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发展的特色及品格

中国发展的特色及品格

时间:2024-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特色与品格的关系。事物阶段性的质的变化,也是其特色的品格的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在上述各个阶段中的特色,无疑具有或属于不同的品格。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品格提高的最根本动力是生产力。

中国发展的特色及品格

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特色与品格的关系。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与品格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避免盲目性,自觉地趋向社会发展的更高目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非模仿者总会形成自己的特色

现实世界是一个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的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现着无穷无尽的色彩”(1)。如果说太阳的普照之光是共性、普遍性,那么露珠的色彩就是个性、特殊性。任何事物在正常的发展中都会显示出自己的特色,这是由事物自身的特殊矛盾或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取得某些成功的国家、民族、集体或个人,会吸引其他国家、民族、集体或个人的学习乃至模仿。学习在本质上是掌握别人经验中具有共性即普遍性的内容,再在自己的个性即特殊性中实现出来。前者为学,后者为习,“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就会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模仿则是不区分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一概照搬。单纯的作为目的的模仿不可取。这种做法,第一,无视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第二,忽视模仿者与被仿者在个性、特殊性上的差别。因此,既不能真正抓住事物的共性、普遍性,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又不能使这种共性、普遍性与自己的个性、特殊性结合起来。倘若陷于这种状态而不能自拔,就会像古代寓言所说的那样,邯郸学步,最后连自己该怎样走路都不知道了。

当然也应承认,在学习之初,在一定时期内,有一些模仿也是需要的。在技术、技能、工艺、艺术领域中尤其如此。这是在初学者尚不能分辨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时候,将被模仿者的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全部“拿来”,在模仿中逐渐区别其中的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进而把握其共性、普遍性,并与自己的个性、特殊性相结合。这样就由单纯的模仿过渡到自主的、有个性的学习,显示出自己的某种特色。

比学习更高的境界是创造。创造是非模仿性、非重复性的活动。它“在世界与人的存在之间建立了一种附加的联系”,“增添和开拓出新领域而使世界更广阔,同时又由于使人的内在心灵能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丰富和发展了人本身”(2)人类文化、文明之所以能够有远远高于生物进化的巨大进步,不在于连许多动物都可以做到的模仿以至学习,而在于唯有人才具有的创造活动。创造,在昔日的神话宗教中,是只有神或上帝才具备的能力。实际上,这种“神性”不过是人性的异化,是人把自己的能力集中起来附会到超人的神或上帝身上,而神和上帝也是人的观念创造的产物。在我们生活的人化世界里,凡在自然界中原本没有的形式和内容,都是人类创造的结果。创造是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外部世界及其与人的关系的观念化。人是创造活动的主体,创造的产物必然带有鲜明的主体个性的特色。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国度,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就是这种卓越创造力的明证。近代以来,我们落后了,其他一些国家、民族走到了世界前列。为了中华民族再度复兴,改变我国落后面貌,在革命和建设中我们相继经历了模仿、学习和创造几个阶段,终于找到了适应历史潮流而又符合本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我们正在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越来越鲜明,在中国的个性中更加闪耀着社会主义共性的光辉。

具体特色有品格高下之别

非模仿者的行为具有个性,自然会有自己的特色。当我们不再照搬外国的模式,开始走自己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时,就已经在显露自己的特色。但我们所追求的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绝不仅仅是听其自然而形成的特色。对于放弃单纯模仿的主体来说,有一些特色并非难事,问题在于有什么样的特色。

在事物的特色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尽管完全不同质的事物难以比较,以致人们往往认为它们根本就不能比较,然而这个“不能比较”的结论也要在比较之后才能得出。同类事物具有较多的共性,在此基础上易于比较其个性即特色,这是在同类的不同事物之间进行的横向(空间)特色比较。在同一事物的发展中有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的特色若呈现明显差别,也须加以比较,这是在同一事物的发展中进行的纵向(时间)特色比较。由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可知,虽然同为“特色”,若以更具体的尺度来衡量,也有某种质的区别。相对于事物的特色,这种质的区别是其品格的差异。就是说,事物不仅会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这种特色总有一定的品格,有低品格的特色,也有高品格的特色。

事物阶段性的质的变化,也是其特色的品格的变化。处于发展中的事物,其特色的品格是逐步提高的,即在纵向的时间联系中呈现为由低品格向高品格发展的过程。社会领域中这种合乎规律的发展,要靠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我们不能只是接受自然形成的现成的中国特色,而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创造更高品格的中国特色。前一种意义上的中国特色,我们早就有了。中国古代有古代的特色,近代有近代的特色,甚至连百年前的男人留长辫子女人裹小脚,富家妻妾成群,鸦片烟雾缭绕,也未尝不是中国的某种“特色”。那些格调低下的“特色”,正是必须革除或改变的东西,不应该当作“国粹”来保留。

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要有中国特色,这是在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再创造的过程。在我们刚刚从落后的旧中国脱胎出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时,有过贫穷、匮乏、平均主义的阶段,也有过突出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阶段;在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后,又在经历由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国社会主义在上述各个阶段中的特色,无疑具有或属于不同的品格。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品格提高的最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所以,邓小平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3)如果说,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初难免带有贫穷的特色,那么,社会主义的使命绝不是要保留这种特色,而恰恰是要改变这种特色,“首先必须摆脱贫穷”(4)。必须突破中国特色原有的较低的品格,造成较高品格的中国特色,才是真正的“够格”的社会主义。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所谓“中国特色”并不是完全抽象的东西。作为一个历史的概念,具体的中国特色有其特定质的内涵,总是与一定的品格相关联。

邓小平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几大步骤的战略构想,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品格提高的长远规划。他说:“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5)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从小康到中等发达,每一步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在品格上质的飞跃。实现温饱,“这只是小变化。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6)

与此同时,邓小平又特别强调,在每个大的战略步骤中还要有更具体的阶段性发展计划。“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7)每上一个台阶,都会使我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在品格上有阶段性的提高。积极而又稳妥地不断拾级而上,走向小康乃至中等发达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总之,抽象的不论其品格的“中国特色”,我们并不缺乏,这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创造高品格的中国特色。这种特色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符合世界历史发展必然性和现代化潮流共性的中国本身的高品格的特色。它将使我们能够自立于未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无愧于中华民族应负的历史使命。

要不断强化特色升格意识(www.xing528.com)

一旦明确了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有品格高下之别,由低品格向高品格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几个大步骤,每个大步骤又包括若干台阶,在实践中就会形成一种特色升格意识。在我们深入学习和贯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全面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候,需要强化中国特色升格意识,以便更自觉、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当今世界面貌的变化极为迅速,国际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走上经济腾飞之路的国家和地区都在谋求更大的成就,力图使本国、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达到更高的品格。中国要在达到小康之后半个世纪内达到中等发达的程度,再经过一个时期赶上发达国家,这就要求我们有高于通常发展的速度。也就是说,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应当逐步而又较快地完成一系列特色品格的升级。有较强的特色升格观念,对于制定国家建设全面的发展规划是必要的,对于制定地方、行业或企业、事业单位的发展计划也是必要的。国家整体面貌的根本改革,当然要以地方、行业以及企业、事业单位品格的升级为前提。

如何强化特色升格意识,进而促进特色品格的升级?可以从各个方面着手或“切入”。在不同的范围或层次上,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这里只着重讨论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第一,重视对现状和前景的分析。我们的工作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展开的,现实既是我们所依凭的物质力量,又是我们所要改造的客观对象。一方面是对已经有的特色品格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对应该有和可能有的更高品格的前景展望,构成我们建立适当的具体升格意识的思想前提。观察和思考的客观性,是我们在认识自己的特色、品格及其发展方向时应当遵循的首要原则,也是强化特色升格意识和使之付诸实践的科学依据。

第二,认清现存缺点并加以克服。当现实中存在着某种明显的缺点时,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有效地予以解决,是推进特色升格的切实有力的方式。事物明显的缺点是造成低品格状态的直接原因。消除这种缺点,如鲜花洗尽所蒙尘埃,自然会提高其特色的品格。以这样的方式提高事物特色的品格,常常能立见功效。从人们对于自身缺点的态度足见其对于自己品格的态度:文过饰非者实际是不愿克服缺点以提高品格;闻过则喜者必定是愿意克服缺点以提高品格。二者固然都有个性特色,但在品格上却相去甚远。

第三,以开放的态度向别人的特色学习。无论国家、民族、集体或个人,对自己的特色都不应该采取凝固的、封闭的态度,不能闭关自守、妄自尊大。事物特色的品格高低是相对的,需要在纵向和横向对比中作出判断。在纵向上,不能只同自己的过去相比,而更应同自己可能的未来相比;在横向上,不能只同落后的国家、民族、集体或个人相比,而更应同先进的国家、民族、集体或个人相比。唯有以开放的姿态面对未来、面对世界,才能认清自己的品格上的差距,采取有力的措施,提高我们的特色的品格。这样,就不会在封闭中使自己的特色萎缩,而能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中形成更高品格的特色。

第四,循序而进但又不墨守成规。事物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特色的升格需要依序前行。必要的顺序或阶梯必须依次通过,但这里所说的应当是事物自身发展的顺序规定或必然性。在社会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借鉴别国已有的经验,可是又不应将某个特定的升格模式当作唯一可行的顺序。在一些领域中,如果条件允许,在预期品格的选择上,可以考虑能否跨过中间档次而直接跃上更高的台阶。在我们的事业追求中,力争在一定意义上的最佳、最优、尽善、尽美,并非都是不可能的。这是在特色品格上的一种“极限”追求,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也比安于中低档次更有价值。在需要渐进的时候就该坚持渐进,在可以跃进的时候不应放弃跃进,两种方式都符合顺序,只是速度不同而已。

事物总要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品格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在达到了较高的品格后,通过积极的创造和进取,还可以上升到更高的品格。温饱,小康,中等发达,高度发达,最后是大同——共产主义。我们需要有更清醒的升格意识和更切实的升格行动,推动中国和世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原载《新视野》1995年第1期)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页。

(2)[美]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