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三角洲经济:中国最亮点

长江三角洲经济:中国最亮点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和隶属江苏、浙江的15个地级以上城市,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经济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最亮点”,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瞩目。从某种意义上说,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仅取决于行政的手段,而且取决于地域文化的相容。

长江三角洲经济:中国最亮点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关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议论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江浙沪三地领导相聚共商区域协作,一些经济学家就此发表了看法,一些企业家对此表示赞同,媒体也有了许多相关的报道。一时,长江三角洲成了热门话题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和隶属江苏、浙江的15个地级以上城市,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经济区域。3月4日,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最新报告显示:2002年这一地区以仅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5.8%的人口,创造国内生产总值19105亿元,占全国18.5%;财政收入4046亿元,占全国22%;出口总额924亿美元,占全国28.4%。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有400多家在这里落户,合同利用外资总值已超过1500亿美元。有专家预计,未来十年内,将会有十万个外商投资项目在这里开花结果。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最亮点”,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瞩目。

有关专家认为,在中国加入WTO的新历史背景下,积极应对全球经济竞争的挑战,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的范围和层次,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这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升整个中国在全球的国家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但是,那仅仅是一种观点,要成为现实还有许许多多的变数。依我看,至少有7个制约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悬念需要很好的解答:悬念产业规划如何制定?

因为利益主导,谁都想发展新兴的、技术密集型的、附加值高的产业,比如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等,而且事实上在江浙沪三地已经出现了产业结构雷同的局面,争资金、争市场、争项目已经不可避免,怎么办?虽然这些已经是“历史遗留问题”,但以后产业发展雷同是否还会加剧?如果我们把长江三角洲当作一个区域,那么这个区域的产业规划如何制定?由谁来制定?城市间的产业分工,或者说产业错位发展也好、互补型经济也好,在理论上大家都能接受,但由谁来实际运作?又有谁能够实际运作呢?悬念市场准入政策如何统一?

招商引资是各城市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多地吸引外资(指本城市之外的资金和项目),各城市竞相出台许多政策;有的即使是在同一城市,也因区块的不同而政策不同。这种因各地政策的不同,而导致市场准入条件的不同,不但不利于公平竞争,还使得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合理的体现。但是,招商引资政策的调整,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总量的增长,谁也不会听谁的,尽管这样的政策从资源价值来说可能不经济。另外,各地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进入某些领域的限制也不同,这样,即使在同一长江三角洲里,也难保证公平竞争。这些现象谁能够改变呢?悬念产业链如何形成并达到合理高效?

在当今世界,分工合作是任何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美国的波音飞机上的零部件并非都是波音公司制造的,上海也生产其中的一部分;同样,“红旗”轿车上的所有零部件也并非都是“中国一汽”制造的,杭产的汽车零部件也在为它配套。长江三角洲的许多城市确实有制造业及其他领域的优势,有可能抓住国际制造业等向亚洲转移的机遇,求得新的发展。但是,各个城市的优势需要整合,而不是各自为战。需要形成分工合作的产业链,以期用较低的成本,换取相对较高的效率。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仅靠市场调节是远远不够而且速度很慢的。谁有这个力量来进行城市间的产业链接呢?悬念地方壁垒如何消除?

地方保护主义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是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还是企业之间的经济纠纷,都多少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即使适用的是同一个条例、规章,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却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处理结果。虽然各地对此都有切肤之痛,也都会在一定的场合历数地方保护主义的弊端。然而,要消除地方壁垒又是何其艰难。这种现象之所以难以消除,主要是由于地方利益的主导。税收的多少、统计数字的变化等,实在事关种种要害,谁愿意轻易撒手?悬念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谁来制止?

宁波有北仑港,上海在建洋山深水港,江苏已建、在建和计划建设的万吨级泊位有上百个,但港口的总效率低下、国际化程度不高,因此这么多港口并没有因航运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长江三角洲不少港口运出的货物,相当一部分是送到东南亚等地的港口,再由别人转运到世界各地的货物终点。港口的重复建设已经非常多,但有没有谁考虑过制止、调整?还有机场、道路、桥梁等设施的建设,由谁从区域经济一体化来考虑合理的布局、运转的高效?悬念行政管理如何统一?

行政区域的不同,必然造成行政管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包括办事程序、行政审批的内容和过程等。在甲城可以这样办的事情,到乙城却不能同样办;在丙城办某些事情不用审批,而在丁城却不经过审批不能办。行政管理上的种种差异,对跨城市的合作和各种要素的流动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有的甚至阻碍了要素的流动。政令的统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条件之一,而现有的行政体制无法实现统一的行政管理;即便有了某个协调机构,也不可能涵盖社会的所有方面,协调全部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悬念地域文化如何相容?

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大都是历史悠久的古城,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强烈的地域特色、不同的人文背景、差异的思想观念,如果这一切不能够相容,那么经济一体化就很难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仅取决于行政的手段,而且取决于地域文化的相容。有专家做过研究,不少著名跨国公司联合失败的原因并不在经营上,而在于企业文化的不能相容。两个企业尚且如此,15个城市的地域文化相容就更难了。要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域文化相容,恐怕不是短短的数年时间就能办到的。

(2003-4-14)  

这样简单的数字比较,恐怕所有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能答对。但是当我们赋予这两个数字一定的经济内容,就会发现经济运行中质与量别有一层值得我们关注的关系。

前几天,国家统计局根据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年报数据,公布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105个重点行业利润总额前10位的企业,共有1050家企业上榜,其中杭州市有29家。目前杭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4700多家,上述29家企业虽然只占杭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0.6%,但实现利润却高达5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26.3%;实现销售收入396.75亿元,占12.7%;而拥有资产才319.15亿元,只占9.8%。在这里,“29”这个数字虽然小,它的含金量却非常高。

在为上榜的29家企业高兴的同时,联想到另外一个问题。相对于47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来说,这29家上榜企业只是其中的极小极小一部分,但创造的利润却占47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四分之一强。这么大的反差告诉我们,我市工业企业之间经济效益的落差很大。从另一个角度看,工业企业赢利水平上升的空间也非常大。

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工业企业要做大,这原本没有错,但做大的前提是先要做强。相对来说,做大并不太难,只要有足够的投入就行;而做强就不那么容易了,你得有较强的赢利能力。一个企业的赢利能力其实是各方面能力的集中反映,包含了开拓市场、研发新品、内部管理、团队精神等。企业只有做强了,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才有了做大的基础。办企业谁不想做大?但性急不得,还是先着力于提高赢利能力为好。

学要有榜样,赶要有目标。说工业企业赢利水平上升的空间非常大,不是空话,请再耐心看一组数字与自己的企业作一对照:去年,这29家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达到12.9%,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2.1倍;百元资产创造的利润为16.0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7倍,比全国1050家的平均水平高出2.51元;人均实现利润11.8万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5.2倍,比全国1050家的平均水平高出1.6万元。

(2004-11-6)  

早上起来,打开窗,一股清香迎面拂来。一会儿工夫,房间里便飘浮着阵阵桂花香。即使不去满觉陇,大多数的杭州市民,在这金秋时节,也都能够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共享三秋桂子带给我们的欣喜。

有多少城市能够像杭州这样“果若飘来天际香”呢?数百上千年,白居易苏东坡杨万里柳永……曾为满城桂香所陶醉、留恋,写下许多名篇佳作。而今,天下客商首选杭州,莫非也是闻“天际香”而来?

前些天,《福布斯》中文版的“2006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揭晓,在661个城市中,杭州又一次高居榜首。自从这个排行榜2004年首次发布以来,《福布斯》连续3年都将“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的桂冠给了杭州。《福布斯》称杭州这座城市为“最为耀眼的明星”,这样评价杭州:“基于传统行业应用而滋生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有着同样理想的城市的楷模;更为可贵的是,民营资本和外商投资对这个城市支柱产业的渗透超过70%。”

“花香自有蜂蝶来”,这话又一次被验证了。杭州虽然不具有资源优势,也没有港口舟楫海外之便,却依然“芳香四溢”,引来天下“蜂蝶”。也许有人会问:奥秘何在?杭州到底“香”在哪里?作为一直生活在杭州的市民,我觉得没有什么奥秘。“香”倒是有的,“香”在环境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是政策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杭州一直都在营造有利于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及时制定促进发展的各项政策,与时俱进,加快了发展的进程。其次是人文环境。通过培育“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新城市人文精神,营造海纳百川、鼓励创新、积极进取、相互包容、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增强了发展的信心。第三是生态环境。这一点想稍微多说几句。杭州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花了大量精力、人力、财力、物力,出台了一批相关政策,特别是实施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和西溪湿地保护工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环境质量持续提高,先后获得“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现在的杭州,不但宜创业,而且宜人居。“花香”引来“蜂蝶”,顺理成章。

杭州快速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实践,再一次说明了一条真理——环境就是生产力。

(2006-10-7)  

新年闻喜讯。

1月22日,浙江省统计局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06年全省及各市GDP初步核实数据,杭州市GDP初步核算为3440.99亿元,在全省11市中继续稳居第一。如果按杭州市户籍人口660万的大概数估算,2006年人均GDP达到6700美元左右。2001年杭州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仅仅过了5年,人均GDP翻了一番,这样的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这说明杭州正进入一个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发展的新时期必然带来新机遇,也会伴随着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发展的新时期作深入的研究,了解国际经验和发展规律,把握中国国情和杭州的市情,增强适应性,提高主动性。如此,“江心似有炬火明”,日行夜航都能全速前进。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以后,经济社会发展会出新的特点: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国际化、市场化整体提升;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比重上升;消费结构将显现宽裕型社会的特征,从偏重于物质产品逐步转向偏好于享受型服务消费;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将向高层次、多元化发展,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激荡;社会结构和组织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就业形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公民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文明意识显著提高,社会更具活力。这只是一个基本没有考虑外部因素、地区发展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的前提下,总体的、良好的发展趋势,也可以看做是发展规律吧。但是,一个地区的发展,它必然要与周边、甚至国内外相关联,这是经济全球化带给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在谋划新时期杭州加速发展的时候,至少要深入研究以下三个课题。

第一,三个不平衡。即市区与县(市)发展的不平衡,杭州与全省发展的不平衡,作为沿海发达城市与内陆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这些不平衡将会对杭州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产生什么影响?我们该采取哪些对策化解不利因素?

第二,落实科学发展观。今后,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将会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的要求将会更高。除了转变增长方式,加速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我们没有别的路可走。具体怎么做?构建社会公平的框架,还有哪些元素该合理组合?如何操作?

第三,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来杭创业务工者)。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事。建设和谐杭州,关键在提高所有居住在杭州的人的素质,不仅仅是文化素质、文明素质,还有职业素质、道德素质、法治素质等。不是单项的素质,而是综合素质。怎么做?

(2007-1-25)  

刚刚看到的一份经济资料虽然只有一句话,很让人高兴——至2006年底,杭州市已引进53家世界500强企业,它们在杭州共投资创办了87家企业。

但高兴之余还有一些话想说。

世界500强企业最早进入杭州的时间是1987年,当时排名201位的可口可乐公司投资5000多万美元在杭州办了中萃公司。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在杭州累计投资总额已超过13亿美元。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和资金密集型、IT和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再到服务业(零售业),这些世界500强企业的进入,使杭州对外开放水平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加快了杭州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同时,这些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也获得了预期的回报,又因为得到了预期的投资回报而再扩大投资,也吸引了其他的世界500强企业到杭州投资。真可谓“绿杨白鹭俱自得”,皆大欢喜。

那么,世界500强企业进入杭州,除了使杭州的经济总量上升、出口增加之外,还给杭州带来了什么呢?至少带来了资本、技术、理念、市场、人才、品牌等。资本就不必多说了,没有钱什么事情都没法干。引进技术,增强了杭州的工业技术能力,一些企业通过嫁接改造,与世界水平接轨了。更新理念,改变了对市场、对管理、对竞争、对生存、对发展的看法,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放眼看世界、理性看自己。进行两个市场开发,既扩大国内市场,又开拓国际市场,市场空间更大了。集聚人才,世界500强企业的知名度和经济实力、研发能力、工作环境对海内外人才,特别是对中高级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随着世界500强企业越来越多地进入杭州,使杭州集聚了大量各类人才。汇聚品牌,世界500强企业都拥有国际著名品牌,世界500强企业进入杭州,使众多国际著名品牌汇聚杭州,有利于提升杭州的城市品牌和国际知名度。

在“十一五”时期,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竞争的一个焦点仍然是招商引资。这一时期,生产要素的制约将越来越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如何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基础设施,也就是说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力争事半功倍,是我们在招商引资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招商引资的重点应当是世界500强企业或类似于世界500强的企业,而不是不管谁来,抓到手就好。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当然,引进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杭州的产业政策,这个前提就不用再说了吧。

(2007-3-12)  

牛年春节,杭州老百姓共同的兴奋点是什么?——消费券!

牛年春节,杭州市向市民大派红包,分发1亿元的消费券给退休人员、中小学生、低保和困难家庭等。即使你我没有拿到红色消费券,也许你我的父母拿到了,要不就是子女拿到了。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个杭州家庭都拿到了消费券。

于是,在牛年春节,杭州的影院、书店、超市、商场、餐馆等众多场所都涌动着具有杭州标记的“中国红”,一张张红色消费券,给杭州市民新年生活所增添了浓厚的喜庆色彩。

“我要用消费券给爸爸、妈妈买新年礼物!”——孩子们兴奋。

“现在当个杭州市民真当好!”——老人们高兴。

“党和政府这样想着我们,生活不愁用了。”——困难群众安心。

这必将成为杭州市民最温暖的记忆,尤其在这个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渗透面越来越广的冬天,让杭州市民感受到了春潮的涌动。

与此同时,杭州发放消费券引起了国内广泛的关注,让我们来看看众多媒体对此事的评论。

——杭州是一个富庶的城市,但就政府财政的实力而言,杭州并不是最强的,超过杭州的城市比比皆是。像杭州那样用于消费券发放,让全体民众皆大欢喜,从繁荣城市经济的角度看,这笔钱也花得远比建大广场、大马路等工程更有效益。

——杭州发放消费券意义何在?受金融危机、经济下行影响最大的是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发放消费券,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也将对拉动消费产生积极影响。杭州的发放对象已经不仅局限于低保户和困难家庭,而是扩大到了“并不一定困难”的退休职工和中小学生,包括外来工子女,更是充分体现了消费券的公平特质。如此大面积地发放消费券,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显而易见。(www.xing528.com)

——面对金融危机,我们如何转危为机?当前主要问题是消费需求不足,导致企业开工不足,这又导致员工下岗,下岗后收入少了,又减少消费,恶性循环不断。杭州市试图通过发放消费券形式,从源头上鼓励大家消费。一头保障困难人群、弱势群体,一头拉动社会消费,促进企业发展,既帮助他们度过金融危机,也拉动本地消费。杭州的举措,无疑值得称道。

——消费券使用范围很广,更注重提高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政府鼓励持有消费券市民购买本地产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等四大件,既帮困难群众提高生活品质,又帮企业渡难关。消费券还可以充值公交T卡,坐公交车;可用于数字电视续费、宽带上网服务,看电影、买书、看演出等文化消费。凭消费券,还可换取市属健身场馆统一“运动健身一卡通”;另外,消费券还可购买旅游产品,包括新杭州一日游,西溪、钱江新城等一日游、主题公园一日游等。和先前一些地方发消费券只关心困难、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不同,此次杭州消费券使用范围更广,更趋人性化,更注重提高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

(2009-2-5)  

今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陆续发布,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整体表现好于预期。这当然是值得高兴的。

与此相关,又看到了对中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何时见底、中国何时提前走出经济低迷期等的猜测。记得去年四季度及年底,专家们都有类似的猜测,引起不同程度的争论,打“口水仗”。

说他们猜测,是他们只告诉我们“果”,没有告诉我们“因”。说实话,“因”确实非常难找。国际金融危机何时走到头?全球顶尖的经济学家们到现在都没有个明确的说法。我这样说,算不得崇洋媚外吧。故而我们这里的专家们现在不说“因”,只说“果”,是正常的。虽是无奈,倒也实在,心里咋想就咋说。于是,没有“因”的“果”至多只能算猜测了。可是,这样的猜测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或者说,我们现在需要这样的猜测吗?

在政策效应的强劲驱动下和企业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整体表现好于预期,这是事实。但是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需求下降幅度较大,造成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入减少,就业困难增多,经济存在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中国经济积极变化的基础尚不稳固,任务还很艰巨,也是事实。看到前一个事实,会使人们受到鼓舞,从而更加坚定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看到后一个事实,使人们对于今后所面临的困难有足够清醒的认识。这两个事实都应当看到。目前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的新问题不少,迫切需要深入研究,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宏观看,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调整结构、盘整过剩生产能力阶段,中国企业正处在消化存货、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调整,转型,话容易说,如何做?从微观看,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企业,如何应对面临的困难?如何独辟蹊径闯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子?都迫切需要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切实可行的举措。建设性的意见和切实可行的举措从哪里来?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中来,迫切需要有人去做,尤其迫切需要具有专业素养的专家们去做。

与其把精力放在猜测、争论和打“口水仗”上,倒不如深入实际研究研究问题,这多少总有点实际意义。

(2009-4-23)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没有哪个行业可以独善其身,然而“危机”既有“危”也有“机”,金融危机给国内的许多行业提供了绝好的整合机会。从年初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到随即而来的钢铁、水泥、家电、煤炭、电力、医药、铁路和汽车等行业资产整合的全面展开,预示着上市公司的资产整合在今年已经开始加速。尤其是央企重组加速引领了企业整合浪潮。

到2010年,国资委确定央企完成重组后保留80至100家期限的最后一年,但现有央企数量仍有132家,距实现央企整合目标仍有30家到50家公司没有完成整合。近期从金瑞科技控股大股东长沙矿冶研究所被五矿集团整合,到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以及其他多家央企宣布重组事宜,意味着央企重组正进入最后攻坚战。

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产能过剩、成本上涨以及资金饥渴是资产整合的主要推动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央企重组的高发区同时也是产业重组的高发区,主要集中在煤炭、电力、军工、有色、钢铁等大的领域。另外,行业集中度偏低的房地产、医药、家电和旅游等行业也值得关注。

钢铁行业。工信部日前透露,该部已组织制定《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重点培育三至五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并积极推进6 至7家具有较强实力的钢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战略性兼并重组,以解决国内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等结构性矛盾。目前国内钢铁产业重组格局已初步明朗,宝钢系、鞍钢系、武钢系、河北系、山东系、首钢系和江苏沙钢系七大巨头的格局已经显现。

煤炭行业,资源逐步向大企业集中。今年8月底,山西省启动我国规模最大的企业重组行动,矿井数将由2598个压缩到1000个。大型煤矿企业成为煤炭兼并的主角,具备一定生产能力的地方骨干企业经过省政府的同意,可兼并附近的中小煤矿。从外延式扩张空间看,西山煤电、开滦股份、大同煤业、恒源煤电、金牛能源、国阳新能和平庄能源潜力最大。

医药行业,以国药集团和上药集团为先锋的医药重组大幕已经拉开。9月16日国药集团与中生集团联合重组,有专家认为,未来国药集团可能以天坛生物为整合平台,将中生集团资产注入,打造以疫苗和血制品为核心业务的生物制药航母。此外,国药集团还可能收购上海医工院并以现代制药为平台在化学药领域拓展。等到国药控股香港上市、中生集团注入和上海医工院整合完毕后,国药集团旗下将拥有国药控股、国药股份、一致药业、天坛生物和现代制药五家上市公司。

在上海市国有资产的优化布局以及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部署下,10月15日,上药集团、上实集团公布重大资产重组方案。随着上海国资委将旗下医药资产整合完毕后,北药集团也有可能上演类似整合路径,即地方国资委强势介入。

家电行业,目前虽然开始从价格竞争过渡到品牌竞争和技术竞争,但是产业规模化竞争仍旧是目前产业的一个热点。从目前各家电巨头的整合结果来看,美的通过收购荣事达、华凌和小天鹅,组成了“美的白电系”;海信通过收购科龙、容声,结合自有的海信品牌,已形成“海信科龙系”;再加上白电企业海尔电器和专注空调制造的格力电器,白电行业四大巨头格局已经形成。海尔、美的、海信三大企业的资本运作,再一次加速了行业进入强者恒强时代的步伐。

央企重组加速引领了企业整合浪潮,这是否意味着大企业大集团时代即将到来?这样一种新的市场格局,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竞争态势?将会给相关产业带来什么变化?值得抓紧研究。

(2009-11-30)  

来自人民日报的消息,我国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城市规划建设目标为国际大都市。可以想象,在“十二五”期间,神州大地将继续大兴土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高楼大厦不断拔地而起……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发展到2009年的46.59%,我们只用3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中国已进入城市化率从30%到70%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但如果不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循序渐进,城市化就难以健康发展,不仅损害农民利益,也会带来严重的“城市病”。

中国真的会出现这么多国际大都市吗?

当有人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时,他们是否明白什么是国际大都市?这个问题看起来有点搞笑,不知道国际大都市是个什么东西,怎么会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其实很多事情确实搞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们见得还少吗?

在对某个事物不了解的时候,且慢立下与这个事物相关的“雄心壮志”。

什么是国际大都市?国际大都市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来的。目前关于国际大都市,国际上有代表性的解释定义有两种:第一,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将这一概念解释为,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他认为世界城市应具备以下特征:通常是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国家的贸易中心;主要银行的所在地和国家金融中心;各类人才聚集的中心;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不仅是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随着制造业贸易向更广阔的市场扩展,娱乐业成为世界城市的另一种主要产业部门。第二,美国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7项衡量世界城市的标准: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与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标准。

国内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大都市是指那些有较强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一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总部,并对世界和地区经济起控制作用的城市。另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大都市有三个特征:一是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位列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之一,对世界经济有相当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经济运行完全按国际惯例,并有很高的办事效率;三是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综合服务功能强。

国内外专家虽然对国际大都市有不完全相同的表述,但是综合起来的指向还是比较集中的:所谓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第一流都市。理解国际化大都市概念的关键点是“影响力”问题,这种“影响力”是奠基在一定经济实力基础上的,这种影响能力既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也是一个相对比较的概念。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国际大都市的形成,客观因素往往比主观因素更重要,国际大都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形成的,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可能建成国际大都市。即使一个城市有可能建成国际大都市,也只有当这个城市在历史的进程中到了某一个节点的时候,它才具备了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客观条件,这时候如果抓住机遇、举措得当,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才有可能成为国际大都市。过分相信主观的力量,以为万事都人力可为,已经被历史证明并且还将继续被历史所证明是很幼稚的。

如果要直观一点了解什么是国际大都市,不妨试着去了解下列已经被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十大国际大都市:东京、纽约、伦敦、首尔、洛杉矶、大阪、香港、芝加哥、多伦多墨西哥城。

妄自菲薄固然不应该,但理智面对世界、理智面对自己、理智面对我们的将来,很有必要!只有这样,中国才会出现真正的国际大都市。

(2011-3-7)  

专家就是专家,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专家告诉我们,中国离高收入国家只有一步之遥了。

12月12日,中国社科院正式发布《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2)NO.2》称,中国按世界银行的标准2011年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再往上走一步就是高收入国家了。

亲,你们信么?

各类媒体上质疑潮涌……

请允许我自作主张地代专家回复——“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

据说,世界银行有那么个划分贫富的东西。世界银行按人均国民总收入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组。通常把世界各国分成四组,即低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但以上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

专家们大约忘记告诉我们,世界银行还有个划分贫富的东西。世界银行2008年宣布,将国际贫困标准从每天生活费1美元提升至1.25美元。

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将扶贫标准调整为2300元。按照29日人民币市场汇价1美元兑6.3587元人民币计算,中国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大致相当于每日生活费1美元。按这个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为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

十分之一的人口每日生活费只有1美元就等于中上等收入国家?

请专家们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实践充分证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胡锦涛指出,到2020年,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同时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扶贫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坚持全社会参与、合力推进,坚持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激发贫困地区内在活力。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全世界有目共睹,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是,我们确确实实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该放在13亿人口的基数上来看待。再高的GDP、再多的外汇储备,除以13亿,人均还高吗?人均还多吗?

我们当然不能妄自菲薄,但更不能自以为是,万万不能取得一点成绩就“得瑟”起来,像个暴发户似的。

中国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恳请专家们少唱点高调,多埋头研究研究实际问题。

(2011-12-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