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交通问题及应对的分析介绍

校园交通问题及应对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园交通问题及应对清华大学梁永明张宇民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教职工的自有机动车数量越来越多。根据对北京市校园面积为500亩或不足500亩的31所院校统计分析表明,每个高校的车辆停放面积至少需要1.13万平方米。由此可见,如何保证高校校园的安宁,减轻交通问题对高校校园环境的负面影响,将成为我们长期面临的困惑。

校园交通问题及应对的分析介绍

校园交通问题及应对

清华大学 梁永明 张宇民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教职工的自有机动车数量越来越多。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往来日渐频繁,各类社会车辆及人员大量进入校园,高校校园内流量及人流量呈递增态势。校园开放式管理中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构成了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适应开放式校园的安全管理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校园交通安全,是平安校园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基本现状及特点

高校校园是城市中的一部分,它既是城市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也与所在城市息息相关。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与社会有着越来越频繁和广泛的联系,城市化和机动化交通进程的加快也给高校发展空间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就当前而言,高校校园交通的基本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现状之一:道路狭窄,交通安全隐患问题突出。据我们对北京市50所高校校园交通道路状况的调查,各高校校园内的道路在传统设计上存在路面窄、两侧岔道口多且宽的共性。其中,校园内主干道平均路宽为6米或不足6米的高校为34所,占68%。同时,校园内道路一般均难明确划分机动车、非机动车道,以至于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都在同一条道路上混行,使得校园交通的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现状之二:出入与穿行校园的机动车数量呈急剧增多趋势。据对北京市50所高校机动车数量的统计显示,日常进出校门的机动车平均高达2 113辆、非机动车为3 560辆、人员为11 863人次。校园规模大的校园机动车日出入达3万多辆,各类人员进出达10余万人次。

现状之三:硬件设施不足,校园内无序停车现象严重。根据对北京市校园面积为500亩或不足500亩的31所院校统计分析表明,每个高校的车辆停放面积至少需要1.13万平方米。停车位的严重不足,迫使机动车在道路的两侧、便道上随意占道停放,再加上非机动车无序停放,致使原本狭窄的道路变得更窄,大大地降低了校园道路的通行能力,加剧了校园交通隐患。

现状之四:校园主干道周边交通环境复杂。由于传统校园规划的缺陷,在校园主干道两侧大多设有运动场、宿舍楼、教学楼群、食堂、餐厅等,特别是在上下班(课)、就餐、文体活动等时段人员活动密集、流量大,易引发交通纠纷和事故。

现状之五:校园的交通设施建设滞后。在校内的主要交叉路口缺少交通信号灯,或道路标志,特别是在高峰时段,路口、路段无人指挥,人车通行混乱。另外,在与社会交通相衔接的校门口缺乏人行横道、红绿灯、过街天桥等交通设施,也易造成事故。

由于高校校园的特殊性,校园交通具有不同于城市交通、社区交通的特点:

特点之一:道路网分割校园空间。为适应高校校园设计中的功能分区,校园内道路一般以连接各功能分区之间的联系为主,以南北或东西主干道为骨架呈现网状结构。条块状的建筑和整齐的道路网使得主要车行道穿越教学区或与教学楼平行布置,增加了教学区内的机动车数量,带来噪声,影响安全。

特点之二:道路组织忽视了校园的特殊性。尽管道路宽度有所不同,但在道路的设计中并未考虑分类设计,所有道路均为人车混行方式,进而形成道路使用主体不明确,步行道路交通功能不强。

特点之三:校园内的交通方式多样化。在所有的高校校园内,除学生常用的步行和自行车方式外,还包括其他种类各异的机动车及非机动车。例如,用于校内物资供应的各种运输货车、个人用于代步的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

二、基本问题与困惑

随着人们用车意识和观念的转变,高校校园内的机动车数量急剧增长所带来的校园交通秩序混乱及校园安全等问题愈显突出。

问题之一:混合交通的冲突。传统校园的道路普遍较窄,平均6~7m的道路断面要承载三种交通方式的混合通行,各交通类型叠加后形成的交通流必然会引发彼此之间的干扰与冲突:一是各类型交通之间相互争夺道路空间,,不文明交通习惯(如车辆加速行驶、鸣喇叭、随意占道停车等)问题时常引发矛盾;二是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干扰,在上下课时间段,教学区临近的人行道被自行车停放占用,行人不得不行走于道路中间,自行车则穿行于步行人群中,易引发碰撞。

问题之二:机动车的拥挤与停车难。传统校园的路网系统不适合机动车的快速通行,当越来越多的机动车进入校园,停车设施的欠缺、道路空间的拥挤俨然构成机动车使用的集中问题所在。停车难、乱停车成为该问题的主要表现,使得道路的通行能力大为下降。

问题之三:在校园建设中,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校园建筑规模扩大,机动交通量增长的同时,与交通配套的交通设施建设不足,例如道路拓宽、车道划分、标志引导等。

问题之四:追求大空间,忽视行人活动的合理尺度,导致校园内通勤的交通距离过长。就新型大学校园而言,校园空间的拓展无形中增加了使用者出行的空间距离;功能分区的布局使教学、生活、运动等主要功能区间的通勤距离过长,无形中增加了校园内部使用者的出行负担。仅以清华大学功能区空间之间的距离为例,日常学生频繁往来的教学、生活、运动区分布较为分散,其间的距离近则400米,远至1200米,平均空间距离已超过行人常规10分钟步行所承受的最大距离——800米。

由此可见,如何保证高校校园的安宁,减轻交通问题对高校校园环境的负面影响,将成为我们长期面临的困惑。

困惑之一:现行法律法规不太切合高校的实际。根据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有关规定,教职员工住宅与办公区无法分开的校园,一律按小区类停车场管理,且需逐一报批。由于小区内停车场1小时之内不准收费,如果高校采取此种管理方式,则根本无法杜绝社会车辆在高校内穿行。虽然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在2002年下发的《关于北京市高校院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管理问题的意见》将高校内的停车场(库)划分到路外停车场类别,但在全市范围内并没有形成明确的、规范的法律法规。

困惑之二:校内设置的交通标牌缺乏基本的约束力和法律效力。近期,各高校校园内所设置的各种交通标牌大多是由各校自行完成的,然而交管部门不承认这些校内自设的交通标牌,而使这些交通标牌失去了其设置的执法意义。

困惑之三:高校是城市交通“电子眼”的盲区。为强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管理手段,政府交管部门在城市各主要道路上除了完善交通信号设施外,还大量采用“电子眼”管理城市交通秩序,既能迅速准确地发现交通违章和肇事行为,又能节约警力,提高效率。同时,“电子眼”的广泛使用,不仅对交通违章肇事者是一种震慑和警戒,而且对广大机动车驾驶员也是一种约束和提醒。虽然新的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后,已经将校园道路列为社会道路的一部分,可现实的情况却是,目前高校校园的交通安全管理,除认定事故责任外,交警不予承管;虽然“电子眼”已布及城市各道路,然而在高校校园却是一片盲区,致使校内机动车违章行驶和违规乱停乱放现象普遍严重。

困惑之四:高校交通秩序管理的任务一般由高校保卫部门承担,缺乏制止违章违规的执法权和处罚权。高校管理校园交通秩序的手段主要依靠说服教育,对于不遵守规定者,学校职能部门除了批评、教育、疏导之外,则别无他法,这种状况对高校交通秩序整治工作是很不利的。

三、基本目标及理念

校园交通管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必须面对现实,不断研究,有所作为。运用规划、建设、教育和管理的系统方法,加速实现“行者安全、行路畅通、行停有序”的基本目标。

为此,应确立以下基本理念:

理念之一:以人为本,优先保证校园内集中、大规模教学活动的交通需求。根据校园规模、布局,尽力选择合理、有效的交通组织与系统,实现各种交通类型的相互协调与和谐

理念之二:安全至上,确保步行、自行车的安全为先。根据校园空间容量的限制,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有条件地发展校园公共交通等交通方式,避免机动车的过度使用。

理念之三:服务第一,措施得力科学统筹,加大对校园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投入。

理念之四:协调发展,将校园交通置于城市环境中,与城市道路、公交等紧密联系,促进校园与城市交通的衔接与流动。

当然,在校园交通管理手段上,还需借鉴国外大学多年的实践经验,推进“智能化管理”;在管理标准上,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时段、不同路段实行分类管理;在管理方法上,通过逐渐引入收费等市场机制的多种机制严格控制校园内停车位的方式,实行校内车辆的总量控制。(www.xing528.com)

纵观国外高校的情况,虽然采用开放式管理,但由于高校校园可被视为私家领地,各高校本身可以自定收费标准与措施、自定处罚标准与方式,这在国内高校校园的交通管理中是无法企及的。同时,我国务高校校园交通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也因校园特点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基本目标和基本理念方面理当一致。

四、基本应对与实践

交通机动化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不应该阻止机动化交通发展,而更应想方设法确保校园交通安全。只有遵循高校校园交通发展的规律,努力探寻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有效应对措施,才能促进平安校园的建设。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基本应对措施,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基本实践。

应对之一:在校园交通规划中尽力实施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步行的分道。

机动车、非机动车、步行是校园交通系统的三大交通类型,混合的交通组织方式易产生相互冲突与干扰,阻碍交通舒畅通行。因此,在校园交通的组织中实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步行的分道是保障校园交通安全、通畅与和谐的首要方式。

在规模较大的大学校园,应尽可能利用环形路网将机动车的流线布置于各功能区外围,实现同其他交通类型的空间分离;同时,配合建筑物或场地空间设置多个方向的机动车尽端道路以便联系功能区内部的主要建筑。另外,应尽可能地将一些对外机构、后勤服务用地等设置在外环车行线以外,进入步行区域之前设置停车位,使内环形成机动车禁行禁停区域。

在对传统大学的校园改造中,应尽可能采用局部的垂直空间分流,将人流车流线不得不交汇且流量集中的地方,采用将人行路面抬高或将机动车路面降低的方式对人车进行分流;同时,针对校园内部交通的阵发型规律,在学生群体上下课集中出行的高峰时间路段,实行按时间段的限行、绕行管理。

应对之二:从交通需求管理着手,控制需求总量,缓和供需矛盾。

交通基础设施的增长速度永远跟不上车辆增长的需要,这是交通研究学者的共识,校园内同样如此。因此,在面临日益严重的校园交通问题时,需要从交通需求管理着手,控制需求总量,缓和供需矛盾。

(1)流量控制管理。对纯属穿行校园的车辆,采取包括计时收费、计次收费等市场化机制的一切合法措施进行控制。另外,可以创造条件,在校园进出口附近设置停车场地,方便有进校需求的机动车驾驶人员停车进校。

(2)停车控制管理。根据校园内部的停车位数量对校园内机动车进行总量控制,一是提高校园内的停车费用;二是利用市场化机制实施停车管理,规范停车行为,杜绝违章停车行为。

应对之三:分区管理,并尽力在道路通行管理中实行道路分级管理。

道路设施是校园交通的载体,也是校园的空间结构骨架。合理规划校园主干道路,合理选择合适的道路断面形式,可以大大提高校园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因此,在校园交通道路的规划建设中,按车辆使用类型,可将校园道路系统划分为4级:

(1)外围道路。这一级道路主要用于连接校园主要对外出入口、机动车停车设施,以及校园公交车的通行线路等,可设定为校园主干道。

(2)机动车限行道路。这一级道路是外围主干道与各功能分区之间联系的纽带,方便师生通行和安全疏散,以非机动车和行人优先。因此,在这一级道路可根据需要对机动车的通行时间加以必要的规定,以及对后勤运输车辆的通行时间进行限制。

(3)机动车禁行道路。这一级道路为非机动车和行人专用通道。

(4)行人专用道路。这一级道路为完全步行区域,对这一级道路中的自行车与步行混行的区域可设置自行车停车位,或设置可阻止自行车车流的设施(如低矮的、便于行人跨越的灌木丛、草圃等)以隔离自行车车流和步行者。

近年来,清华大学在校园道路通行管理中,依据校园内的空间分布,在校园内划分校园外围区、中心区和核心区等不同区域,对于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禁行、限行及绕行管理措施。例如,对中心区域(如工字厅、大礼堂等)实行机动车禁行;对学生相对集中的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实行机动车禁行及分时段限行。这一措施的施行,有效地改善了校园交通环境。与此同时,还将交通稳静化和交通需求管理的理论应用于校园中,引导师生员工选择步行、自行车、校园公共交通车等通勤方式,最大限度减少机动车对校园的干扰。通过引入相应的市场化机制,在校园内设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点”,倡导师生员工选择公共绿色交通的通行方式。

应对之四: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规划设置校园交通安全警示和交通标志、标线。

大学校园可积极引入城市道路的管理手段,建立清晰的交通标志系统,引导交通流在校园的组织与通行;同时划定道路的交通空间,便于明确多种交通类型各行其道。

(1)交通标志系统。在校园道路两侧设置醒目的交通提示标志,指引所有交通流在校园内的通行,方便交通流的定位、指引与到达。一般标志的设置包含以下内容:地图定位指示(所处位置)、目的地指示(通往何处)、停车指引(就近的停车位方向)、交通控制指示(减速或超越)和提醒指示(如前方交叉路口或急弯)。

(2)道路空间划定。通过施划道路标线,明确校园交通空间的属性,使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一般道路标线包含以下内容:通道划分(人行道、自行车道、机动车道的区别)、方向指引(左右转弯车道的标线)、流线指引(单行道、特殊通道)、斑马线(步行者的过街区域)等。

(3)信号灯警示。在校园车流量较大的道路交叉口、道路与步行过街穿插的路段设置信号灯,通过信号周期警示,实现安全通行的目的。

应对之五: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树立交通安全理念及法制观念。

人是交通安全管理的主体,“人、车、路”是交通的三大要素,各项交通法规实质上首先是对人的安全服务,同时也是对人的行为约束。只有参与交通行为的人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遵行交通规则,才能有效地消除交通安全隐患。因此,应坚持教育和宣传相结合的方法,加大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力度。通过对新生安全教育讲课、交通事故图片展览、交通宣传横幅的悬挂、交通安全典型事故案例通告、组织校内机动车驾驶员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结合年度总结和评优活动建立交通安全台账,提高师生员工的交通安全知识,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应对之六:加强校园交通的管理与服务。

学校交通管理部门应改善交通管理方法,从以往的静态管理逐渐向动态管理转变,增加校园交通巡查力度,及时发现、督导、指正违章行为;对主要交通要道、路口,在上下班(课)高峰期,应定人定岗进行交通疏导,并加强岗位责任制,责任到人,确保校园交通安全。

应对之七:加强与地方执法部门的联动。

加强与地方执法部门(交警、城管)的联系与合作,一是有利于对学校保卫部门的业务指导,同时协助保卫部门加强对校园交通安全的宣传和管理力度,帮助处理校园交通事故和机动车严重违章的行为;二是帮助学校加强校门口及周边交通秩序的整顿,确保师生员工出入安全;三是能够更加有效地纠正并处理校内交通违法违规和非法营运行为。

应对之八:倡导文明行车,规范交通行为。

和谐、平安、文明校园符合师生员工的共同需要,建设和谐、平安、文明校园是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义务。为进一步改善校园交通环境,保障校园交通安全和秩序,规范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行为,努力实现文明交通的目标,2008年,清华大学在全体教职员工中试行“机动车文明车证”办法,并聘请文明督导员进行义务工作,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广泛宣传倡导限速行车,避让非机动车及行人,文明停车,不占道停车。通过这一实践,对改善校园交通环境取得了一定效果。

总之,高校的交通管理工作关系到师生员工的安宁,关系到高校的安全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作用,在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才能使高校的交通管理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为高校的平安校园建设和学校事业发展尽职尽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