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献、知识与情报的重要性及应用研究

文献、知识与情报的重要性及应用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献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它能帮助人们克服时间与空间上的障碍,记录、储存和传递人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从而推动人类知识的增加和科技的进步。这些文献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学术性等明显特征,是科学研究中进行文献对比分析的主要依据。黑色文献黑色文献指非正式出版、发行范围狭窄、内容保密的文献,如考古发现的古老文字、未解密的政府文件、军事情报资料、技术机密资料、个人隐私材料等。

文献、知识与情报的重要性及应用研究

一、文献

(一)文献的概念

文献(Liteisture)一词的含义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辞海》的定义为 : “原指典籍

与贤者。今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所作的界定: “文

献 : 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所以我们把凡属人类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

等手段记录保存下来,并用以交流传播的一切物质形态的载体,统称为文献。

文献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它能帮助人们克服时间与空间上的障碍,记录、储存和

传递人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从而推动人类知识的增加和科技的进步。文献中所记载

的知识和信息内容可以供无数人同时使用或先后、异地反复使用,还可以通过复制(复

印、转录、缩微)等手段保持其原来的内容。合理、有效地开发文献资源,能给人类

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文献的类型

1.按文献的载体形式划分

(1)印刷型文献

印刷型文献以纸张为记录与存贮介质,以手写、打字、印刷等为记录手段。具有

便于阅读和流传等优点,但载体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大,记载文字信息的密度较低,且

加工、整理和保存也很复杂。

(2)缩微型文献

缩微型文献以感光材料为存贮介质,以缩微照相为记录手段。具有存贮密度高,

体积小,保存期长,价格便宜,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但它必须借助一定的机器设

备才能阅读。

(3)声像型文献

声像型文献以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为记录介质,借助特殊的机械装置直接记录图

像信息或声音信息而产生的一类文献。具有直观真切,形象生动等优点,但成本较高,

不易检索和更新。

(4)电子型文献

电子型文献以磁性材料为记录介质,以键盘输入或光学字符扫描等为记录手段,

并通过计算机处理后生成的一类文献。具有存贮密度高,自动存取速度快,原有记录

可以改变、抹去或更新等优点,但电子文献的存贮、阅读和查找利用都须通过计算机、

网络才能进行,所以具有设备昂贵、使用费用高的缺点。

2.按文献的加工深度划分

(1)零次文献

零次文献是指未经公开发表或交流的文献,如书信、手稿、口头交谈、参加报告

会、个人通信、经验交流演讲、实验的原始记录、新闻稿等,是一种零星的、分散的

和无规则的信息,具有原始性、新颖性、分散性和非检索性等特征,但不成熟、不公

开交流、不易获得。

(2)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是指基于作者本人的工作和科研成果而创作或撰写的

文献,包括图书、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会议录、学位论文等。这些文献具有创新性、

实用性和学术性等明显特征,是科学研究中进行文献对比分析的主要依据。

(3)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是将大量分散、零乱、无序的一次文献用分类、标引、摘要等方法进行

整理、浓缩、提炼,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科学体系加以编排存储所成的文献。它

读者查找和利用一次文献的工具,其主要类型有书目、文摘、目录、索引等。二次

文献具有明显的汇集性、系统性和可检索性,它汇集的不是一次文献本身,而是某个

特定范围的一次文献线索。

(4)三次文献

三次文献(也称三级文献) ,是指利用二次文献并选用一次文献的内容加以分析、

综合而重新生成的文献。它通常是围绕某个专题,利用二次文献检索搜集大量相关文

献, 对其内容进行深度加工而成。属于这类文献的有综述、 评论、 评述、 进展、 动态等,

这些对现有成果加以评论、综述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文献,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3.按文献出版的类型划分

(1)图书

凡篇幅达到 49 页以上并构成一个书目单元的文献称为图书。

(2)连续性出版物

它包含期刊(其中含有核心期刊) 、报纸、年度出版物。

(3)特种文献

它是指学位论文、标准文献、专刊文献、科技报告、会议文献、科技档案、政府

出版物、产品资料等。

4.按文献的公开程度划分

(1)白色文献

白色文献指正式出版并在社会公开流通的文献,包括图书、报纸、缩微胶卷、光

盘等,这类文献通过出版社、书店、邮局等正常渠道发行,面向社会的所有成员,人

人均可利用。

(2)灰色文献

灰色文献指非公开发行的内部文献或限制流通的文献,如内部刊物、技术报告、

会议资料、内部教材等。这类文献出版量小,发行渠道复杂,流通范围有一定的限制,

不易收集。

(3)黑色文献

黑色文献指非正式出版、发行范围狭窄、内容保密的文献,如考古发现的古老文字、

未解密的政府文件、军事情报资料、技术机密资料、个人隐私材料等。绝大部分黑色文

献有密级规定并对读者范围作明确的限制,所以非特定的读者对象基本上无法获取。

第一章 信息社会下的文献检索

(三)文献的特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现代文献有了较大

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发展迅速,数量剧增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知识门类的不断增加,无疑会导致各个知识领域的文

献数量急剧增长。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出版的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等各

种文献的总量几乎每 10 年增加 1 倍。 

2.类型复杂,语种繁多

现代文献的生产突破了传统的纸张印刷方式,声、光、电、磁等现代技术和化学

塑胶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使现代文献载体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缩微资料、声像资料、

机读资料、光盘资料等新型文献载体相继问世。这些非纸质文献载体,或加大了知识

信息的储存密度,或加快了信息的检索、传递的速度,或使人闻其声,见其形,获得

直观的感受。总之,从功能上大大优于传统的纸张印刷型文献。因此,这些新型的文

献载体在文献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综合收藏与使用多种载体文献类型,是现代图

书馆的一个明显特点。

现代文献有一个语种繁多的问题,有人统计全世界约有 3 000 种语言,使用者达

100 万以上的约有 200 多种。全世界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使用英语的达 70 多个。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资料统计,在现有的全部科学文献中,有 1/2 的文献是用 50%

以上的科学家没有掌握的语言出版的,技术文献有 2/3 是用英语出版的,而世界上有

2/3 的工程师不能阅读英语文献。 

3.分布不均,内容重复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分化、综合的发展趋势,使各学科的严格界限逐渐消失,各学

科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渐加强。由于这一原因,使得文献的分布呈现出既集中又分散的

不均匀现象,相当数量的专业论文相对集中刊载在少量的专业期刊中,其余数量的专

业论文却高度分散于所刊载的大量非专业期刊中。

现代社会文献量呈爆炸性增长,与文献的冗余规律有密切关系。现代科学技术综

合交叉、彼此渗透的特点,必然导致知识的产生和文献的出版也相互交叉,彼此重复。

4.出版周期长,老化加速

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不断增强,使文献增长速度高于发表、刊载它们的刊物

的增长速度,致使大量文献从成文到正式出版的“时差”增大。

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速度快、成果多、信息量大。然而伴随而来的是

文献老化加快、信息有效期缩短。所谓文献老化,指的是随着文献出版年龄的增长,

被利用的次数逐渐减少的过程。

(四)文献的构成要素

1.文献信息

这一要素是指文献载体上所承载的信息、知识内容。信息与知识是构成文献的主

体,没有信息、知识内容的任何形式的载体,只能称是物质,而不能称为文献。任何

形式、类型的文献都必须首先以具有一定的信息、知识内容为前提。

文献信息属于信息,除具有信息的一切性质和功能外,文献信息也有自身的特点,

表现为以下五点。

第一, 文献信息是经人的一系列加工 (筛选、 归纳、 整理) 后记录下来的信息 (Recorded

Information) ,不是指文献符号系统本身的信息,也不是指文献载体本身的信息。

第二,文献所表达的信息内容虽然与符号本身没有必然联系,但文献信息的传递

是通过人工符号系统——文字、标识符、声像信号来实现的,因而对文献信息的摄取

方式和吸收的程度必然受到这种人工符号的制约。

第三,文献信息是一种相对固化的信息,如纸质印刷品所传递的信息是无法变动

的 ; 可擦写光盘和磁盘虽然可以用修改、删除、增入等手段更新数据,但一旦变动后

又处于静态之中。文献信息的固态化是文献易老化的原因,它不能随外界的变化而变

化。为了克服由此造成的弊端,需要不断更新文献。

第四,文献所传递的信息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而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世界

表现出的信息内容, 这种“歪曲” “畸变” “失真”的程度因人们的认识水平、 立场观点、

方法和时代因素的不同而异。

第五,文献信息既然是人工记录下来的附载于物质实体上的信息,那么这种物质

实体就是文献信息的“外壳” 。两者的关系是既具有不可分割性(没有文字的纸不成其

为书) ,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信息内容不会因载体形式的改变而改变,或者说不同的

信息载体可以传播同一内容的信息,这一特点告诉我们信息资源的开发涉及载体资源

的开发。为了获取或传播同一信息,人们应该选择信息载体和传播方式,以便更方便、

更有效、更经济地开发和利用文献信息。

2.文献载体

信息内容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与其他信息载体不同的是,文献载体必须适应(www.xing528.com)

于文献符号和相应的记录方式,同时又要有利于传播、整理和长期的保存,不符合前

一要求的就不称其为文献,不符合后一要求,文献就不能随时代的发展而发挥出应有

作用,就会被淘汰、消失。因此文献载体的材质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一直在“新

陈代谢” 。

从古至今,文献载体经历了从非人工材质的泥版、岩石、石板、兽骨、木板、竹

片、兽皮、树叶、桦树皮等到各种人工材质,如无机材质(陶、砖瓦、瓷、玻璃等) 、

金属材质(青铜、铁、铝、金、银等) 、高分子材质(帛、纸、胶片、醋酸纤维等) 、

复合材质 (磁带、 光盘等) 的转变。其中纸质文献具有价格低廉、 质地柔软、 易于书写、

携带和收藏等其他一些载体所无法比拟的性能而成为文献家族的主干。 印刷术的发展,

装订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对文献信息僻求的增加,使印本文献产量和类型出现惊人

的发展。期刊、图书、报告、会议录、政府文献、学位论文、标准、产品样本、专利、

档案构成印本文献的主体和精华。而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因为其他介质的文

献陆续应运而生,如缩微文献、音像文献、磁盘和光盘文献等,纸质文献又开始变得

不便于信息的快速传输、高效查阅和高密度存贮了。可见,从文献产生之日起,它便

开始以适于自己生存的载体形态来寻求自己的立足之地,各种形态的文献在接受自然

与人类社会长期的实践与应用过程中接受淘汰和选择。

3.文献的符号系统

文献中的符号系统指图画、文字、公式、图表、编码、声像和电磁信息等。图画

是最早的文献信息符号,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就用图画来表达精神信息,图画的独

到之处在于较强的直观性,读画人(信宿)无需接受文字训练就可与作画人(信源)

沟通。此外,图画让人们保持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作用比文字更大,因此以图代文,让

人们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地获取最大容量的信息成为今天一切宣传媒介设计所注重的方

式。文字,是有声语言信息的书面表达形式,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图画对于表达抽

象思维信息的无能为力可由文字来弥补。文字用一套书写符号来记录、表达语言要素

(词、词素、音节、音素等) 。但文字的特点——高度概括性、使用的随意性、音义的

双重性也往往导致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模糊语言,导致词不达意、一音多义、一语多

音的现象,给信息交流造成误解。这说明人工符号永远只能接近表述信息的原意。声

像信息指留在唱片、录音带上的声频信息和摄在胶卷、录像带上的视频信号。电磁信

息符号是指计算机可读磁盘或光盘上的信息符号,由二进制的 0 和 1 构成,这些信息

符号不是我们感官直接提取的,必须通过计算机解读。

4.文献的记录方式

文献记录方式是指将表达信息的符号系统通过特定的人工记录方式使其附着于一

定的文献载体上。记录方式种类很多、职能各异,按记录手段分有写画、雕刻、印刷、

摄制、录音 ; 按记录方法分可有手工记录、机械记录、光记录、电记录、声记录和磁

记录。其中最常见的是印刷。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字记录可以转变为数据记录,并用

电子方法存贮到磁介质上去。光学字符识别(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技

术就代表了这种崭新的技术,它是指通过光学方法对字符、标记表示的书面数据进行

自动识别,转换成机器可以处理的信息的过程。通过 OCR 可以实现纸质文献信息向电

子信息的转换。

综上所述,文献信息是文献的内容,符号系统是信息的携带者,载体是符号赖以

依附的“寄主” ,而记录方式则是代表文献的符号进入载体的方法和过程,四要素缺乏

任何一种都不可能形成文献。

二、知识

(一)概念

《辞海》中对“知识”的解释是 :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是人类在认识

和改造自然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 ” 《中国大百科

全书》对其的表述是 : “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

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就它反映的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

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 ; 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

理性知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的主观世界对

客观世界的概括和如实反映。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活动中,人类凭借特有的大脑思

维功能,对新捕捉到的外界信息进行分析、提炼和综合,重新组合使其系统化,形成

新的知识单元。由此可见,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是有序化了的信息。

(二)属性和类型

知识的属性是知识本身所固有的性质,主要包括意识性、信息性、实践性、规律

性、继承性和渗透性等。

知识的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 : 按反映对象的深刻性可分为生活常识、科学知

识 ; 按成熟程度可分为经验知识、理论知识 ; 按存在方式可分为主观知识、客观知识 ;

可用性可分为个人知识、社会知识 ; 按门类结构可分为基础知识、技术知识、应用

知识; 按描述内容可分为哲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等。

(三)存在形式

一般情况下,知识的三种存在形式包括: 口头信息源、实物信息源和文献信息源。

1.口头信息源

口头信息源存在于人脑记忆中,人们通过交谈、讨论、报告会等方式进行传播交

流。口头信息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针对性,信息的获取速度快,反馈迅速。直接获

得口头信息的机会是有限的,很难实行有效的社会监督,其可靠程度不易受到检验,

也不能进行信息加工和信息积累,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失真或丢失。所以,人们在

利用口头信息源的过程中,通常会把它记录在纸、磁带、录像带等载体上。

2.实物信息源

实物信息源存在于产品、样机、样品等实物中,人们通过采集、实地参观考察和

举办展览等方式加以交流传播。实物信息源往往是直接为生产服务的信息, 具有真实、

直观、易检验、易仿制的特点。但实物信息源需要经过复杂的分析研究才能将所需信

息“提炼”出来,形成一套文献内容加以利用。

3.文献信息源

文献信息源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在某种载体上,形成

文献,用其进行交流传播,是最便于随时记录知识、阐明思想、广为传播、系统积累、

长期保存和直接利用的一种信息源,也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它包括各种类型的文献。

三、情报

(一)概念

情报(Information)是知识或信息经传递并起作用的部分,或者说情报就是在特定

时间内为一定的目的而运用一定的形式传递给特定用户并产生效用的知识或信息。

在古代,情报首先产生于军事领域, 《辞源》指出: “定敌情如何,而报于上官者”

是为情报,它强调情况、消息的传递、报道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创造

与传播知识的工作有了新的发展,专职情报机构的主要工作是使知识有序化,以解决

情报检索问题。于是,情报概念也有了新发展,认为情报是“作为存储、传递和转换

的对象的知识” 。为了满足用户的多种需要,有人从特定概念出发提出情报是在特定时

间、特定状态下,对特定的人提供的有用知识。情报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物质

世界与精神世界共同作用的产物。人类正是在不断认识、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

在物质生产与科学实验的实践中,源源不断地创造、交流与利用各种各样的情报。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在不同的领域里,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传递情报、接受情

报与利用情报。因此,情报又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在

生产实践、科技开发、商业经营等社会活动中,都离不开情报。情报已经广泛渗透到

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各领域,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情报体系,成为发

展经济、巩固国防、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二)属性

1.知识性

情报的知识性是指情报的本质是知识。情报源于知识、源于信息,知识或信息是

情报的原材料。用户需要的、经过搜集加工的特定知识或信息,就构成了情报。没有

一定的知识内容,任何东西都不能成为情报。

2.传递性

知识、信息要转化为情报,必须经过传递,并经过用户利用。只有将书刊上静态

的知识或信息传递给用户并产生效用,才能使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动态的情报。因此,

情报是激活了的知识。

3.效用性

情报的效用性是指运动的知识也不都是情报,只有那些能满足特定需要的运动的

知识才可称为情报。人们创造情报、传递情报的目的,在于利用情报。情报的效用性

表现为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类型

按情报的应用范围划分,情报可分为科学情报、经济情报、技术经济情报、军事

情报和政治情报等。按情报的内容及其所起的作用划分,情报又可分为战略性情报和

战术性情报两大类。战略性情报一般是指对解决全局或某一特定领域中一些带有方向

性、政策性问题所需要的、活化了的知识,其中包括科学依据、论证和方案等内容。

战略性情报的形成需要经过高度的逻辑思维过程并具有较明显的预测性质。战术性情

报则是指对解决局部或某一学科领域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所提供的情报。战略性情报与

战术性情报是相互作用、密切关联的,战术性情报是构成战略性情报的基础,战略性

情报则可以为战术性情报指明方向。

四、信息、知识、情报与文献之间的关系

信息是起源,是基础,它包含了知识和情报,是它们共同的本质联系的纽带。文献

则是信息、知识、情报的存储载体和重要的传播工具,是重要的知识源、情报信息源,

它是信息、知识、情报存储的重要方式。信息可以成为情报,但是一般要经过选择、综

合、研究、分析等加工过程,也就是要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提炼过程 ; 信息是知

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只有提高、深化、系统的信息才能成为知识 ; 在信息

和知识的海洋里,变化、流动、最活跃的、被激活了的那一部分就是情报。信息与情报

也是有区别的。信息的范围比情报广泛得多 ; 情报的传递具有机密性,传递手段有一定

的特殊要求 ; 情报是知识的一部分,情报的知识性比信息强 ; 情报的得失往往伴随着一

定的利害关系,而信息的得失则不一定表现出明显的利害关系。情报是有特定传递对象

的特定知识或有价值的信息。一部分融在知识之内,一部分则在知识之外的信息之内。

信息、知识、情报的主要部分被包含在文献之中。当然,文献上所记录的信息、知识不

全是情报 ; 信息、知识、情报也不全是以文献形式记录的,它们之间虽有十分密切的联

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总而言之,信息是生产知识的原料,知识是被人类系统化的信

息,情报是一种特定的知识性信息,文献是存储、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