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战略信用空间研究模型:开发性金融与可持续发展

建立战略信用空间研究模型:开发性金融与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发性金融强调:在规划中高度重视战略信用空间研究,充分考虑情景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恰当运用战略期权规避风险,积极拓展长远的、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市场空间,实现中长期基础设施和瓶颈领域建设现金流平衡和损益平衡。一些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领域,如县域经济,虽然目前市场失灵、制度和体制缺损,但有广阔发展前景,往往具有很大可开发的战略信用空间。

建立战略信用空间研究模型:开发性金融与可持续发展

§3 建立战略信用空间研究模型

3.1 战略信用空间内涵

重视战略信用空间研究,做好中长期发展现金流平衡和损益平衡,确保规划的有效性。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高速增长预期,既可能创造很多机遇和空间,也可能进一步凸现经济紧运行状态中落后金融体制与经济快速增长所产生的融资需求之间的基本矛盾。抓住机遇,解决矛盾,有可能形成新的信用空间,支持发展,实现战略目标。开发性金融强调:在规划中高度重视战略信用空间研究,充分考虑情景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恰当运用战略期权规避风险,积极拓展长远的、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市场空间,实现中长期基础设施和瓶颈领域建设现金流平衡和损益平衡。开发战略信用空间关系,开发长远发展的领域和方向,是开发性金融不同于商业性金融一个重要标志。

战略信用空间是基于资源供求,从区域、产业、社会和市场四个维度,对融资主体,包括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信用环境、信用能力、信用潜力和信用制度等,进行一系列科学评估后作出的综合性中长期信用发展前景评价、布局和设想。战略信用空间研究主要进行战略信用空间的测评和开发,着重考虑中长期发展资金需求与供给的安全保障问题。21世纪中国要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到底需要多少资金?有多少途径可以筹集?存在多大缺口?信用基础条件是否具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重大问题都可以通过对战略信用空间进行科学翔实研究得到回答。深入研究和筹划区域、国家、地区、行业、社会和市场在一定时间阶段内的发展需求空间和可能性边界,包括人口发展、实物生产、社会体制变迁和精神文明发展,并设计相对可靠的资金供应链条及市场体制建设方案,可以构成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和市场发展四位一体的信用发展空间。这是基于市场发展水平、信用结构、经济环境特点等因素得到的战略信用空间。一些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领域,如县域经济,虽然目前市场失灵、制度和体制缺损,但有广阔发展前景,往往具有很大可开发的战略信用空间。开行运用开发性金融理论,以信用建设为主线,分析预测发展前景,设计信用结构,发挥融资优势,打通“瓶颈”,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把不成熟市场转变为成熟市场,实现开发性金融价值的最大化,有许多成功的实践(2)

3.2 战略信用空间结构

开发性金融提出的战略信用空间是在时空范围内由区域、产业、社会和市场四位一体构成的信用发展空间。其中,区域发展是牵头的,可以带动产业和社会发展;市场发展是基础性和贯穿始终的,反映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产业发展是支柱,体现国家核心能力;社会发展是目的,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和效果。

第一,区域发展。在深入研究区域范围可能承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发展空间的基础上,设计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准确的发展格局。区域发展以区域规划为指导。区域规划是社会功能配置、人口发展、产业布局、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各方面要素的综合体现。开发性金融区域规划以城镇化、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在测算区域未来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等承载力的基础上,倒算城镇的建设规模、功能分区、产业布局以及能源、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的配置。区域发展的重点是城镇化。通过城镇化带动效应改善环境、提升地价,使土地转变成政府的税收和信用。区域发展的基础资金有两个:一是在不发达地区,主要以整合转移支付和合理安排使用资源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可规范为资源税);二是在发达地区,主要以土地变资产(可规范为土地税或房产税)。开发性金融紧紧抓住土地变资产这一关键,以土地开发利用为基础,搭建基础设施和区域发展平台,并且构建信用链和融资链,带动产业和社会发展。在这里,土地变资产的开发空间很大,土地出让、一级开发、二级开发(建房、建厂、建市;或租,或卖)均是土地变资产的空间。土地变资产需要两个关键条件,一要有城市规划乡村规划,二要有基础设施投入。这两个条件一旦具备,土地就能变成资产,区域发展就可以实现。

第二,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不同,产业发展是以技术研发为龙头。开发性金融认为:上游技术一旦变化会影响下游整个生产和流通;没有项目流就没有资金流和现金流,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会走向枯竭。因此,开发性金融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是做好融资支持上游技术项目研发和下游生产规模发展。一是,紧密跟踪国际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发展在经历了以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为特征的四次大变革之后,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以“新生物效应”和“新物理效应”为特征的第五、第六次产业变革。新生物学革命和其他高新技术融合,很有可能使生物经济成为主导产业;新物理学革命和新能源发展,很有可能使超级制造系统进一步改变人类生产、运输、交易生活方式。在这方面,开发性金融积极支持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支持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占据技术高端,用高效融资覆盖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重大科技专项、重大设备专项、重大配套专项等,大力支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正确把握政府融资政策和导向,加强重点产业战略客户规划工作。积极开展以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的战略客户规划合作,按照产业发展要求,确定近期、中期和远期项目开发和融资发展目标,准确对应当地和战略客户需求,不仅仅是对单个项目提供支持,而是对产业链项目提供批量、系统的支持,保证规划的综合性、专业性和指导性,打造新兴产业。在这方面,开发性金融特别关注社会化程度高的产业,如粮食、能源、水、交通通信、流通等,这是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基础,是以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三是建立产业链与信用链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目前,中国产业发展下游形成的巨大现金流并没有很好地支持上游新产品研发,融资链、信用链是中断的。开发性金融高度关注产业链的各个重要环节及其发展前景,系统研究融资方法,建立与产业链相对应的信用链和资金链,力争用资金链覆盖产业链。在这方面,开发性金融认为,产业发展同样存在产业链和土地资源互动的关系,如沈阳的东拆西建、天津工业东移等,都是以老工业区土地为中介,以土地变资产,帮助产业发展的好经验。实践表明:土地是连接产业链的重要载体,是金融与产业相联系的重要中间环节。土地升值形成的巨额资本运营能力,有助于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平台是土地与产业、区域发展的结合点。开发性金融适当将土地资产与产业平台相组合,帮助产业平台扩大资产规模,在起步时期为产业发展提供助推动力,提高其发展速度和承受债务能力,这既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又能减轻财政负担。除了适当将土地资产与产业平台相组合外,开发性金融还关注研究产业与开发性金融中长期融资特点相组合的问题。在产业发展短期融资方面,开发性金融与商业银行没有差别,因此需要在中长期融资方面下工夫,比如可以考虑把知识产权作为产业平台建设的内容。

第三,社会发展。社会发展跟区域发展有很多重合之处,与转移支付和土地变资产相关,但又不完全一样。它在信用结构和风险防范模式上更为复杂,特别是社会风险监督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有新的特色。对此,笔者在金融社会化部分将详细讨论。

第四,市场发展。这是四个发展中难度最大的问题,因为所有发展都要在市场发展中得到体现。市场成功依赖平台建设或法人建设,没有成熟的平台,就不可能有成熟的市场。建设市场所产生的拉动是市场化的拉动,能够带来经济社会整体力量的巨大释放和发展。这个发展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成果是难以估量的。开发性金融市场规划与当地的融资平台以及制度建设、体制建设、信用建设等情况相结合,推动融资多元化,争取社会资金投入,积极开拓项目的资本市场出口。

开发性金融从上述四个方面开发和测评战略信用空间,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核心是抓市场发展,以此推动各项发展。开发性金融融资推动不同于财政。开发性金融的资金是要求回收的,这就必须建设出一套市场体系,把市场建设从单个项目向系统性延伸。只有把市场建设的空白和缺损补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开发性金融通过与各地和各行业的合作,广泛吸收他们在技术、物质等方面的长处,相互补充完善,促进市场建设。

在银行内部,开发性金融开发和测评战略信用空间的主要目的是要形成项目流、资金流和风险管理体系,确保中长期发展资金流平衡和损益平衡。开发性金融不同于吸储的商业银行。商行是以储蓄为基础确保现金流,也就是说无论项目做多做少,储蓄不会减少;开发性金融因为没有储蓄,项目流一少,资金流也就下来了。所以,开发性金融关注项目流,争取工作的主动权。开发性金融看到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的差距,从规划介入,重点抓好前期工作,最大限度地开发项目,用足够的项目流来满足开发性金融机构持续、快速、健康、长远发展的需要,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3.3 战略信用空间测评技术

开发性金融从实践中总结和形成了一套战略信用空间测评技术,重点是以信用建设为核心,以人的发展为动力,以环境可持续为边界,在时空范围内建立涵盖区域、产业、社会和市场四位一体的分析指标,形成发展预测模型,推算出基本的信用限额、风险限额、总量边界和发展度展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和科学的战略布局构思与设想。

开发性金融在战略信用空间中考虑现金流平衡损益平衡,是以经济分析和公共工程项目评估为基础,而不仅仅看财务分析指标。财务分析着重考虑项目的内部收益率是多少,只是用各种财务分析指标研究一个项目的财务收入和支出,以决定该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可行。一个项目在财务上可行(如财务内部收益率达到投资者的要求),并不一定表明它在经济上可行。开发性金融支持的领域是“两基一支”和社会瓶颈领域,也就是以公共工程项目为主。这些领域(项目)的市场往往发育不全,与社会效应联系比较紧密,在初期商业银行不易进入。因此,必须从经济分析和公共工程评估的角度来考虑其现金流平衡和损益平衡。所谓经济分析,就是对一个项目的经济收益和经济成本进行估算,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决定该项目是否可行。经济分析的出发点是整个国家的利益,因而其所用的成本和效益往往与财务分析中所定义的成本与效益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来自两种评估办法对投入品和产出品使用不同的价格。经济分析使用经济价格,财务分析使用市场价格。经济价格通常又称为“影子价格”,反映某些物品在国民经济中的真实的稀缺程度。在完全竞争市场(市场竞争未被扭曲)的情况下,一种产品的价值应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但在许多情况下,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价格受到各种因素的扭曲。在公共工程项目经济分析中,开发性金融需要用影子价格来计算这些产品的价值。影子价格是指产品的边际经济效益,即增加一个单位该产品的供给可增加的经济效益。另外,虽然经济分析与财务分析使用了一些类似的评估方法,比如净现值法、成本—收益比率、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但两者使用的成本、效益和折现率的数据也是不同的。比如,公共工程的评估通常使用“社会折现率”,从社会角度来看收益,不但考虑投资在当代的收益,还考虑对下一代的益处,因此社会折现率或“社会机会”成本往往大于财务分析所得的投资收益率。许多公共工程项目投资会带来“外部效应”,即这些项目不但使投资者取得收益,同时也使不参与投资的其他人受益。开发性金融在考虑项目时,需要从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决定该项目是否可行。

3.4 战略信用空间投入产出分析模型

在开发性金融以经济分析为基础的战略信用空间研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把市场信用体制建设作为重要的投入产出因素。因为市场信用体制完善程度与各种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密切相关,也就是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开发性金融今天融资推动市场建设,明天市场的效率就有可能有改观,这也是一种投入产出。因此,为了分析简便,开发性金融在分析中长期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瓶颈领域建设资金流平衡和损益平衡时,投入产出可以简略分为硬投入和软投入、硬产出和软产出。硬投入包括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生产和运输工具等所有硬性资源;软投入包括市场信用体制建设和管理等软性资源。硬产出包括实现资本增值、劳动收入增加、新开发资源、新型生产和运输工具等物质财富;软产出包括信用发展度和管理水平提高。基于软、硬两大类要素投入的定性定量分析,通过规划将政府、企业、社会投资主体纳入整体战略信用空间开发的框架内,建立充实的项目流、资金流和风险控制体系,在实物价值创造和体制机制革新基础上,可以实现投入产出(软硬两种要素)的可持续循环发展,也就是实现长期发展现金流平衡和损益平衡,解决长期基础建设和社会热点潜在的风险问题。图6-1概括了战略信用空间现金流平衡和损益平衡的分析过程。

img11(www.xing528.com)

图6-1 战略信用空间模式下投入产出的现金流平衡和损益平衡

上述投入产出的循环体系具有如下的定量关系:

img12

约束条件:Min(X+Y)

其中,X—硬投入;Y软投入;

X′—硬产出;Y′软产出;

p为硬产出的比例,1-p则为软产出的比例;

q为硬投入的比例,则1-q则为软投入的比例;

αi、βi为各种投入的调整系数;

α′i、β′i为各种产出的调整系数。

这里,假设总的投入和总的产出一定,为了达到一定的产出,增加软投入就可以相应减少硬投入;也就是说,为了达到一定的产量和发展目标,市场信用体制越健全,资金、技术和劳动力投入就可以相应减少;反之,就必须投入更多。

这个定量关系说明,只要投入产出满足一定的条件就能够实现现金流平衡和损益平衡。那么,一定的条件因素是什么呢?总结实践经验,开发性金融认为,制约中长期发展现金流平衡和损益平衡的主要因素包括三方面:项目流(战略项目群)、现金流(可持续循环的现金来源)、信用发展度(风险控制体制)。

所谓项目流,也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项目集群,这些战略性项目在较长时期内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标意义,是国家中长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后劲。规划先行正是确保战略项目不断得以孵化的重要手段,通过与各级政府和战略企业的规划合作,依靠和组织社会资源积极参与规划工作,可以形成全社会持续不断的战略项目流。

所谓现金流,也就是能够实现可持续循环的资金来源。中长期战略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项目本身的未来收入,这是确保现金流平衡和损益平衡的首要基础。中长期重大项目建设一般是成本前高后低、风险前高后低、现金流前低后高。规划工作可以将现金流不平衡与风险不平衡进行良性对接,将短期的现金流不平衡风险通过规划安排延展到后期偿还,避免陷入前期开发的财务困境。二是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大额、稳定、长期和可持续准主权性质的债券融资,通过债券市场公开募集归拢市场小额、闲散、短期和不确定性的储蓄资金,实现国家资本积累和私人储蓄结构分离(私人储蓄中有一部分拥有长期预防性需求,如教育),这在相当长时期内有助于缓解中国金融资源约束和资本市场建设滞后的不足,但前提是需要以政府为背景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将国家信用作为重要支撑,实现债券融资滚动发展。国家存在,国家信用空间就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利用起来。这需要从法律制度上给予足够的保障,如制定专门的《开发性金融管理条例》或《政策性银行管理条例》。三是社会化资金的合理引入,这需要有一个相当完善和健全的市场信用体制环境,为私人资本、商业金融和国外资金进入中长期建设领域创造必要的条件。

所谓信用发展度,也就是市场信用体制发展水平。通过规划先行,控制源头风险,归拢和集成各方资源,实现金融社会化,建立全社会信用体系和风险共担机制,完善法律保障制度,进而实现中长期战略项目和社会民生热点领域的风险有效可控。例如,开行在开发性金融实践中探索打捆贷款就是提高信用发展度、加快项目建设、现金流建设和信用建设的创新办法,通过将分散的信用资源搜集、整理、归拢和系统化,以信用结构和整体现金平衡为依据、整体决策,实现集团化、规模化的信用建设,可以为具有“短板效应”软约束机制的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可持续信用扩张活力。当然,这种实践需要不断完善。

总之,抓住项目流(战略项目群)、现金流(可持续循环的现金来源)、信用发展度(风险控制体制),加强战略信用空间建设不仅是一种风险控制技术,而且是一种规划思想和发展战略。在中长期融资领域坚持规划先行,加强战略信用空间研究,对项目筛选、资金安排、市场建设和制度建设做全面、细致和深刻的可行性分析,寻找和开发可持续的战略信用空间,有助于降低中长期发展投入与产出环节的各种不确定性,将资源配置尽可能做到最合理安排,实现中长期建设项目现金流和损益平衡,有效防范中长期重大项目系统性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