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居民倾向寻求外部秩序来源

城市居民倾向寻求外部秩序来源

时间:2024-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早已完成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城市化也仍在继续,从1980到2010年,美国城市化率又提高了7个百分点,前十大城市的总人口增长了18%。由于城市居民之间缺乏传统的关系纽带和组织资源,更不容易由下而上实现自治,因而更倾向于寻求外部秩序来源,也正因此,国家父爱主义和政府干预总是在大城市更受欢迎,在美国,大城市从来都是主张大政府和干预主义的左派政党的票仓。

城市居民倾向寻求外部秩序来源

历史上,城市曾扮演过许多角色。它首先是便于防卫的聚居地,而防卫是财富积累的前提,否则物质繁荣便受限于携带能力。当社会等级分化加深,巨额财富出现,生产和生活日益依赖昂贵设施与工具时,便有了对城市的需要;设防城邑也可为统治者提供一个可靠据点,据以控制周边领地,从中索取贡赋和搜罗物资。

另一方面,城市也是交通和贸易网络自发演化的结果。道路交会的地方,自然会吸引更多商家来做生意,而商业繁荣反过来会强化其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正因地处要冲,城市也往往成为军事争夺的目标,被选为军事和行政中心,从那里可方便地对贸易征税,调度本方的军队和物资,保护自己的供应通道,必要时切断对方的供应。

一旦安全性和枢纽地位吸引来众多居民,城市继而成为各种须以密集人口为前提的活动的聚集地:需要靠近消费者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需要众多观众的大型表演和比赛,面向大批听众的传教布道者,希望赢得众多追随者的革命家,无不被城市所吸引。

尽管有这许多功能,但古代城市的规模十分有限,主要限制是运输成本。成本高昂的古代运输手段,使多数商品在离开产地几百公里后价格已翻了几倍,只有极少数商品值得被长途转运,多数商品的有效流通半径不出百里,此半径内的总人口最多只能支撑数千人的小城市,更大规模城市只能由比例极低的大跨度贸易支撑。

从供应面看,一座大城市的生活必需品,特别是粮食和能源,也须来自其有效流通半径内的剩余产出,该半径同样受限于运输成本,加上古代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下粮食生产自给之余的剩余率很低,因而城市规模很少能达到百万级,个别例外都是借助强大的国家机器将流通成本强加于沿途民众而实现的,所以这些古代超级都市一旦丧失首都地位,便迅速萎缩衰败。

在古代,只有百分之几或十几的人生活在城市,而今天,城市已成为多数人的家园。它越来越有资格作为社会的代名词,现代性之集大成者;城市化也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现代之区别于传统的大部分方面,在城市比在乡村都表现得更鲜明。

上千万人口的现代都市所带来的消费多样性和个人发展机会是前所未有的,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涌进城市,即便在现代化的其他方面不太成功的那些地区,城市扩张也毫不落伍。而在早已完成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城市化也仍在继续,从1980到2010年,美国城市化率又提高了7个百分点,前十大城市的总人口增长了18%。

驱动城市扩张的基本动力是密集人口带来的规模经济,它支撑了更精细的分工与专业化,和更复杂的合作、生产和组织形式。假如一种商品需要在十公里半径内存在一万消费者才可能被生产,那么在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只需1%的人需要它就够了;而即便在人口最密集的乡村,也要绝大多数人需要它才行。

规模经济也体现在配套优势上。在大城市,你更容易为一种生产凑齐全部材料,为组建一家企业而雇到全套专业人才,为涉及上万种零配件的复杂制造就近找齐所有配套和外包厂商,并在法律、公关、广告事务上随时找到专业服务者,而且所有这些方面都存在众多相互竞争的供应方任你挑选。(www.xing528.com)

城市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在那里,你每天都可能遇到说不同语言,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信仰不同宗教,持有不同价值观和政治立场的人,有着你所难以理解或接受的喜好。成长于这样的环境,将减轻我们对陌生和差异的恐惧,对异己者变得更为宽容,也不再像乡村居民那样喜欢窥探他人生活,警惕和监视邻人的举动,这些变化,让人们享有了更多隐私和独立性。

但这也会带来问题,因为城市人更少关心和谈论邻人的观念和举止,相互间的道德压力和舆论约束大为削弱了,同时家族对其成员的自我约束也不复存在,因而失去了传统小社会赖以维持社会规范的主要力量。这就需要某种社区自治机制或者外部司法体系来确保社会秩序,但这两个条件都不是轻易能够满足的,实际上往往满足不了,所以城市犯罪率普遍高于乡村,许多街区甚至被黑帮所控制。由于城市居民之间缺乏传统的关系纽带和组织资源,更不容易由下而上实现自治,因而更倾向于寻求外部秩序来源,也正因此,国家父爱主义和政府干预总是在大城市更受欢迎,在美国,大城市从来都是主张大政府和干预主义的左派政党的票仓。

这一点也是现代都市与古代城邦或中世纪商业城市的重要差别。在中古欧洲,城市是住民自治的典范,那时城市的流动性不像现在这么高,市民常世代居住在同一社区,保持家族纽带,从事与父辈相同的职业,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会;众多行会为市民自治提供组织基础,香港代议机构的功能界别模式,便是行会自治的孑遗,如今已是日薄西山了。

现代人在享受城市之丰富与便利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不少代价。拥挤、污染、忙碌、焦虑,尤其是高昂的房价和各种不可避免的基础性开支,就像一张高价门票,迫使你必须努力挣钱才能继续留在那里,况且城市还有那么多诱惑,诱使你为出人头地而奋斗,而即便你安于朝九晚五,通勤负担也会剥夺你的大部分闲暇。

或许正是高价门票和渴望成功所造成的压力,让都市人对生儿育女心存畏惧;城市向来都是人口黑洞,需要不断吸引移民才能维持其人口。在古代,这是因为密集居住令传染病死亡率在城市远高于乡村,而在现代,则是因为城市居民生育率远低于乡村,因而城市化过程总是伴随着生育模式的变迁和人口走势的逆转。

因为有这种种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城市,总有些人把悠闲轻松、贴近自然、田园乐趣、邻里互助等只有乡村才有的东西看得更重。20世纪正值欧美城市化高峰之际,一波波回归乡村的运动也连绵不绝,以新镇(new town)运动为代表,许多意趣相投者联合起来,按其理想中的社区环境和生活方式创建自治村镇。

这些新兴村镇,并非对传统乡村的简单回归,而是在对现代生活进行反思之后的主动建构。人们聚集到一起共同建设新家园,是基于对生活方式的共同偏好和对自治规范的认同,而不是因为恰好出生在那里;维系他们的纽带,不是血缘,而是共同兴趣、文化认同、社交倾向和自治组织。在城市中,通常也是这些因素将他们吸引到同一个沙龙、俱乐部和协会里。

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互联网服务和网络购物的发展,乡村生活的潜力已大幅提升,对于那些偶尔才需要用到城市资源的人,如今身在乡村也可享受现代生活的大部分精彩;未来或许会有更多人前往城市,但乡村看来不会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