而且传到了荆湖地区,直到宋太祖淳化年间(990—994)才散失,流传时间长达100余年。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大宋东京开宝寺守真传》载:“释守真,永兴万年人也。俗姓纪,汉诈帝之鸿绪。乃祖乃父,素履贞吉,弈叶孝行,充塞闾里,故乡人美其孝焉。遂目之曰纪丁兰也。真即其后矣。洎黄寇干纪,僖宗蒙尘,车驾避锋而西幸,咸镐失守而贼没,因而徙家居于蜀矣。及冠也,偶游圣寿寺及、见修进律师行出物表,语越常度,乃解带卸冠,北面而事之。七支既备,先纥谒从朗师,学《起信论》;次依性光师,传《法界观》;后礼演秘阇黎,授瑜珈教,并得心要,咸尽指归。自明达诸法,宣畅妙典,四十年间略无怠矣。而赐号昭信焉。讲《起信》及《法界观》共七十余遍,皆以灯传灯,用器投器。兹乎法者二十许人,开灌顶道场五遍,约度僧尼士庶授千余人,开水陆道场二十遍。[24]”从《守真传》中得知:守真生于唐景福二年(893),卒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在他学佛成名之后,曾在成都圣寿寺“开水陆道场二十遍”。大型的水陆道场一般一年之内,开1—2次。守真一人开水陆道场二十遍,可见四川地区的水陆法会是很兴盛的。

水陆法会的广泛流播始于两宋,根据文献记载,水陆仪轨的编撰比较早的是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东川(今四川三台一带)人杨锷将唐代的《冥道无遮大斋》和梁武帝的《慈悲道场忏法》相结合,撰《水陆仪》[25]三卷,盛行于川蜀地区。对水陆法会的流行、发展起了不少的推动作用。这是较早的水陆仪轨,但此文己佚。

北宋时期,水陆法会开始逐步定形。著名的水陆法会见于记载者,如宋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佛印(了元)在金山寺时,有海商到寺设水陆法会,佛印曾亲自主持规模盛大的水陆斋,蔚为壮观。遂以“金山水陆”[26]驰名。它有四个特点:一是时间长,少则7天,多则49天。二是规模大,参加的僧人一般需要300人,多则可达千人。三是法事全,凡佛教各种常见法事无不包括在内。四是艺术性强,需要悬挂“水陆画”。

《五灯会元》载:华严祖觉(1087—1150)幼嘉州(今乐山市)杨氏子。幼聪慧,书史过目成诵。着书排释氏,恶境忽现,大怖悔过。依慧目能禅师出家。南游依圆悟于钟阜,后于庐山栖庐山贤阅浮山远禅师《削执论》,豁然契悟。后奉旨往眉州(今眉山县)中岩,四方学者,川骛而至。清凉一宗,至师可谓鼎盛矣。而于拈椎之外,古今书史,诸子典谟,无不该研,一览成诵。尝修《北宋僧史》,并着有《华严集解》、《水陆斋仪》等[27]。从此记载知:祖觉是南宋时期四川著名的禅宗大德。他在眉山中岩寺编着《水陆斋仪》,肯定亦在此开水陆道场。前文所言:华严祖觉是“嘉州杨氏子”与杨锷是一时代的人。他们都编着过《水陆斋文》。文中所记“我朝苏文公轼重述水陆法像赞”[28],从《苏轼散文集》中知:苏轼于元佑八年(1093)为亡妻王氏设水陆道场亦沿用此制,也分为上下两堂,分别召请八位圣众[29]。因为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后世把他作的《水陆法像赞》并序称之谓“眉山水陆”[30]

从此可见,当时朝廷亦提倡作水陆道场追荐先祖。苏东坡在《水陆法像赞序》中说“在昔梁武皇帝,始作水陆道场”[31],也把发明权归于萧衍,可见传说由来已久。又说“水陆道场随世增广,唯蜀人颇存古法,像设犹有典型。虔召请于三时,分上下八位”[32]。其中上堂八位与下堂八位的名称与《水陆仪》一致,可知二者前后有关系。(图2)

宋代绍圣三年(1096),宗赜删补详定诸家所集,完成《水陆仪文》四卷,普劝四众依法崇修,盛行一时。不过现在《水陆仪文》己经失传,仅可从其所撰的《水陆缘起》一文,了解其部分内容。(见《施食通览》)文中记载:

详夫水陆会者,上则供养法界诸佛诸位菩萨缘觉声闻明王八部婆罗门仙;次则供养梵王帝释二十八天尽空宿曜一切尊神;下则供养五岳河海大地龙神、往古人伦阿修罗众、冥官眷属地狱众生、幽魂滞魄无主无依诸鬼神众。法界旁生六道中,有四圣六凡,……秘密神呪功德法食。故外则资身,增长色力;内则资神,增长福慧。由是未发菩提心者因此水陆胜会发菩提心。未脱苦轮者因此得不退转,未成佛道者因此水陆胜会得成佛道[33]

他说水陆供养的对象分上中下,可见在宗赜所撰的《水陆仪文》中所供奉悬挂的水陆画像,包括了“法界诸佛诸位菩萨缘觉声闻明王八部婆罗门仙”、“梵王帝释二十八天尽空宿曜一切尊神”、“五岳河海大地龙神、往古人伦阿修罗众、冥官眷属地狱众生、幽魂滞魄无主无依诸鬼神众”。而在江淮京浙地区举行水陆斋时,所悬挂的水陆画像则为一百二十幅[34]。宗赜《施食通览》中收录了“出自杨锷水陆仪”的《初入道场叙建水陆意》[35]一文,由此文可概略得知《杨锷水陆仪》的大致面貌。根据其文中记载,杨锷的水陆斋分为上下两堂,各召请八位圣众。

图2 地臧菩萨,采自《明代宝宁寺水陆画》

另据释门正统第四记载:

我朝苏文忠公(轼)重述水陆法像赞,今谓之眉山水陆供养。上下八位者是也。熙宁中,东川杨锷祖述旧规,又制仪文三卷行于蜀中,最为近古。然江淮京浙所用像设一百二十位者,皆后人踵事增华,以崇其法[36]

可见水陆法会在宋代的修设已经相当普遍,水陆画画像的神祇谱系己基本形成并渐趋完善。

绍兴二十一年(1151),慈宁太后施钱于杭州崇先显孝寺修建水陆法会(正觉《真歇了禅师塔铭》)。同时王机宜为亡弟留守枢密兴建水陆佛事于蒋山太平兴国寺,应庵昙华(1103—1163)曾为升座说法(《应庵昙华禅师语录》卷五)。

南宋乾道九年(1173),四明人魏公史浩曾经过镇江金山寺,因慕金山水陆斋会的盛况,于是施田百亩,在四明东湖月波山专建四时水陆,以为报四恩之举。且亲制疏辞,撰集仪文四卷,其所著仪文四卷刊行于世。宋孝宗听到这个消息,特别颁赐以“水陆无碍道场”寺额。月波山附近有尊教寺,师徒道俗三千人,布施财产,购买田地,遵奉月波山四时普度之法。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大众又诚心请四明(今浙江宁波)志磐续成《水陆新仪》六卷,并制订水陆像轴廿六轴,大力推广斋法,并且劝十方寺院,重视斋法,大兴普度之道[37],时人称为“北水陆”。南宋末,志磐又续史氏之仪文,著成《新仪》六卷,画绘像帧二十六轴,大兴普渡之道,史称“南水陆”。志磬且自述两者的区别是史氏“以法施者”,自己则是“以文字施者”[38]

宋代水陆法会盛行于全国,特别成为战争以后朝野常行的一种超度法会。宗赜《水陆缘起(卍续101·442上)》说:

“今之供一佛、斋一僧、施一贫、劝一善,尚有无限功德,何况普遍供养十方三宝、六道万灵,岂止自利一身,独超三界,亦乃恩沾九族……所以江淮两浙、川广、福建,水陆佛事,今古盛行。或保庆平安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善。追资尊长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孝。济拔卑幼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慈。由是富者独立营办,贫者共财修设。”

这是后世所谓“独姓水陆”与“众姓水陆”的渊源。由一般百姓信徒共同发起,联合起来集资修设,称为“众姓水陆”;如果财力雄厚,发大心独资营办,称为“独姓水陆”。

在宋代道教黄箓斋兴盛及道教神仙谱系基本完备的影响下,水陆法会逐渐的向着中国化、世俗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其结果就是:“宋代流行的水陆法会从思想上,它已融入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儒家的忠孝仁义,不忘先祖;道教的道法自然,济世行善,羽化成仙的思想。从奉请的偶像上,它汇集了佛教诸佛、诸菩萨、诸天王、明王等护法神,地狱十王,冥间众鬼,既有显宗的佛神,也有密宗的佛神;儒家的三皇五帝、明君贤圣、孔子关圣、忠臣烈士,贞洁烈女、儒家名流、孝子顺孙;道教的三清四御、诸神诸仙、星君星宿、五岳大帝、江河四渎、土地城隍。还有民间宗教所敬奉的各种神灵。从法事上,它包揽了佛教的各种法事,如请佛、斋天、诵经、说法、忏悔、发愿、回向、施财、斋僧、树幡、燃灯、放焰口、放生等。同时参入了儒家的祭天、祭地、封山、纪念先祖、追荐亡灵的活动;道教的遣使发符、敬神拜仙、金箓、黄箓斋蘸等法事。从仪轨上,除了佛教显宗、密宗的各种佛事法会,坛场的仪轨,还参入了道教的斋蘸、经忏、发符等仪轨。所以宋代以后的水陆法会,己不完全是以佛教思想、仪轨为内容的法会,而是融儒释道三家集大成的宗教大法会[39]。”这一时期所确立的水陆画像神祇系统成为以后制作水陆画的主要依据。(图3)

图3 往古孝子顺孙,采自《毗卢寺壁画世界》

水陆法会北水陆、南水陆之分。以杭州和四明为中心所行的南宋·志磐续成的《水陆新仪》为南水陆。他们的修斋仪轨是志磐撰袾宏重订的《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40]。其余广大地区(四川除外) 修斋仪轨是《天地冥阳水陆仪文》(金山旧仪)[41]从其祈请的神祇看来,很大一部分神祇属于密教神祇,应称为北水陆。清代道光年间仪润依袾宏之意,详述水陆法会作法规则,由他汇集、莲池订正的撰成《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仪轨会本》六卷, 成为现在通行的水陆法会仪式的手册。水陆斋法代有兴废,订正较多,其后则有清僧咫观更继袾宏《水陆仪轨》详细增补论述,撰《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九卷(略称《鹳园水陆通论》);《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法轮宝忏》十卷,皆为现行水陆法会之所取则。民国初年,僧人法裕将儒道两家的孔、孟、老、庄诸先哲之名删除,不再列入佛门,并增补作法节目,成《水陆仪轨会本》四卷,现行水陆法会多采用此本。这样的功能使其在民间获得民众的极大的认可和推崇,水陆法会以其殊胜的功德,千百年来一直是汉传佛教最重要的大法会之一。水陆画则是举办水陆法会必须用到的神祇鬼灵的图像。

法裕在《水陆仪轨会本·水陆大意纶贯》中则对水陆法会的起源和发展,作了概括性的总结:“面然兴权,冥被阿难。我佛慈济,开演妙法。此最初施食之大因缘也;讫于震旦,梁朝武帝梦异僧,告以救群灵之苦,莫过于水陆大斋,乃招志公等创设水陆大斋法,斯东土始兴水陆之大因缘也;唐高宗时,法海英师,亲见异人,乞行水陆,重振斯法,斯中兴水陆之大因缘也;宋之四明,继述仪轨;明之云栖,重兴斋法,斯重订水陆之大因缘也[42]。”这是近代僧众对水陆法会的起源和发展作的概括性总结。

(二)水陆仪轨与水陆仪文

水陆仪轨与水陆仪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水陆仪轨是根据水陆仪文而进行的具体步骤实施,是严格按照水陆仪文的规定逐步开展水陆法会的进程;水陆仪文又是在水陆仪轨基础上,历代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1. 水陆仪轨

从宋代以来,水陆法会仪轨经过不断的增补变化,日渐完善。现今通行于各寺院的水陆仪轨是清道光年间真寂仪润汇集明云栖株宏补仪本而成的《水陆仪规会本》,而此仪轨的基础是南宋志磐所撰的《水陆仪文》六卷。志磐仪轨实际上是汇集了唐代有关地狱、饿鬼的密教经轨而成[43]。他的《水陆仪规》主要是在萧梁的《慈悲道场忏法》及唐代的焰口施食仪的基础上,融合冥道无遮大斋而形成的新法[44]。宋代统治者也将水陆道场施之于宫廷。如苏轼就撰有《冬至福宁殿作水陆道场资荐神宗皇帝斋文》、《正旦于福宁殿作水陆道场资荐神宗皇帝斋文》、《内中福宁殿下寒节为神宗皇帝作水陆道场文》[45]。这种举措,无疑会大大促进水陆法会的流播。水陆道场多在寺院里修设。但一些朝廷和地方政权举办的大型水陆法会也在城外清净,广阔的地方修设。

水陆法会设坛以各种饮食为供品,供养诸佛菩萨,乃至一切诸神、畜牲、饿鬼、地狱众生。从现存十三世纪时日僧承澄(1205—1282)所辑《阿娑缚抄》卷一六六中的《冥道供》(冥道即水陆的异名)一文看,其坛场布置、形像配列、法器供物及法事进行等仪式,与今《水陆仪轨》大致相同。水陆法会坛场的布置、念诵经典及其人数,牌轴的规定和进行的程序等,依《水陆仪轨绘本》、《鸡园水陆通论》等所说,都有一定的规定。(图4)

水陆法会一般以七日为期,在这七日中要举行各种仪式,其主要内容可分为铺设坛场和正式法会。坛场又分内坛和外坛两大部分,严格按照《水陆法会仪轨》修设[46]。内外坛设七个坛口(内坛亦有五日者,则自第三日起)。水陆法会虽分七个坛场,其实是一堂整体的佛事,每一坛同等重要,缺其一就不能名之为水陆法会,每日分三时,至总回向坛宣读文疏,昭告十方法界,将每日所诵经典功德回向。斋主们随自己发心,共同成就此一法会,就是最大的功德。诵经功德贵在自己的发心虔诚,发心愈大,虔诚愈深,则功德广大愈是无可限量。在水陆法会中,内坛是一固定的密闭空间,而外坛佛事则分散在七个地点同时举行[47]

图4 毗卢寺五方五帝图(局部),采自《毗卢》

水陆法会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内坛佛事[48]。可以说内坛佛事是整个法会与四圣六凡交流的枢纽,是整个水陆的心脏。所超度的一切对象都在内坛做召请。依《鸡园水陆通论》等所说,水陆法会坛场的布置、念诵经典及其人数,牌轴的规定和进行的程序等,造像设施布置、香花供养,都要力求庄严。在内坛,正中悬挂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三像;内坛共设有廿四席。第一席都代表这场大法会邀请了不同世界的众生前来参加,廿四席分为上、下堂[49],诸菩萨及诸大圣人都位列上堂,六道群灵则囊括在下堂十四席中[50]。每一席,按主次顺序悬挂不同的佛、神画像。两侧分别挂着上堂、下堂各十位水陆画像,画像之下排列着牌竿,详记每位圣凡名称。(图5)

图5 玉皇大帝,采自《毗卢寺壁画世界》

图6 东岳中岳南岳,采自《毗卢寺壁画世界》

外坛有六个经坛,修《梁皇忏》及诵诸经。外坛作用在于接引修行各种不同法门、根基的修行者,按法会仪轨各自进行不同的法事。每坛有僧人诵念佛经,唱赞佛号。外坛佛事自第一天起,七天不断,必须在前一日晚间先行洒净。洒净圆满后还要“熏坛”,也是用香来做洒净及供养诸佛,这样隔天就可以开始诵经,需要七昼夜才能功德圆满。由此可见,《水陆仪轨》的仪轨程序十分完整,水陆法会的法事内容,是在七昼夜之间,主要由结界洒净、遣使发符、请上堂、供上堂、请下堂、供下堂、奉浴、施食、授戒、送圣等一系列宗教活动所构成。其中,遣使发符、奉请是很主要的,这是向天上、空中、陆地、地狱诸圣凡发出符牒,然后奉请三宝十位圣贤[51]上堂。(图6)

2. 水陆仪文

一些学者指出:水陆仪文是唐代僧人在《梁皇忏》的基础上揉合相关密教经典和当时的冥道无遮大会而形成的[52]。经过唐末五代战乱,到北宋时,唐代水陆仪文和图像均已不存。宋遵式《施食正名》中说“今吴越诸寺多置别院,有题榜水陆者,有题斛食者,有题榜冥道者。[53]”可见当时水陆法会和斛食及冥道没什么差别,那时做水陆法会是没什么固定仪轨的,更别说制定仪文了。这种情况大概一直持续到北宋杨锷制定水陆仪文。如果说水陆法会在遵式时还和解食及冥道[54]混在一起的话,那么到杨锷时,水陆法会己经从中独立出来,基本恢复了唐时仪轨。水陆仪文重新制定后,佛事目的明显以超度亡灵为主,与宋初以施食为主的诸多佛教法事区别开来,施食只是水陆法会的程序之一,水陆法会的目的不单是施食[55],而是具有多种宗教意义[56]。因此,从水陆仪文的发展史来看,水陆仪轨在宋代有很大分野,确实出现过很多不同的版本。包括杨锷的三卷《水陆仪》,苏轼《眉山水陆》,宗赜的《水陆仪文》(四卷),史浩的《水陆仪文》,还有志磐《水陆仪文》四卷等。

在明末袾宏重订水陆仪文之前,在大藏经中最少己经有五个记载有水陆仪轨的版本[59]

从宋代开始的《水陆仪轨》中知,举行水陆法会时要宣诵一篇仪文[60]。到了明代,这些仪文在江浙之间开始分为南北水陆两大类[61]。明末云栖株宏法师(1532—1612)认为金山《水陆仪文》前后错杂,而且行者也是随意而作。而志磐法师所辑的《水陆新仪》不但精密而且简易。所以,云栖株宏将志磐的《水陆新仪》重新加以修订,以广流通,这就是现在的六卷本《水陆仪轨》。云栖株宏修订的水陆仪轨,奠定了近代佛教礼仪的基础,它与南宋志磐法师续的《水陆仪文》因行于四明和古杭等南方地区是世称的“南水陆”。而北水陆仪文是继承金山旧仪盛行于北方地区的诸家水陆仪轨版本。这里的“金山旧仪”指的就是自梁武帝首创的水陆仪轨。因此追溯南北水陆的源头,最早都是梁武帝时制的水陆仪文。所以,北水陆仪轨之间差异不大,任何一个版本都能作为北水陆画可依据的仪轨[62]。清代仪润法师依据云栖株宏的原意,详细叙述水陆法会的作法规则,撰成《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会仪轨会本》六卷,成为现行水陆法会仪式的所依本。后来,咫观法师又根据云栖株宏的《水陆仪轨》详细地增补并且加以论述,著成《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九卷,略称《鸡园水陆通论》;此外,他又撰写了《水陆道场法轮宝忏》十卷,这些都是现行水陆法会所遵循的一些规则[63]。清初,南京宝华山德基律师对莲池《施食仪轨》稍作删辑,制成《瑜伽焰口施食集要》,后称《华山焰口》,流行于清代。近代施食法事,大多以德基本为底本[64]。根据黄河、戴晓云等学者的考证,目前国内外《天地冥阳水陆仪文》至少有八个藏本。

二、水陆画的起源与发展

水陆法会虽然属于佛教仪式,但其供奉的对象却是儒释道三教混杂的形象。在举办水陆法会之际,这些水陆画按一定方式悬挂,接受供奉。水陆画随着水陆法会的兴盛而发展,所绘的佛神画像越来越丰富,水陆道场中悬挂的轴数亦越来越多。水陆画张数的多少,历代都无统一定制,少的只有十几幅,最多的达两百多幅。如《释门正统》记载:“江淮京浙所用像设一百二十位者”。作为水陆法会中必备的水陆画,自唐以来不断发展,南、北水陆画多寡不一,没有定制,在内容上有分有合,既无统一,亦难与仪轨一一对应[65]。水陆法会的规模和水陆画的多少也是寺院实力的体现。水陆画平时不悬挂,也不单独悬挂,只有举行水陆法会时才悬挂,法事活动结束后,寺院就会把它们严密地收藏起来,以备下次开法会时用。从水陆画的变化发展中我们可以考察当时人们的社会风俗、审美习惯、礼仪信仰以及儒释道三教的关系,因而水陆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水陆画的起源

水陆画起源于何时,目前无定说,但学界认为应不早于唐代。据文献记载,水陆法会的图像始见于晚唐、五代,并逐渐形成体系。相传山西平阳城南水陆社因保存有唐代吴道子(685—758)的水陆画轴120幅而得名。清雍正年间《山西通志》[66]卷五十七载:“吴道子水陆画轴,王士禄画轴歌序云:‘平阳西偏普庵堂水陆社,有吴生所画水陆百二十轴,社之得名以此。先是明世宗朝,西河郡王城北有隙地,传为废寺遗址,中夜尝见奇光,掘地得石函,以铁绳二道束之,发之又得锡函,其最中函以木,木函启而画轴见,乃希代之奇宝也。后嗣王以授挥使吕,吕死,僧以常直得之,构殿以藏焉,予得见三十轴信奇笔’。”卷一百六十八也有相似记载:“水陆社在城西南隅安道坊普安堂侧明,崇祯乙亥年建,内藏水陆画一百二十轴。相传为吴道子笔,社之得名以此。先是嘉靖间,城北有隙地,乃废寺遗址也。地中方数尺许雨不濡雪不积,夜常见奇光。西河郡王心异之,掘地深五丈得巨石函,外以铁绲二道束之,发之中函以锡又中函以木,木函启而道子画轴见矣,王甚珍之。后嗣王以予平阳卫吕指挥使,吕卒,崇祯间寺僧以常真得之,因创殿藏焉。今存王士禄有诗。”关于这件事《池北偶谈》中卷二十三亦有近乎完全相同的记载。不过这套水陆画所谓是唐代吴道子的作品,只是依据传说,不足为据。《益州名画录》中记载,唐僖宗光启年间(885—887),晚唐画家张南本[67]在成都宝历寺水陆院绘制了“水陆功德”一堂,一百二十幅水陆画。“僖宗驾回之后,府主陈太师于宝历寺置水陆院。请南本画天神地祗、三官五帝、雷公电母、岳渎神仙、自古帝王,蜀中诸庙,凡一百二十余帧。千怪万异,神鬼龙兽、魑魅魍魉,错杂其间,时称大手笔也”[68]。据圆仁所记唐代竹林寺斋礼佛式,就在道场中悬挂了七十二位佛、菩萨的画像。

为了民俗信仰的需求,水陆画像在佛教主尊的基础上增加了道教及民间各类图像,以朝拜主尊、罗列诸神为组合方式,借鉴的是各类朝会图。水陆画道教中的《朝元图》与佛教中的《说法图》相似,这种构图形式一直非常流行。而最早出现的这类图像正是吴道子画的《五圣朝元图》。《五圣朝元图》是有影响的道教图像,原来被绘制在洛阳北邙山老君庙的东西两壁,东壁上描绘的是东华天帝君、南极天帝君和扶桑大帝及它们的部众;西壁上画西灵天帝君、北真天帝君以及它们的部众。杜甫当年曾经赋诗赞颂这一作品:“……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 现在流传的宋《朝元仙仗图》就是此画的部分粉本,另外一张《八十七神仙卷》也是同画的宋传粉本。两张画都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吴道子遗风。据记载,宋代的武宗元也曾在老君庙重新绘制过《五圣朝元图》,后来又相继出现过一些类似的图像。

同一时期出现的《紫微朝会图》、《玉皇朝会图》也可以看出都是与《水陆画》相类似的结构。正如宋李廌在《德隅斋画品》中记载二图粉本称:“《紫微朝会图》朱梁时将军张图所作,帝被衮执圭,五星、七曜、七元、四圣左右执侍,十二宫神、二十八舍星,各居其次,乘云来下。其容色皆端敬,其服章皆严谨。道家谓玉皇大帝为众仙天子,紫微大天帝为众星天子……图作衣纹,不思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例,用浓墨粗笔如草书,颤掣飞动,势极豪放,至于作面与手,及诸服饰仪物,则用细笔轻色,详缓端慎,无一欹仄,亦一家之妙用。[69]”“《玉皇朝会图》蜀石悟所作。天仙、灵官、金童、玉女、三官、太乙、七元、四圣、经纬、星宿、风雨雷电诸神、岳渎君长、地上地下主者,皆集于帝所。玉皇大天帝南面端房而坐,众真仰首,承望清光。见之者神爽,超然如在乎通明殿中也[70]。“这些图像所描绘的神祇名目与杜光庭在《金箓大斋宿启仪仪》及《太上黄箓斋仪》里所记载的神祇名目非常接近,两者相互印证,从一方面可管窥唐末五代时期道教神仙谱系的一般面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道教神仙谱系对水陆画绘制的影响何其巨大,因为一般来讲应是先出现了具体的神祇名目,后来才能出现依据这一神祇名目为题材的绘画作品[71]

(二)水陆画的发展

宋代初年,太祖、太宗致力建观设醮,这促进了水陆图像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北宋元佑八年(1039)苏轼为亡妻王氏修设水陆道场,并作《水陆道场法像赞》16篇。据此推测可能只悬挂水陆画16轴。苏轼《水陆法像赞》序:“昔在梁武皇帝,始作水陆道场,以十六名,尽三千界,用狭而施博,事约而理详。后生莫知,随世增广。若使一二而悉数,虽千万而糜周,唯我蜀人颇存古法,观其像设,犹有典型,虔召请于三时,分上下者八位。但能起一念于慈悲之上,自然抚四海于俯仰之间。轼敬发愿心,具严绘事,而大檀越张侯致敬礼,乐闻其事,共结胜缘,请法云寺法涌禅师善本,善择其徒,修营此会,永为无碍之施,同守不刊之仪。轼拜手稽首各为之赞凡十有六篇。[72]”这就是说只有四川流传的水陆道场仪轨才是正宗古法。苏轼所谓蜀人,就是前文所言的撰作三卷《水陆仪》的杨锷。既言其有“像设”,则知杨锷所作的水陆法会仪中就已经开始运用图像了。而苏轼在悼念亡妻王氏的水陆法会上,则制作了十六幅画像,分上堂八位和下堂八位,这种图像的排列方法就是源自杨锷之法[73]。它们的组织顺序,其实是仿袭《慈悲道场忏法》卷七至卷九中“为六道礼佛”之内容而成。这些都是世俗世界的六道诸众。可以看到,举凡佛道鬼神人畜,不论上界、下界,亦不管天堂还是地狱,都包罗在内坛( 见《东坡后集》卷十九《水陆法像赞》)。据《东坡后集》记载,当时蜀地所悬画像,都是这种格局,没有改变。(图7)

图7 弃离妻子(局部),采自《明代宝宁寺水》

到了北宋后期,在宗赜所撰的《水陆缘起》中,则分成上中下三堂来供养诸神之像,上堂是法界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明王、八部、婆罗门仙,中堂则供养梵王帝释二十八天及宿曜一切尊神,下则供养五岳河海大地龙神、往古人伦、阿修罗众、冥官眷属、地狱众生、幽魂滞魄、无主无依诸鬼神众、法界旁生之类。举凡六道之中的四圣六凡,皆在供养之列。由此可见,宗赜仪轨中供奉的尊像定然不止16位了。宋徽宗赵佶(1082—1135)崇尚道教,宣和元年制《九星二十八宿朝元官服图》,道士林灵素重新制定了斋醮制度和神祇名目。《上清灵宝大法》保存了宣和神祇系统的三百六十分位名目,包括以下诸神:三清、六天帝君及二帝后、三十二天帝、十太乙、日、月、星宿、三官、四圣、历代传经法师、三元、五岳诸山神、扶桑大帝、水府诸神、鄷都大帝、天枢院、驱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所属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兵马、城隍土地等,这一系统成为以后制作壁画及水陆画的主要依据。

到了南宋末年,志磐法师修定《水陆新仪》六卷,为了配合其所著新仪六卷,已规定悬挂水陆画二十六轴。既谓二十六轴,数量肯定也超出了苏东坡时的十六幅。明代高僧袾宏在《云窗三笔》中则指出当时的水陆仪文之“所绘上下堂像,随画师所传,奉为定规,颇不的当[74]。”宋代以后,水陆画的“卷轴”形式非常盛行,内容有所增加,由于随处可挂,亦称为“行轴”。卷轴画较壁画为小,观者处在画前一个较近的位置,便可以观赏,形成了具有独立性的艺术品。

(责任编辑:徐文婷)

注释:

[1]目前国内寺院举行水陆法会多用此数。

[2]所谓“水陆”,宋僧遵式(963—1032)在《施食正名》(见《金园集》卷四)上说:“水陆者,所以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谓也。”

[3]明代莲池大师所作《水陆仪轨》曾解释:所谓“法界”,是指诸佛与众生本性平等,理常一故,通称“法界”;所谓“圣凡”,是指四圣六凡,“四圣”是指佛陀、菩萨、声闻、缘觉四圣,“六凡”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泛指一切众生;所谓“水陆”是水陆空三界众生居住受报之处。空中飞行之众生须依陆地而休息,故包括于陆地而称水陆。因水陆二处众生的困难更为深重,所以只以水陆二处称之;所谓“普度”是指六道众生悉皆度化,使之解脱,即佛菩萨怜悯众生营营扰扰沉浮于生死大海中,故广施大法力以普救众生,使脱离生死与烦恼之苦海。我国民间信仰每以阴历七月广设宴食,普济亡灵,亦称为普度;普度即是使六道众生悉皆度化,使之解脱。所谓“大斋”是指施食于一切六道众生;所谓“胜会”是法施之意,是指救度者与被救度者集于一堂,施法与施食同时进行,使六界的一切众生获得很大的利益,凡与会者都能得到拔救超度。

[4]《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水陆四义:水喻上圣四义。一、水能清洁,喻体绝诸相,无纤瑕障;二、水能脱垢,喻大智心,断尽烦恼:三、水能清凉,喻甘露味,消除热恼;四、水能就下,喻大悲心,入缠化物。陆喻下凡四义一、陆能坚厚,喻无明顽然,相续难断;二、陆有肥瘠,喻人天鬼畜,流类不同;三、陆有高下,喻心不平等,趣有异故;四、陆无边际,喻生死长夜,可穷极。所以水无陆而不显其用。陆无水而不彰其功,水陆相符,功用着矣!”在水陆法会中,召请四圣六凡十方法界诸神祇鬼灵,主要是让六道众生参佛礼圣,礼赞三宝,顿超佛果,不在六道五趣中生死轮回,所谓“顿悟摩诃般若,斋成阿耨菩提”。[5]上供:奉法界诸佛、诸位菩萨、缘觉、声闻、明王八部、婆罗门仙。

[6]中供:梵王帝释廿八天、尽空宿曜一切尊神。

[7]下供:供养五岳河海大地龙神、往古人伦、阿修罗众、冥官眷属、地狱众生、幽魂滞魄、无主无依诸鬼服众、法界傍生。

[8]焰口,又称面燃,其形体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因生前悭贪吝啬、贪心不知足,而行到这样的果报,长年受饿,备受诸苦。饿鬼道的众生平日常受饥渴,想吃东西时,看到的食物就会化成火炭无法下咽或口中常喷出火,也无法进食;想喝水时,水一拿到嘴边就化为血水,喝也喝不下。还有一种饿鬼喉咙如针般细小,肚子却像一个大鼓,根本无法吃东西,因此常常处于饥渴状态,非常可怜。午间以后是鬼道众生的作息时间,若他们见到人间在吃晚餐、或宵夜,就容易难过或瞋恨心,为了怜悯,一般寺院有过午不食的规定,即源自于此。(www.xing528.com)

[9]以此说法,印度在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传教之时,就有水陆法会了。因为“施饿鬼之法”,就是后世的“焰口施食”或“放焰口”。“供养三宝”,一是供养佛宝,即供奉佛的造像;二是供养法宝,即诵念佛经;三供养僧宝,即设斋施食于僧人。放焰口、供养三宝、神咒忏法,这些都是后世水陆法会的主要内容。

[10]完成于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

[11]可见布施饿鬼时,饮食是放在干净的地上;布施神仙及婆罗门(注:印度四姓之一,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饮食则放入流水中。水陆法会就是水、陆、空一切生灵悉皆普度。

[12]保志,时称志公、宝志,本性朱,金城人(今兰州),南朝僧人,宋明帝泰始(公元465—471年)初。据说他“数日不食、面无饥容”,与人言“语始若难晓,后皆效验”,京城士庶皆敬事之。梁武帝对他十分崇敬,请入宫中。志公死后,武帝予以厚殡,葬于钟山,其时代人勒碑文于寺门,传其遗像,后人多以神僧视之。莫高窟有唐代所绘志公残像,四川剑阁县曾有志公和尚造像和志公殿,这当然与四川宋代以来水陆法会兴盛有关。

[13] [南宋]宗鉴编撰,释门正统[M],佛藏要籍选刊(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61页。

[14][南宋]志磐编撰,佛祖统纪[M]。大正藏·卷21,第321页。

[15]慈悲道忏法传。大正藏·卷45,第922页。

[16]周叔迦先生还说:“所谓梁皇亲撰仪文及神英常设此斋可能是指《慈悲道场忏法》而言,至于水陆仪文则是后人增附的”、“‘水陆法会’的盛行是宋时开始的。”(周叔迦《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下集)》。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639页。)

[17]周叔迦《法苑谈丛》[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第52页。

[18]圣凯《中国汉传佛教礼仪》[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66页。

[19]李小荣《敦煌密教文献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270页。

[20]李小荣《敦煌密教文献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21]李小荣《水陆法会源流略说》[J]。《法音》,2006年第4期,第42—51页。

[22]《益州名画录》卷上,刊《画史丛书》第四卷第8页。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63年。

[23]这些都与现存明清内容完备的水陆画相似。山西宝宁寺水陆画是139帧。河北石家庄毗卢寺水陆殿四壁所绘水陆画是122组。

[24][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45页。

[25]又称为“杨推官仪文”。

[26]“金山水陆”又称为“北水陆”。近年金山寺水陆法会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开始“金山寺水陆法会”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国宗教》2006(1):67.)

[27]刘长久《大足石窟研究综论》《大足石刻研究文集—第三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36页。

[28]苏轼不仅为自己的亡妻作过《水陆法像赞》,还为朝廷撰写过《冬至福宁殿水陆道场资荐神宗皇帝斋文》、《正旦福宁殿作水陆道场资荐神皇帝斋文》、《内中福宁殿下寒节为神宗皇帝斋文》。(《苏轼散文全集》。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第504页)

[29]苏轼《水陆法像赞序》中说:水陆道场随世增广,唯蜀人颇存古法,像设犹有典型。“虔召请于三时,分上下八位”云云。(《东坡后集》卷十九)。

[30]圣凯《汉传佛教水陆法会大观》[J]。《中国宗教》,2003年第9期。

[31]另据《大足石刻志略校注》载,在妙高寺的阿罗汉窟中,也镌有《水陆法像赞》中的一则,文日:“大不可知,山随线移。小入无间,澡身军持。我虽不能,能设此供。知一切人,具此妙用。”(参刘长久、胡文和、李永翘编著《大足石刻研究》。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346页。)

[32]《东坡后集》卷十九。

[33][宋]宗晓《施食通览》《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2001年。

[34]张炳杰《水陆画之神祇谱系及其社会功能的初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7年,第17—18页。

[35][宋]宗晓《施食通览》《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2001年。

[36][宋]宗鉴《释门正统》《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2001年。

[37]《佛祖统纪》卷三十三。

[38]《大正藏》卷49,第322页(上).

[39]张炳杰《水陆画之神祇谱系及其社会功能的初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7年,第17页。

[40]明末智旭《灵峰宗论·水陆大斋疏》:“挽志磐法师,绩成新仪六卷,绘像二十六轴。自宋至明,又历五百余岁,云栖大师,依此仪稍事改削,行之古杭。……盖由磐公较(校,避朱由校的讳)定后,行于四明,世称南水陆。而金山旧仪,被宋元以来,世谛住持,附会添杂,但事热闹,用供流俗仕女耳目,世称北水陆”(《大藏经补编》卷二十三第11381—11383页)。明末高僧袾宏(第1535—1615页)见“北水陆”仪文前后错杂,施行时也随意变化,于是在志磐“南水陆”《新仪》的基础上对仪文重加订正,制成《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六卷,略称《水陆修斋仪轨》六卷,通行于杭州各寺院。(智旭《水陆大斋疏》,见《灵峰宗论》卷七之四)。

[41]戴晓云《〈北水陆法会图〉考—以北方地区明清“水陆画”为中心》[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07年,第93页。

[42]《水陆仪轨会本》第一卷[M]。上海佛学书局,第4页。

[43]它重点参录的经典是:1.不空所译《佛说救拔焰口陀罗尼经》。如卷一中所称“伏闻觉皇悯焰口之徒,初令奉解’之饿鬼名“焰口”,卷四所唱“南无多宝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离怖畏如来!”之梵咒。皆出于《焰口经》。2. 不空译《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3. 金刚智译《药师如来观行法》。4. 菩提流志译《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5. 《十王经》。该经又叫《阎罗王授记四众送修牛七斋往生净土经》、《阎罗王经》、《阎罗王授记经》等。《水陆仪规》卷三中所提到的地狱十王——阎罗大王、秦广大王、初江大王、宋帝大王、五官大王、变成大王、泰山大王、平等大王、都市大王、转轮大王,皆出于是经。而十王则是当时冥道供的主尊之一。

[44]李小荣《水陆法会源流略说》[J]。《法音》,2006年第4期,第44—45页。

[45]参见《苏轼散文全集》第504页。

[46]根据明代云栖株宏《水陆仪轨》和清代仪润法师重修《水陆仪轨会本》的仪轨,水陆法会时间多为七昼夜(也有五天,三天的,多为个人修设),水陆法会分为内坛佛事及外坛佛事。

[47]《水陆仪轨会本》记载外坛佛事七日,设坛六处的规范,目前水陆又增设一个药师坛,让大坛专拜梁皇,而将金刚经、药师经与梵网经移至药师坛讽诵,所以外坛坛口成为一大六小坛。

[48]《水陆仪轨会本》:“有能修此真法供养,不缘于心,不住于相,不住相者,忘情造理,如斯行施,功用莫比;无能施者,无受施人,无中间物,皆毕竟空。”整场水陆法会最重要的精神重镇就是内坛,因此内坛佛事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内坛依循的是《水陆仪轨会本》,这是由历代高僧编制出来的,法会本身就是总集佛法的精要,内容谨然有序,大家不仅只是跟着唱诵、跪、拜、绕佛,还要深入仪轨的意义,了解佛法的内涵,这才称之为“打水陆”。

[49]上堂三宝十位圣贤,奉请于午前;下堂圣凡十位神灵,召请于初夜。此仪式中的上下堂十位,即依旧制上下堂八位增订而成(《普说水陆缘起》,见《水陆仪轨》卷二)。其上堂十位是:十方常住一切诸佛、十方常住一切尊法、十方常住诸菩萨僧等。下堂十位是:十方法界四空四禅六欲诸天天曹圣众、五岳四渎福德诸神等。

[50]宗赜所撰《水陆缘起》对水陆法会的说明,叙述得非常详细。他说水陆供养的对象分为上、中、下,上就是供养法界诸佛、诸位菩萨、缘觉、声闻、明王、八部、婆罗门仙;中就是供养梵王帝释二十八天、尽空宿曜一切尊神;下就是供养五岳河海大地龙神、往古人伦、阿修罗众、冥官眷属、地狱众生、幽魂滞魄、无主无依诸鬼神众、法界旁生。所以,六道中所有的四圣六凡。通过这些供养,使未发菩提心者,因为水陆胜会,而发菩提心;未能解脱苦轮者,因此而得不退转;未成佛道者,因为水陆胜会,使他能得成佛道。

[51]十圣贤是:1.十方常住一切诸佛眷属(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2.十方常住一切尊法并诸眷属(华严、梵网、净名、金光明、观无量寿经等及其他);3.十方常住诸菩萨僧并诸眷属;4.十方常住诸缘觉僧并诸眷属; 5.十方常住诸声闻僧并诸眷属;6.十方法界传持教法禅律诸宗诸祖师并诸眷属;7.十方法界助宣佛化持明造论五神通仙并诸眷属;8.十方法界十大明王秽迹金刚诸大天王护法并诸眷属;9.十方法界护佛舍利坛塔伽兰斋戒护国镇宅诸大神王并诸眷属;10.一心奉请发扬水陆流通至教制仪立法十大士并诸眷属。

[52]李小荣《水陆法会源流略说》[J]。《法音》,2006年第4期,第43页。

[53]见河村孝照《卐新纂续藏经·施食通览》Vo1.57 No 961,株式会社图书刊行会,1989年。

[54]根据遵式《施食正名》,遵式或者说是杨锷水陆仪文出现之前,在北宋,斛食和冥道这两个佛事活动与水陆法会在内容和性质上几完全一样,没有区别。

[55]据戴晓云考证:《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卷下《判斛仪文》后由小字“蔚汾释德岩依焰口施食仪润删详定”。把《判斛仪文》和现收入《大藏经》中的《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比较,发现大致内容差不多,只是修订后的《判斛仪文》比《焰口施食仪》更适合水陆法会。《判斛仪文》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叙教谦敬、召罪忏悔、无碍山前不二供养、无主孤魂受食。其中叙教谦敬中提到七佛的名号和七佛的功能:“盖闻如来三身果满,万德因圆,障垢尽祛,生死用寂。故使称念者,善根增长;听闻者,灭罪消殃。多宝佛正破吝贪,妙色身能除丑陋,广博身开,咽喉无阻,离怖畏令心地获安,甘露王能变酥酡上味,阿弥驼遵证无生世间广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利济极多,功德无尽。伏请现前大众,各运慈悲,同运赞叹。”这些功能,己经不是单纯的施食功能,而是包括灭罪和福德了。在随后的《施界开位》,内中包括忏悔宿业、证明灭罪、发菩提心、孤魂受戒。明显是由单纯的施食内容转到了超度了,经过这些程序的无主孤魂,此时己经杆悔了罪过、消除了罪障、发了菩提心、成了佛的弟子,当然己经往生天堂了。

[56]水陆法会具有多种宗教功能:1. 普度、2. 往生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3. 永臻涅槃境界。4. 为生者祈福。

[57]陈尧钧《中国佛教的水陆法会之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5年。

[58]宋杨谔撰,宋释祖觉重广,明董琳刻本,《云南省图书馆善本目录》(上)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下第994页)有著录。

[59]又称《重广水陆法施无遮大斋仪》、《水陆无遮大斋仪》、《水陆大斋仪》、《水陆斋仪》。

[60]仪文由三类文词组成,一是疏文,即道白文。交代举办水陆法会的时间、地点、目的和施主以及对施主功德的赞颂。二是礼赞文,即对水陆法会中所奉请的诸佛、诸菩萨、天王、明王、八部护法神,道教诸神、诸仙、儒家先圣、忠臣烈士的礼赞、称颂。三是与奉请佛神和法事有关的真言。

[61]根据明末智旭《灵峰宗论·水陆大斋疏》称:“至有宋咸淳年间,有谓金山越王疏,旨专为平昔仕宦报效君亲,未见平等修供之意。挽志磐法师,绩成信仪六卷,绘像二十六轴。自宋至明,又历五百余岁,云栖大师,依此仪稍事改削,行之古杭……盖由磐公较定后,行于四明,世称南水陆。而金山旧仪,被宋元以来,世谛住持,附会添杂,但事热闹,用供流俗仕女耳目,世称北水陆。”

[62]熊雯《山西繁峙县公主寺东西壁水陆画内容考释与构图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2008年,第16—17页。

[63]圣凯. 普渡众生的水陆法会[J]. 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第4期,第39—40页。

[64]刘红梅《莲池大师思想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4年,第85页。

[65]虽到法裕汇刊仪规时,对水陆画订出明确张数和每幅画面的具体内容,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一堂按此仪规所绘之全堂水陆画。历代所绘都已残缺不全,无法使用,且多数藏于博物馆。北京承古斋画社依据现今寺院水陆法会通用的汇本仪规为规范,以现存最完整、出自明代内府、绘画水平最高的水陆画为粉本,参照清康熙二十六年内府画师所绘水陆画及甘肃、山西、河北等处的水陆壁画、卷轴画重新绘制了一堂76幅水陆画。绘制过程中修改了一些古代水陆画不合仪轨、不尽如法的地方,将最优秀的瑰宝继承下来,重现了明、清两代水陆画最高水平,参加绘制的都是当今一流名师,76幅画历时三年乃成,观者无不赞叹。(黄河《元明清水陆画浅说—下》《佛教文化》2006年第4期,第102—109页)

[6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7]张南本曾画有《金谷园图》、《勘书图》、《诗会图》、《白居易叩齿图》、《高丽王行番图》等。成都圣寿寺《宾头卢变相》、《灵山佛会》与 《大圣慈寺大悲变相》、《竹溪院六祖》、《大悲菩》、《八明》、《孔雀正变相》都出自张南本的手笔。和张南本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的画家为孙位,史称“当时孙位画水、南本画火,代无及者”。他们两人都是僖宗入蜀时来成都的,所以张南本的水陆画粉本会受到中原地区水陆画的影响,应在所难免。

[68]从《益州名画录》中关于张南本的地记载来看,当时的一堂水陆画就有120多幅,并且既有佛教相关的佛、菩萨、梵王帝释和弟子,也有道教的天帝和诸神,以及民间的神袱与往古圣贤、帝君。这么庞杂的神祇体系,在此之前应当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69]于安澜《画品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163页。

[70]于安澜《画品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162页。

[71]张炳杰《水陆画之神祇谱系及其社会功能的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7年,第25页。

[72]苏轼《水陆法像赞并序.水陆仪轨会本》。上海:上海佛学书局影印本,2005年,第149页。

[73]考苏氏赞文内容,其法像赞包含了上八位为:“一切常住佛陀耶众”、“一切常住达摩耶众”、“一切常住僧伽耶众”、“一切常住大菩萨众”、“一切常住大辟支迦众”、“一切常住大阿罗汉众”、“一切五通神仙众”、“一切护法神龙众”;这些都是佛国世界的诸佛、菩萨和护法神。下八位为:“一切官僚吏从众”、“一切天众”、“一切阿修罗众”“一切人众”、“一切地狱众”、“一切饿鬼众”、“一切畜生众”、“一切六道外者众” 由此可知当时举行水陆法会时所悬挂画像为十六幅。

[74]《水陆仪规会木·卷四》[M]。上海:上海佛学书局,2002年,第141页。

【参考文献】

[1]《水陆仪轨会本》。南京:金陵刻经处,2002年。

[2][清]仪润《水陆法会仪轨会本》。上海:上海佛学书局,1996年。

[3][清]仪润《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仪轨会本·六卷》。(水陆仪轨会本.卐新纂续藏经)图书刊行会,1989年。

[4][宋]苏轼《十六罗汉赞》。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5][宋]赞宁《宋高僧传》上下册。范详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6]圣凯法师《中国佛教忏法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7]周叔迦《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8]周叔迦《法苑谈丛》。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9]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10]黄忏华著《佛学概论》。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11]黄夏年《佛教三百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49—250页。

[12]弘学著《佛教图像说》。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

[13]李小荣《水陆法会源流略说》。《法音》,2006年,第42—52页。

[14]黄夏年《中国佛教忏法研究·评述》。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1期,第149—151页。

[15]谢生保,谢静《敦煌文献与水陆法会—敦煌唐五代时期水陆法会研究》。《敦煌研究》,2006年第2期,第40—48页。

[16]苏金成《水陆法会与水陆画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年第1期,第43—5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