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教育:自我意识解读及作用

大学生心理教育:自我意识解读及作用

时间:2024-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自我意识解读一、自我意识的产生(一)意识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大约距今1000万年到100万年前,物质世界的发展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对危机的积极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有利于个人适应环境。正是在自我体验的驱使下,自我意识才进入到意志层面。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生理状态的意识。例如,对自己身高、体重、容貌、体态等的意识。

大学生心理教育:自我意识解读及作用

第一节 自我意识解读

一、自我意识的产生

(一)意识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

大约距今1000万年到100万年前,物质世界的发展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从生物进化的连续性角度来看,人的心理发展是在动物心理反应水平基础上发展的,具有比动物反应水平更高级的反应形式。这不仅表现在与动物共有的感觉、知觉上有了质的飞跃,更重要的表现为意识的产生。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

(二)意识是人脑最高的反应形式

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进化过程,从动物心理到人的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

(1)物质发展和动物进化过程使人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促进了手、脚的分工和语言的产生,促成了脑这一特殊心理器官的质的改变,使人脑成为一种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

(2)人的心理(意识)与动物心理相比,无论从质和量上都发生了变化。由于意识具有概括性、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的特征,一方面扩大了心理反应的范围,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的产生使人能借助于语言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作概括的、间接的反应;另一方面,主观精神世界的诞生,使心理活动既具有客观依存性又具有主观能动性,各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把反应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三)意识是社会化的产物

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社会化的产物。类人猿正是在社会生产劳动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而在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对象是与心理活动主体一样具有主观精神世界的人或人群。因此,同样有主观精神世界的人在社会环境中,意识的主体在反应意识客体的同时,客体也反过来能动地对反映的主体作出反应,这样也就产生了一种只有人才有的意识活动——社会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表1.1)。

表1.1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和相应的品质

续表1.1

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一种“危机”,或称矛盾、冲突。对危机的积极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有利于个人适应环境。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三、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地说,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周围环境的认识,就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认识自己的一切,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体重、身高、身材、容貌等体像和性别方面的认识,以及对身体的痛苦、饥饿、疲倦等感觉。二是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情绪、气质、性格、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三是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一)从形式层次上看

从形式层次上看,自我意识的结构表现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1.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自我认知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知与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印象、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自我认知回答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希腊一座古老的神殿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中国古语也教导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研究发现:对自我认识不清晰、不精确,自知力不强,易导致误判自我,或自负或自卑,从而导致诸多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正确的自我认知,对人们的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属于情绪范畴,它以情绪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人对自己的态度,主要涉及“我是否接受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我是否悦纳自己”等,它主要是一种自我的感受,以自尊、自爱、自信、自卑、自怜、自弃、自恃、自傲、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等表现出来。自我体验在自我意识的完整心理系统中具有动力作用。正是在自我体验的驱使下,自我意识才进入到意志层面。

3.自我调控(www.xing528.com)

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是对自己行为、思想和言语的控制,以达到自我期望的目标。自我调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发动和制止。自我调控对个体的学习、工作具有推动作用,使个体为了获得优秀成绩、社会赞誉、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作出不懈的努力,包括自我激励、自我暗示、自强自律等。其核心内容是“我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可以选择如何做?”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关键环节“,知”与“行”之间有很长的路,心动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真正历练意志则需要更多的自我调控。

(二)从心理内容上看

从心理内容上看,自我意识的结构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生理状态的意识。例如,对自己身高、体重、容貌、体态等的意识。生理自我使个体把客观事物与自己区分开来。

(2)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充当角色的意识。例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的意识,对自己与群体成员人际关系的意识等。社会自我是随着社会化的进程,逐渐进入学习角色、实践角色而产生的。

(3)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心理状态的意识。例如,对自己的情感、意志、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意识。

四、自我意识的分化与矛盾冲突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

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中期,他们的自我意识正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分化过程。这时,原来儿童、少年时期“懵懂的我”被打破了,出现了两个“我”:一个是处于观察地位的我,即主体的“我”,它是根据主观的自我和主观感受的社会现实所希望的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达成的自我状态,也就是“理想我”;另一个是处于被观察地位的“我”,即客体的我,它指实际所达成的自我状态,也就是“现实我”。这种“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分化,标志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已开始走向成熟。正是这种分化过程,促进了大学生思维和行为主体性的形成,从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合理地调节自己的言行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重要的过程。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

1.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

这可以说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抱负较高,成就欲望较强,但由于他们生活范围相对狭窄,社会交往比较单一,缺乏社会阅历,对自我认识的参照点较少,因此,不能很好地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使“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给大学生带来苦恼和不满的同时,也会激发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积极性。但如果这种矛盾与冲突过于强烈,不能及时加以调适,则会导致自我意识的分裂,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2.独立意识与依附心理的冲突

进入大学,大学生并没有满足于迈出独立人生的第一步——从家庭、父母的管教和约束下挣脱出来。理想自我给自己设计了一个经济、学习、生活乃至心理上完全独立的蓝图,这就是独立意识。但对大学生来说,对学校、家庭、父母、教师、同学的依附心理却又无法摆脱。在经济上,大学生几乎完全依赖父母或学校的资助;在心理上,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能力的限制,更无法摆脱对学校、老师、同学的依附;在应对复杂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时,也离不开同学、朋友、老师、父母的帮助。

3.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的矛盾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有追求爱与归属的需要。他们从家庭中获取亲情,从同学和朋友中获取友情,从异性朋友中获取爱情。他们愿与朋友分享快乐,分担痛苦,沟通信息和交流情感。但大学生出于安全的需要,他们为了自我保护,而在人际交往中存有戒备心理,常常把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自我封闭起来,与他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种盼望好人缘的“理想自我”与社交恐惧的“现实自我”冲突常常使大学生无所适从,饱受孤独感的煎熬。

4.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

大学生考上大学时受到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赞誉,同辈人的羡慕,故而优越感和自尊心都很强,对自己的能力、才华和未来都充满了信心。然而进入大学后,群英荟萃,强者如云,许多大学生发现“山外有山”,尤其是当学习、文体、社交等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有些大学生就会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不良情绪中,产生自卑心理。在这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自信心和自卑感常常处于冲突状态。

5.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矛盾

许多大学生都有较强的上进心,他们希望通过努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在追求上进时,困难、挫折在所难免,不少大学生常常出现情绪波动。在困难面前望而生畏、消极退缩,虽然退缩但又不甘放弃,心中依然想追求、想奋进,内心极为矛盾,困惑、烦躁、不安、焦虑也由此而生。

6.激情与理智的冲突

这是自我意识的自我控制方面的冲突。自我控制是指个体摆脱监督和支配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青年大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感情易于冲动,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听到赞扬时容易忘乎所以,受到责难时立刻怒发冲冠,讲到哥们义气处又极易铤而走险,往往理智让位于情感,导致做出一些错事、蠢事。在做过错事、蠢事后,又会后悔不迭,马上变得一蹶不振,使自己陷于懊悔之中。

(三)自我意识的统一

由自我意识的分化带来的种种矛盾冲突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大学生迅速走向成熟的集中表现。自我意识矛盾冲突一方面会使学生感到焦虑苦恼、痛苦不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会促使他们设法解决矛盾,来实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整合统一,即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主要指主体我和客观我的统一,自我与客观环境的统一、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统一,也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的和谐统一。

自我意识的统一和确立是青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青年人格的形成、心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学家科恩在他的《青年心理学》中指出“:青年初期最重要的心理过程是自我意识和稳固的‘自我’形象的形成”。青年初期最有价值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内在世界。这一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从分化、矛盾走向统一,对于人的一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