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水土流失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国水土流失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已形成黄河流域、松辽流域、海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沿海地区等几大水土流失区,是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严重障碍,因此,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控制这些地区的水土流失。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中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中国水土流失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1.水土流失的概念

水土流失,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伴随着漫长的大地构造建设运动和生生不息的人类活动长期存在且不断变化的。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一卷》)。1981年,科学出版社《简明水利水电词典》将水土流失表述为:“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现象。”

2.水土流失的现状

水土流失作为荒漠化形成的重要过程正受到各国的关注。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蚀是我国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水土流失类型。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水蚀)面积达161.2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7%。其中,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各等级水蚀的面积分别为82.95万、52.77万、17.20万、5.94万和2.35万km2,分别占水蚀面积的51.4%、32.7%、10.7%、3.7%和1.5%。水蚀面积中轻度和中度侵蚀面积所占比例较大,达到84.1%,而极强度以上所占面积比例较小,仅占5.3%。除上海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外,全国其余各省区都存在着水蚀。水蚀面积较大的省区依次为内蒙古、四川、云南、新疆、甘肃、陕西、山西、黑龙江、贵州和西藏,水蚀面积占本省区土地面积比例较大(30%以上)的依次是山西、陕西、重庆、宁夏、贵州、云南、湖北、四川、辽宁和甘肃。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水利部开展了3次全国水土流失普查,从3次全国水土流失普查结果分析,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有所减少,但变化不大。3次普查中,水蚀面积分别为179.42万、164.88万和161.22万km2。部分地方因水土流失而使土地严重退化,一些南方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丧失殆尽,基岩裸露,造成石质荒漠化土地。流失土壤还造成水库、湖泊和河道淤塞,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达10 cm。水土流失导致的荒漠化土地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目前全世界每年农业土壤损失达254亿t,平均每分钟有4.7万t土壤被侵蚀,中国约为50亿t。中国已形成黄河流域、松辽流域、海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沿海地区等几大水土流失区,是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严重障碍,因此,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控制这些地区的水土流失。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79%,土壤侵蚀模数平均每平方公里达3 000 t,沟壑密度每平方公里达1.3~8.1 km。海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0%,土壤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达1 000~10 000 t。受水土流失影响,这些地区土壤贫瘠、水库淤塞,河流泥沙多,人民生活贫困。

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我国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4 541万hm2,占全国耕地普查总面积的34.26%,其中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区和西南高原山区,其次为东北区和华北区。在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平均每年流失表土1 cm,而要形成1 cm厚度的表土则需要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整个黄土高原每年流失土壤达16亿t,相当于4 000多吨氮、磷、钾肥料的养分随之付诸东流。在东北过去最为肥沃的北大荒,由于水土流失,1 m多厚的黑土层已损失掉一大半,严重处已露出黄土,有机质由开垦初期的15%降至3%~5%。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是:每年每公顷减产600 kg左右。仅黑龙江省6万亩坡耕地,每年就要因此减产粮食20亿kg以上。在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40%的长江流域,上游每年流失泥沙已达15.6亿t,其中,陡坡耕作和滥伐森林是致祸的两大主因。

水土流失不仅造成肥沃的表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且使土壤质地变粗,间接地造成土壤保蓄水分能力降低,土壤抗旱能力下降。同时水土流失还造成下游农田水冲沙压,河道、湖泊、水库淤塞,增加了洪水发生的频率和洪灾的危害程度,黄河多次改道。1998年长江流域的降水量较1953年小,但造成的水涝灾害远较1953年大,与水土流失有直接的关系。

3.水土流失的成因(www.xing528.com)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中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致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4.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在不断地增大。当前我国也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大型的水利设施、公路、铁路、能源开发等许多基础性设施都在大规模地进行建设,由此造成的对自然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增强,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所以,不断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在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同时,进行集中治理,实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

(1)生态修复的作用充分发挥,加大封禁保护力度,把水土保持同整个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在人口密度较小,降水量不大,水土流失相对轻微的广大地区,应当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利用植物演变更替规律和自我修复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促使植被从低级向顶级群落逐步地更新和演变,使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和改善。在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生态环境极端恶化的局部地区,为了减少人口给水土资源带来的巨大压力,应进行生态移民,让生态环境充分地休养生息。同时,在注重生态修复的过程以及实际运行的工作中,要防止“一封即了”的倾向。在充分发挥大自然力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工治理的积极作用,科学地进行封育保护,合理地利用资源,切合实际地创造好生态修复的外部条件。

(2)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由主要开展事后治理转向积极进行事前保护。优先保护重要水源、生态状况良好地区以及生态敏感区。严格限制各种各样的开发建设活动,进行突出保护,有特殊状况不能避免建设的,应当结合各方面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水土保持方案论证,在深入调查和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防治规划,选用合适的水土保持措施,保护现有的生态与植被。要以大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位单元编制综合防治规划,用于指导水土流失的治理。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切实搞好坡耕地、沟道侵蚀综合治理。加快坡耕地、沟道侵蚀整治,保护土壤资源也同样迫在眉睫。坡耕地水土流失与沟道侵蚀相互作用会产生因果关系,所以必须要二者兼治,治坡先行。同时也要加强采矿等严重侵蚀区域以及河流沙化、城市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做到因地制宜,宜封则封、宜治则治、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各种防护措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以期获取最佳的水土保持效益。

(4)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体制,明确责任。要满足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合理有效的政策促进发展目标的可实现性;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管理体制,从偏重经济评价变为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的综合性评价。实行开发建设项目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制度,跟踪服务,强化监督检查。按照“谁治理、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调动社会各界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5)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高效的执法监督机制。确立水土保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政府的水土保持管理职能以及司法系统在水土流失防治政策实施中的作用,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法律法规的修改与配套,在水土流失防治法律体系中逐步纳入完善的程序法规,使得其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土流失地区的实际需要。进一步规范水土保持的管理行为,规定水土保持的工作对象和内容,建立有效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使国家权力机构、上级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和公众有效地监督行政执法部门真正地履行自身职能,依法执政。同时,明确全社会对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义务和责任,加强对水土流失防治行动的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