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学精华:从佛祖故事开始的众生修行

佛学精华:从佛祖故事开始的众生修行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佛家说众生皆有佛性,但如果不经过正确的修行,还是成不了佛道,而众生平等也是站在具有佛性的立场来说。因此佛家认为一个人在修行时,心理会出现三个方面的障碍,第一是根机的问题;第二是信心的问题;第三是生活的问题。这是修行之人对佛法的信心问题,对佛法缺乏真正的信心,是修行首要的难题。

佛学精华:从佛祖故事开始的众生修行

1、众生修行,从佛祖的故事开始

佛教的创觉者释迦牟尼用他智慧的双眼,观察和感受着生命的现象。在释迦牟尼还是悉达多太子尚未出家前,就曾四次的体悟到了人生中的痛苦。第一次是他在城里见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他见到一位因痛苦而呻吟不已的病人;第三次他见到了一具尸体,这使他觉悟到人自出生以后就要经过痛苦的折磨,然后走向衰老、死亡,这是谁也不能避免的。童年时代的悉达多太子更随父王去农村举行春耕祭典,见到农夫们从土中翻起了虫蚁后,就立即被蛙类争食一空,接着蛙又被花蛇吞噬,花蛇又被凌空而下的巨鹰□食,这种弱肉强食的景象让他感受众生的可怜可悲。小小的悉达多太子想:如此苦难的人生,假如不寻求一个解脱的办法,那人生就没有还有希望了。为了获得最后的答案,他又体会到了第四次的体悟。这次他见到一位神态安祥的沙门,他被这个沙门深深地感动了,领悟到自己要走生脱死的路,在那条路上没有痛苦、衰老、情欲,争夺。当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以敏锐的智慧完成成佛以后,又从他的慈悲之心关怀着一切的众生。按照释迦牟尼佛的说法是:人生是苦,可这个苦是可以解脱的,这个解脱的过程就叫做修行。

谈到修行很多人都把它与参禅打坐、念经念佛、行善积德等事联想在一起,其实那只是修行的一种形式而已,不是它全面的含义。修行是人对心性的锻练,是一种透过观照的工夫,它可以防非止恶,开发心中一切的善法,最终达成圆融的、究竟的精神世界的方式。不论如何称呼修行,不论用何种方法去修行,直到最终能够达到精神世界就是可行的。修行的过程是一种纯净的心灵过程,是让人的心境越來越清澈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在修行中觉得自己的思想越来越单纯,心情越来越安稳,越来越有安全感的话,这个过程就是正确的修行。所以说修行是一条通往人类內心最深远处的道路。在這条道路的尽头,人们可以寻找到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回让人们更好的了解到生命的真谛,让人们的生命达成时刻充满这幸福感的的圆满状态中。一个人的修行想要达到这种境界是需要很多正确的心灵指导。

佛法在世间流行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是: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另一个是:众生平等。虽然佛家说众生皆有佛性,但如果不经过正确的修行,还是成不了佛道,而众生平等也是站在具有佛性的立场来说。在现实生活中众生其实是不平等的,人间的贫富贵贱美丑间的差别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并不平等,这些不平等的现象是苦谛的差别果报。如果一个修行人只管自我的修行而不管生活中其他的事情,反而会受到各种的牵绊,再次堕入分别固执的坑堑里。又或者是修行的人缺乏自信,不能精进不懈、始终如一,也是领域不到真谛的。因此佛家认为一个人在修行时,心理会出现三个方面的障碍,第一是根机的问题;第二是信心的问题;第三是生活的问题。

根机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男人与女人、出家与在家、智慧与愚痴问题。过去佛教受到重男轻女的影响,认为女人的业障较重较难修行,特别是在释迦摩尼时代,还立有八敬法来限制女人出家,这是为了适应当时印度社会环境的需要,并非释迦摩尼重男轻女。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有成就的女众,例如妙慧童女经的妙慧童女、释迦摩尼俗家妃子耶输陀罗、胜蔓经的胜蔓夫人、法华经的龙女、以及释迦摩尼的姨母摩诃波□波提、禅宗初祖达摩弟子尼总持、近代长沙复律尼师等,他们都是在家或出家修行,并且获得佛家真谛的女性大德。摩诃波□波提比丘尼去世后,佛家以“大丈夫”来称呼她。在这“大丈夫”一词的含义是不拘形相的。胜蔓经上说:“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法华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是经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解义,如说修行,功德甚多”。因此在佛法的修行中,是男女平等的原则,只要按照佛法去做而且做得彻底,不论男女都可以被叫做“大丈夫”。

很多人认为修行就一定要出家。大乘经上说,在家与出家的区分在于是因缘或是愿力上,这并不是修行能否成就的界线。现存的大乘经里,大部份的菩萨是以在家为主,不但说法的菩萨是在家修行,就连闻法的菩萨也有是在家修行的,所以大乘以居士为多。例如胜蔓经里的胜蔓夫人、清朝的杨仁山、民初的欧阳渐、维摩结经里的维摩诘居士、梁武帝和傅大士、唐朝白居易和裴休、还有近年的李炳南等人都是相当杰出的在家修行人。而在小乘经中则是以出家为重,他们认为在家修行得到的证阿那含果,比说出家者得到了阿罗汉果低。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菩萨像,除了地藏菩萨是出家相外,其余的文殊、普贤、观音等都是在家相。崇出家而抑在家有失佛法平等的真义;而崇在家而抑出家也不是释迦摩尼之本意。将在家与出家修行平等的来看待才是大乘佛法的重要特征之一。(www.xing528.com)

科学家与哲学家都是众所公认的智慧高超的人,当在佛法上来说那只不过是一种世智辩聪,并不是真正的智慧,它只能称为是由经验和不断学习累积而成的知识,不可称做为“智慧”。佛家的智慧是有照了和监别的功用,它能够勘破世界上一切的现象,又能悟心佛、众、生三者间微妙的差别,并且可以让人具有不生不灭的真心佛性。当修行人有了智慧以后,酒可以断惑证真,离苦得乐。佛教中的智慧就是三世,它指的是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一种圆明本觉智、清净无分别智、无所得智、真空无相智。无论你的知识有多丰富、学问有多高明,只要是不达前说的佛教中智慧的内涵就只是个世间智,而不是出世间智,仍旧终日与烦恼为伍得不到脱离。这就要求修行的人在修行之初不可妄自菲薄,更不能怀疑自己没有慧根。是要用心修行就能睁开你的智慧之眼。历史上禅宗的六祖慧能,近代高僧慧明和广钦,都是从修行中感悟人生,得到智慧而成就一番道业,他们就是拥有真正智慧的人。

佛法是不是究竟?修行能不能解脱?这是修行之人对佛法的信心问题,对佛法缺乏真正的信心,是修行首要的难题。修行者想要消除这个难关,首先要修习佛教中的“十善”,“十善”是从人性的善念中不断薰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善根力,直到机缘成熟时,再来决定能信得及。也就是说要了解佛法是不是究竟,除了读诵听闻、思惟以外,最基是要从人伦著手,正所谓“人道成,即佛道成”。当一个人广行“十善”而成就时,也标志着他信心的成熟,信心一成,就如“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如果一个修行者只是一味的为了佛法才肯去修“十善”的话,只会终日在推寻义理中寻找答案,只会“百年钻故纸”到头来定无所获,连起码的信都没有,甚至于比那些只会念佛的老太婆还如。此外修行的观念和态度也要明确。俗话说:“心正法正,心邪法邪”,一个人心诚意正,即使是学到了邪法也不会被邪法引诱,反能从中了知道邪法的弊端;如果修行者心存邪念,即使是学了正法也会利用所学的法来博取名闻利养。因此修行能否得解脱,就要看修行的观念和态度了。心正的修行人定能一路向上达到涅盘的境界,心邪的修行人学法造业,终究还是在生死轮回中徘徊。

通常人们在家修行遇到的问题主要是:时间、环境因素、经济能力。有些人一听到要修行就会说:“我没时间!”“我整天工作,忙碌不堪!”这是对于修行一事的误解。修行的真义不只是要念佛打坐,或使读经听学,它对人们更多的要求是“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这就是说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切随机随缘修行,并没有时间上的限制。有些人又会说:“我想修行,但先生(妻子)不准许。”或说:“孩子太小,需要我来照顾。”这就要他与佛法的因缘了。如果现在不修行,珍惜难得的人身、难闻的佛法,等到之后再想感悟佛法就会为时已晚,就会恩仇缠绵,生生死死永远的没有时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