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大传奇:汤用彤的分析大脑

北大传奇:汤用彤的分析大脑

时间:2024-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汤用彤:“分析的大脑”汤用彤 ,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1893年生于甘肃省渭源县。对学问不轻易开口“汤菩萨”胡适在日记中这样说汤用彤:“锡予的书极小心,处处注重证据,无证之说虽有理亦不敢用。”汤用彤自1954年患脑溢血,长期卧床。汤用彤的小女儿得了肾炎不久就去世了。可汤用彤却写信告诉他说:“不告诉你是因为爱护你,因为告诉你,也于事无补,徒增你的悲伤。”

北大传奇:汤用彤的分析大脑

汤用彤:“分析的大脑”

【人物索引

汤用彤(1893—1964) ,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1893年生于甘肃省渭源县。 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学者。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192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同年回国。1926年夏至1927年夏转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1947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员,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办事处主任。1951年后一直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并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考古专门委员, 《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编委。

对学问不轻易开口“汤菩萨

胡适在日记中这样说汤用彤:“锡予的书极小心,处处注重证据,无证之说虽有理亦不敢用。” 20世纪30年代,汤用彤、熊十力、蒙文通、钱穆、梁漱溟陈寅恪等常在一起聚会。熊蒙二人常就佛学理学争辩不休,梁熊常谈及政事,亦有争议,唯独汤先生不喜争论,“每沉默不发一语”。朋友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汤菩萨”。

对于学问,汤用彤即便在平日里也绝不轻易开口。汤用彤在中国佛教方面最著名的成果就是《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但他每次讲课都要对原来的讲义作出修改。从20年代初就开始撰写,20年代末完成初稿,30年代又全部修改和补充了一次,再花了近四年的时间才完成。其原因正如他对钱穆所说,总是心感不满。直到卢沟桥事变,由于担心手稿遗失,才考虑将其中一部交付出版。因此本书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这部著作,开辟了中国佛教史研究的新纪元,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称赞。季羡林评价:“此书规模之恢弘,结构之谨严,材料之丰富,考证之精确,问题提出之深刻,剖析解释之周密,实在可为中外学者们的楷模。”

汤用彤自1954年患脑溢血,长期卧床。但仍坚持带研究生和指导青年教师,在学术上也仍耕耘不辍,并写出九篇论文和几十本读书札记,定名为《康复札记》。他的一些学术著作如《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论稿》等在出版几十年后,仍然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权威性经典著作,这使他在国内外均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

三封信让儿子受用一生

1943年,汤用彤全家都在昆明,他的儿子汤一介在重庆的南开中学读书。汤一介回忆:“父亲一生给我写过三封信,都是我在南开读书期间写的。当时在南开读书非常艰苦,吃饭的时候是八个人一桌,菜很快就被抢吃一空,然后就只能吃白饭。其他的学生家在重庆的居多,他们可以在家中带东西吃,而我家在昆明,没有办法带东西吃,于是就给家里写信抱怨生活太苦。父亲很快给我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意说:现在是抗日战争时期,前方的战士都在流血牺牲,你受的这一点苦跟前方的战士比起来算不了什么。你应该安心学习,不应该把生活的困苦看得太重,生活的困苦对于你的锻炼会有好处。但是在私下里,他让母亲弄了一些猪油,在里面加了一些盐给我带到了学校,在没有菜的时候可以用猪油拌饭吃。”

汤用彤的小女儿得了肾炎不久就去世了。但是他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远在重庆读书的儿子汤一介,后来,汤一介知道了妹妹病故的消息就写信责怪父母亲。可汤用彤却写信告诉他说:“不告诉你是因为爱护你,因为告诉你,也于事无补,徒增你的悲伤。”父亲对儿女的关爱可见一斑。(www.xing528.com)

对于汤一介在学习上的困惑,汤用彤也照样时刻挂在心上。有一次,汤一介告诉父亲学习上的困难和烦恼,说自己有点跟不上。汤用彤就写信说,做学问就像爬山一样,爬得越高才能看得越远。你现在在学习上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你不要松懈。你的知识越多,懂得的道理也就越多了。

在生活上,汤用彤对自己的子女也表现得非常宽厚慈爱。在儿子汤一介在家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后,第二天,汤用彤和老夫人在旧东单市场森隆大饭店请了两桌至亲好友,宣布儿子结婚的喜讯,毕竟汤一介是汤家长子啊。但汤一介的媳妇却认为这不是无产阶级家庭的做法,结婚后第一要抵制的就是这种旧风俗习惯。于是汤一介夫妇商量后,决定两个人都不去。但汤用彤却完全不动声色,连一句责备的话也没有。汤一介则回忆说:“我和父亲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除了因出版《隋唐佛教史稿》问题责骂过我一次,我不记得他还因别的事责骂过我,而对我和他的其他孩子更是没有打过。”

不一样的家风,不一样的婚礼

大约是在1942年的一天,父亲找来庾信的《哀江南赋》,指着序中的一段对儿子汤一介讲:一个家族应该有他的家风,如果家风断了,那么这个家族也就衰落了。庾信写《哀江南赋》的背景是他被梁派到北魏作聘问。因为才华出众,被扣押在北魏做官。在这种情况下,庾信把怀念故土的意识写进了《哀江南赋》,希望自己的家风不要在他那一代断了。汤用彤喜欢读《哀江南》和《哀江南赋》的原因,是因为他父亲生前就喜欢读这两篇东西。汤一介回忆说:“父亲给我看祖父60岁的时候,祖父的学生在万生园(现在的动物园)给他过寿,学生给祖父画了一幅万生园的图,祖父在这幅图上写了一个序。序中有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娱乐。前一句话是说做事情不要怕困难,合乎道义的事情不要怕负责任,过很简单的生活,就可以随遇而安,减少苦恼。后一句话是说不要总是追求功名和安乐。”

在为人处世上,汤用彤基本上继承了家风。这一家风也颇合禅理。汤用彤的长子汤一介的婚礼很特别,即便是在50年代初期,恐怕也不多见。结婚典礼就在小石作胡同汤家,据汤一介的夫人回忆:“婚礼只准备了喜糖、花生瓜子和茶水。这是一个‘反传统’的婚礼,没有任何礼仪。父母都坐在北屋的走廊上,笑眯眯地看着大家嬉闹。这是一个和谐的家庭,父母都非常慈祥。”

时代留下的遗憾

据汤一介说:“父亲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在1949年以前取得的,这之后他就没有写出过像样的学术著作。思想改造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是一种伤害,让他们不再说真话了,在学术上也就没有办法前进了。”“父亲的晚年就是坐在家里不出去, 自然也不接触社会,偶尔写一些考证的小文章,更多的时间是在看书、查资料。他阅读了几百种佛学著作,写了大约40万字的读书札记,作为他修改《隋唐佛教史》的准备。但是这项工作父亲最终也没有完成。”“在晚年,父亲的内心世界是非常矛盾的。当时他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想做重头的研究已经没有精力了,但是他又不甘心。”这是汤用彤的遗憾,也是那个时代留下的遗憾。

作为一个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的国学大师,汤用彤留给我们的是几代人享用不尽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理应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