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中国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战略及背景分析

构建中国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战略及背景分析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那时起,国际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以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为目标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调整,并且制定了具体的落实措施。

构建中国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战略及背景分析

一、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战略的提出及其背景分析

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是2004年1月16日中央领导同志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视察时提出来的。其基本思想是:“国际台要围绕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声音这一总的目标,通过‘两手抓’、‘两条腿走路’,一手抓好无线广播,一手抓好互联网在线广播,尽快地建立起现代国际广播体系,形成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广播体系,在对外宣传上发挥更大的、独特的优势。”这就是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发展战略的最早提出。

2004年7月,中央召开了外宣工作会议,对国际台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国际台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提高在国际传媒界的地位和在世界舆论中的影响力。国际台要适应国外受众的要求,就要在提高节目质量和落地率上下功夫,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更多地吸引国外听众。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国际在线”办成世界上知名的综合性网站,使其成为对外宣传的新阵地,全面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对国际台来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从此以后国际台有了非常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工作目标。从那时起,国际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以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为目标的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调整,并且制定了具体的落实措施。

2005年是国际台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基础年。王庚年台长代表分党组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做到四个兼顾,落实四项保证,抓好四个环节”的工作思路,即紧紧围绕建立现代国际广播体系战略目标,按照无线广播与在线广播兼顾、宣传创新与强化落地兼顾、一业为主与多业并举兼顾、巩固事业与兴办产业兼顾的工作思路,积极落实人才保证、技术保证、资金保证和机制保证,切实抓好科学决策、科学配置、科学管理、科学运营,全面打造品牌形象,提升整体实力,努力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实现中国对外广播宣传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006年是国际台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关键年。在2006年的工作会议上,王庚年台长以《全面推进现代国际广播体系建设》为题作了工作报告,提出了“搭建一个构架,贯通两个机制,坚持四个并重,创新五个系统,做好十项重点”的工作思路,即围绕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目标,搭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整体架构;贯通事业发展和产业发展两个机制;坚持无线广播与在线广播并重、宣传创新与技术进步并重、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并重、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并重;创新宣传管理系统、行政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技术管理系统;完善环球广播工程建设规划,实现在线广播超常规发展,加快落地推广和频率覆盖,推进境外机构改革试点,合理调整内部组织机构,搭建技术共享平台,构建现代人才体系框架,建立现代财务保障体系,启动国广传媒公司化运作,开展现代国际广播体系课题调研等十项重点工作。自此,全台上下按照这一目标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之所以要提出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适应现代媒体发展的需要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合办的国情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传媒普及水平的追赶》把媒体传播模式概括为四个阶段,即导入期、快速普及期、相对饱和期、衰退期。按照这个分析,日报是个传统的媒体,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在美国等发达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日报的快速普及期;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20世纪的50年代、60年代是日报的快速普及期。现在,作为一种印刷媒体,在中国,日报已经进入到相对饱和期;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日报已经进入到衰退期。无线电广播已经有近100年的历史,20世纪的20年代到40年代是西方发达国家广播事业大发展的时期,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广播事业到80年代才进入快速普及期。由于电视和互联网的出现,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收音机的普及都进入了相对饱和期。电视诞生于20世纪的40年代,经过一个近10年的引入期或者叫导入期,电视在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快速普及期。中国等发展中国家80年代后期电视才进入快速普及期。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在发达国家,电视也进入了相对饱和期,但电视在中国目前是介于快速发展期和相对饱和期之间,因为我们有广大的农村地区。互联网是90年代的产物,美国等发达国家在1995年以后进入了快速普及期,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处于引导期或者叫导入期。这个分析是到2000年,认为2000年以前中国是处于互联网的导入期。当然,现在大概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因为这两年互联网快速普及的步伐很大。通过这个分析,我们也能够看出,对于广播来讲,传统的无线广播就是在发展中国家应该说也是处于一个相对饱和期。中国的对外广播、对外宣传就要研究各国媒体文化的发展状况,就要适应这个新形势。对于发达国家,现在的互联网普及程度很高,起码第一媒体——平面媒体已经是衰退期,传统的无线广播是相对饱和期。对于发展中国家,虽然不能说广播已进入了衰退期或饱和期,但是互联网也是个迅猛发展的过程,而且对发展中国家来讲,互联网的用户主要是在社会的精英层、骨干层,并在迅速推广。所以,从这个情况看,不管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迅速地运用媒体信息传播的先进手段、最新技术——互联网来发展在线广播,是当务之急。

互联网的兴起,掀起了传媒领域的第四次革命。截至2005年10月,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突破11亿,在过去五年间增长了170%。预计到2010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将达到18亿。值得关注的是,全球互联网访问量最高的十个语种分别是:英语、汉语、日语西班牙语德语法语韩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和阿拉伯语。这十个语种的互联网用户,占全球互联网用户的80%。令人欣慰的是,这十个语种,国际台的“国际在线”全部拥有。

同无线广播相比,在线广播在对外宣传方面有独特优势。首先,唯一一种全世界统一标准的技术方式,使它突破了国别和地域的政策限制,任何一种语言内容,都可能被世界任何角落的受众获取。其次,它突破了传播时间的限制,信息内容可以被客户长期保存并反复使用,扩大了宣传效果。第三,在线广播的多媒体特性,正日益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全媒体,是整合资源、形成大外宣格局的理想平台。第四,从总体上看,在线广播的用户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较高,其中不乏目前和未来的世界各国政要、商界骄子、传媒精英、白领阶层。他们具有很强的信息消费能力和舆论影响能力,是理想的外宣对象。因此,我们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一手抓好无线广播,一手抓好互联网在线广播”的要求,加大“国际在线”支持力度,使其又快又好地发展。(www.xing528.com)

由于国际台有着明显的语言优势,所以用新的技术——互联网进行传播,也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在互联网上传播,国际台这些语种的文字也是国内其他互联网站所不能比的。另外,互联网是个多媒体平台,不仅能传输文字数据,还能传输音频、视频,是个多媒体平台。在音频上国际台也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且互联网的音频跟无线广播的音频相比,还有一个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它可以存储。你要查头几天的都可以。而无线广播一听就过,再想找就没了。我们可以根据硬盘的容量,需要储存多少天的节目就存储多少天。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台是大有可为的。

(二)是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7年来GDP保持了年均9.6%的增长率,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已达到18.23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27万亿美元),已经仅次于美(约合14.49万亿美元)、日(约合4.66万亿美元)、德(约合2.73万亿美元)而名列世界第四位。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2005年底达到1.42万亿美元,已仅次于德国、美国而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国家外汇储备至2006年3月底达8751亿美元,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位。至2005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也是在逐年增长。中国巨大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居民的高储蓄支撑推动着中国经济向前快步发展,中国的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较稳的良好局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来中国工作、学习、访问、贸易、旅游甚至定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尤为明显。如何满足在华外国人的信息需求,已经成为广播外宣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中国人希望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学习外语、出国旅游的人不断增加。与我国突飞猛进的发展成就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相比,我们的广播对外宣传力量仍显不足,在国际舆论中的影响力仍然较弱,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际舆论中也出现了两种不和谐的声音。一是片面夸大中国经济实力,提出“中国威胁论”;二是片面夸大中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提出“中国崩溃论”。这两种观点如不加以及时澄清和引导,必然对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形成强大的对外广播宣传实力,提高广播影视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在激烈的国际舆论竞争中取得主动,是广播影视工作中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

(三)是适应外交和外宣工作的需要

国际广播的影响力和宣传实力必须与我国外交工作的发展相适应。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已加入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内的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加入了267个国际多边条约,在反恐、军控、防扩散、维和、经贸、发展、人权、司法和环境等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世界看待中国,主要是看中国做了什么,同时,也要听中国说了什么。因此,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成为对外交往和对外舆论宣传的当务之急。国际台广播要通过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强有力地配合中国的外交工作,成为宣传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的有力工具。

国际广播是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舆论工具。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对中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法轮功”邪教组织、“民运”分子、“东突”恐怖势力、“台独”、“藏独”分子分裂祖国,破坏中国民族团结和边疆地区社会稳定的罪恶行径一刻也没有停止,利用国际广播是他们攻击中国的主要方式。近10年来,美国和西方主要国家利用广播、卫星电视、互联网等新兴传媒,建成了对中国的全方位、立体式包围网。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电台、BBC、德国之声、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和日本NHK在中国周边地区设立几十座转播台和上百个频率对中国播出,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另外,世界上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戴着有色政治眼镜看待中国。对这些,需要我们运用包括国际广播在内的各种手段和方式,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展针锋相对的舆论斗争和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有理有据地批驳反华舆论,遏制反华宣传,不断巩固发展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解决台湾问题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的言行,不断消除国际舆论中不利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因素,最大限度地压缩“台独”分裂势力的国际舆论空间,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四)是适应国际广播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广播新技术发展应用的速度和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国际台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史,虽然有43种语言和1000多位优秀外语人才,但基本上还是以无线广播为主。我们同西方发达国家国际广播的距离依然很大。现在与BBC、VOA等西方主要国家的国际广播电台相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播出拥有的频率资源和发射功率总体上不足,节目海外落地工作存在明显的差距,阻碍了对外广播事业的发展。以境外节目落地为例,在境外开办调频广播电台,是西方主流国际广播媒体普遍采用的国际传播方式。目前,美国之音(VOA)已经在世界103个国家中开办了2300家中波和调频广播电台。英国广播公司(BBC)也在世界140多个国家中开办了2000家中波和调频广播电台。因此,利用新技术,增大传输距离,提高传输质量,推动海外落地,形成“环球广播覆盖体系”已经成为国际广播发展的当务之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