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玉谈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

生玉谈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抢险救灾志》资料长编撰写资料长编编写是在上级主管部门、本级编纂委员会领导下,由主编和总纂组织实施,由撰稿人员具体编写。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抢险救灾志》资料长编编写和个人编纂《宁夏军事志》的实践,谈一谈如何进行资料长编的撰写。《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共11卷。

生玉谈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抢险救灾志》资料长编撰写

资料长编编写是在上级主管部门、本级编纂委员会领导下,由主编和总纂组织实施,由撰稿人员具体编写。主编或总纂在资料长编的基础上,按照志书体例和全志凡例以及行文规则进行系统修改和编纂,进一步形成初稿。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抢险救灾志》(以下简称《抢险救灾志》)资料长编编写和个人编纂《宁夏军事志》的实践,谈一谈如何进行资料长编的撰写。

一、资料长编特点和作用

资料长编是“历史资料的编排汇集,准备删订成书”(《辞海》解释),因而又简称“长编”,是整理资料的高级形式。资料长编在志书编写过程中,是介于资料辑录与志书初稿之间的关键环节。编写资料长编,是北宋时期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首创。他首先辑录有关资料,依次排列,并附考订,成为长编,然后再删订成书。现在,在史志书籍中常常见到引用《资料长编》或《长编》,都是指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的《资料长编》,已经成为一部专著。根据《抢险救灾志》编委会要求,各参编单位在收集资料后都要编写资料长编,然后总纂成初稿。众所周知,一部志书有无生命力,关键在于资料是否丰富。资料性是地方志根本属性,编写好资料长编在志书编写过程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一)史志体裁的主要区别

文学家把“葡萄”酿成“葡萄酒”,史学家把“葡萄”榨成“葡萄汁”,方志专家把“葡萄”浓缩成“葡萄干”,比较形象地指出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史志同源异流,功能有所不同。史与志同源而异流,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地方志大体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与后来发展的地理书、图经三个方面的融合、演变而成。古代有些书可以说它是史,也可以说它是志。例如,列入二十四史的就有《三国志》。史书与志书有很多相近、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不同。如二者功能在层次上有所不同。史书是学术性著作,注重“述史”,揭示历史规律;志书是资料性著述,在于“存史”,没有揭示历史规律的任务。

其次,史志体例有别,体裁有所差异。史体是以时系事,志体是以类系事。所谓“史体”,以年代为经、以事件为纬著述往事,侧重于从纵的方面反映历史连续性,要求史论结合,其结构是“一条线”,反映历史发展的脉络、轨迹。志书横排门类、以类系事,其结构是“一大片”,客观记述历史与现状。在层次结构上,要求各篇、章、节、目之间有统属关系,但篇与篇、章与章、节与节、目与目之间并列平行,体现横排特征。

最后,史志都有竖写,写法有所区别。史书要求史论结合,夹叙夹议,有时举大弃小,甚至可以用很大篇幅来论证一个问题。例如,《史记》中往往有“太史公曰”,在一些历史书籍中多有大量精彩论述。而志书每一目要求“述而不论”或“记而不论”,寓观点于事实的记述之中。

当然还有好多不同之处,但要掌握以上三个主要区别,对资料长编和初稿的编写,会有进一步帮助和理解。

(二)资料长编特点

各单位《抢险救灾志》资料长编,是按照《抢险救灾志》设置篇目的要求,把征集、搜集到的资料经过归类、筛选、考证后,所编纂的全面、系统、准确的资料。也就是说,已经具有资料性著述性质,而不是纯粹的资料汇编,它具备四个特点:资料性,志书是资料性著述,长编基本属性也是资料性,与方志根本属性一致;真实性,是指经过认真考证和鉴别的资料,真实、可靠、可信;系统性,是各类事物发展变化的完整轨迹和过程,减少原始资料的零乱;全面性,按照志书篇目排列有序、层次分明,并围绕主题整理系统资料。认识并把握好这四个特点,有助于掌握资料长编的规律。

(三)资料长编作用

资料长编有汇辑型(原始资料有机联系)、纂辑型(对资料系统处理)和撰述型(对资料进行综合编写)三种。就以往大多数单位来讲,多采取汇辑型。就本卷来讲,各参编单位《抢险救灾志》资料长编应尽量采取撰述型,使其相对完整、独立。资料长编就其功能来讲,具有三大作用:提供资料(上级赋予的任务)、传递信息,“立言之要,在于有物”(章学诚《文史通义》),物指的是事物、人物、史实,即交流作用;保存历史、存照备忘,留下传世之作(司马迁的《史记》被班固称为“实录”),即存史作用;为首长和领导机关提供咨询、借鉴,借事明理、汲取经验教训,有益于将来,即服务(含资政、教化)作用。

二、撰写资料长编的方法

资料长编在广泛搜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才能开始编写。

(一)精心提炼标题

志书篇目横排,要坚持五项原则,即遵守体例、门类齐全、归属合理、标题准确、体现特色。标题准确是个重要原则,标题即主题,凝练标题就是提炼主题。

篇、章标题要符合编纂方案和整体框架。《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共11卷。其中,《抢险救灾志》编纂办公室根据《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总体方案和总框架,设置了一个基本篇目。各编写单位的资料长编要与全军《抢险救灾志》基本篇目相一致,特别是在篇、章上保持一致(不含专业志),以便《抢险救灾志》编纂中取舍。因此,篇、章标题无须做大的改动,有则设、无则删。篇、章标题多使用名词(少数为词组),标题要限制外延,直标内涵,显事隐时,全篇统辖各章,全章统辖各节。

节标题要符合各单位实际情况。要结合部队在抢险救灾中的具体情况,精心提炼好标题。部队情况不同、遂行任务不同、救援地区不同,节的内容和标题也有所不同。志书目录一般到节(或目),标题不能重复。节标题准确与否,要看其与资料内容是否贴切,要看有没有更准确的词或词组代替。如果文不对题,要么保留标题而另选资料,要么根据资料改换标题。

目标题要突出条目特点。目是资料长编质量好坏的根本所在。如何确定目?撰稿人要站在宏观高度,刻意求新,收录发生的重要事件、基本情况和结果,从历史角度选择入志的条目,做到“知往鉴来”。目的标题要以事命题、题文相符,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真实,内容要真实,概念要准确。例如,“总参谋部发出抗震救灾指示”。其二价值,具有方向和启示性,有推广价值和社会效果。例如,“成都军区启动应急预案”。其三时代,突出反映新事物。例如,“空降兵××××部队6500余名官兵直飞救灾一线”。所以,篇、章、节标题大都由《抢险救灾志》编纂办公室或上一级确定,而目的标题往往由各编写单位和撰稿人确定,并归属到相应的节下。在目下面,可根据情况确定是否设置子目、细目。目要以事命题、题文相符,多使用词组(动宾或主谓结构),有些目或子目可以使用短句,如大龙潭地区救援(主谓)、××医疗队抢救×××(主谓宾),但不要用形容词定语副词状语。目标题以能够覆盖条目内容为主,力争准确、简短、醒目

(二)编写资料长编

资料长编的编写主要是目的编写,目的写法即“竖写”的方法。主编在各目编写基础上,调整节的内容和分类,最后形成资料长编。

1.目的具体写法——竖写。

目是志书的眼睛,是志书的基本单元,是资料长编起始主题。“竖写”主要是指横排最低一个层次的编写,要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为纪事本末体。即记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果,把事物、事件的来龙去脉记述清楚,这是志书记述的基本形式。有专家给它定义为“三点式”,即起点、拐点(转折点或高峰或低谷)、终点。所谓起点,即事物(事件)的发端,事物(事件)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这是记述事物(事件)发展变化首先应该交代的问题。所谓拐点(转折点),即事物(事件)的发展变化,是三点中比较难以记述的一点。转折点有时不止一个,用适当的资料来加以记述。所谓终点,即事物(事件)结果。方法上大体有五个要点,即选准记述单位、抓住主体、把握主线、以时为序、分期划段;内容上要注意五个要素,即用现代语文体来记述时间、地点、人物(单位)、经过、结果。这里,我要强调的另一点是写好“亮点”(典型),写好本单位特色、特点。要抓住事物(事件)兴衰起伏发展的主线,把那些重要、有转折意义的资料串起来写,体现事物(事件)的深度。

2.条目使用语体文、陈述句

条目在写法上不需过多地考虑开头结尾,通常是开门见山(×年×月×日),挤干水分,删去导语、铺垫、过渡文字以及描写、评语之类词句,用陈述的方法把事情、事件写清楚,即达到记述目的。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法:其一,内容表达准确,使用判断词要注意分寸。其二,称谓系用第三人称,站在事物、事件以外立场上写,要秉笔直书,第一次出现称谓(人名、地名)写全称,括注简称后才能用简称。其三,用字、标点要规范统一,具体可见《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行文规范》。

3.注意目的句式禁忌。

志书崇尚简洁、文约事丰,各目的句、词表达得精炼与否格外重要,一部志书常有数万字增减。因此,禁忌以下句式:一忌总结句。志书并非总结报告,在综述、概述条目往往流露出总结体痕迹,经常出现“为了……”“在……配合下”“在……领导下”等。试想,一部150万字的志书,每个目都用大量总结句,将是个什么样子。二忌附加句。目要“不见史实不下笔”。反映在句式上,是浓缩用句,多短句、少长句;多主谓宾句,省定、补、状语等附加成分;多用实词,少用副词、助词、形容词;等。在编写过程中,要“无一字无来历”,凡遇长句、繁句,应将其拆述为短句。三忌“了”字句。大家多为机关干部,往往一下笔就写“进行了……”“增强了……”“召开了……”“传达了……”等,不胜枚举。“了”是时态助词,表示完成的事。志书本身就是记述已发生的事,因而原则上少用“了”字。“了”字多了,读起来软绵绵的,影响志书风格。四忌“的”字句。“的”通常作定语,限定主语和宾语。除“的字结构”外,尽量少用“的”字。许多撰稿人,怕文意不明,读者不懂,常用许多“的”字。志书用“的”字太多,必带来句子拉长。从编纂《宁夏军事志》实践来看,许多句子一经紧缩、提炼,“的”字大部分可去掉。此外,还要忌“为”字句,慎用“对”字句、“已”字句。同时,注意志书语言的运用。

志书语言与其他书刊、文章语言区别一览表

4.条目编写举例。

为了具体写好资料长编节下一目,我试举一例。如,“孤岛”救援(标题),发表在2008年5月27日《解放军报》第5版,原文如下:

5月14日清晨,成空彭州龙门山镇抗震救灾前线指挥所获悉:彭州大龙潭地区已与外界完全隔绝,里面还困有大约300名群众。成空副司令员林杰闻讯后心急如焚,当即决定亲率550名官兵组成突击队前去救援。

5月14日上午12时许,经过4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救援队伍穿过4个深沟,趟过3条河流,终于抵达了大龙潭。官兵们立即展开救援行动,将一个个被困群众从废墟中救了出来。由于受伤多,60余名受伤群众的病情已逐渐恶化。因通信中断,自14日13点50分后,突击队已无法同前线指挥所取得联系。林副司令员果断决定,连夜派出一支小分队返回指挥所,将灾情及时向上级汇报。

随即,空军邓昌友政委根据上级“马上派直升机实施空运救援”的指示,现场下达了任务,要求成空部队根据飞机性能、天气状况、地形特点,认真研究制订救择方案,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

成空指挥所马上调整了当日救灾飞行计划,选派最好的机组,确定最佳的航线,安排技术最精湛的医护人员,携带急救药品和急救物资,第一时间飞赴灾区。

刚执行任务归来的成空某运输航空兵师杨光机组正围坐在飞机旁吃饭,就接到上级前往银厂沟大龙潭执行救援的命令。与此同时,纯净水方便面、阿莫西林、甘露醇等物资,也正在源源不断地送往直升机停机坪。不一会儿,成空司令部门诊部外科主任陈建平也带领4名医务人员携带急救器械,匆匆赶到。12点16分,一架满载医务人员和救援物资的直升机从成都起飞,直奔彭州。

13点58分,在地面官兵的协助下,直升机在崇山峻岭中的一块空地成功着陆。

还未停稳,4名医务人员便迫不及待地跳下飞机,2人一组,迅速对伤员们进行包扎、固定和止血。他们依照伤势程度,从68名受伤群众中,确定出了27名亟须救治的重伤员,进行重点救护。

由于临时停机坪位于一个陡峭的山坡上,为了方便运送受伤群众,官兵们事先铺成了一条约2米宽的大道。

14点20分,成空司令部直工处副处长李焕云带领官兵们用竹子做成的简易担架,将8名病情最重的伤员抬上了飞机。随即,螺旋桨发出阵阵疾风,直升机慢慢离地,缓缓向上爬升。

由于大多数重伤员都是年老的村民,从未乘坐过直升机,剧烈的颤抖和强烈的噪音引起了他们许多不良反应。随机保障的外科主任陈建平立即采取措施,不断为伤员们输入氧气,注射抗过敏素和镇静剂,确保他们呼吸畅通。一路上,有两名老人情绪十分激动,心情极为不安,护士文庭一直紧紧握住她们的手,悉心安慰,稳定住了她们的情绪……

机组人员精心操纵飞机,在尽量保持飞机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加快速度,仅用30分钟便到达了成都市区上空。

14点54分,杨光机组驾驶直升机在2号停机位稳稳落地。5分钟内,首批大龙潭灾区的8名重伤员被有序送上救护车。

15点36分,第3架紧急空运伤员的直升机安全着陆,大龙潭灾区的27名重伤员被成功转移。

19时41分,随着最后一架执行空运任务的直升机顺利返航,大龙潭灾区的68名伤员全部抵达成都。历时8小时的“孤岛”大营救落下了帷幕。

这是一篇上好新闻,对于资料长编也是一份难得的近似“原始资料”,但毕竟是新闻,我试图将“孤岛”救援改成《抢险救灾志》资料长编×章节下的一目,以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大龙潭地区救援(www.xing528.com)

5月14日晨,成都军区空军(以下简称“成空”)彭州龙门山镇抗震救灾前线指挥所获悉,彭州大龙潭地区已与外界完全隔绝,困有300名群众。成空副司令员林杰闻讯后,当即决定组成突击队前去救援。14日12时许,林杰率突击队550名官兵,穿过××、××、××、××深沟,趟过××、××、××河流,经过4小时跋涉,抵达大龙潭,立即展开救援行动,将被困群众逐一从废墟中解救出来。由于伤员多,其中有60余名伤员病情已经恶化。13时50分,因通信中断.突击队无法与指挥所联系。林杰决定,连夜派出小分队返回指挥所,向上级汇报灾情。

15日晨(原稿未交代),成空政委邓昌友听到汇报后,根据上级“马上派直升机实施空运救援”指示,认真研究制订救援方案,现场下达任务,要求部队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成空指挥所马上调整救灾飞行计划,选派机组、确定航线、安排救护人员,携带急救药品和物资飞赴灾区。成空第×运输航空兵师(部队代号)杨光机组刚执行任务归来,正围坐在飞机旁吃饭。接到前往大龙潭地区执行救援命令后,当即行动。与此同时,纯净水、方便面、阿莫西林、甘露醇等物资、药品,紧急送往停机坪。继之,成空司令部门诊部外科主任陈建平带领××、××、××医护人员携带急救器械赶到。

12时16分,直升机从成都起飞直奔彭州。临时停机坪位于大龙潭山坡上,十分陡峭。官兵们为方便运送受伤群众,事先铺成约2米宽的一条大道。13时58分,直升机在地面官兵协助下,在××空地着陆。飞机还未停稳,4名医务人跳下飞机,采取两人一组,对伤员进行包扎、固定和止血。依照伤势程度,从68名伤员中,确定出27名重伤员进行重点救护。14时20分,成空司令部直工处副处长李焕云带领官兵用竹子做成简易担架,将8名病情最重的伤员抬上飞机。随即,直升机离地。大多数重伤员为年老村民,从未乘坐过直升机,剧烈颤抖和强烈噪音引起他们许多不良反应。陈建平等立即采取措施,为伤员输氧、注射抗过敏素和镇静剂。有两位(有具体名字最好)老人情绪激动,心情极为不安,护士文庭一直紧紧握她们双手,悉心安慰,稳定其情绪。机组人员保持飞机安全、稳定,仅用30分钟便到达成都市区上空。

14时54分,杨光机组驾驶直升机在2号停机位落地。5分钟内,首批大龙潭灾区8名重伤员被送上救护车。15时36分,第3架空运伤员直升机安全着陆,27名重伤员被转移。19时41分,随着最后一架执行空运任务的直升机返航,大龙潭灾区68名伤员全部抵达成都。历时8小时,大龙潭地区紧急营救结束。

应当说明的是,这一“目”是为举例而写,问题还很多,还需要增加部分“细节”,绝不是“范文”,但已经是最基本记述单位。这一“目”抓住了五个要点,即选准记述单位(成空救援突击队)、抓住主体(大龙潭地区救援)、把握主线(紧急救援)、以时为序(以时、分记)、分期划段(四个阶段)。或者说,在内容上也注意五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

还应当说明的是,目有大小之分,也有长有短。《抢险救灾志》预计150万字左右,其长条目可能超过2000字,中长条目可能1000字左右,中条目可能500字左右,短条目在百字上下,关键根据史实确定。此外,个别目下可有子目。例如,在《抢险救灾志》第五篇抢修基础设施之第×章第×节之“唐家山堰塞湖排险”一目,可作为一长条目,从“唐家山堰塞湖”形成开始(起点),一直写到“唐家山堰塞湖危险排除”(终点)。期间,“唐家山堰塞湖大坝再次发生余震”“堰塞湖泄流排险出现重大转折”等,可以看作“转折点”等,而“武警水电部队抵达唐家山”“150名官兵徒步赶抵唐家山”“温家宝察看唐家山堰塞湖”“决战唐家山堰塞湖”等,可以看作其亮点。如果“唐家山堰塞湖排险”一目太长,也可设若干子目。例如:

编写、修改资料长编。资料长编是在各章、节、目编写的基础上,由总纂根据篇目和内容进行编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按照全志篇目(整体框架),合理调整章、节。应当说,篇目是志书的“框架”,编写前是收集整理资料的指南,编写中是撰稿的提纲,出书后是志书的目录。所以,篇目设置本身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特别是节、目就更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要随着资料的占有和编写逐步修改完善,使之逐渐趋于客观、接近实际。如果增加、变化的内容比较多,各章也可能有些小的变化,但最大的变化在节。有时,内容多而原来分类不准确,可以增加若干节,有时也可合并若干节,有时删去不合理的。一般来说,从篇目设置开始到具体编成长编还没有一成不变的,所以这是编纂长编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是通读全篇内容,撰写篇、章、节前无题小序。资料长编关键在于将全篇内容(各目)融会贯通,然后写好篇、章、节前小序,一般在篇、章、节写完后加“小帽”。这里需要说明的有三个问题。一是小序的写法有多种,但一般要求能高度概括本篇、章、节的内容,文字二三百字。二是篇、章、节前无题小序是否全部设置,要根据全志情况而定,但切忌篇、章、节前小序不统一,有的节前有,有的节前没有,给人以体例残缺的感觉。三是小序同全书的概述一样,要画龙点睛,有文采。

三是照应全篇志稿,适当删增、调整内容和文字。这是分篇(编)主编或主笔的任务,具体方法结合编写初稿中再讲。

(三)编纂初稿

初稿是介于资料长编和终审稿之间的一个编写成果。实际上,各编写单位上报的资料长编(对于上一级而言)已经是终审过的初稿。编纂初稿往往在资料收集整理和长编编写的具体过程中就孕育着初稿的编写(如大事记和附录中的文献)。因此,初稿是在资料长编基础上,按照志书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和凡例以及“行文规则”进行初步总纂,它已经是一部志书的“雏形”。除继续完善部分内容外,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撰写概述。全志设概述或综述,各篇、章、节设无题序。概述是从宏观角度纵观历史、综述全貌,无题序是从微观角度记述事物发展的各个方面,使志书横向排类与纵向记述互为补充。“概述”居于志首,最好由主编、总纂或由大手笔担纲。以简要文字梗概全貌,简述发展,记其变化,反映规律,从而勾画出抢险救灾情况的总体轮廓。概述可以史论兼顾,对全志有“鸟瞰”作用。无论概述还是无题小序,在写法上都要不离志体、叙论结合,提纲挈领、钩玄提要,注意文采。志书不允许作者站出来议论,只有在概述中适当画龙点睛进行议论。

其次,补充大事记。大事记是为弥补志书横排门类、纵述不足而设置的一种体裁,一开始就要专门整理。在编纂中,根据全志的有关内容,将有影响的大事、要事、新事予以补充。“大事记”记而不议,有头有尾,其表述要像发电报、写词条那样,多一字则“繁”,少一字则“残”。

再次,增加英模人物。英模人物是志的重要内容,是抢险救灾活动的典型和代表。自《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后,史书相沿不衰,同时被地方志所采用,体现人物的主宰作用。不少方志学者将其看作“志中之志”“志之精髓”。撰写时应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特点突出、不妄加评论。

最后,补插图、表、照(片)。志书文述其事、图示其状、表具其详、数见其量,各有其功能。其中,图、表、照是志书中配合文字记述、形象直观地表达内容的辅助手段,图表与文字相随而行、相得益彰,形成方志的整体美。古人视图表为执简驭繁之法,故有“一图胜千军”“一表胜万言”之说,起到“以图补文、以照证史”的作用,《抢险救灾志》应当适当增加图、表、照。首先,要注意绘制好要图。除注意在卷首的图中标记绘制××灾区行政图、××灾区地势图、××灾区交通图、××灾区地震灾害分布图、救援力量部署图等,还要注意增加随文图(黑白图),包括要图、略图或示意图等,随章节记述分别插入。其次,要运用好表格。对表格要注意精选、精用,要注意前后序号的规范和统一。最后,精选好照片。除选好卷首彩色照片外,要结合志书内容,适当选好随文照片,严格控制上书比例,主要收录有较大影响或具有代表性的内容,避免形成领导活动的风采展现。每张照片要有说明。

三、怎样审查资料长编和初稿

历代官修志书,通常都设置总纂之职统领修志人员。“总纂”的纂与古代竹简(编、篇)有关,“总纂”一词的意思大体为“综而述之,编纂成书”,既指事又指人。志书经总纂方成书是指事,凡主持编修志书设立的“总纂”是指人。北宋时期编纂《资治通鉴》,宋英宗下诏置局,将司马光等高官有才之士授以专职、专管其事。明清时期,地方衙门(政府)设馆置科,府、州、县首脑亲主其事,延聘德高望重、才识广博者授以总纂。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地方志也大体如此。说明主编、总纂或主笔在志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审查、总纂志稿过程,也是主编、总纂或主笔按照志书体例要求进行总合成的过程,是进行高层次系统加工和再创作的过程。说千道万,要出一部佳志、精品,主编、总纂或主笔是编纂志书的总关键。必须在注重史(志)德前提下,熟悉全书的统一体例和行文规范,严格一支笔统编统纂,使全志浑然一体。

(一)质量标准和审查内容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明确了志稿审查和保证志稿质量的极端重要性。

1.坚持质量标准。

一是观点正确。志书是官修志书,必须准确客观反映抢险救灾的史实为己任,所记述的内容观点正确,无主观臆断和妄加评论的内容。也就是说,正确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志书编纂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是志书走进科学殿堂的根本保证。二是体例严谨。篇目必须设置合理,结构分类得当,逻辑关系正确,无概念模糊、表述混乱、用语随意等问题。三是内容全面。所记述内容必须全面反映抢险救灾的实际情况,无明显漏写重要内容。四是特色突出。注意与其他卷的区别,要充分反映抢险救灾的特点。五是资料翔实。注重选用第一手资料和原始资料,这是志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六是图文并茂。此外,文风端正、印制规范等,是所有志书的共同要求。

2.明确审查内容。

按照《抢险救灾志》要求,对志稿从头至尾、从前至后地进行全方位审查。重点大体有八个方面的内容,即志书断限、体例规范、篇目设置、矛盾交叉、核对史实、涉外保密、文体文风、版式规范等。其中,要重点审查体例、篇目、史实和矛盾交叉。以上内容,大体在设置篇目和发凡起例时,主编、总纂或主笔就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二)审查程序和方法

《条例》《法规》和有关文件既是每个编纂单位、每个编写人员坚持依法修志的依据,也是主编和审稿人员在审稿前必须掌握的武器。

1.坚持审查程序。

就全志而言,有初审、复审和验收三个阶段,就《抢险救灾志》资料长编和初稿也有三道程序。首先,各篇撰稿人(或分篇主编)在主编主持下,对资料长编、初稿进行自审,这是第一道工序。在编纂中后期,主编、总纂或主笔负责统稿,即主编通读、通审、通纂、通校,重点是统一体例规范、解决交叉矛盾、核实重要史实、统审修改初稿,此阶段工作量较大,也是一个关键环节,这是第二道工序。在后期,由编委会召开评审会议请有关专家、学者或熟悉情况的人员评审,然后根据评审会议意见,按齐、清、定要求进行修改,正式写出报告,由党委和上级对志稿进行终审。

2.总纂具体审查。

志稿审查方法多种多样,有的聘请专家分篇章审查,有的采取集体从前往后逐篇、章审查,有的先分纂后总纂审查(通常为省志、通志),等等。这里,我重点从主编、总纂或审读者的程序(思路)上来说,志稿大体上有个“像不像”“是不是”“好不好”的问题,也就是具体审查。首先,解决“像不像”志书,也就是粗读、通读,大体上从前往后翻一翻。判断一部志稿“像不像”志书,主要从体裁、结构、章法和篇目设置上看。如果符合或基本符合志书体例,就像一部志书,那么审查和审读就可以继续下去。如果不像一部志书,就要推倒重来,或部分推倒重来。其次,解决“是不是”志书,也就是细读后进行修改、核补资料。志书说到底,还是一部资料性著述,是不是志书,关键是资料是不是翔实、可靠。如果认为是一部志书,那就要进行修改总纂,辨别资料异同、真伪、讹误、错乱,作必要的删除和补充。关于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下面结合总纂志稿专题讲。

(三)总纂志稿应把握的要点

志书修改无止境。结合编纂实践,我讲一讲如何把资料长编、初稿修改成精品。

1.坚持“述而不论”写作原则。

“述而不论”是修志的传统,《抢险救灾志》是具有权威性的官修志书。而我们的编纂者都是军人和共产党员,资料长编要求不能进行夹议夹论,所以在资料长编中贯彻和体现“述而不论”问题至关重要,涉及志书能否长期流传下来的大问题。如何在志稿中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又要坚持“述而不论”原则?

一是不把政治观点显露于外,但要在选择资料上体现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政治观点。资料很多,哪些资料入志,哪些资料不入志,掌握在编纂者手中,这是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的根本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述而不论”。特别是在这次抢险救灾中,要优先选用第一线抢险救灾的先进事迹,以体现各级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开展抢险救灾的客观史实。

二是在各条目的记述中要用事实说话。记述文字适当、慎用褒贬用语,要选用长期稳定的词,“寓褒贬于事实的记述中”,让后人去评价。有些记述虽然没有修饰性用语(中性词),也没有“豪言壮语”,似乎不够精彩,但客观真实、情节动人,不但能体现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政治观点,而且让后人读起来感到真实、可信,可长久流传。所以,志书用事实说话,才能真正感动人、教化人。

三是在概述中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在旧志中没有“概述”,后来逐渐被各届、各级所普遍接受,才成为目前地方志的一种体裁,并置于志首,成为一部志书精华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同时,在篇、章、节前的无题小序,也有这样的作用。因此,在资料长编的概述和篇、章、节小序中,特别是对广大军民在抢险救灾中的生动事迹和重大事件,给予恰如其分的记述和评价,无疑会增加资料长编色彩。

掌握志书体裁和章法。体裁是编纂志书文体的表述方式,章法是编纂者在规范全志书篇、章、节、目时所采用的方法。体裁和章法,要体现“横排竖写”的基本特征。资料长编要志书的七大体裁分别运用,不能在体裁上有缺陷。

章法通常包括文字记述、图片选配、表格设置、历史纪年及时间表述、人名地名注记、数字表述方式、计量单位应用、标点符号用法、名词术语使用、引文要求、资料核实与使用以及成书内容、编排顺序与版式等。《抢险救灾志》的章法,必须根据《〈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行文规范》行文。因此,请同志们一定要熟悉这个“行文规范”,在编写资料长编中严格执行。

2.处理好四个关系。

主编或总纂和主笔必须熟悉全书的统一体例和行文规范,重点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体例规范与端正文风。要按体例规范与标题、记述方法及文辞加工修改。先看篇与篇、章与章、节与节之间平级关系是否并列,篇、章、节、目领属关系是否恰当,再看排列次序是否顺理成章。要戒除繁杂层次,志书层次最多到子目或细目。资料长编为“众手成志”,风格不一,可通过总纂之手求得全书在体例与文风一致。

二是核实资料与细抠文辞。核实资料与细抠文辞二者之间是主次关系,核实资料第一位,细抠文辞为核实资料服务。复核如何着眼、入手,地方志专家张伯龄在《志稿修改与总纂》一书中提出“十二核”,即核背景、核史实、核范围、核分寸、核时间、核地点、核人物、核身份、核名称、核数字、核算法、核引文,极为全面。这“十二核”必不可少,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问题,就难以取得读者信赖。言简意赅是志书语言最大特色,志书语言文字要注意准确而博雅、生动有文采,能够引人入胜。其序、传、述、记对文笔生动性要求颇高,更要注重志文雅重。

三是判断详略与决定取舍。“详”与“略”都要突出“抢险救灾”四个字,要针对抢险救灾的具体活动、事件,当详则详、当略则略,合理地处理取舍。要正确决断详略,对今后有价值的资料要敢于补充。记述要采取此详彼略、互为照应,使读者一册资料长编在手,一方之抢险救灾活动跃然纸上。要删繁就简,挤去水分,保留精华,用简明文字,记述丰富史实。其典型事例即欧阳修《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语类辑略·论文》卷八)。

四是交叉与巧归合并。各篇、章、节、目之间必然会出现交叉。要承认交叉、分析交叉、善于处理交叉。只要处理好交叉,就能自然做到巧归合并。交叉重复容易在概述与各篇无题小序、大事记,人物与活动等相互之间。解决的最好办法是允许交叉,但必须各有侧重。应将同类事物归到同一篇、章、节之中,善于归并同类。不应破坏资料长编整体性与完整性,共同事物交叉应明确主从关系,此详彼略。

资料长编的编写,并非一两个小时一下子就能说得清楚,讲课所举的例子全是“抛砖引玉”。由于《抢险救灾志》还没有成熟的资料长编和初稿,加之时间仓促,错误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此文原为在兰州军区《汶川地震抢险救灾志》《中国人民解放军汶川地震医学救援志》和《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抢险救灾志》的讲稿,现摘自《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抢险救灾志》编纂委员会之《编纂业务培训资料汇编》,本文略有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