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何为语境、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实践

何为语境、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实践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着实践版本,实践诠释具有根本性,并且在此基础上事实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史传统和新的文化传统。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历史总体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内在辩证的一体性,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壮大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诠释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根本标准。

何为语境、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实践

(一)实践诠释的根本性

在当下的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根源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阅读思路(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的不同马克思主义诠释思想或理论,有的直接对应于文本研究,[1]企图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做出哲学解释学的阅读,[2]认为有必要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学。[3]在中国出现的类似于西方世界的多重的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和诠释的确是改变了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政治化阅读和诠释的单调路径,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视野的拓展和问题的深化。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之下,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阅读与诠释并不是随意和散漫的,简单地模仿西方后现代主义是否合法?西方世界对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化诠释的合法性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世界主要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学术流派、学术资源存在的,多样化的文化诠释符合资本主义世界企图将马克思主义永恒地符号化、象征化(就是不允许或不可能将其现实化)的文化需要,因为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版本即社会主义现实的西方,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的西方文化同样是枯燥、乏味甚至是荒芜的。

在西方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属性与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文化精神具有十分自然和牢固的内在统一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继承性和延展性,因此即使没有实践版本这种文化样态也能够相对独立地延续下去,如德里达所示的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化存在。但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着实践版本,实践诠释具有根本性,并且在此基础上事实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史传统和新的文化传统。虽然马克思主义作为实实在在的西方文化在中国已经是现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结合与融合,但是这个过程的确是长期的、复杂的,两种文化由外在的非同一性走向内在的直接统一交融将需要上百年甚至更为漫长的历史时间。因此,在现实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属性直接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践和历史传统,因而文化性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根本生存形态,甚至相反,只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受到阻碍、挫折甚至被实际否定,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的生命存在合法性也将不复存在。(www.xing528.com)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诠释主要表现为,以现实社会主义为主题在民族的实践、历史、文化中得以具体化、现实化、时代化和民族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获得实践生命形态,构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在马克思的历史时代主要表现为全世界的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在当下的历史时代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实践,亦即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是实践的基本主题。西方世界的各种所谓的现代社会主义运动,如生态运动、女权运动等虽然也具有重要的现代实践意义,但不仅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根本差异和与现行资本主义的同构属性,而且由于这种实践的民间性、边缘特性和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性质甚至社会主义性质都是难以成立的。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真正以实践的整体性和总体性践行着马克思主义根本改造世界的理论目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历史总体性根本不同于西方世界的民间社会主义运动,它实质性地推动中国历史的整体以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前进,以现实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得以具体化、现实化、时代化和民族化。虽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为经济制度保障的,其实践的历史总体性也有待巩固、完善和深化,但它却是符合中国现实国情把握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历史规律的民族特色实践。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历史总体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内在辩证的一体性,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壮大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诠释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根本标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诠释的民族特性不仅使得这种实践显得具体、生动、有活力,而且本身也生动现实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活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使得中国问题、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备受世界关注,有的人认为中国的这种奇特实践是难以理解的,他们完全否认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现实可能,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能够成功中国化,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的活力来源于中国化。他们不仅不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联系,而且更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基的现实可能性,马克思主义这种外来文化不可能不被排斥因而难以最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者结合只能是一个文化的神话。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属于西方文化系列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异质性是相对的,不同基质的文化样态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排斥也不是主流,更多的是文化的多样和谐和交流共生,更何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性也为其文化属性奠定了比其他西方文化更为坚实巩固的现实基础,这是作为文化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优势所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经验。”[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文化属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复合生命特性,这也是其他文化生命样态所不具备的优势所在。因此,从中国化过程的历史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实践和文化两个领域都得以拓展和延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构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从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来看中国,中国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全新辩证图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