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推进公民教育行动策略研究

区域推进公民教育行动策略研究

时间:2024-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区域推进公民教育的基本策略,取得了比较丰硕的实践研究成果。六是充分发挥“区域德育共同体”的团队研究力量,做好行动研究、经验分享、成果推广,保证公民教育行动的健康发展。

区域推进公民教育行动策略研究

19世纪末,欧洲公民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培养合格的公民逐渐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目标。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公民课”作为国家基础课程之一引入中小学教育。在中国,随着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民道德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未来中国社会需要怎样的公民,应该而且必须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回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为中国未来的公民教育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更增强了教育工作者大胆探索开展公民教育的信心。

江苏省海门市是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在新教育实验倡导人朱永新先生的指导下,自2006年起,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公民教育行动研究》为抓手,在全市层面开展了区域推进公民教育行动,以培养全体儿童的公民素养为核心目标,以项目推动为主要载体,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改革学生评价方式。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区域推进公民教育的基本策略,取得了比较丰硕的实践研究成果。

一、颁布纲要,形成区域公民教育的运行机制

我们以为培养具有世界视野的现代公民,应该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这既是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把公民最基本的素养根植于儿童的心灵,引领儿童融入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海门市教育局决定在全市区域推进公民教育,依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组织专家团队,研究制定了“海门市新公民教育行动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用于指导在全市区域推进的公民教育行动。《纲要》确定的行动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公民基本素养,首先着重培育学生的个人道德,帮助他们认识、接纳和尊重自己,从而接纳和尊重他人;继而帮助他们掌握各种生活技能及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自己的价值系统,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且能付诸实际,最终成为一个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负责任且具有世界视野的新公民。《纲要》的重点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主要行动方略是规训,教育行动的核心价值观是“规则、尊重、责任、诚信、爱心”。教育行动的主要内容为“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环境、遵守公共秩序、做世界的中国人”等五个方面。教育行动的途径:一是学校建立由校长、教导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班主任、校外辅导员、社区相关工作人员等组成的公民教育指导小组。二是进行学科渗透,开设公民教育专题课,开发大主题公民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切实加强日常生活中的公民教育。三是整合校内外德育活动资源,开辟社会实践基地,营造校园公民教育实践场景。四是开办“新父母学校”,建设和完善“三结合”教育网络,积极引导父母参与到公民教育行动中来。五是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公民素养,定期组织教师通过案例解读、现场观摩等形式提高教师组织与实施公民教育行动的能力。六是充分发挥“区域德育共同体”的团队研究力量,做好行动研究、经验分享、成果推广,保证公民教育行动的健康发展。七是推进学生行为评价改革,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以综合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单元评价和多元评价相结合,以多元评价为主;自主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以自主评价为主的原则。八是教育局相关职能部门对学校的公民教育行动加强领导并形成有力的行政监督机制,及时宣传公民教育的经验与成果,向学校、社会发布公民教育新进展,推动全市的公民教育行动科学有序地向前发展。

二、项目推进,打造区域公民教育行动特色

区域推进公民教育不仅需要有效的运作机制,还需要用具体项目来凝聚区域内的学校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行。海门市把公民教育与学生的习惯养成紧密结合,在全市学校推进了朱永新先生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项目。这个项目,以“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为基本理念,每个月重点让学生养成一种好习惯,并把公民教育贯穿其中。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也没有什么比改掉身上的坏习惯更难了。我们从生活中的最小的细节入手,以小见大,建构了一个以培养习惯为主的公民课程。如:从走路开始学会规则;从吃饭开始学会节俭;从微笑开始学会交往;从演说开始学会表达;从种棵树做起学会公益;从记日记做起学会自省等等。

在“每月一事”项目推进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项目推进模式:其一,主题的选择立足于学生一生有用的最重要的习惯。其二,主题的内容都是从一件小事展开,具体落实时,要求在更高的层面不断丰富完善。其三,主题的活动要通过广泛的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研究、主题随笔,甚至聆听、口才、网络等路径,把公民教育贯穿其中。在实践中,形成了“每月一事”项目的基本操作流程,即“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展示,主题反思”。海门新教育专题网站,设置了“每月一事”交流区,每月初项目核心组开发出主题引领性的课程,为各实验学校提供范式,各实验学校也及时交流师生在习惯养成中的做法、感悟和体会。此后,又开始了新的探索旅程,一是构建主题性校本诵读课程。各学校建立“晨诵午读”的长效机制,每月围绕一个重点习惯,开发并丰富诵读内容,真正让阅读成为孩子日常的生活方式,也使先行的阅读为孩子的习惯养成奠定扎实的知识背景。二是创设多元的实践情景。知行结合是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实践体验是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享受。各实验学校结合日常的学科文化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文化、班级文化、社区文化等内容,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提供学生多样化的体验平台。同时进一步整合学校特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板块,使习惯养成教育与学校常规管理、主题活动等融为一体。三是注重反思性的评价。面对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各实验学校优化操作流程,及时记录典型个案,组织起有效的反思会,不断提高习惯养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美德是习惯的结果;习惯是规训的结果,也是濡染的结果,还是引领的结果。相信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每月一事”项目,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可以设想,若我国近3亿的少年儿童,人人都养成有礼貌、讲文明、爱科学、爱阅读、爱运动、爱艺术等好习惯,不仅将使他们个人终身受益,而且将使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大大提高,将对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展示研讨,培养塑造区域公民教育的榜样群体

习惯养成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公民素养教育。2007年3月,隆重举行了海门市小学“习惯养成教育”推进会。会议的主题是“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公民素养”,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各个学校的校长、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长、少先队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的代表共200多人。与会的代表观摩了专题教育图片展示,班级主题教育活动等现场。三厂镇中心小学的18个班级向与会代表展示了“和礼貌用语交朋友”“我的书包我做主”“课间十分钟”“心存感激,学会感恩”“擦去身上小泥点”等主题教育活动。孩子们在多样的小主题的活动中体验了什么叫作好习惯,并且在积极自主的参与中形成了养成好习惯的强烈意识。在推进会上,何新局长作了“积极推进新公民教育行动,全面提升小学生素养”的主题报告,我在会上全面解读了《海门市新公民教育行动指导纲要》,并就海门的新公民教育行动作出了具体的安排。这次会议的召开拉开了海门公民教育行动的序幕。

2008年3月,在海门师范附属小学召开“公民教育行动——每月一事项目推进”现场会。全校所有班级都向与会代表展示了各自的“植树·公益”主题活动资料包。资料包内有特色鲜明的班级图腾,有策划详尽的活动方案,有学生精心绘制的图画、编写的故事、创作的徽标、撰写的公益广告……还有植树时精彩的瞬间,更有他们对活动的反思以及对公益的认识。四(3)班同学还以“爱心安琪儿”的形象展开了一系列与主题有关的活动:到社区开展植绿护绿中队活动、将亲自栽种的盆花献给福利院的爷爷奶奶们、进行班级公益广告设计等。六(1)班同学则展示了他们到农林局采访、设计绿化调查表、了解全市绿化概况、种树、进行绿色辩论赛及绿色公益徽标设计评比等场景。从孩子们活跃的身影中折射出良好的公益情怀,与会代表也对阶梯式、螺旋推进“每月一事”项目有了感性认识

2009年3月,在三星中心小学举行了海门市公民教育暨“习惯养成教育”现场研讨会。学校围绕“环保·公益”主题展示了四节公民教育观摩课:《拉起手,和环保同行!》《五彩绣乡 绿色行动》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了绣乡小公民保护环境情感。优秀学校的介绍与活动后的研讨,帮助大家对公民教育课的基本范式以及习惯养成的基本路径有了新的思索。

在这几年的新公民教育行动中,我们还采取“心星访谈”的方式,寻找、发现、推介在新公民教育行动中涌现出的典型人、典型事。“访谈”是发现、推介的一种主要形式,“心星”是指要“用心”去寻访在新公民教育行动中涌现出来的那些“小新星”,在访谈中达到心灵的互动、心灵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是心与心的唤醒,从而引领儿童道德生命的健康成长。近两年教育局组织了新公民在行动“心星访谈”团队走进基层学校,先后走进了四甲小学寻访“军校好少年”、走进平山小学寻访“诗意好少年”、走进东洲小学开发区校区寻访“魅力好少年”、走进三阳小学寻访“感恩好少年”、走进育才小学寻访“绿色好少年”、走进海洪小学寻访“会生活的好少年”、走进临江小学寻访“有礼貌好少年”、走进三厂小学寻访“习惯养成好少年”、走进海门镇小学寻访“自信好少年”、走进麒麟小学寻访“责任好少年”、走进悦来小学寻访“拼搏好少年”。访谈中有数千名学生和近百名的老师进行了现场的心灵对话与交流,共同体会着生命的意义,分享着新教育行动的幸福生活,品味着和谐成长的快乐。“心星访谈”,把现代公民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通过儿童身边的小典型、小榜样直接展示出来,促进了儿童生命的健康成长。

四、整合资源,构筑区域公民教育实践基地(www.xing528.com)

学校开展公民教育需要充分发挥社区资源的实践意义,海门市教育局对区域内的社会资源进行了系统整合,使许多社区资源成为区域内所有学校共同的公民教育实践基地。

海门市三星工业园区坐落于长江入海口的北岸,与大上海仅一江之隔。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因有全国最大的国际家纺城——“叠石桥绣品城’而闻名遐迩。近30年这里有众多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常年奔波在外,身影遍布世界各地。在他们的身上,有着一种让三星人引以为豪的创业精神,他们努力,他们诚信,他们智慧,他们勇敢,他们拼搏,他们坚持……而这些正是形成了三星特有的一种文化,一个地方教育资源。许多学校就以“参观绣品城,感受绣乡美”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做世界的中国人”的公民意识。

海门市常乐镇是清末状元张謇的故里,他一生以“强毅力行”的精神,创办了370多所学校,留下众多精辟的教育论断,为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常乐初中、小学均以“学謇弘謇”为办学特色,挖掘乡土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张謇的精神,感恩美好的生活,丰厚“爱国爱家乡”的情缘,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新公民教育行动。常乐镇培育村是远近闻名的草莓之乡,带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的党支部书记叶剑生是全国劳模,被称为现代张謇。孩子们在这一片沃土上,学习一脉相承的张謇精神,感受着现代公民的坚持与信念

海门地处南黄海岸边,南黄海汹涌的波涛磨炼了人,丰富的资源养育了人,南黄海人的血脉里浸润着大海的优秀品格,南黄海人的信念里生长着大海的金色希望,南黄海人以顽强的意志演绎着沧海桑田的人间神话,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海门市东灶港小学把“追江赶海”作为校训,时刻激励广大师生要有勇立潮头的精神,脚踏实地、勤恳工作、认真学习;学校的校训撰写在教学大楼的外墙上: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知识像大海一样渊博,身体像大海一样刚健,创新像大海一样奔涌。整栋教学楼的楼顶呈波浪形,寓意学校事业发展像南黄海波涛一样一浪高过一浪;班级文化的构建也充分体现了海文化的丰富内涵,每个班都以海洋生物命名,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班级图腾。学校将这些班级图腾悬挂于每个教室外,师生可时时处处受到鼓舞鞭策,使校园形成了浓郁的“海文化”氛围,滋润着学校师生的人文精神,丰富着师生的人文底蕴。

五、融合特色,丰厚区域公民教育的发展内涵

在区域推进公民教育的行动中,我们提倡目标引领下的多元性,积极鼓励学校把公民教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优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特别是要结合学校特色和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公民教育的内涵,促进学校教育品牌建设。海门市麒麟小学是“责任教育”特色学校,也是雅典残奥冠军、北京残奥会铜牌获得者李春花的母校。学校邀请她回校作“责任教育”的专题报告、与学生座谈。她还为学校题词:“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胸怀责任,为国争光”。这样的约会,在参与活动的每一个孩子们的心灵里留下永远的印痕,还丰厚了“责任教育”的内涵:责任是一种善良的心态,学校的每一个学生、教师及学生的父母都应有的心态;责任是一种自觉的行动,是个人自觉表现出来的行动;责任是一种博爱的境界。责任的源头是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自然、对社会的一份深沉的爱。学校通过文化濡染、课程研发、活动体验,将公民“责任”的种子埋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海门市实验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名校,近几年来,学校在公民教育的行动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校园CEO行动,逐步形成了“品质教育”新品牌;海门师范附属小学以“童话教育”为特色,引领师生共读中外、古今的童话名篇,让孩子们在“童话”的世界里不断受到真善美的启迪;东洲小学在“新生活教育”旗帜的引领下,将公民教育和生命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十分注重实践活动参与的全员性和参与性,他们创新的“小黄帽在行动”已成了校园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海门区域公民教育行动正积极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精神气象。无论走到海门市的哪一所学校,只要留心,都会感受得到公民教育行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景象。

六、多元激励,变革区域公民教育的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德育的评价可以说是影响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一个“瓶颈”问题,在区域推进公民教育行动的实践中,我们鼓励各个学校积极探索,以公民道德底线要求为基本目标,构建多元激励,多样评价的方式。

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有一个“阳光灿烂”展示墙,这是学校在“阳光教育”特色理念下的一项评价改革,即“七彩阳光”评价制度。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的阳光象征着光明、多彩、激情、公正、温暖……给人以向上的力量。“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阳光评价卡中的每一种颜色代表一个方面公民的人格素养。学校每个月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那就是“发卡日”,每个班都会举行隆重的颁发仪式。每一位教师都要参与颁卡的行动。“仁爱少年——赤色阳光卡”“礼仪少年——紫色阳光卡”和“环保少年——绿色阳光卡”由班主任和品德教师颁发;“健美少年——橙色阳光卡”由体育教师颁发;“善学少年——黄色阳光卡”由各科教师颁发;“践行少年——青色阳光卡”由中队辅导员和科学教师颁发;“阅读少年——蓝色阳光卡”由语文教师颁发。一张张阳光卡记载着孩子们一份份辛勤耕耘的收获,印刻着孩子们一个个成功的足迹。“七彩阳光”评价卡,令儿童稚嫩的心日趋成熟,平凡的生活日趋绚丽,烦琐的思想日渐开化,闭塞的心扉日渐敞开……

海门师范附属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在公民教育行动中不断拓展学校“金钥匙”文化,“小金娃”这个活泼可爱的形象就成了学校的形象标志,成了学校金钥匙文化的象征。学校将原来的《小公民道德评价表》更替为《小金娃在成长》评价手册,让“小金娃”这个形象在学生们的心目中鲜活起来,并引领学生的日常行动。《小金娃在成长》评价手册将评价的项目设计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小金娃在学校、小金娃在家庭、小金娃在社区(社会)。每个版块都涉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习惯这三方面的内容,并分别由老师、自己、父母和邻居评价。学校每个班级也会制定各自的习惯考核表,结合学校的“小金娃”评价体系,采用月评的方法,每月计算一次。到学期末的时候,所得星星最高的一位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优秀小公民”的称号,还可以获得“行为规范示范生”这样的最高荣誉。这项评价改革不仅在市内产生广泛的影响,还被评为“南通市道德特色活动”。

海门市海南小学是全国小公民道德实验学校。在公民教育行动中,他们创造性地实施了《“小公民”品行发展评价表》,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评价活动:一是评价内容全面。《“小公民”品行发展评价表》以“小学生守则”和公民教育行动要求为主要内容,同时整合了《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分别从晨读、午诵、作业、值日、卫生等方面对学生每日品行进行量化考核和评价。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小公民”品行发展评价表》中的部分内容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部分内容有学生干部对学生逐日量化评价,学生干部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比较和评比,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培养了孩子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每个月的月底,班主任对《“小公民”品行发展评价表》进行汇总评价,班主任的评价客观公正,既能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给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最后是父母(或长辈)评价,父母的督促支持是学生养成教育的有力保障,通过评价表的反馈,使得家校沟通效果明显,同时也给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帮助。三是评价标准分层次。《“小公民”品行发展评价表》的评价内容针对学生不同年龄与德育要求,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给学生不同的评价和鼓励。四是评价时间及时。“小公民”品行发展评价活动是每天进行,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月底有班主任和父母举行一次评价汇总和反馈。每月月末各班根据学生的得星数评选出“合格小公民”“良好小公民”“优秀小公民”,并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进行表彰。五是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小公民”品行发展评价表》详细地记录了每一个月评价的结果,每学期汇总每月的评选结果,凡累计三次或三次以上被评为“优秀小公民”的学生,将可参评学校“百佳小公民”并作为评选学校“三好学生”的必备条件之一。建立这样的评价机制,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教师、父母,只要通过纵向比较,就能发现学生品行养成的进步情况,从而促使学生努力改正缺点,不断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努力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目前,海门区域内所有学校都建立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评价机制,海门市教育局每年都要表彰全市的“优秀小公民”和“行为规范示范班”,通过不断变革评价机制,促进公民教育行动不断深化。好的评价机制对成长的中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应充分发挥其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公民教育行动的实效性最终需要体现在一代新人的现实素质上。

公民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传统德育的现代转型,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我们曾经放弃了公民意识教育,造成了德育失灵的严重后果。反观历史,任何负责任的民族、国家,在积极推进建设的同时都会高度重视公民意识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理想的公民社会一定会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