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热惊厥持续状态的脑电图检查成果

高热惊厥持续状态的脑电图检查成果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原无癫的患儿,则多因各种因素导致脑部病变所致,高热惊厥也可发生持续状态。脑电图检查正常。

高热惊厥持续状态的脑电图检查成果

第三节img90

img91病又称痫证,西医称为癫img92,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临床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发过即苏,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4岁以上年长儿较为多见,发病率为0.3%~0.5%。患儿平时可无异常,但易反复发作。呈持续状态者预后不良,部分患儿可有智能落后。本病西医学亦称癫img93,多数原因不明,称原发性癫img94;继发于外伤、感染、中毒、肿瘤、代谢紊乱和先天畸形者为症状性癫img95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病因有顽痰内伏,暴受惊恐,惊风频发,外伤瘀血。外感发热、情绪紧张、过度疲劳、声光刺激等,则可诱发本病。

1.先天因素 小儿img96病与遗传有关,孕期受惊,气血逆乱,出生后可发生本病。先天元阴不足,肝邪克土伤心,小儿在生后2~3个月,即可发生img97病。

2.顽痰阻窍 小儿脾运不健,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凝聚为痰,阻塞经络,上逆窍道,脏腑气机升降失常,阴阳不相顺接,清阳蒙蔽而发作。

3.血滞心窍 产时手术损伤,或跌仆脑部受伤,血络受损,瘀血停积,血滞心窍,孔窍不通,以致神明失守,昏乱不省人事,筋脉失养,出现抽搐而发病。

4.惊后成img98古人说“惊风三发便痫成”,惊风重症,反复发作,风邪与痰浊互结,阻塞心窍,横窜经络,后遗成img99 ,因而时发时止,形成img100病。

总之,本病的发生多为内外诸因导致风痰上涌,邪阻心窍,内乱神明,外闭经络而致。其病位在心、肝、脾、肾四脏。因痰有聚散,风有动静,故发作无常。频发日久,气血受伤,肝肾之气亏损,证属虚候,则难以控制及治愈。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1)主症:①卒然仆倒,不省人事;②四肢抽搐,项背强直;③口吐涎沫,牙关紧闭;④目睛上视;⑤瞳仁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⑥或表现为发作性愣神,失语,精神失常,激怒狂笑,头痛、腹痛等症。

2)反复发作,可自行缓解。

3)急性起病,经救治多可恢复,若日久频发,则可并发健忘、痴呆等证。

4)病发前常有先兆症状,发作可有诱因。

5)脑电图异常,表现有棘波或尖波、棘慢或尖慢复合波、高幅阵发性慢波等癫img102波型。

6)继发性img103的病因诊断,可依据病史、体检、神经影像学检查等分析,必要时可进行代谢病筛查及脑脊液、染色体、血生化等检查。

主症中有①、②、⑤,并具备2)、3)两项条件者,结合先兆、诱因、脑电图等方面的特点,即可确定诊断。

西医对癫img104发作的分类

西医诊断癫img106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

①可能有产伤或窒息、生后头颅外伤、颅内感染、高热惊厥及其他惊厥,也可有先天性、代谢或发育异常、癫img107家族史

②出现短暂的感觉障碍、肢体抽搐、意识丧失、行为障碍或自主神经等功能异常,称为癫img108发作。上述各项功能异常可以单独或几种同时出现。有反复发作倾向者诊断为癫img109

③脑电图:50%~60%患者有癫img110波型:棘波、尖波、棘慢波、夹慢波、高幅阵发性慢波等。如经过度换气、睡眠、光或声音刺激、药物等的诱发试验和反复检查,阳性率可提高至75%~90%。

img111持续状态:癫img112发作连续30分钟以上,或反复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发作间意识不恢复者。持续状态以癫img113大发作最多,有持续性强直或阵挛性抽动。复杂部分性癫img114可有非抽动性持续状态,如持续自动症、感情行为异常等,处于意识矇眬状态。Lennox-Gastaut综合征持续状态表现为持续性非典型失神和眼肌阵挛,智力显著下降。此外,脑电图还可在慢波睡眠期发现电持续状态。癫img115持续状态在原有癫img116 的患儿发生者多由于突然停药、药物中毒或其他诱发因素(如高热等)导致。在原无癫img117的患儿,则多因各种因素导致脑部病变所致,高热惊厥也可发生持续状态。各种原发性、全身性癫img118发生持续状态的概率较小。

(2)鉴别诊断

①高热惊厥:多发生于感冒高热初起时,大多在6个月至3岁发生,4岁以后发病明显下降,6岁后少见。惊厥大多发生于急骤高热开始后12小时内,一般发作时间较短暂,仅数秒至10分钟,个别可达30分钟以上。抽搐只发作1次,很少超过2 ~3次,惊厥停止后,神志即可恢复正常,不引起脑部损害,也查不到异常神经系体征,脑电图检查正常,或可暂时出现慢波,热退1周后即恢复正常,日后也不引起癫img119发作。若高热惊厥反复发作,或发作的时间较长,或缓解后2周脑电图仍异常者,则有可能成为继发性癫img120。而癫img121亦可因发热而诱发,但患儿有反复发作的病史,或有家族病史。

此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癫img122综合征,2%~7%可转为癫img123。其危险因素有:a.原有神经系统异常;b.有癫img124家族史;c.首次发作为复杂型高热惊厥。凡具有2项以上危险因素者转为癫img125的百分率增高。

婴儿手足搐搦症: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及佝偻病患儿,抽搐多突然发作,持续数秒或十余分钟不等,发作频繁。小婴儿可表现为惊厥发作,一日多次,不伴发热。不发作时,神志几乎正常。手足搐搦症多发生在较大婴幼儿及儿童,手足搐搦有特殊症状,表现为腕部弯曲,手指伸直,大拇指贴近掌心,足趾强直而跖部略弯,呈弓状。查体佛斯特征、陶瑟征可呈阳性。脑电图检查正常。血钙降低,血磷正常或略高。

③晕厥:多发于较大儿童,可有家族史。由于继发性脑缺氧及脑灌注减少,产生一过性出汗、苍白、不安、视觉改变,继而意识丧失,可持续几分钟,极少数有肌肉小抽动,一般无遗尿。脑电图无异常。心电图检查往往有阳性直立实验结果(直立性低血压)或其他异常。

癔症性发作:偶见于年长儿,发作的特点是有明显的精神刺激,无先兆,发作时意识不完全丧失,慢慢到下,无摔伤,抽搐动作杂乱无规律,面色正常,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脑电图正常。

2.辨证思维

(1)辨轻重:发作持续时间较短,抽搐轻微,或仅有眨眼、点头、咬牙者为轻;意识丧失,抽搐持续时间长,或反复频繁发作难以控制,抽搐剧烈者为重。

(2)辨性质:发作时点头眨眼,意识丧失,身体颤动,为风痰鼓动;发时倒地,口角流涎,喉间痰涌,苔腻,脉滑,为痰蒙清窍;发时头晕眩仆,皮肤枯燥色紫,舌见瘀斑,为血瘀成img126

(3)辨阴阳:发时神昏抽搐,症状较重,痰鸣气粗,两目上视,弄舌摇头,脉实有力者为阳img127;经久不愈,抽搐较轻,发作频繁,四肢逆冷,形体瘦弱,脉沉细者为阴img128

(三)治则思维

img129病的治疗应分清标本,发作时宜先治其标,治疗原则为涤痰息风、镇惊开窍。因惊所致者,治以镇惊安神;因风所致者,治以息风定img130;因痰所致者,治以涤痰开窍;瘀血所致者,治以化瘀通窍。发作控制后治其本,分别治以健脾化痰、调补气血、养心益肾。发作时视其证候轻重缓急,也可标本同治

痰浊内伏是小儿img131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和反复发作的原因,因而豁痰、祛痰乃被古今医家视为治img132之常法。

本病治疗强调早期、长期规律用药。一般认为,在发作控制后仍应服药2~4年,方可考虑逐渐停药。如遇青春期,最好持续到青春期后再开始停药,切忌骤停抗病药,以防img133病情反复,甚至加重img134病发作。

(四)辨证论治

1.发作期

(1)惊img135

【证候】 起病前多有受惊恐史,发作前心中惊恐,发作时吐舌惊叫大啼,恍惚失魂,惊惕不安,面色时红时白,原地转圈,舌苔薄白,脉弦滑。

【辨证】 神气怯弱,暴受惊恐,致神气愦乱,心神失守,因而出现惊叫大啼,恍惚不安,面色时红时白,原地转圈等异常动作。舌为心之苗,心经积热则吐舌。

【治则】 镇惊安神。

【主方】 镇惊丸加减。

【处方举例】 茯神10g,枣仁10g,珍珠15g,朱砂(分冲)2g,石菖蒲10g,远志10g,钩藤15g,胆南星10g,天竺黄10g,水牛角(先煎)15g,麦冬10g,黄连3g,甘草6g。(以5岁为例)

(2)痰img136

【证候】 发作时突然跌仆,神志模糊,痰涎壅盛,喉间痰鸣,口吐痰沫,抽搐不甚,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瞪目直视,呆木无知,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 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停湿生痰,则痰涎壅盛,喉间痰鸣,口吐痰沫;肝开窍于目,肝气被郁,故瞪目直视,抽搐不甚,或无抽搐;气郁痰结,阻蔽心窍,则神志模糊,精神恍惚,呆木无知;痰湿内盛,故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 涤痰开窍。

【主方】 涤痰汤加减。

【处方举例】 橘红10g,半夏12g,胆南星10g,石菖蒲10g,远志10g,枳实10g,竹茹10g。(以5岁为例)

(3)风img137

【证候】 发作前头昏眩晕,发作时昏仆倒地,人事不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扭转,两目上视或斜视,牙关紧闭,面色红赤,脉弦滑,苔白腻。

【辨证】 肝阳上扰,心神被蒙,则头昏眩晕,人事不知;肝风内动,走窜筋脉,则四肢抽动,颈项强直扭转,两目上视或斜视,牙关紧闭;肝火炽盛,故面色红赤;风痰上壅,故脉弦滑,苔白腻。

【治法】 息风止痉。

【主方】 定痫丸加减。

【处方举例】 羚羊角(代)粉(另吞服)0.3g,天麻10g,全蝎5g,钩藤15g,蝉蜕5g,石菖蒲10g,远志10g,川贝母5g,胆南星10g,半夏12g,竹沥10g,琥珀(分冲)3g,朱砂(分冲)2g,茯神10g。(以5岁为例)

(4)瘀img138

【证候】 多有外伤及产伤史,发作时头晕眩仆,昏不知人,四肢抽搐,头部刺痛,痛处固定,面唇青紫,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色暗,大便干结,舌暗有瘀斑,脉细涩。

【辨证】 外伤产伤,络脉受损,瘀停脑内,故头部刺痛,痛处固定;血滞心窍,则头晕眩仆,昏不知人;血瘀气结,肝脉不舒,则四肢抽搐;瘀血内停,肌肤失于润泽,则面唇青紫,肌肤枯燥色暗;痫证时发,耗伤正气,则形体消瘦;血瘀不行,肠失濡润,故大便干结;舌暗有瘀斑,脉细涩为瘀阻血行不畅之象。

【治法】 化瘀通窍。

【主方】 通窍活血汤加减。

【处方举例】 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10g,麝香0.2g,全蝎5g,地龙10g,生姜9g,老葱3节,大枣5枚。(以5岁为例)

2.休止期

(1)脾虚痰盛

【证候】 img139病发作频繁或反复发作之后,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时作眩晕,食欲欠佳,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腻,脉濡缓。

【辨证】 本证多因反复发作,耗伤正气,脾虚痰盛所致。临床表现以脾胃损伤为主,同时见痰浊阻络、img140病反复发作。

【治法】 健脾化痰。

【主方】 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举例】 人参10g,白术12g,茯苓15g,陈皮5g,半夏12g,枳实10g,远志10g,天麻5g,钩藤15g,白芍12g,甘草6g。

(2)脾肾两虚

【证候】 发病年久,屡发不止,瘛疭抖动,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时有眩晕,智力迟钝,腰膝酸软,四肢不温,睡眠不宁,大便溏薄,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 本证多因抽搐发作经久不愈,或先天禀赋不足。发作以瘛疭、抖动为主,体质较差,智力发育迟滞较为明显。

【治法】 补益脾肾。

【主方】 河车八味丸加减。

【处方举例】 紫河车10g,鹿茸5g,茯苓15g,山药15g,泽泻10g,生地黄12g,五味子10g,麦冬10g,牡丹皮10g,附子9g,肉桂9g。

(五)病程观察

1.在惊img141证型中,发作严重者,加全蝎5g,蜈蚣2条,僵蚕10g,息风止痉;心神不安者,加磁石15g,琥珀(分冲)3g,镇惊安神;痰多胸闷者,加川贝母5g,砂仁(后下)5g,化痰宽胸;头痛明显者,加天麻5g,菊花10g,白芍12g,平肝潜阳;口干舌红者,加生地黄12g,龟甲(先煎)10g,养阴清热。

2.在痰img142证型中,抽搐频繁者,加天麻5g,钩藤15g,全蝎5g,息风止痉;精神恍惚者,加珍珠母15g,灵磁石15g,重镇安神;痰涎壅盛加白金丸祛痰解郁;纳呆、腹胀加神曲10g,莱菔子10g,消食导滞;神疲乏力加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5g,健脾益气。

3.在风img143证型中,抽搐不止加蜈蚣2条,僵蚕10g,息风定痉;心神不安加磁石15g,龙齿15g,镇惊安神;痰鸣吐涎,苔厚白腻加陈皮5g,郁金10g,行气化痰;烦躁不安加黄连3g,栀子5g,竹叶10g,清心降火;头痛明显加龙胆草10g,菊花10g,清肝泻火。

4.在瘀img144证型中,频频发作不止者,酌加失笑散行瘀散结;抽动乏力,发作后肢体软弱无力加党参10g,黄芪15g,健脾益气;流涎苔腻加半夏12g,陈皮5g,燥湿化痰。

5.在脾虚痰盛证型中,抽搐明显者,加僵蚕10g,全蝎5g,息风止痉;大便稀薄者,加山药15g,扁豆10g,藿香10g,健脾燥湿;纳呆食少者,加焦山楂10g,砂仁(后下)10g,醒脾开胃。

6.在脾肾两虚证型中,抽搐频繁者加鳖甲(先煎)10g,白芍12g,滋阴潜阳息风;智力迟钝者,加益智仁10g,石菖蒲10g,补肾开窍;大便稀溏者,加炮姜3g,扁豆10g,温中健脾。

(六)预后转归(www.xing528.com)

小儿img145病的预后决定于多种因素,如病因、发作类型、发作的严重程度、年龄、脑电图改变,治疗早晚以及治疗是否合理等方面。所以对每一个患儿预后的估计,必须根据个体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

一般来说img146病总的预后要比通常一般人认为的好得多。有一项随访20年的研究发现:大约70%的患者最后能够长期缓解,而且其中有50%患者完全停止抗癫img147药治疗。有人认为在发病早期就作出诊断的病人,如果治疗可迅速控制发作,则以后控制的机会大大增加。另有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发作持续5年或5年以上,最后缓解的机会小于40%;而在5年内发作得到了控制,最后缓解的机会为95%。也就是说癫img148患者的病情,一旦有了明显缓解(2年或更久),进一步发展的危险性明显减少。所以说早期的有效治疗对改善疾病的远期预后是非常重要的。

有20%~30%的img149病患者的发作得不到缓解,发展成为慢性img150病。这些病人的治疗比较困难。新的抗癫痫药只能使其中少数病人的发作获得完全控制。症状性img151病、部分性或混合性发作者,如伴有精神发育迟滞或精神异常,有明显器质性、遗传性、代谢性病因者,有神经系统异常体征者,预后很可能不佳。在慢性img152病患者中大多数在发作间期完全正常,生活能自理,有部分患者日常生活要靠别人照顾,极少数严重的img153病患者可能产生生理上、精神上、智力上的退化,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尽管这样,img154病对患者寿命影响较小,由于img155病直接造成死亡者很少。img156病患者死亡原因主要见于:持续状态造成窒息,肝功能衰竭;img157病发作造成的意外事故;自杀;或死于引起img158病发作的原发病。与治疗药物有关的死亡极为罕见。

虽然疾病过程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疾病的预后。但是医疗水平的提高,新的诊断和监测仪器的广泛应用,新型抗癫img159药的涌现,以及医患之间的密切合作都是改善img160病预后的重要因素。img161病是一种可以治疗的常见病,约75%的img162病病人经过早期诊断和正规治疗,完全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

(七)预防与调护

1.加强孕期保健,慎防产伤、外伤。

2.积极治疗惊风诸疾,防止后遗症

3.避免和控制发作诱因,如高热、紧张、劳累、惊吓及不良的声、光、触动等刺激。

4.加强心理调护,树立患儿及家长的信心,恢复患儿对环境的正常适应性。

5.抽搐时,切勿强力制止,给患儿侧卧,并可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之间,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唇舌咬伤或发生窒息。

6.对于癫img163持续状态的患儿要采取严密的监护措施,维持正常的呼吸、循环、血压、体温,并避免发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7.抽搐发作后,往往疲乏昏睡,应保证患儿休息,避免噪声,不要急于呼叫,使其正气得以恢复。

(八)疗效评定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药新药治疗痫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临床痊愈 发作完全控制1年,脑电图恢复正常。

2.显效 发作频率减少75%以上,或与治疗前发作间隔时间比较,延长6个月以上未发作,脑电图改变明显好转。

3.有效 发作频率减少50%~75%,或发作症状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缩短1/2以上,脑电图改变有好转。

4.无效 发作频率、程度、发作症状、脑电图均无好转或恶化。

二、名家医案

1.王俐芳医案——惊img164

崔某,男,4岁。

【现病史】 因幼小时受惊吓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角流涎,头向左倾,频频抽掣,四肢搐搦,数秒钟即止。近一年半来,每月发作达30余次,经某医院检查,见异常脑电图,神经科诊断为“小儿癫img165”,服药年余罔效。查其脉细弦而滑,舌质淡,苔白而滑。

【诊断】 img166病。

【辨证】 惊img167

【治法】 镇惊安神。

【方药】 制胆南星6g,法半夏10g,九节菖蒲10g,远志10g,僵蚕6g,天麻6g,川贝母10g,钩藤12g,石决明18g,海浮石10g,丹参12g,连心麦冬10g,怀牛膝10g,琥珀粉3g,朱砂(分冲)2g。另配琥珀抱龙丸,每日1丸,每日2次。

药进8剂,3月未发。后又跌仆受惊,再度诱发癫img168。按上方先服3剂,再制成粉剂,每日2次,每次1g。一料后,img169病得控。后拟化痰息风、健脾导滞之方善后调治:石菖蒲10g,僵蚕10g,琥珀粉(分冲)3g,朱砂(分冲)2g,钩藤10g,石决明20g,珍珠母18g,鸡内金6g,焦三仙各6g。6剂,水煎服,并酌服山楂丸。随访2年img170病未发。

【按语】 本案辨证属于惊img171,治疗以镇惊安神为主,方选镇惊丸加减。方中朱砂、石决明、琥珀粉镇惊安神;远志、麦冬、丹参养血宁心;石菖蒲、半夏、胆南星、贝母、海浮石豁痰开窍;僵蚕、钩藤、天麻息风止痉;鸡内金、焦三仙顾护脾胃;甘草调和诸药。配用琥珀抱龙丸亦为镇惊安神之意。

[选自王俐芳.疑难杂病从痰论治.湖北中医杂志,1990,(1):2]

2.汪受传医案——痰img172

张某,女,12岁。

【就诊日期】 2000年12月14日。

【主诉】 双目上吊伴意识不清2年。

【现病史】 2年前无明显诱因于上课时出现双目上吊伴眨眼,意识不清,持续约10秒自行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头MB(—),EEG(—),考虑为“癫img173”,用卡马西平1周,发作频繁故停用,其后又丙戊酸钠及中药等治疗,仍效果不佳,每日少则4~5次,多则20余次,每次持续4~5秒,或10余秒,症状基本相同,偶有伴握物失落,发作前无明显先兆及诱因,发作次数频繁时,发作后表现为四肢无力,嗜睡伴心慌,发作时伴二便失禁。

【现症】 阵发性双目上吊伴意识不清,每次持续4~5秒或10余秒,每天20余次,偶伴有握物失落及小便失禁,发作后表现为四肢无力,嗜睡伴心慌,纳差,二便调。

【查体】 咽红,扁桃体Ⅰ度肿大,心肺(—)。舌红苔白,脉滑。

视频脑电图:发作期可见广泛性3Hz高幅慢波爆发及中央,顶、枕左前颞等局部3Hz左右高幅棘慢波爆发。

【诊断】 癫img174失神性发作(中医:img175病)。

【辨证】 痰img176

【治法】 豁痰息风,化瘀通络。

【方药】 柴胡10g,炒黄芩10g,法半夏10g,枳壳10g,桔梗10g,生龙骨、生牡蛎(先煎)各15g,天麻10g,钩藤15g,茯苓10g,青果10g,石菖蒲10g,青礞石(先煎)30g,胆南星10g,僵蚕10g,甘草6g。5剂。配合丙戊酸钠治疗。

二诊:患儿明显好转,发作次数较前减少,症状同前,纳可便调,舌红苔白脉滑。继以前方治疗。7剂。

三诊:患儿近2日发作增多,日10余次,形式同前,不伴嗜睡,头痛及呕吐,纳可,二便调。中药继以前方治疗。7剂。

四诊:患儿每日痫发2~3次,且经血不调,约2周一行。中药汤剂改以桃红四物汤加味以养血活血,通络豁痰息风。

【方药】 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生地黄20g,柴胡10g,益母草10g,石菖蒲10g,法半夏10g,胆南星10g,天麻10g,黄芩10g,甘草6g。7剂。

五诊:患儿现每日发作1~2次,均为双目凝视伴眨眼,3~4秒自行缓解。无其他不适。并继以丙戊酸钠配合熄风胶囊,并予上述中药汤剂以滋阴活血调经。

六诊:患儿已月事正常,已有4天未见发作。嘱停用中药汤剂,余治同前。痫疾一直未发。

【按语】 汪受传教授认为,该患儿系不典型失神小发作,西药应首先丙戊酸制剂。中医辨证,考虑为顽痰阻络,脑络不利所致。故予息风胶囊豁痰通络止img177。虽使病情减轻,但患儿月事无规律,是为阴血不足所致,故加用桃红四物汤以滋阴养血活血,待经血正常,则img178自止。

[选自万力生.汪受传儿科临证医论医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3.马融医案——痰img179

张某,男,4岁。

【初诊日期】 2003年6月13日。

【现病史】 患儿3个月前于睡眠中突发双目斜视,频繁眨眼。持续时间陈述不清,后自行缓解,醒如常人。次日就诊某医院,EEG示异常脑波。头部CT示未见明显异常。头部MR示髓鞘发育延迟,双上额窦、筛窦黏膜增厚,左乳突小房渗出性病变。诊断为癫img180。住院治疗7日,出院后口服卡马西平片0.05g,每日3次。于2003 年4月30日无明确诱因再次发作,症见四肢抽动,口角流涎,双目斜视,频繁眨眼,1~2分钟后自行缓解,每天发作10余次。遂往某医院治疗,未能控制病情,故请马教授诊治。症状同前,舌红、苔黄,脉弦数。

【诊断】 癫img181(中医:img182病)。

【辨证】 痰热上蒙。

【治法】 清热豁痰息风。

【方药】 涤痰汤加减。石菖蒲、茯苓各15g,胆南星12g,天麻、陈皮、半夏、枳壳、黄芩、白芍、乌梢蛇、炒栀子各10g,川芎、僵蚕各9g,朱砂0.5g冲服,青礞石(先煎)、铁落花(先煎)各3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卡马西平改用得理多片0.1g,每日3次,羚羊角胶囊3粒,每日1次。与汤药间隔半小时服用。

二诊(7月27日):服药后每天均有发作,平均7~8次/日,症状同前。西药加丙戊酸钠0.1g,每日3次。得理片多用法同上,中药仍用涤痰汤加减。

三诊(8月10日):患儿病情未缓解,症见面红唇赤,心烦易躁,咽部红肿,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弦数。改用凉膈散加减:黄芩、桔梗、炒栀子、柴胡各9g,川黄连、大黄、甘草、薄荷(后下)各6g,连翘、藿香、枳壳各10g,茵陈、川厚朴各15g,石菖蒲12g。

四诊(8月24日):患儿发作次数减少,平均5~6/日,均于睡眠中发作,症状同前。舌红、苔略黄。上方加桑枝10g,川厚朴、鸡血藤各15g。

五诊(8月31日):患儿已1周未见发作,偶觉双手无力、麻木,舌红、苔黄厚。于上方加六一散(包)15g,西药同前。

六诊(2004年1月4日):用药后病情稳定,未再发作,余无不适。继服上方,西药减用。

七诊(2005年1月1日):一直未再发作。复查EEG示左枕及中后颞部有尖波发放,轻度异常。上方加天麻12g,钩藤9g,息风止痉化痰。西药全部停用。

八诊(6月28日):患儿因患肠炎来诊,予藿香正气水及输液治疗痊愈。此期间癫img183并未发作。

九诊(2006年8月6日):患儿坚持服用中药,再未发作,病情控制良好。

【按语】 凉膈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清上与泻下并举之方。患儿所患为上中二焦邪郁生热之证。药证相符,故用之。减去芒硝,是恐其力猛,久用伤正。加用藿香、茵陈、石菖蒲、鸡血藤、天麻、钩藤,能开窍宁神,息风止痉,化湿和胃。使全方标本兼治,祛邪而不伤正,故取得满意疗效。

[选自刘琳琳.马融教授治疗小儿img184病验案2则.山西中医,2008,24(4):26]

4.董廷瑶医案——痰img185

张某,女性,3岁。

【初诊日期】 1975年10月22日。

【现病史】 幼儿形体较胖,自去年l1月起,渐发惊搐。每月发作,轻则神志恍惚,双目直视,表情呆滞;重则昏不知人,四肢抽搐。

【现症】 喉中痰鸣,咳嗽吐涎,食欲不振。

【查体】 面黄少华,舌苔白腻,脉弦滑。脑电图提示有异常癫img186波。

【诊断】 癫img187(中医:img188病)。

【辨证】 脾虚生痰,痰浊阻络,蒙蔽心窍。

【治法】 涤痰逐涎,宣窍息风。

【方药】 钩藤6g,干菖蒲3g,天竺黄6g,陈胆南星4.5g,竹节白附子4.5g,陈皮3g,龙齿(先煎)12g,川贝母3g,僵蚕6g,竹沥半夏9g。5剂。

二诊(10月27日):药后img189停,痰鸣减少,少咳夜烦,胃纳欠馨,舌苔渐化。前法奏效,续以原法。上方去川贝母、僵蚕加远志6g。7剂。

三诊(10月6日):img190病未发,痰声尚有,胃纳有增,夜寐安定,小便短数,舌苔薄净。发作虽停,痰浊未净,兹拟调扶。

【方药】 太子参9g,远志6g,朱砂拌茯苓9g,天竺黄6g,川贝母3g,陈胆南星2.4g,竹节白附子4.5g,橘皮3g,竹沥半夏9g,龙齿(先煎)15g。7剂。

四诊(11月13日):痰声渐少,img191病未发,纳和舌净。改用扶元健脾、养心安神之剂而收全功。

随访症情日见好转。复查脑电图正常。痫疾从此未复发。

【按语】 董老强调医者治病,首要明理识病,辨证求因,方能推理论病,推理论治。本例据其临床表现形体丰腴,喉中痰鸣,咳嗽吐涎,舌苔白腻,辨为痰湿之体,其因为痰。《幼科释谜》谓:“然诸img192证,莫不有痰。”故初诊从涤痰逐涎,宣窍息风论治,首选涤痰汤攻逐痰涎,药后痰浊下泄,img193病即停,可谓药证合拍,再守原法而巩固。皇甫中的《明医指掌·痰证》谓“痰生于脾胃,宜实脾燥湿,使脾胃调和,饮食运化而痰自不生,此治其本也”。后遂用扶脾培本之剂,以杜痰之源,俾痰浊涤除,img194病不复作矣。

[选自虞盟鹦.董廷瑶老师治疗小儿img195病验案两则.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35 (7):30]

(万力生 邱静宇 黄慧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