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刘琳摘要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在资金、管理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而且,高校因志愿服务组织活动多,但不注重备案登记,许多参与者的认定存在困难。

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刘 琳(1)

摘 要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在资金、管理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通过对当前高校志愿服务现状的分析,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和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以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新发展。

关键词 志愿服务 问题 体系 发展

一、引言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写入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向全社会推出“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次年,团中央号召并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从此,青年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向着多元化、全民参与的方向逐步发展、壮大。

近二十年来,如大中专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灾区援建、奥运志愿服务等有影响、有成效、颇受好评的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崭新的精神风貌,也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参与学生人数众多,人员流动性强,许多人并不真正理解志愿服务精神和其价值理念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己之力回报社会、服务他人的志愿活动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人数也逐年递增。目前大多数在校生都曾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但真正能够持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所占比重却很低。

参与此类活动的学生多以一二年级为主,这主要是因为低年级学生更希望通过这类活动增加自身的社会阅历,体验生活,了解社会,而高年级学生则更加倾向于专业实习,以为毕业求职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志愿服务组织的人员构成就变得极不稳定,即便是核心骨干成员,一般能坚持三年,到大四时也很少有精力继续参与。也正是因为人员流动过快,使得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难度较大,服务质量很难一直保持一个较高水平。此外,许多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精神理解不足,有些同学参与志愿服务仅仅是为了使自己在校期间的经历显得充实而丰富,或者是为了获得综合评估加分,功利性过强,其工作效果必然不佳。

(二)志愿服务思路固化,定位不够清晰,参与者感觉在服务过程中自身的社会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我国志愿服务规范化发展起步较晚,许多理念仍停留在七八十年代学雷锋义务劳动的阶段上,目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大多仍以社会基本层次服务为主,服务对象具有很大局限性。一般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对象都是存在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活动形式往往是为残障人士提供帮助、为贫困家庭献爱心、助老帮困等。这些活动虽然具有很好的社会意义,但这并非志愿服务的全部要义。相对固化的内容和主题,使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效果呈现递减效应,学生服务能力的潜力被埋没,热情也大大降低。

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将服务视野拓展到整个社会,考虑社会成员的实际需求,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才能和知识水平,使志愿服务摆脱“打扫卫生”“疏导交通”的限制,把服务放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使广大志愿者发挥自身优势,更高效地回报社会。同时,学校对于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应当给予更多引导,加强志愿服务精神的宣传和服务技能的培训,这样才能让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定位更加清晰,而不仅仅是盲目地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逐渐丧失目标和热情。

(三)志愿服务缺乏有效保障,激励机制不足,一些现实困难挫伤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我国志愿服务在经历近二十年发展后,在对志愿者的保障方面仍有很多问题,志愿服务立法工作也相对滞后,迄今尚无一个全国性的法规。(2)志愿者在参与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发生意外事故,其权益保障问题就很难厘清头绪。立法的缺失不仅导致志愿者的权益保障不了,也使服务对象陷于受到危害但难寻合理诉求的危机。

国家整体对志愿服务的认可更多是出于道德的评判,很少从志愿服务本身的社会价值去考量,所以对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重要性的认识非常不足。在我国,志愿服务组织作为民间团体,自身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在高校虽然志愿服务得到了一些关注,但是,离开重大活动的依托,志愿服务组织的常规活动往往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就更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最起码要给予志愿者足够的基本保障。尽管志愿服务提倡奉献、付出,但毕竟有许多我们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大学生还是依靠家庭支持保障日常生活的非生产者,如果对于他们缺乏必要物质补偿(如交通、餐饮保险等费用)和精神肯定、鼓励,那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长期保持参与的热情。

三、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在社会发展及青年寻求自我成长不断加强的形势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符合社会长远发展需要,有利于青年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同时也给高校青年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笔者认为,我们应当从思想认识上更加重视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并借此平台更好地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经历这些年的发展后,尽管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着许多困难,要改善现状,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一)大学生志愿活动管理的制度化建设

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普遍存在管理不够清晰、定位不够明确的问题,在日常管理上,也往往因为缺乏相关制度,而导致随意性较大,统筹困难。尽管目前尚无国家级的立法规范,但作为高校,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完善制度建设,确立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和志愿服务活动审核机制,构建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通过志愿者注册认证和服务项目申报制度等确立,可以增强对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活动管理的规范化。

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是目前国内外NGO组织在志愿者管理工作中,普遍采用的方式,高校志愿服务因其自身性质,决定了参与主体多、活动领域广、组织灵活性大等特点,准入及管理都比较宽松,这使得志愿服务评价体系难以客观。而且,高校因志愿服务组织活动多,但不注重备案登记,许多参与者的认定存在困难。在志愿服务项目管理上,往往缺乏明确制度,一方面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可能得不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志愿服务的质量也难于确保。加强对志愿服务项目的申报管理,要求参与组织有详细的计划、可行性分析及完善的安全预案,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通过志愿者注册认证体系,并辅以志愿服务活动申报制度,这不但可以通过对志愿者及其服务情况等基本信息的掌握,建立动态数据库资源,还有利于管理部门对青年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的引导和激励,增强管理部门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服务质量对志愿者进行考核和评优,建立健全服务评价体系,为志愿者权利提供保障,激励志愿服务行为的推广,还有助于管理机构从宏观上掌握全校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态,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志愿服务资源的分配。

(二)志愿者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www.xing528.com)

青年志愿者是志愿服务工作长期发展的基础,随着志愿服务理念的不断推广,高校志愿工作迫切需要一批具有较高认识水平、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志愿者骨干。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关注的只是志愿者使用中的管理问题,但往往忽视了对志愿者服务的培训,这也就影响了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要逐步实现志愿服务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不管是思想引领还是技能培训,都是志愿者培训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广大青年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其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党团组织应当注重其中的思想引导,加强对大学生奉献精神的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培训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技能的教授上,更要倡导志愿服务理念的树立,以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去感染他们,鼓励大学生树立为社会长远发展做贡献的意愿。

志愿服务工作需要积极参与的热情,但要做好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顺利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沟通能力。志愿服务大多时候从事的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表达能力、沟通技巧、礼仪规范、团队协作能力等都是培训的重要内容。此外,还需要青年志愿者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理性地独立面对并处理问题。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志愿服务也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在许多领域对于志愿者专业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培训中,不但提供基础性训练,还要根据工作实际需求加入专业性培训。我们的培训不仅是要使学生成为合格志愿者,更要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优秀志愿者。

(三)志愿服务领域的多样化和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虽然目前社会对志愿服务需求逐步增加,高校也在努力拓宽志愿服务的范围,但是由于志愿服务社会化平台构建不完善,志愿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匹配不到位,往往使高校日益增多的青年志愿者找不到合适的志愿服务岗位。因此,高校应当加大开发力度,努力寻求志愿服务的新领域,为大学生们提供足够的志愿服务岗位,使他们找到可以服务社会、展示自我的机会,还要寻觅更多供需匹配性高的职位,使学生在奉献热情的同时得到真正有益自身素质提升的机会。

大学生志愿者可以依托多种平台参与志愿服务,共青团组织、公益类学生社团以及国内外的NGO组织等都是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渠道。随着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志愿服务的领域也朝着多样化发展,既有支教支农、扶贫帮困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传统领域,又有环境保护、公益宣传及服务等近年新兴领域,还有语言服务、法律援助、医疗服务等专业性领域。总之,只要是符合志愿精神和社会公益需求的都可以成为志愿者参与服务的领域。

高校志愿服务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志愿者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高校志愿服务在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的同时,应当引导志愿者凭借自身的才能、经验和专业知识,打造富有特色和时效性的服务项目。品牌是活动发展的生命线,要使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有影响力,得到社会的更多认可,而不仅仅停留在泛泛的服务社会的概念上,就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理性评价自身优势,精心设计组织,树立具有品牌特色的服务项目,这也是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内在需求。

(四)志愿服务保障的体系化和激励机制的长效化建设

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但不能把志愿者作为廉价劳动力来使用,志愿者的爱心奉献需要获得社会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高校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方应当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社会资源,为志愿服务提供保障,以维护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会产生交通、饮食、通讯等方面的开销,而且作为服务项目的管理运作以及为志愿者提供安全保障等方面也要产生管理费用。但不论是志愿者还是志愿者管理组织机构,长期来看这些费用的负担都是很大的,必须通过学校拨款、社会赞助、服务创收、个人支出等多种筹资方式相结合,争取更多社会支持,实现筹资方式的多元化。(3)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更好的方式是通过社会筹资建立专项基金,才能为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期发展提供持续支持。

此外,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拓展,其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相信志愿服务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也会得到逐步加强。高校志愿服务这个特殊领域,志愿服务不仅有社会的需求,更包含着青年自身成长成才的需求,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渠道,也是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和改进组织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建立起长效机制,鼓励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平台的锻炼,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管理机构通过志愿者的注册、活动登记、定期考评、选拔骨干、定期培训、阶段评优等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也是增强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实现志愿服务持续性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主编.《中国志愿服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田军主编.《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3]融燕,詹瞻.对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思考.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7.

[4]刘珊.高校志愿服务的动机、类型及问题.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06.

[5]李媛媛.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商业经济,2010(2).

[6]张纪花.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探索.辅导员工作研究,2009-03.

[7]蒋广学,朱凯.关于高校志愿者工作定位及现阶段工作体系建设初探.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6-02.

[8]范锋.浅谈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范围的有效途径.学园:教育科研,2010(17).

【注释】

(1)刘琳,女,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团委副书记。

(2)李媛媛.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商业经济,2010(2):31.

(3)蒋广学,朱凯.关于高校志愿者工作定位及现阶段工作体系建设初探.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6-02: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