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来到呼伦贝尔盟,一直处在一种激动、兴奋和震撼之中。一路上绵延起伏的草原,悠闲自在的牧群,觉得处处都可以入诗、入画、入镜,坐在车里不断惊呼“真美!”“真漂亮!”。这种心情、反应作为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你们可能难以理解,而对于长期生活在大城市,每天和钢筋水泥、拥挤、噪杂为伍的人来讲,走进草原,不仅有点像乡下人进城,见什么都新鲜,更有一种解放自我、融进自然、回归自然的感觉,不由得你不激动。所以,有机会向你们倾吐一下一个城里人来到呼伦贝尔盟、来到额尔古纳市的感受,也是件快事,这叫“不吐不快”。
再者,同志们是广播电视战线工作在边疆、工作在基层的编辑、记者,是我们这条战线同基层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活跃的广电工作者,工作很辛苦。作为一个老广播电视工作者,应该借这个机会向同志们表示问候和敬意。所以,当左刚局长提出要我和大家见见面、就外宣工作讲点意见时,我几乎是未加思索便答应了。昨晚连夜拟了个题纲,下面讲三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广播电视在额市发展中的责任与作用
1998年,李岚清副总理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视察,一见面就说,今天我不是副总理,也不是常委,而是以一个听众的身份来看望大家的。你们不要担心每天在播音室里面对四壁播音,会不会有人听。实际上,有相当多的人在听,我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此前视察广电总局的时候还说,我可以讲讲我同中央三台的关系:早晨边洗漱边听中央台的“报摘”,然后到室外活动听国际台的英语广播,晚上则看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李岚清副总理是以他为例、为证启发广电工作者要珍视、热爱自己的工作。
我认为,无论工作在北京还是在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的广电工作者,都有一个对自己的工作不断地思考和再认识的问题,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1998年8月拜访李岚清副总理
广播电视对全国各省市都有重要意义,在呼伦贝尔盟、在额尔古纳市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首先,呼盟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放牧分散,广播恰恰是覆盖面广、受信方便、传播快速的一种媒体。1997年我首次到新疆,尽管跑的地方十分有限,仍不断感叹:“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来到呼盟也有同样的感受,呼盟宣传部德玉庆部长问我:“您知道呼盟有多大?”我答说不准,他说:“山东省加上一个江苏省再加一万多平方公里。”于是一种职业性反应就出来了:在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地区,信息传播,广播电视有其独特的优势,也负有重大责任。
现在信息传播最通用的手段是报纸、广播、电视,发达国家和地区互联网在兴起。呼盟文化广电局才伟副书记跟我讲,他尽管生活在呼盟的首府海拉尔,但“光明日报”等中央报纸还要三四天以后才能到,恐怕在额尔古纳市要一周时间了。所以很多地方同志说,我们取报一取就是“一抱”,因为压了很多天,结果“报纸”成了“抱纸”。内蒙台的乌日同志跟我讲,一些听众责问“内蒙日报”,你们登的消息怎么跟广播里一字不差,还那么晚?其实,广播播的可能是报纸的同一个内容,只是由于报纸到得晚,听众就说你跟广播一样。呼盟也好,额市也好,可能好多分散的、流动的牧民根本就不订报,当然也难看到电视,于是广播就成了他们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源。同志们要充分看到这个优势和责任。
再者,额尔古纳市还是个多民族聚集区。冷战结束以后,不少国家和地区因为民族、宗教等原因闹分裂、起战事,加之西方对我国又借民族问题搞分化、西化。因此,多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在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建立一个各民族和谐、共处、共荣的社会氛围方面也负有重要使命。
第三,额尔古纳市还是个边疆城市。昨天承蒙市、局领导的安排,去了一下界河额尔古纳河。一水之隔的俄罗斯近在眼前。所以额尔古纳市的广播电视不仅覆盖额市,还会外溢到边界那边。这就要考虑,额市的广播电视既是内宣,同时也是外宣。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内宣、外宣的双效益。
总之,额尔古纳市的广播电视工作是我们党宣传事业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额市的广播电视从全局上如何把握?鉴于广播、电视的不同特点以及额市区位、发展的需要,我建议:广播电视并重,内宣外宣并举。
广播的诞生早于电视,传播广、传播快、收听方便,有报纸、电视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电视声像并茂,又有广播所不及的特点。所以,作为局的领导对广播、电视不要厚此薄彼,而应“并重”;额市的发展既仰赖于全市人民的奋斗,又仰赖于国内其他省市、地区乃至国外的了解、支持和参与,因此,内宣重要,外宣同样也重要,所以要“并举”。
二、提高外宣水平,拓宽外宣渠道
呼盟市领导要我就外宣工作讲点意见,下面从内容、技巧、渠道三个方面讲点参考性意见。
(一)对外报道要注意针对性
广播、电视的受众都是有能动性的,他们的眼睛、耳朵停留在哪个频道、波段上,自主权都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特别是在信息饱和化、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外宣受众市场就像个大磁场。要争取到受众,首先必须做到内容对路,或者说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是能否抓住受众的第一环节。如同吃饭,如果人家想吃酸的,我们硬给甜的;人家想吃中餐,我们硬给西餐,往往在第一选择上就失掉了顾客。多年来,我们的外宣这样的状况不少,人家不感兴趣的拼命塞,人家感兴趣的不给或给得不充分,这样的外宣动机再好也是无用功。
怎样做到外宣具有针对性?怎样确定外宣的针对性题材?我提供个思路供大家参考:即想一想我们需要对外宣传什么以及外国人需要了解什么?围绕这“两个需要”的一系列交叉点、交汇点就可以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外宣规划和外宣题材。一味考虑我们的需要,就会失去受众;一味考虑外国人的需要,又会失去自我,二者的结合才是最佳选择。
我们需要宣传什么,这一点比较好把握,因为每年、每季度,从中央到自治区、盟、市,党政部门、宣传部门都会有一系列部署、要求和精神;至于外国人需要了解什么,就要调查研究。额市有个方便条件,不仅市内有与俄罗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俄罗斯族,而且同对岸的俄罗斯走动也比较多,无论是走出去或请进来,都可以实地了解他们关心什么。
与蒙古族摔跤手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谈到针对性题材,我想举几个例子。比如西部大开发战略,无论对内蒙古、呼盟、额市乃至对于全国都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对外宣传的一个非常重大、非常重要的题材。改革开放前20年,重点开发东部,从第二个20年起要重点开发西部,这确实是一个战略决策。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又是多民族聚集区乃至边疆省区。现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长此下去,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会成为政治问题。西部起飞之日,才是整个中华民族腾飞之时。西方发达国家对开发西部十分关注,因为这里有商机,他们不想错过。而内蒙古恰恰是西部开发中的一个重点省区。广播电视应该围绕西部开发,结合自治区、呼盟及额市的方略、规划、措施做好报道。而且西部开发是几代人的事,是个长线题目,广电部门要从长计议,把文章做足、做好、做长远。
再比如环境问题。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环境的日渐恶化、资源的日渐枯竭,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举世关注的课题。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工厂高耸的烟囱,乃至其冒出的黑烟都抱着赞美的口吻去写,因为在当时人们心目中那意味着工业、意味着发展。现代的人们再看到大烟囱,特别是看到黑烟,反应和心情完全不同了,这是环境意识提高的表现,而环境意识是现代国民素质中重要的一环。瑞士的环境非常好,典雅的建筑、草坪、湖泊、森林保护得好极了,被称之为“花园国家”。我们有个记者去瑞士采访,到商店买相机的电池,他知道应把旧电池扔进垃圾筒,结果店家仍认为不妥,因为电池和其他垃圾要分筒放,他没扔对。瑞士是个内陆国家,有不少的外国汽车过境,瑞士人说,路可以走,但不能留下尾气。办法是,你的汽车一入境就上我的火车,送出国境你再开。2000年春天,华北几场大沙尘暴也刮到了韩国,于是韩国有一部分人说,中国治理环境我们也要捐钱,因为中国环境出了问题韩国也要遭殃。可见,现在人们对环境、生态多么重视。在环境、生态问题报道上,呼盟,包括额市有它的优势。呼伦贝尔大草原恐怕是我国目前仅存不多的绿色净土了,怎样保护它,不仅是呼盟的事,也是全国人民的事。呼盟、额市的广播电视对内、对外宣传要做好环境、生态这篇大文章。对内,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不要使绿色的呼盟三五十年之后不复存在;对外,宣传环保,树立形象,促进发展,特别是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旅游业发展了,首先可以带动建筑业,因为人来了就要住房,由此可以带动建材业、家具业;还可以带动餐饮业,因为人来了就得吃饭;由此又可以带动养殖业、种植业、饮料业;还可以带动商业,因为游人都想带回具有当地特点的纪念品;还可以带动交通业,如公路、铁路、航空,因为只有通达、快捷的交通才能吸引客流。当然,住宿、餐饮、购物、交通等又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世界上许多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西班牙工业并不发达,但旅游业收入很高,它是地中海国家,一年四季温暖如春。西欧,特别是北欧冬季很长、很冷,西班牙人说,我们就向他们“卖阳光”、“卖沙滩”、“卖海水”。呼盟和额市的旅游业具有很好的前景,因为这里有非常好的自然资源,如草原、森林、河流和民族风情,所有这些对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是极具吸引力的。人们外出旅游就是去追求、体验不同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每年六七八三个月,呼盟和额市完全可以吸引人们来享受草原、享受绿色、享受蓝天、享受白云、享受辽阔,体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至于冬季,也可以做冰雪文章,哈尔滨冰雪节站住脚了,每年有不少港台客人专门去哈市赏雪,体验寒冷。广播电视特别是电视宣传好环境、生态,也是一种极具针对性的外宣。
再比如,关于民族问题的宣传。上面讲了,近十年不少国家因为民族问题动枪炮、闹分裂。中国也是多民族国家,内蒙古,包括呼盟、额市也是多民族聚居区,怎样把我们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在内蒙古、呼盟、额市和睦相处介绍出去,外国人也是感兴趣的。昨晚我们拜访了一个俄罗斯家庭,我的第一反应是国际台的俄语广播如果做个报道对俄罗斯播出,一定会受到欢迎,因为如同我们中国人也对一些华人在国外的生活,包括是否融入了当地社会等也很关心一样。
再比如人文资源的宣传。内蒙古、呼盟和额市都有独特的人文资源。前几天我就同刘永欣副局长和德部长谈起过,蒙古民族是世界各民族中重要的一脉。国外,如日本、韩国、俄国都有一批专门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化的专家,日本著名史学家井上靖就以成吉思汗的故事写了一部小说《仓狼》,还拍成了电影;前几年去日本访问,在北海道的札幌吃了一顿烤肉,菜名居然就叫“成吉思汗”,大概认为这是当年成吉思汗的吃法吧!昨天额市同志对我说,蒙古民族就是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发祥并走出草原的,而且说额尔古纳在蒙古语里是“奉献”的意思。可以说,额尔古纳不仅奉献了一个伟大的民族,而且奉献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即成吉思汗。讲到中国古代的人物,外国人最熟悉的恐怕是两个人,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就是成吉思汗。当年叱咤风云、扫荡欧洲大陆,可以与之齐名的外国人,一个大概是彼得大帝,一个是奥斯曼,也许还有拿破仑。总之,做好蒙古族文化、历史、人物的宣传,对外也是极具针对性的。
以上我仅举几个例子,既是外国人关心的,又是我们需要宣传的,同时也是我们这里的优势。总之,大家在“两个需要”的结合上做文章,题目是很多的。
(二)对外报道要讲究艺术性
有了针对性的题材,等于厨师有了好的材料,但好的材料还要好做,才能成就一桌好饭菜。在对外报道中,题材具有针对性才能让人坐下来,报道具有艺术性才能让人听(看)下去。报道的艺术性包括诸多方面,下面略谈几点。
1 要学会用事实说话
老一代新闻工作者胡乔木同志延安时期曾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讲要学会用事实说话。但时至今日,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宣传,这个问题仍没很好地解决。事实本来是最生动、最具说服力和雄辩力的,但我们的许多报道事实讲得不充分、不具体、不生动,却罗列许多口号、概念、套话和结论式的话,结果,事实很生动,报道很苍白,事实很具体,报道很干巴。生活天天在变样,但报道如同流水线产品,天天一个模式。这样的报道如同倒胃口的饭菜,宣传效果可想而知。特别是对外宣传,西方国家老百姓本来就把“宣传”看作个贬义词,认为它是硬性灌输。外国人的观念是:你告诉我事实,我来做结论。如果我们的广播电视对外报道很生硬,很直、很白、很露,唯恐人家不明白我要向你宣传什么,事实还没讲充分,先告诉人家结论,这样的报道效果不会好。
新闻报道要讲究平实、具体,含而不露,把要宣传的“核”寓于所报道的事实之中,让受众自己悟出结论,这才是报道的高手。特别是在对外报道中,甚至可以搞一些白描式、纪实式报道,把事物的原汁、原貌通过稿件、镜头、话筒介绍给受众,有时反而很耐听、耐看、耐人寻味。中央电视台有个栏目叫“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就是用纪实手法讲平常人、平常事,很吸引人。我想,如果我们开个栏目,叫“牧场人家”,或“放牧人家”,讲讲一户户牧民的生活,如前后的变迁、风霜雨雪、苦辣酸甜、喜怒哀乐,起码城里人、农业区的百姓就会喜欢看。我做日语广播时,日本的中学生听众就希望介绍一下中国的同龄人一天到晚从起床到睡觉是怎么过的,在我们看,这叫什么报道,不是流水账吗?但做好了,可以实实在在地反映中国、中国人和中国人的生活。昨天去的俄罗斯族家庭,用白描的拍法,也可以拍成一部好的对外宣传片,讲俄语、吃俄式饭、家居里的俄式装饰,不用再讲什么,观众就会得出结论:俄罗斯族在这里,完全在按照他们的生活方式享受生活。
总之,事实本身是很生动的,深入一线、深入实际把最生动的事实及其所蕴涵的真谛发掘出来,展现给受众,这是记者的一大基本功。现在的情况是,对事实、生活挖掘不够,回来写稿,为了添彩,为了加重分量,为了使大家了解我所报道的东西有多么重要、多么崇高、多么伟大,或者干脆为了用一些口号、概念和美丽的辞藻拔高这篇稿子,于是就附加一些人人都会写的空话、套话。特别是年轻同志,还喜欢妙笔生花,觉得稿子里不甩上几句形容词显不出水平,觉得那是成功之笔,其实可能恰恰是败笔,这样的报道几乎人人都会写,并不算真本事,能把生活的真谛挖掘出来才算真本事,能把生动事实娓娓道来才是真本事。外交部长唐家璇在1999年全国外宣会上提出对外宣传要“淡化宣字,强化外字”,这其中就包括多讲些生动的事实,少用些外国人不知所言的空话、套话。
2 善用背景(www.xing528.com)
一篇好的报道其实很简单,有时就是最新发生的事实加背景。“事实”告诉人“其然”,“背景”告诉人“所以然”。人们并不满足于“其然”,还常常问“为什么”,背景材料就是回答为什么、回答“所以然”。没有背景的报道是不完整的报道,没有背景的报道有时也会使报道的事实失去应有价值。特别是在对外宣传中,背景就更加重要,不要以为我们知道的外国人都知道,美国人喜欢喝青岛啤酒,但并不一定知道青岛是个地名,可能以为是酒的品牌或老板名,像“雀巢咖啡”的“雀巢”、“松下电器”的“松下”。所以由于外国人对中国并不了解,在不少情况下,在对内报道中没有必要交待的背景,在对外报道中则必不可少。比如讲到额尔古纳,你对额市观众、听众就没有必要讲额市在什么地方,但在对外报道中就必须讲在“中国东北部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市”;你对外国人讲山东,人家不一定了解,如果加一句“孔子的家乡山东”,一下子就会定位;过去人们见到陈佩斯,总会说:“他是陈强的儿子”,现在人们见到陈强,则说:“他是陈佩斯的爸”,这父子俩互为背景,借助名人效应,易被人们记住。
额市的广播电视要做对外报道,大家可能有个疑问:额市是内蒙古的县级市,我们所报道的都是本市、微观的东西,外国人会感兴趣吗?其实,宏观是由微观组成的,微观和宏观有其内在联系,如果能从微观反映宏观,即从一滴水反映阳光,或者反过来,从宏观解读微观,从大背景下报道微观事物,那么微观的报道也就有了宏观和全局的意义,微观事物也就有了宏观的新闻价值。最近内蒙古电台有条新闻获得了1999年度中国彩虹奖三等奖,讲的是巴彦诺尔盟有33户居民迁出祖居的贫困地区。这条消息所以得奖,是因为移民是中国扶贫工程的一项具体措施,而且作者把这33户移民放在了内蒙古的整体移民计划的背景里来写。但如果记者把背景再放大一点,同国家的八七扶贫工程结合起来,可能会得二等奖,甚至一等奖。因为现在一些国家贫困人口在增加,而中国搞了八七扶贫工程,每年脱贫人口一千万,这是很了不起的,联合国和国际社会是很称道的。如果把内蒙古一个盟的33户移民放在这个大背景下写,不就是一滴水反映阳光吗?当然记者会说,自治区的背景材料好搞,搞全国的就难了。这又谈到资料工作的重要性。新闻报道,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是离不开资料的,凡是大的、有影响的新闻机构都有相当规模的资料库,额市广电局要搞很大的资料库有困难,但是一定要搞,包括中俄关系的资料都要有。前面讲了,新闻报道就是事实加背景,所以无论台、个人都要注意积累资料,以备不时之需。
与呼伦贝尔盟德玉庆部长、内蒙广电局刘永欣局长在蒙古包内
对比也是一种背景。对比,一种是纵向的,即自己和自己比;一种是横向的,即同别人比。自己和自己比,容易让外国人理解你发展、变化的坐标,比如报道2000年来呼盟旅游的人数,可能绝对数不太高,但如果同去年、前年、甚至前十年一比,可能增长比例相当大,这就让受众理解了呼盟旅游发展的势头和速度。横向比,特别是同外国比,容易让外国人了解所报道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比如西方人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偏见,如果告诉他,尽管目前中国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但中国每年净增的人口仍有1500万,1500万是个什么概念呢?是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我看这么一对比起码澳大利亚人就会觉得,中国不搞计划生育不得了。
在对外宣传中,还有一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对比,因为中国人的习俗、观念同外国的不同。我看到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中国老人去韩国探亲,同邻居关系很好,一天,风雨大作,他就跑过去帮忙收晾晒的衣被,邻居回来后很感谢。后来他又去美国探亲,儿子就告诉他,可不能那样做,因为美国人的观念是进人家必得允许,否则是私闯民宅,是犯法的。所以在对外宣传中,穿插一点不同文化背景的对比,不但容易沟通,有时还很有兴味。
3 要坚持正面报道,但也不要一味回避问题
对内对外宣传都要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这是毫无疑义的。
但是这并不等于必须回避一切问题和矛盾。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问题,特别是西方新闻讲究“平衡性报道”,即正反两面都讲。如果把我们的生活描绘成一片玫瑰色,完美无缺,第一不符合实际,第二人家也不信。在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前提下,积极地报道一些问题有时可以产生正面宣传达不到的正面效果。当然成绩和问题的报道在分寸、时机的把握上需要记者的政策功底和大局意识。
4 要讲人情味
由于过去多年搞阶级斗争,加之西方的歪曲宣传,中国人给人的印象就是斗争、专政、呆板、压抑,甚至没笑容、没人情、没自己的思想。70年代我做对日广播时,采访一位日本人,问他对北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他说北京人的微笑给他印象很深。开始我不理解,后来明白了,他以前大概以为中国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是不会笑、不敢笑或笑不出来的。
实际上,生活里人情味的东西很多,民族情、父母情、子女情、干群情、师生情、事业情、草原情甚至人畜情,都可以成为对外报道的好题材,而“情”这个东西同外国人又是最易沟通的“导体”。
5 要发挥广播、电视的特点
广播、电视都是极具表现力的媒体。报纸是平面的,所以人称“平面媒体”,它是靠文字,最多加上图片,而且都是静止的。广播、电视在某种意义上不仅是立体的,而且是流动的。电视可以充分运用镜头语言,远景、近景、特写,除了图像再加上声音,是极具感染力、表现力的。广播虽无图像,但声音也极具表现力、感染力。遗憾的是,不少广播记者至今还是习惯用笔而不是用嘴、用话筒,写成稿子由播音员念,结果把许多现场很生动的声音丢掉了。这是文字记者的做法,所以我在台里对记者说:收起你的笔,拿起你的话筒,动起你的嘴巴,多搞点现场口头报道;对部主任则提出:闭上你的眼睛,张开你的耳朵,不要用眼睛审看文字稿,而是要用耳朵审听节目。现在的广播,总体上,还是播音室里的声音太多,播音室外的声音太少,广播人的声音太多,普通群众的声音太少。当然,广播电视记者做口头报道不那么简单,要出口成章,要掌握大量材料,但这也正是广播电视记者的挑战性和魅力所在。
做好广播电视的对外宣传,国家广电总局吉炳轩副局长曾提出必须“知需求、合情理、适口味”,这九个字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具体要求,请大家认真领悟和实践。
(三)开拓外宣渠道
额市广电局也很想在外宣方面有所作为,这非常好。
关于外宣渠道和外宣对象,我想有两个层次:
第一是对额市以外国内其他地区的宣传。这虽然是狭义的外宣,但也很重要。比如旅游外宣,一个是要面对国外市场,一个要面对国内市场。现在不但每周有两天休假,而且每年有四个节日要连休7天。衣食足,思出游,于是出现了“假日经济”,即抓住休息日让人购物或引人来旅游。2000年“五一”北京人满为患,中档以下饭店、招待所住得满满的,同时北京人大量外涌。要从国内游客中吸引更多的人来呼盟、来额市,加强对国内其他省市的广播电视宣传就非常重要。方法有三:一是把额市的节目送中央三台、自治区台和其他省市台播出。这虽然有困难,但只要节目好,不是没有可能。二是邀请中央级和其他省级台来此地采访。昨天看到的几部电视片就是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来拍的。三是可以同一些电台、电视台搞异地采访,搞借船出海、借鸡下蛋。
对外宣传的第二个层次是对外国人的宣传。这里又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对近邻俄罗斯的宣传,一个是对世界各国的宣传。
作为一个边境城市的广播电视台,要考虑到我们的节目除了本市人收听、收看以外,边境那边必定也有人收听、收看。因此在节目设计上就要考虑这个因素,比如对边境双方的经济、文化、人员交流(官方和民间的)可多做些报道,甚至设个专栏;比如同对方电台、电视台搞些节目交流,互相播出;比如可以开辟教俄语、教汉语节目,教汉语是为俄国听众,教俄语是为中国听众;比如边境那边的重大节日,节目里也可做些安排。总之,额市广播电视同其他许多边境广播、电视机构一样,负有对临近国家宣传的任务,怎样创造一个和谐的边境环境,在宣传思想和节目总体安排上要有别于内地电台、电视台。
至于对世界各国的宣传,可以向中央对外宣传媒体供稿、供节目,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有38种外语广播,对华人华侨广播还有汉语普通话和4种方言。2000年7月1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43种语言广播再次改版,改版要求之一就是各语言广播要加强对对象国毗邻省区的报道,如越南语广播多报些云南、广西的消息;蒙语、俄语广播多报些内蒙古、新疆的消息;同样,内蒙古、呼盟、额市都可以为我台的蒙语、俄语广播提供些报道,我们也可以派人来内蒙古、呼盟以至额市采访。
三、对年轻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几点期望
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大众须臾不可离开的传播媒体,不管是中央的还是省区市的广播电视工作者肩上都负有重要责任,怎样不辱使命、不辱岗位,作为一个老广播工作者,给年轻的朋友们提三点希望和建议。
(一)要不断提高“三个意识”
广播、电视是一个很有力的宣传工具,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民情、民意的一个窗口。今天的广播电视已经深深渗入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因此,每个广电工作者必须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这三个意识的集中要求之一是要把握好舆论导向。江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新闻报道“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广播电视工作做得好,会成为当地工作的一个推进器,做得不好,也会产生很大的破坏力。
不要以为中国对新闻工作管得严,外国才自由,没那么回事。1985年我台代表团访问美国前,美驻华使馆一位年轻新闻参赞在使馆见了我们,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我们访美归来他已回华盛顿做了美国之音中文部主任。美国之音各语言部主任都是由美国国务院派出的职业外交官,而非职业新闻工作者;当时中文部的一个副手是解放初期清华大学一个毕业生,他干到退休也只能是个副手,因为一把手的位子永远是纯种美国人的。美国之音的台长由总统任命,所以总统一换,台长也必定换。美国之音为什么采取这种人事体制?难道不是为了加强控制嘛!去年在科索沃,实际打了两场战争,一场是军事战,一场是新闻战。同样一场战争,东西方的报道截然不同。我们的使馆被炸,美国舆论异口同声说是“误炸”。美国人不是喜欢你报道事实,我做结论嘛?这次美国舆论的结论做得何其快!美国新闻工作者不是很擅长做新闻调查、追踪报道吗?但对这次炸馆一点调查、追踪的兴趣都没有,可他们驻肯尼亚的使馆被炸却没完没了地报,两相对比,态度何其鲜明!
讲到“三个意识”,我觉得尽管我们是普通的广电工作者,但常常要把自己的视野、观念提升到区、盟、市领导的水平上来,这样才能急领导所急、急人民所急,才能从报道上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我们的工作帮忙而不添乱。
(二)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广播电视是专业性很强的传播媒体。广播有广播的规律,电视有电视的规律,广播、电视又有记者、编辑、录音、录像、播音、主持等不同岗位,在基层的局台合一、广播电视合一的单位,更要求工作人员要一专多能、拳打脚踢,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复合型人才。
(三)要热爱生活,倾心事业
这次来到呼盟、来到额市,所见到的一切都使我深受感动。我认为额尔古纳是广电工作者的一个大舞台。只要你热爱生活,倾心事业,就有做不完的报道。“文革”前有的作家提出“生活就在你的脚下”,“文革”中遭到批判,说是与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相抵,认为生活应在工农兵之中。但我给我台驻外记者讲课时仍然说:“报道就在你的脚下。”现在居然有的记者发愁没的可报,我想可能是这名记者对生活深入得不够、观察得不够、思考得不够,或者说他缺乏职业激情、生活激情。作为额尔古纳来讲,这里有这样好的山水、草原、人群,有辉煌的过去,在西部大开发的总规划中又有美好的前景,只要大家热爱额尔古纳,热爱广播电视,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同志们,我在额尔古纳停留总共不到24小时,但凭借对额市广电工作非常肤浅的了解,已经感到额市广电局是一个非常有生气、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昨天晚上连续听了7首你们录制的歌颂额尔古纳的歌曲,接着又连续看了两部有关额尔古纳的电视片,今晨醒来又听到户外久违了的大喇叭广播。你们对广播电视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些年我们不是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吗?一个连家乡都不热爱的人就谈不上爱国家,生活在额尔古纳的人不热爱额尔古纳,就谈不上爱中国。从那几首歌我想到,额市广播电视在文艺宣传上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首《太阳岛上》唤起了多少人对哈尔滨的向往。我当年大学毕业时第一志愿是新疆,就跟《新疆好》那首歌不无关系。文学、电影、电视剧的影响就更大,巴黎圣母院其实是一座并不大的教堂,但很多人知道它、向往它,去巴黎必去圣母院,原因就是雨果写了一部《巴黎圣母院》。可见,文学的力量、文艺的力量有多大。额市的广电工作者还要解放思想,再谋作为。让广播电视成为额尔古纳有力的两翼,高飞,远翔。比如如果将来你们能推出一首风靡全国的关于额尔古纳的歌,推出一部收视率很高的关于额尔古纳的电视剧,那么额市的广播电视工作者对额尔古纳的贡献就更大了。额尔古纳市广电局从局长到编辑、记者,这样年轻,这样有事业心,我相信,不仅额尔古纳会有美好的前景,额尔古纳的广播电视事业也一定会有更美好的前景。
本文系作者2000年6月24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额尔古纳市同该市广电局青年编辑、记者的谈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