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强大脑使用手册:脑主宰一切

最强大脑使用手册:脑主宰一切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章一切都是脑做主你,是最聪明的那一个遗传因素及胚胎发育期的状况当然会影响大脑的构造,但这并不足以决定你的智力、性格或是命运。实际上,日常生活的一切都会实质性地改变大脑的样子——人的所作所为对大脑进行了重新塑造。无可否认,婴幼儿期是大脑发育的高峰期。此时的大脑对外部输入非常敏感,突触处于智能桥梁高速建立阶段。这些生活方式或许是她免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中风等疾病的最大功臣。

最强大脑使用手册:脑主宰一切

第七章 一切都是脑做主

你,是最聪明的那一个

遗传因素及胚胎发育期的状况当然会影响大脑的构造,但这并不足以决定你的智力、性格或是命运。

环境因素如饮食教育生活方式对脑功能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毕竟,“基因只是建造大脑的砖块和泥浆,环境才是建筑师”。

一切不过都是脑说了算。

人的性格其实在大脑构造中早已有所体现。英国、意大利和美国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性格与大脑结构密切相关。大脑不同区域的形状、大小能影响性格,大脑结构也可能随性格的改变而产生变化。

大脑结构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归根结底,一切不过都是脑说了算。

人生的很多机会都不由得自己把握, 学习知识和锻炼身体除外,这两点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都会改变大脑的结构。实际上,一个人的大脑长什么形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己。锻炼大脑的方法有很多,也并不难,只要稍微改变下习惯的生活方式,比如发发呆、大声朗读、换只手吃饭、多睡午觉、重复记忆、适量运动等。

机遇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大脑。

本书会告诉你一些简单方便的锻炼大脑的方式。

人类对智力的追求,从未停止。选择合适的健脑方式,你会发现,脑的能量,超乎你想象!早在18世纪,达尔文就发现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大脑不一样, 野生动物的某些脑区比家养动物大15%~30%。由此看来,寒冷、艰苦的生存环境迫使野生动物不断的开发大脑的潜能,将野生动物的大脑塑造得与家养动物不一样。

一篇发表在2001年的《自然》(国际顶级科学期刊)上的论文指出,在复杂的环境下生活的小鼠,相比较单调的环境下生活的小鼠,海马(记忆明星脑区)齿状回区有更多的新生脑细胞,这间接说明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下的小鼠记忆力更强。

这或许就是日本人那么崇尚耐寒训练的原因。“在气温只有零下3℃、积雪厚达35厘米的环境中,54名儿童赤裸着上身在操场上奔跑,同时还精神饱满地高喊‘加油,加油’。做完操之后,孩子们又玩起了游戏,快乐得像一群小鸟。”在同一个地方,与裹在羽绒服里瑟瑟发抖的参观者,形成两个季节的人的鲜明对比。

除了艰苦环境的训练以外,见多识广也是锻炼思维的必然步骤。

李嘉诚对子女的教育无疑是煞费苦心而又颇有成就的,带着孩子从小一起挤电车上下学。李嘉诚这样缓解孩子的抱怨:“在电车、巴士上,你们能见到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能够看到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通的人,那才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社会;而坐在私家车里,你什么都看不到,什么也不会懂得。”几乎每次重要会议他都会让孩子旁听来领会生意之道,孩子很小(十三四岁)就把他们送出国去体验生存的不易。

科学家对人进行了一项实验,让很多成人进行几个月的抛接篮球训练,然后通过核磁共振扫描这些人的大脑。他们发现这些人负责视觉与运动整合区域的灰质体积相比接受训练前明显变大。这个实验也验证了后天的训练可以改变人的大脑结构。最终科学家得出一个结论: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能改变大脑神经网络,使之建立新的联系,使人变得更聪明。

还有研究发现:努力工作的那部分大脑突触联系更活跃!此时,人们才如梦惊醒,原来后天因素在控制大脑功能方面可以有如此大的作为,食物、运动、生活方式及简单的训练都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

实际上,日常生活的一切都会实质性地改变大脑的样子——人的所作所为对大脑进行了重新塑造。

人的大脑发展就好比建造一栋房子,每个人刚出生时,都是一堆砖瓦。后天的行为决定了这些砖瓦的位置和房子的样子。

无可否认,婴幼儿期是大脑发育的高峰期。此时的大脑对外部输入非常敏感,突触处于智能桥梁高速建立阶段。幼儿的行为(听、说、看、读、写)能直接塑造相关脑区的突触连接,如“听”能加强听觉神经的突触连接,“读”能促进思维神经突触的建立等。某些常用脑区的突触连接甚至会以2~3倍的速度增长,到了8岁,大脑各种连接改变的速度才开始减慢。毫无疑问,从婴幼儿期开始全能脑培训是最优化的策略!

人在学东西时,大脑中的通路发生了变化。诺贝尔奖得主——首先发现学习进程中细胞基础的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说过:“人类哪怕只是学习一条最简单的信息,也会涉及参与这一学习过程的神经元结构的物理改变。”

每一口食物,都会在身体留下印记,每一天的学习,每遇到的一个人,每一次的旅行,都是重塑大脑的一个机会。每一天的行为决定了一个人如何去理解这个世界。一个人走得了多远,往往取决于他见了多少。而拓展思维的进阶,在任何年龄都来得及。

大脑在不断地学习新东西,也在不断地重新塑造自己,人类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在改变大脑的样子,智慧或是愚笨,淡泊或是痴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自己。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用于大脑的发育最合适不过。

聪明的大脑爱折腾,你,可以成为最聪明的自己。

寿命最长的女人——防止大脑老化有新招

能证实的有史以来寿命最长的女人是雅娜·路易斯·卡尔曼特,她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授予“世界上最年长者”。她活了122岁零164天,于1875年2月21日出生于法国,1997年8月4日在法国南部的一家老人院去世。 有一部关于她的纪录片:《同雅娜·卡尔曼特跨越120年》。这部电影完整地记录了她的一生。为了防止年龄带来的大脑衰退,她一直坚持学习新鲜事物,在85岁的时候还在击剑,100岁的时候仍在骑自行车。在114岁的时候,她在电影《我和文森特》中扮演自己,成为最老的女电影演员。

她透露自己长寿的秘方是橄榄油,她在食物里大量添加橄榄油,并把橄榄油擦在皮肤上。

这些生活方式或许是她免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中风等疾病的最大功臣。

记忆那点事

记忆是什么?简单地说,记忆就是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结形态。记忆对人类有广泛的影响,正是有了记忆,你们才有了清醒的意识。你们心爱之人的名字和面孔,你们个人的喜好,你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是靠记忆在维持。

记忆是人类的一种心智活动,它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与使用。记忆由两个方面构成,即“记”和“忆”。 “记”是储备文字、图像、情节、感受等信息内容的过程,并且以某种格式保存于大脑中;“忆”是使用大脑中保存的文字、图像、情节、感受等信息资料的过程,并且能将这些信息内容表达出来。

根据记忆持续的时间长短,记忆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等。(如图7-1所示)

图7-1 记忆的不同类型

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是外在的环境信息通过神经系统的感觉通路上传到大脑,被认知的一瞬间印象,往往一闪而逝。

短期记忆是指 1 分钟以内的记忆,比如说在为了应急在短时间内记住一个电话号码,往往在打完电话 1 分钟后,就会完全忘记对方的号码。因此短期记忆也称电话号码记忆。短期记忆能记住的信息量是很有限的,往往是一个电话号码,而不是多个电话号码;是一句话,而不是一段话。

瞬间记忆和短期记忆具有敏捷性的特征,即人能很快记住的事物。但是,这些记忆都不具有持续性,如果不加强记忆的话,可能很快就会遗忘掉。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刚记住一个车牌或者电话号码,但是一天或者更短时间之后就回忆不起来了。

近期记忆要比 1 分钟长,往往是最近几天的记忆。比如对前天或大前天学校或公司所发生的事情的记忆。

长期记忆是指能够保持几天或几年的记忆。比如说半年前旅游的记忆。它与短期记忆以及近期记忆不同,后两者只保持几秒到几天。生物学上来讲,短期记忆是神经连接的暂时性强化,而长期记忆会有神经元连接永久性变化,从而形成了稳定的记忆回路得以贮存,难以忘记。

长期记忆具有持久性,即记住的事物保持的时间长。良好的记忆,不仅要有敏捷性,更要有持久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记得快还记得牢。人的长期记忆在持久性上也有很大差别,有的人记忆很长久,可以维持几十年;而有的人却相对比较短,记了几年之后就忘掉了。

长期记忆的信息储存量非常大,几乎是无限的。打个比方来说,美国国会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藏书近2000万册,长期记忆的信息储量可以容下三到四个美国国会图书馆。

要是有用的短期记忆都转成长期记忆该多好啊!秘诀在于“重复”!

短期记忆经过规律重复,就能转为长期记忆。而转变短、近期记忆为长期记忆的关键脑区就是海马,海马在记忆中发挥的作用已经得到肯定。那些拥有超强记忆的人,与海马相关的其他功能,包括空间辨认和情感体验往往也超于常人;而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中风、外伤等)让海马区受损的人,往往能较正确的记住一两年前的事,但对昨天或前天的事却记不清楚。就像一个有故事的人无法记住新的故事一样。

这就意味着海马区一旦遭到破坏,人就永远生活在过去的回忆里。

想拥有超强记忆力吗?先锻炼海马区!

睡午觉有助于巩固记忆力

研究者认为,午睡是人类进化出来的自然睡眠周期。最初,午休可能只是人们为了躲避正午的烈日而养成的一种习惯;如今,午休已经成为人类自我保护的方式。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睡午觉还有助于巩固长期记忆!近期一项研究显示,午后小睡1个小时的人比不午休的人能更快掌握新的运动技能。尽管科学家对睡眠如何辅助巩固记忆的原理并不清楚,但有时间就午睡一会儿吧。

有人把午休比喻为最佳的“健康充电”,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德国的一项关于睡眠的最新研究发现,午觉是效率最高的一种睡眠。有研究者称午间睡半小时等同于夜晚睡1小时,午间睡眠的充电效率几乎是夜晚睡眠的两倍。

第36届美国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就是一位带着睡衣上班的总统,他经常中午会小睡三十分钟。

“这样的午睡让我更有精力长时间工作。”他这样对助手说。

美国航天局的一项研究表明,26分钟的小睡将飞行员的操控能力提高了34%,同时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45分钟的小睡也能将人的认知能力提高这么多。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习惯在午间打个盹的原因,即便是没有完全睡着,稍微休息一下,甚至只闭目养神15分钟,也会有极佳的休息效果,午睡比较特殊,宜少不宜多,半小时为佳,1小时为度。

骑车和初恋是不同的记忆

长期记忆和开车有手动、自动挡一样,有两种不同的记忆类型:陈述性记忆(手动挡)和非陈述性记忆(自动挡),而对初恋的回忆属于手动挡记忆,需要有意识地去想,骑车带来的记忆就是自动挡记忆,完全不用意识,信手拈来。

你可能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初恋,以及自己是如何学会骑自行车的(一种自动挡记忆——非陈述性记忆),但你可能无法精确地记起究竟是哪一天学会了自行车(一种手动挡记忆——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往往是有意识的,是对与一定的时间、地点及具体情境相联系的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容易形成,容易记忆,而且属于长期记忆。陈述性记忆的典型特征是有情节性的,而情节对保持个体经历的记忆起着重要作用。情节性记忆经常处于变化的状态,所以记忆的信息也会随之变化。陈述性记忆中的情节是指对一个事件的记忆,并且以整体的形式进行回忆。

陈述性记忆包含了对各种客观事实的记忆——中国的首都是北京,美国现任总统是奥巴马,或者个人生活中的一段经历——“昨天我听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的晚饭很好吃”等。存储这类情节记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边缘系统和部分大脑皮层(比如前额叶)。

非陈述性记忆大多是无意识的,它的形成需要多次重复测试才能逐步形成,多是记忆感知觉、运动技巧、习惯、程序和规则,是一种难用语言表达的记忆。这些记忆是我们曾经一经学会,就再不需要思考就可以信手拈来的信息。比如骑车、弹琴、系鞋带、游泳等。一旦你学会了,不怎么需要重复,就会永久存贮下来。比如,一旦你学会骑车,再次骑车时,你只要跳上去坐上就能从容上路,不需要考虑如何踩踏板或控制平衡,你的身体在自然而然间就可以做到。

非陈述性记忆是在条件性反射行为下形成的,它主要贮存在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基底神经节和与运动系统相关的脑结构中,其中基底神经节对非陈述性记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基底神经节损毁了,就会导致非陈述性记忆出现严重障碍,但是不会影响陈述性记忆。

如果你足够聪明,通晓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的秘密通道,那么在记忆方面你将所向无敌。骤然一听,你可能会觉得不可能。

用学英语来举个例子,把听英语当作一个习惯,无意识的行为,总是固定在每一天的同一时间去听英语,比如早晨7点左右,长此以往,每天晨起7点你就会不自觉地想听英语,听力和英语相关的神经元于每天的7点就会自动兴奋,开启脑神经英文单词的敏感度。

同理,如果你要去参加一个英语考试,如果它是在6月的第一个周六举行。那么,从3月开始,就请于每个周六的同一时间做一套考试样题,并坚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那么,到了考试那天的那个时间点,你就会对英语莫名的兴奋,对每一道题的感觉都会如相识已久,信手拈来。

慢慢领悟,学会把生活中的陈述性记忆快速转化成非陈述性记忆,那么,记忆就将从此臣服于你!

你看到的是——图片(非凡记忆力)

“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的力气把他们转化为语言。”(爱因斯坦

很多天才都具有图像记忆的能力,清末民初的文化名人辜鸿铭六十多岁了,背诵弥尔顿6100多行的长诗《失乐园》,居然一字不错。而这就是图像记忆的神奇之处,它是用图像的方式来进行记忆,它与传统记忆相比效率更高。

图像记忆先是要进行图像转化,即把学到的或者看到的文字、数字等材料,全部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图像。例如,看到“苹果”这个词,在脑海中想象出一个苹果的图像,如果脑海中不能出现图像,图像记忆力就无法进行下去。

大脑中有了转化的图像后,就要按照个人的习惯和创意把相互独立的很多图像,让它们互动、联结在一起。这些图像联结起来之后,记忆才能持久。在图像联结时,图像整理也同时进行,它是把杂乱的图像按照一定的顺序或逻辑联结,并且整理成为比较容易记忆的连续性的画面,这样人就可以更牢地记住它们。

图像记忆确实是快记、强记的法宝,比传统的声音刺激记忆效率高3~10倍。历史上有超强记忆力的人,大多都是用的“图像记忆”。

苏联的一位报社记者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心理学家鲁利亚曾在1920-1950年间对其进行了长达30年的观察研究。在其中一项实验中,这位记者记住了数百个反复出现的无意义的音节表,8年后,在没有任何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对其测验时,他仍能准确无误地回忆出这些音节表,最后研究者发现,他之所以可以,是因为在记忆时应用了“形象”!

这位拥有超强记忆力的记者在看音节表时,会自发地把需要记忆的音节想象成一个图像,并把这些形象与他所熟悉的物体联系起来。

他所进行的不是“词汇记忆”,而是“图像记忆”。

2001年,30岁的韩升君在界内小小的火了一把,他把《新华字典》 刻印进了脑子里,其中的每一个字的出处他都明了于心,应答如流!记者询问他的记忆秘诀,他说不过是完成了一个文图转化的过程,他把《新华字典》666页正文变成了666幅图画,一个图画又转化成了一个故事!每一个字都成了图画里的故事!

图像记忆的最高境界是照相记忆。 顾名思义,看书如照相,页页不忘。有规律地训练图像记忆是激活照相记忆的最佳方法,经过规范长期的训练以后,大脑图像记忆的脑区被激活,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得到促进,从而一目十行甚至过目不忘。有学者提出,0~6岁的小孩中有一半具有这样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需要不断进行强化训练,否则孩子到12岁以后照相记忆能力就会退化。但是,少年儿童的照相记忆还可以被激活,图像记忆的训练就是最好的激活方法。成人后很难掌握照相记忆了,因为相关的能力已经完全退化。

大多小孩子都有图像记忆的本能,但是遗憾的是,很少有孩子进行图像记忆训练,随着时间的推进图像记忆能力而慢慢退化掉了,到了成人之后,只有少之又少的人才能拥有图像记忆的能力。很多人成年后觉得记忆不好,慢慢变得糊涂、健忘,和大脑在发育早期没有得到一定的图像记忆训练,负责最强记忆的神经元没被激活有一定关系。

很多人想提高自己的记忆力,那么图像记忆绝对是最先进、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它的难点在于就是把要记忆的内容转换为印象深刻易记忆的图像,好比重新塑造一种记忆习惯。刚开始接触图像记忆训练的人,需要做好记忆向图像转化的一步,经过不断的训练,大脑想象和联想能力才会加快,图像记忆会更容易进行。

学会图像记忆,才能成就最强大脑。

雨人的故事

电影《雨人》中笨笨的患有自闭症的哥哥雷蒙,拥有常人无法想象的记忆力,他并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现实中确实存在大量“雷蒙”。生于1951年的金·皮克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出生时和别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与众不同逐渐显现出来,4岁时还不会走路,性格古怪,被诊断为智障,差点被送进精神病院。幸运的是,他拥有一个强大心力的父亲,父亲坚信自己的儿子有某些方面的特殊智力天赋,并着手锻炼他的记忆力,后来皮克竟可以同时阅读两页书,每只眼睛看一页,他能完全理解并记忆书上载有的一切内容,并永远记住。

上帝总是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听出来的智力

很多人以为智力是天生的,或是通过各种食物或营养品来补充,或是通过智力游戏和智力训练来提高的。你可知道,听也能提高你的智力。其实很简单,就是——音乐。

国外的一项有趣的调查发现:音乐与学生的成绩存在一定的关联,有些音乐能使人变得聪明,有些音乐可能让人变“笨”。在调查中,喜欢听贝多芬、莫扎特音乐的学生成绩都很好,而喜欢听一些单调乏味音乐的学生成绩则会差一些。最终结论是:古典音乐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使孩子的智力得到改善,而喜欢听金属音乐的孩子常常在数学与计算机方面表现优异。

在古典音乐中,莫扎特音乐能让人变得更聪明,这个观点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威斯康星大学的弗朗西斯·劳谢尔教授专门研究了听莫扎特音乐对人的情绪、数学能力和空间感觉的影响,发现常听莫扎特的古典音乐,能有效提高人的逻辑和空间认知能力,增强情绪自控的能力,这被称为“莫扎特效应”。就连老鼠听了莫扎特音乐以后,跑迷宫的速度都加快了!莫扎特效应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人专门建立了网站收集相关信息,得到的结论是莫扎特音乐能改善大部分人的智力,缓解几乎所有人的紧张情绪,尤其是在这个紧张度很高的现代社会,莫扎特音乐成为一种舒畅高效的放松剂。

它的好处在小孩身上尤其明显。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戈登·肖教授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将78名3~4岁智力相同的幼儿分成3组,一组学习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一组学习计算机,一组不接受训练,9个月后,他用拼图游戏对这三组孩子进行智力测试时发现,学习音乐的孩子的得分平均提高35%,而另两组没有提高。

这与音乐能促进右脑的使用和开发有关,心理学家劳伦斯说过:“只有当大脑右半球即音乐脑也充分得到利用时,这个人才最有创造力。”

而幼儿期是音乐脑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开始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大量的音乐刺激能使幼儿“音乐脑”里的神经元之间建立更多的突触联系,联系越多,信息量越大,大脑就越发达。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从小学了音乐的孩子会更聪明的原因。

成人听音乐能提升修养,让身心平和、安静、舒缓,让大脑十分放松。在这种从容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和思考,人能有效地调和大脑中各种信息,让它们得到合理有序地应用,最终产生良好的用脑和学习效果。

目前,“音乐”已经作为一种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应用,“音乐治疗”逐步走入大众视野,它能缓解焦虑抑郁患者的情绪状态,改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空间推理和社交能力,减轻癫痫患者发作的症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跳跃的音符对人的空间认知能力和神经有益处,佐证了它有改善智力的功效。不管是给儿童还是大人听音乐,遵循的原则是让人享受轻松、愉悦、舒适的感觉。要获得这样的感觉,音量的控制很重要,在听一些具有镇静作用的音乐时,音量最好控制在40分贝左右;流畅、清新的古典音乐,音量控制在50分贝左右;昂扬的古典音乐,音量最好控制在60分贝。如果音量过大,达到噪音级的80分贝以上,任何的音乐都有可能导致人出现烦躁的情绪。

除了纯粹的听之外,还有一种左右脑同时开发的“听音乐编故事”的方法。这个方法要求“听”、“说”并用,达到左脑(语言脑)、右脑(音乐脑)共同锻炼的效果。具体操作方法:让孩子听一段音乐,然后根据音乐的节奏、情调所给予的情感来自己编一个故事,或者让孩子在听完音乐后说一段大家熟知的故事,这个训练就让孩子们不仅动用了右脑的想象力和记忆能力来听音乐,还用左脑的语言功能将其描述出来,双脑并用,协调发展。

坚持,十年下来,它的效果,你一定看得到!

思维革命

想事好,脑内分泌好激素,事会好;想事坏,脑内分泌坏激素,事会坏。

“思维决定成败”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巴门尼德斯诗句里,就已言明:

就像每个人都有屈伸自如的肢体结构,

与之对应的,即是人们内心的灵魂。

因为精神与人的自然肢体,(www.xing528.com)

对于所有人都一样,在此之上,

有决定性的仍然是思维。

人能够思考,这本身就是个奇迹。大量的刺激涌入可能会导致一个线性加工机器瘫痪,但人脑却相当不一般。它以某种方式从这些闪烁的混乱信号中判断事物的意义。

然而,“对一个物,对一件事,对一个人”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思维习惯,思维习惯塑造着你的现实世界,影响着你的健康、人际关系、工作业绩和在社会中的生活质量。

“思维”是指人出生后便具有的生理功能,它是建立在大脑基础之上的人类特有的智力活动。大脑思维的时候,先要依靠眼睛、耳朵、手、皮肤等感应的器官采集信息,然后把信息记录在大脑中,进行整合和分析,最后形成有用的并可被自身理解和操作的新信息。

人在思维的时候,大脑会按照这种方法把收集的信息组织成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一旦形成, 很难被改变。例如桌子上放着一杯水,要让人处理干净杯子里的水,其实方法很多,可以把水喝干、可以加热让水蒸发完、可以直接倒掉水等,但是人通常会选择倒掉水,这就是人的思维模式。大脑中类似这样的思维模式储存了很多,比如“成绩好的孩子素质就高”、“钱多就好”等公认的评判标准。

在同一个时代下,同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很多思维模式是相同的,但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思维模式,“心态决定一切”,却很少有人能领会其中的深层意义。

思维习惯会影响一个人的成败,左右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思维习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会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不同。很多人面对机遇时,因其选择不同,最终在人生的收获也会差别很大。而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拥有正确的思维习惯。

从长远来看,正面思维和负面思维对健康状态的影响,乃至整个人生所起的作用,的确有天壤之别。

马云说过,创业者一定是乐观主义者,悲观的人是不可能创业成功的。

为什么悲观者不容易成事?事总往坏处想,不过是一种“体弱多病”的思维模式,如果总是习惯“事往坏处想”,久而久之,身体就容易被各种“恶棍”激素(皮质醇等)击垮,情绪也容易被压抑,“愁一愁,白了头”,带坏人际圈的气场。

而乐观者习惯把事往好处想,“真幸运”、“好开心啊”、“她/他对我真好”、“我一定会做成这件事的”,当你这样想时,大脑会分泌有益的激素——内啡肽、多巴胺、5-羟色胺等,这些激素不仅能使人心情愉悦、干劲充沛,还能激发灵感,增加效率!

“伸手不打笑脸人。”你的心态也会影响到身边的人,继而影响事情的结果。“想好事”与“事变好”之间也有更深一层的回向和互动,这种回向很微妙,微妙到你可能都很少注意到。

深究其理论基础要谈到万有引力定律,万物都是相互作用的。光有回照,所以你能看见镜子中的自己;声音有回应,所以你能听见山谷里的回声。那么,你对这个世界的想法,也一定有所回馈,这种微妙的互动不是你用语言能掩盖得了的。

人们很多时候的成功,是心智的成功,而失败,归根到底脱离不了心理层面上的失败。

“天地之间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没有绝对的是,也没有绝对的非。事没有绝对的好坏,人很少有绝对的好坏,运气也没有绝对的好坏。大多数时候,取决于你往哪一个层面上去想!

这个世界,在人的心里。

冥想揭秘

看过《乔布斯传》的人,是否会注意他从小就养成的冥想的习惯。冥想,也是李嘉诚推崇的。这一节我将带你走近冥想的神秘世界。

从苹果CEO乔布斯、日本松下电器创办人松下幸之助、中国台湾光宝集团董事长宋恭源到大家都熟知的李嘉诚,从西方到东方,冥想已经成为很多领导者的生活习惯。

为什么他们都钟爱冥想?

事实上,冥想是比静坐更简单的脑锻炼方式。它的原理在于激发了α脑波。在第四章中提到过,当人在一天中的状态不同时,如吃、喝、思、睡时,脑的节律也不同。按照不同的频率,共有四种基本脑波,其中以8~13次/秒的频率活动的脑的节律为阿尔法脑波,简称α波。

在这种脑波下,人处于放松性警觉状态,从而可以自由进入潜意识的更深层面——灵感、想象和创作的海洋。

在这种脑波下,是长期记忆的最好状态。

在这种脑波下,个人更容易发挥出“顶级表现”。

α波的产生,也意味着脑内在分泌脑内吗啡等快感物质,甜蜜愉悦会伴之而来。

最有效的激发α波的方法是冥想,通过训练,掌握冥想规律,就能在思维的空间,想象的广度随心自如。

冥想不一定要到海之滨、山之巅,只要能静心,即使在喧嚣的城市中,在嘈杂的声音里,也能在脑里勾画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宁谧净土。重点在于,要持之以恒,每天跟自己独处半小时,而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热度,推荐春山茂雄医生的冥想法:

在一个安静而充满韵律的地方,身体全然放松,心底微笑如花开,把这种感觉浮现在甜蜜想象的空间中;伴随静谧而跳跃的音符,或点点淡香飞扬,想那些令人感动的事物、心旷神怡的景色,乃至小河叮咚的流淌、婉转动听的鸟鸣、潮起潮落的涛声,让生命中那些美好的画面一张张在脑海重现,在这样宁谧安好的“白日美梦”里,脑波会不知不觉就调到“α”档。这时,你的心不再是一条狭窄的管道,而是和周围的环境,和这个宇宙相通。心里的浊秽在八面通透中随之消散,整个人重新获得一种平静的力量。

除了能静心,冥想还能治病。目前临床研究发现,冥想对一系列情绪、精神、认知相关的疾病都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比如抑郁、记忆力减退、幻视幻听、失眠等,很多音乐治疗师和催眠师大多也是让患者达到α波的状态,来进一步治疗心身疾病。春山茂雄教授甚至会对去他医院就诊的每一个患者进行冥想治疗,不管他是什么病,不管他是什么年龄,都可以通过冥想治疗来一定程度地缓解相关症状。多年临床研究下来,他发现冥想能有效缓解患者紧张抑郁的情绪,抑制肥胖,降低高血压,缓解糖尿病症状。

佛家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的状态是冥想的最高境界。长期修炼,不断磨砺,终能到达“彼岸”。

简化版冥想法

20世纪7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宾逊将坐禅的冥想简化,如果你对这种“专业性”的冥想更感兴趣,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

四大要项:

1. 内外环境安静;

2. 专注于一,可借助字或声音,重复念“一”;

3. 摒除一切杂念,无所思,无所欲;

4. 身心安适轻松,舒适,安静,自然。

(如图7-2所示)

图7-2 冥想示意图

做法:

1. 盘腿坐,房间安静,灯光柔和;

2. 闭上眼睛;

3. 放松肌肉,从脚部开始,由下而上;

4. 鼻子呼吸,感觉其出入,每次呼吸时心中默数,20分钟左右自行停止,停止后闭眼休息一会;

5. 1~2次/天,饭后两小时练习。

正确的运动

人过了25岁,就应该自觉减少剧烈运动了。

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有益,就像不是所有的食物都有益一样。

运动有不同的方式,简单来说,有轻缓和剧烈之分。轻缓的运动往往柔韧而持久,比如太极拳。剧烈而冲击力强的运动,如拳击,往往都是一时的。剧烈的运动如同轰轰烈烈的感情,荡气回肠却不易持久。

很少有人会想到剧烈运动在带来舒畅的同时,也会对身体带来伤害。就像千米赛跑,当人在气喘吁吁,拼尽全力,四肢不停的冲刺时,血液里的氧气也在短时间内“翻天覆地”的撤离、交换,伴随大量活性氧1[1]的产生,同时,全身的血管也在快速的舒张节律中,等冲到终点后,往往让人已经筋疲力尽,汗流浃背,累得话都说不出来。这时候,身体堆积的大量活性氧物质并没有完成代谢,血管还处在过度舒张状态,这时猛然一停,必然导致活性氧的滞留和血管的骤瘪。

如果你还年轻,这些事儿都不算事儿,机体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快就能把你从长跑的崩溃状态中拉回来。人体是一个平衡的系统,为抑制活性氧增多,人体制造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来中和活性氧。

年轻的时候,人体制造SOD的能力强盛,活性氧并不可怕;中年以后,人体制造的SOD减少,活性氧的危害日甚,对身体的攻击也无处不在。

活性氧攻击的首要直接目标就是心脑血管。目前研究已证明,当活性氧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血管内壁会受伤,容易引发脑血管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等缠绵难愈的疾病。另外,相关研究发现活性氧还会攻击细胞核中的遗传因子,让其发生质变,从而致癌;它们若和人体的脂肪结合,则使皮肤出现松弛,皮肤衰老加快。

剧烈运动除了会制造大量活性氧之外,还会过度拉伸或摩擦骨关节,这种损伤在膝、踝、肘关节等大关节处表现得比较明显。“过犹不及”在运动中同样适用。

因此,热爱运动的人请记得尽量选择一些平缓的运动,如打太极、拉筋、瑜伽、快走、慢跑、体操、乒乓球等。目前医学界已普遍认同“运动疗法”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疗效显著,并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早老性痴呆、帕金森病和抑郁症。同时,平缓的运动还能促使脑内吗啡(快乐物质)分泌,让人的心情随之提升一个等级。

甩掉“不爱运动”的借口

筋长一寸,寿延十年。

她直直地立在那里,两腿在地上准确的划出“一字型”,上身垂直地立在这“一字型”上,两手垂直在身体两侧。一切,仿佛都是直角。”周围掌声顿起。

她,已经81岁,干净健硕,微黑的皮肤充满力量。

这不是什么表演,而是一节运动课上,她向大家示范这三十多年来她每天坚持的一个运动——劈叉。

年轻的时候,她是一个纺织厂的工人,你们现在可能对纺织厂模糊了,在那个年代,能进纺织厂做一个工人是一件无比光荣和自豪的事。

她和所有勤恳朴实的工人一样,很珍惜这份工作,每天在纺织机的烟尘下面做着同样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

当时的纺织工作条件并不像现在,纺织机器也是笨重又原始,轰隆隆地冒烟。试想,这几十年,她会吸入多少棉屑粉尘?这可比雾霾更高密度,更直接,更近距离。

等她快退休时,肺已经不行了。频发的咳嗽咳痰、偶尔的胸痛咯血已经让她不能消停,实在扛不住了,去医院一检查才知道自己得了“重型尘肺并纤维化肺炎”,只能接受住院治疗。但是抗生素并不能真正解决她的问题,她的病会因为停药而复发。

后来,她听了一个运动学家的讲座,并随后加入了一个运动小组,开始跟随专家的建议做一些运动,快走、慢跑、拉筋,尽管她从来不爱运动,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并最后选择了自己最爱的运动方式——劈叉,长期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尘肺慢慢远离了她,肺纤维化慢慢远离了她,长期的干枯面色远离了她。

“我从来没有过这么好的感觉。”她说。

这一切,都是从甩掉“不爱运动”这个包袱开始。

【专栏】超强记忆法——学习记忆曲线

记忆和遗忘是一对冤家对头。如果你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知识,那么记忆就战胜了遗忘;如果你回忆不起来或回忆错了,那么遗忘就取得了胜利。人一直被记忆与遗忘之间的此消彼长所困扰,并且一直在寻找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规律。

19世纪,德国的一位研究者第一次真正对人类记忆给予了以科学为基础的调查。他利用自己的大脑进行了整个方面的研究。这个人就是——郝尔曼·艾宾浩斯。

艾宾浩斯生于1850年,因为创立了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而闻名于世,他对记忆研究的兴趣源于所有教育中最令人沮丧的一个事实——不管教多少遍,孩子们就是记不住!

一堂课后,多数学生在20分钟之后只记得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的60%,到了第二天,更是只记得其中的30%。但之后遗忘的速度较为趋缓,到了一个月后一般还能记住其中的20%,为了发现记忆的奥秘,他以一个普鲁士士兵的坚韧,坚持记录了自己30年来记忆的成功与失败。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关于人类学习的重要事情,揭示了记忆有不同的生命周期。一些记忆只能存在几分钟,然后就消失了,还有些记忆可以持续数天或者数月,甚至一辈子。

在这个基础上,他创立了艾宾浩斯学习记忆曲线,该曲线为人类记忆认知做出了不可否认的巨大贡献。

遗忘,这个记忆的天敌,常常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艾宾浩斯发现遗忘的节奏并不是统一的韵律。人们对于新的信息,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即遗忘是遵循“先快后慢”的节奏进行的。那么,什么时候是最佳的黄金重复时间呢?艾宾浩斯通过严密的试验对记忆进行严格数量化的测定,根据“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的原则,将实验结果绘成描述记忆规律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详见下图。(如图7-3所示)

图7-3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告诉人们遗忘和记忆是有规律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人的遗忘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后来,研究者们发现人学的知识在一天后,若不复习,就会遗忘近70%,而一周后就只记得13%。而若依据此记忆曲线重复学习,那么一周后将保持记住86%的水准。而最关键的不能遗漏的复习时间点依次是:1天,3天,5天,7天,15天。

每次重复的间隔长短是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关键一环。只需要通过规律的重复学习方式就可以极大地提高记忆力。从此,人们开始从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自我记忆能力。

教授们对这一点一定深有体会,眼看着多少高材生借此在考场上过五关斩六将,横冲直撞胜过千军万马,一路飙歌进入顶级的象牙学府。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人遗忘的速度不仅受时间影响,也受兴趣等因素的影响。人一般都是最先遗忘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没有重要意义的、不熟悉的东西也会遗忘得快,没有意义的字词要比有故事情节的文章遗忘得快。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有80%的内容往往是容易掌握的,只需20%的精力。而另外20%容易疏漏的知识点,则需要80%的时间和投入。而这20%也是区分成绩优劣分水岭的关键。

还是拿学英语来举例,“单词”是英语能力的基础,“单词”的储备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英语能力爆发的程度。很多人都在学习外语,上课老师讲了一些新单词和语法,下课后怕忘记了就赶紧复习,复习之后确实管用。可是回家吃顿饭或玩了一下,新单词和语法就又记不起来了。在刚学时就忘记到之后忘记过程中,会产生一个长时记忆痕迹。你真正要记忆单词和语法,就要会用长时记忆痕迹,它是一个抛物线,最高点是记忆的最强点。在这个最高点的时间,进行复习是最有效的。

不知道新东方的俞老师是不是用的这个方法成为的单词大王,但如果你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去记忆英语单词,将来一定有机会去和俞老师PK一下!

对记忆来说,战略大同小异,战术是关键。规律重复,是记忆的生命力。

用事实说话,坚持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这个方法,只需要一个月,就可以让你受用一辈子。

今天,你重复了吗?

偏偏就是记不得脸——面孔失认

有这样一些人,智力没有问题,情商也没有问题,工作很出色,家庭很幸福,能看见几乎所有的颜色和风景,就像每一个健康而又快乐的人一样,但是,偏偏就是记不住人的长相,在他们眼里,所有人的脸都一样,只能靠体型或头发去辨认他人。

其实,在你看到一个人时,一般最注意的就是他/她的脸,他是否帅/她是否漂亮,他/她开不开心,他/她心里在想什么?你往往希望从一个人的脸上读出尽量多的信息。

然后,患面孔失认症的人就不能这样去看人了,他们往往会去注意这个人的头发长不长,有没有做特殊的发型,胖不胖,身材是否保持得好。

然而,这些信息往往都微不足道,因此他们很难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足够的特征信息去识别一个人,也很难记住生活或工作中来来往往的人。

正是根据这些人的特点,神经科学家们发现了脑内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识别记忆神经元——“脑细胞”,它们分布在颞叶皮质区域,形成了记忆脸部的特殊系统,人们正是通过这一系统来辨别和记住他人的脸。

有些过目不忘的记忆高手也得益于这一部分的神经功能很发达,所以能识面不忘,堪比脸部识别器!其实,这种能力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如果,你经常训练自己对人过目不忘的本领,“脸识别”相关神经联系能更紧密,你“记人”的本领也就会逐日见长!

【注释】

[1]活性氧为含氧的、具有化学活性的分子。包括氧离子、过氧化氢和羟自由基等,往往是生物生化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过高的活性氧水平会对细胞和基因结构造成损坏。氧气被人体吸收后,在分子阶段就会产生这种活性化物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