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社会及个人之间道德关系的普遍规律的反映。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也是教师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品质、职业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第二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规范是统一指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在社会生活中,规范(政治规范、法律规范、经济规范等)就是用来调节人与人的各种关系,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道德规范是社会规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定道德原则的具体化和展开,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的道德思想和行为的基本要求。反映的是人们之间普遍的道德关系。道德规范是调整人们之间包括道德关系在内的各种关系,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评价人们行为是非善恶的尺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社会及个人之间道德关系的普遍规律的反映。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也是教师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品质、职业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行为离开了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就成了空洞的理论说教,难以落到实处。

一、坚定立场,把握方向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高等教育的环境、对象、内容、任务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高等教育的大方向都不能变,高等教育必须时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时刻处于马列主义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指导之下。那么,作为大学生成长领路人的高校教师必须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且要把握教育教学的大方向,帮助学生建立对党的理解和信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

教师的政治素质应该包括政治信念(政治观念、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等)、政治品格(政治责任感、道德品质、纪律性等)和政治能力(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分析解决政治问题的能力等)三个部分。政治素质是每一个教师素质的核心,是个人信仰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也是调节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保证其正确发展方向的中心环节。我们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对教师政治素质的培养教育。

2005年初,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2005]1号),提出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高校教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应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应注意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自身的政治敏锐性、政治分辨力。此外,高校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政治方向、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教育和引导学生,帮助大学生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增强政治敏锐性,正确把握政治方向

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坚定的政治方向,是引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旗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育学生,坚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它是整个师德体系的灵魂,是师德建设的方向,是教师的最高行为准则。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要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学校改革发展的工作实际以及广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国家、学校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个人的理想、奋斗融入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中,融入到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理想和奋斗之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学习中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教师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广大教师了解和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党和政府采取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

根据教育部党组的部署,当前,高等学校要结合学习贯彻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坚持学术研究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不准有违背国家法律、方针、政策的言行;绝不允许在教学上让非主流思想占领课堂,不能以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个别现象来弱化甚至是否定我们的主流。对社会存在的腐败现象、不正之风要从正面去加以引导。

二、献身教育,甘于奉献

献身教育、甘于奉献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原则为指导,充分吸收古今中外教师职业道德的精华,随着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新型职业道德规范。一个人的价值在社会中能否得到承认、实现和满足,重要的是看自己对社会尽职的程度和贡献大小。由于各种原因,无论在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教师职业都难以得到丰厚的薪金、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因为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的职业,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教师职业平凡艰苦,选择教师职业就意味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启迪智慧、甘当人梯,两袖清风、无私奉献。就高校教师而言,教师为认识自己的劳动对象并能掌握和改变他们,所需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是无法估量的,他们的工作量往往超过社会规定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有时还要超越他们自身的负荷,倾注全部精力和心血,而所得的劳动报酬却往往和他们的劳动支出不相适宜。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特点表明,教书育人不是单凭经济手段、行政命令及立法措施所能奏效的,没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水平是很难做到的。因此,高校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革命理想和献身精神,充分认识自身工作在社会主义经验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自觉抵制西方国家消费主义、娱乐人生观的影响,才能树立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以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第一,献身教育,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应当遵循的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既是伟大、崇高的事业,又是平凡、琐碎的事业;既是为祖国和人民谋幸福的事业,又是需要付出艰苦劳动的事业。在这里,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荣誉,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具有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具有将自己的知识、才华、青春乃至生命奉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人们把教师比喻成“园丁”、“蜡烛”、“人梯”、“铺路石”,歌颂的就是教师的这种献身精神。那么,人民教师献身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教书”是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育人”则是教师劳动的根本目的。无论是传播思想道德还是科学文化,教师都不应忘记自己的基本职责是育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有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教师只有立志献身教育、教书育人,才能全面履行各项道德规范,真正做到学而不厌、勇于创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团结协作、举止文明、为人师表。

第二,献身教育,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行为的主要标准。一个人民教师,只有当他把献身教育、教书育人当做主要的行为准则时,才能对教师工作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才能从内心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能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缺乏这种道德责任感的教师,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不愿意为人民教育事业尽心尽力的人,尽管在某些具体的问题上也可能显露出可贵的品德,但全面来看,仍不能说他是一个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人。正因为这样,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献身教育、教书育人已经成为一切优秀教师道德面貌的共同特征。

第三,献身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道德品质修养的集中表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以讲求道德修养而著称的民族,更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师德传统的民族。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人民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武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为人民教师指明了进行道德修养的正确方向和目标。而这一切,仍然要通过自觉履行献身教育、教书育人这一基本要求才能集中地体现出来,因而,赋予了新的阶级内涵和时代内涵的“献身教育,教书育人”就成为人民教师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集中表现。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要在全国人民中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学校是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阵地。教师责任重大,其职业道德的现状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接班人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在全体教师中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的水平,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紧紧抓住“献身教育,教书育人”这个关键,把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培养更多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作为教师要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献身精神”是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精神境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被看成是教师的最高美德。干一行,爱一行,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圆满完成学校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中,教师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时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查找不足,及时纠正,对别人的缺点,则尽量宽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意教师形象,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和谐的氛围,才能不愧为人民教师的称号。

传奇人物

姜伯驹:一辈子献身数学教育

姜伯驹,数学家拓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教授长期从事拓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在不动点理论中Nielsen数的计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所创的方法在国外称为“姜子群”、“姜空间”。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不动点理论(fixed point theory)和低维拓扑。1964年姜伯驹通过研究基本群的一个子群,有效地计算了一类较为广泛的空间的Nielsen数。这一工作迅速引起国际拓扑学界的关注,并激活了Nielsen不动点理论。从此人们把这一子群称为姜子群,把姜子群与基本群重合的空间称为姜空间。2010年9月被评为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姜伯驹教授始终强调他的职业是“教师”,育人是他的第一职责,“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他经常说:“我也喜欢做数学教师。”在投身数学研究的同时,他又用坚守教学一线50载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自国外出访归来后,姜伯驹深切体会到中国数学要想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希望在下一代。

在姜教授看来,教书育人比自己出成果更重要。他说:“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比自己取得一两项成果更有价值,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花大力气培养好青年一代。”基于这样的理念,多年来,姜伯驹坚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课,并多次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开设新的课程,力图把世界最新学术成就和思想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尽快赶上国际数学研究的新水平。姜伯驹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社会风气都比较重经验轻理论,他鼓励学生在学习、领会、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产生原创性想法。他对数学教育的理解是: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的联系,并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及创新思维。

除此以外,在北大,姜伯驹是学生口中“最好的老师”,快到70岁时,他还亲自上讲台,不看讲稿,侃侃而谈,并亲自查阅学生的作业。学生们这样总结姜老师的教学:精益求精、高屋建瓴、表述清晰、融会贯通、因材施教

至今,姜伯驹已培养了众多优秀数学人才,造就了国内拓扑学领域生气勃勃、后继有人的局面。他自己也在多年的努力中收获诸多荣誉:国家自然科学奖、陈省身数学奖、华罗庚数学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他还关心中小学数学教育。2005年,年逾花甲的他针对2001年制定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牵头起草两会提案,联合90多位专家,谏言中国数学基础教育

如今,73岁的姜先生仍然声音洪亮,步伐稳健,经常出现在北大研讨班的课堂上、办公室里、未名湖畔。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25日第4版(有删改)

三、严谨治学,科学育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发展主要靠科技与教育,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观念如何,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教学,老师的学识等等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的素质。作为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做一位教师,仅仅只有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与较高的理论水平。在工作中,新教师应该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请教,取长补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创新教育方法,尽可能地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进行教学。知识是永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该做到活到老学到老。高校教师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主要力量,更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教师应该注意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

首先,高校教师要做到严谨治学、努力钻研专业知识,这也是教师科学育人的基础,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也是新世纪合格教师的基本标准和行为规范。高校学术领域一直被外界视为“圣洁之地”,戴着让人敬慕的“学术圣殿”光环。在新旧世纪和制度变革交替之际,我国学术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同时学术弊端不断滋生、教育问题一再凸现,剽窃、造假、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等一串串刺目的字眼充斥着教育界、学术界。学术腐败已经侵入学界肌理,庄严的学术殿堂面临着诚信的拷问。随着学术的商品化与教育的产业化,很多高校教师,包括一些知名的学者在学术研究方面表现出急功近利,不安心研究,浮躁等心态,学术抄袭现象频频发生,学术道德严重缺失。四川大学某海归教授学术造假案、天津外国语学院某教授剽窃案、武汉大学某知名教授剽窃案的披露,学术腐败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面对学术腐败,一些媒体呼吁学界自律,有的强调整顿学风,有的感叹我国学术规则缺失,强调“从严制定学术规则,铁腕治腐”。学术腐败的直接原因是学术道德问题。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频频发生的学术失范现象,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造成了不良影响,既阻碍了学术进步,又严重损害了教育工作者和高校的形象。

高校教师坚持职业道德原则规范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端正的学术态度,坚持用科学精神武装头脑,要严谨治学,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潜心研究学术问题,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具体地说,就是要致力于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教师不潜心科研,就无法做到知识的更新。搞科研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在选题上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有创新性、实用性、前瞻性。要做到求知创新、严谨治学,这既是高校教师道德不同于其他职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别于普通教师的特点,是每一个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学术美德。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要想教好书,毫无疑问自身的思想觉悟、创新意识、治学精神、知识素养和专业水平必须远远高于学生。教师要完成好教学任务,必须遵守求知创新、治学严谨的行为规范。不仅自己进行科学研究,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要完成好科研任务,更离不开求知创新、治学严谨。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探索性工作,它不仅需要不懈地勤奋学习,长期地知识积累,始终不移地探索创新,而且还要耐得住寂寞,经受得起名利诱惑,付出艰辛的智力劳作。因此,高校教师理应把求知创新、治学严谨作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品质。

高校教师不仅要在学术研究方面坚持这种求真务实,严谨治学,而且必须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根基,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精髓。新世纪教师应当具有最基本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科学精神,争取做到科学育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体现求真务实精神的主要标志,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探索和严格遵循教育教学的各种规律,特别是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寻求适合于不同类型学生的有效教育方法和时机。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教师才能教得得心应手,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愉快。

求知创新,治学严谨,一方面要求高校教师勤奋学习,孜孜不倦吸收新知识,紧紧跟踪所从事专业的前沿,掌握最新学术动态,不断探索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积极推动学术进步。另一方面,有鉴于目前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高校教师要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反对沽名钓誉、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的不良风气,杜绝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请他人代写文章,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盲目追求数量,粗制滥造论著,甚至篡改、伪造研究数据等等一切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在学术研究工作中高校教师要有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坚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坚忍不拔、实事求是、严谨自律、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自觉维护、遵守知识产权法,依照法律和学术规范,合理引用和应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虚报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维护科学尊严,努力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案例反思

使学生远离教师的是教师自己

当前在高校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教师都知道学生正在渐渐远离课堂,却没有人致力于改变这种情况,教师除了一味责备学生越来越功利之外,只能用点名保证课堂虚假繁荣。可事实上,使学生远离课堂、远离教师的恰恰是教师自己。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没有变,只是现在的学生不像以前那么懵懂了,他会看破你这个老师,知道你是什么水平。如果老师没有给学生一种崇高的感觉,学生对老师就没有敬畏感。在学生身上找不到价值,老师会更加敷衍塞责,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董云川教授指出,有些教师上课,就是念PPT,“发黄的讲义”沿用几十年不换,当然不能吸引学生了。信息社会获得知识的渠道多了,老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把那么多的信息整合起来,通过有效的方式,打个包传给学生。可遗憾的是,许多老师上课就是放放PPT,读读课本,“举一些地球人都知道的案例,还自鸣得意”。

大学课堂从形式到内容都要力求变化。大学教师的假设应当是:我能看懂的书,学生也能看懂。教师绝对不能成为MP3,不能成为传声筒,不能成为朗诵者。一个好的大学老师一定要能讲出课本以外的东西,他应该是问题的导引者。学生精力过剩,但他不知道“兔子”在哪里。老师知道。这来源于教师对学术和课程本身的研究。可现在,由于扩招带来的师资紧缺,原来正常教学秩序下的教师专业化过程被打乱了。一些博士、硕士刚刚拿到学位就仓促走上讲台。

董云川说:“以前一个人要登上大学讲台,要通过一套严格的申报体系。他得先当几年助教,再经过层层试讲。”但现在,这个原本必不可少的步骤由于耗时甚巨,被省略了。同时被省略的还有对教学艺术的体会和沉淀。一个好的课堂还需要教师成为好的传播者,这是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要让学生觉得每一节课都不同,没去上课实在太可惜。就像是不和苏格拉底聊天,只看书,如同隔靴搔痒。

“可是,有几个老师能做到呢?”董云川叹息,当教师把上课当成“挣工分”时,谁还会去研究学生的需求?谁会费心琢磨自己上课时的语言、表情、体态?要想真正让课堂“火”起来,主要责任还是在老师身上。专家认为,教师应重塑神圣感和责任意识,应该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道德品质的修养以及加强教学实践方法的创新发展,重建课堂磁场,把远离课堂的学生“拉”回来。

资料来源:中国文明网(有删改)

四、热爱学生,以情育人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教学有效地进行的主要条件,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进行教学,师生间彼此真诚地接纳对方,从而达到心理相容,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就会热情高涨,主体作用就能发挥出来,更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精辟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而目前,大部分老师感觉到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亲密合作的和谐关系,使得教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其实,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和谐合作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而建立师生融洽关系的首要条件就是老师要热爱学生,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投入真实的情感,真正做到以情育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真挚的爱,做到“亲其师,听其言,效其行”,达到教育的目的。

热爱学生,以情育人是高校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然要与有关的人形成多种人际关系,在与诸多方面的关系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在师生关系当中,教师往往被认为是教育的主体,是主要方面,起着主导的和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主动地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热爱学生、以情育人是高校教师处理与大学生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也是高校教师道德的主要内容。热爱学生是高校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想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师的真实情感。高校教师应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教育学生。一名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努力做好教学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有用人才。爱学生是高校教师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和重要教育力量。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能使师生在心理上、感情上接近起来,产生情感共鸣,赢得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劝导,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教书育人之所以成为高校教师的职责和道德要求,是由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且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如果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抓学术业务不重视思想道德,势必贻误学生的健康成长,那就可能背离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方向,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显然这是有失于教师道德的。因此,真心实意地热爱学生,用真实情感来教育学生,是新时期高校教师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之一。而要坚持热爱学生,以情育人,就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用心去了解大学生,关心爱护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不断学习教育教学新理论,吸纳新的教育方法,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使学生真心实意地佩服老师。其次,教师想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需要有内在的人格魅力。教师应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使得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

(二)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信任学生就好比给学生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学生会因为教师的信任而变得信心倍增,精神饱满,积极主动,会加速促进师生间和谐关系的构建。教师要摒弃陈旧的等级观念,要有民主的作风,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表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探讨学习和学术问题,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间要民主平等地交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他们不再一味地听从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对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对老师的要求和接受程度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理解老师、信任老师,才能更愿意接近老师,和老师的关系也就会越来越融洽;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相信老师,才敢于向老师敞开心扉,把心里话告诉老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努力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对学生既要悉心爱护,又要全面严格要求(www.xing528.com)

一是严要有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学校和专业教育目标要求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二是严要有度。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但是严得要合情合理,不分青红皂白地苛求或者随意降低标准都是不恰当的。三是严要有恒。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要持之以恒,不能朝令夕改。要坚持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不接收学生的“礼品”、“红包”,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打“人情分”、“关系分”。四是严要有方。教师要采用受广大学生欢迎的、有效的好的教育方法,而不是粗暴强制,迫使学生就范,或者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法,把每个学生强制性地按照统一的标准培养成“同一规格的产品”。五是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把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公共课教学还是专业课教学,教师应积极探索,使用各种方法,寓道德教育于知识、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既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又受到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热爱学生是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的委托,按照社会的要求教育培养学生,使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学生是国家的下一代,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社会的代表与国家、社会的下一代的关系。教师热爱学生代表国家、社会对下一代的热爱,是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疼爱学生,去和学生倾心交谈,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这种爱不同于其他任何感情的爱,她是一种博大、无私、高尚的爱,是寄予着国家社会对下一代无限希望的爱,对国家民族未来充满信心自豪的爱。

新时代的教师职业道德应该是与传统的道德标准揉在一起而形成的,如平易近人、严中带慈、公平待人、勤奋好学的职业道德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职业道德要求。我国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都应该是一样的,但现在存在的区别在于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前的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但现在则要求教师对学生也应尊重,这是个进步。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在关爱和严格要求学生上要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四)要有教无类

在传统封建的农业时代,接受教育是少数统治阶级家庭和富家子弟的特权,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统治阶级接班人。

当人类发展进入到现代工业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劳动技能,接受教育成为全体国民的权利和义务,教育的宗旨相应转变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教育的根本宗旨,教师要恪守有教无类的要求,热爱学生要做到热爱全体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而不能因教师个人的好恶,因学生的出身、性别、面貌、优点、缺点等等,对学生有远近、亲疏之分。这就是教师“爱”的博大、无私和高尚之处。霍懋征、林崇德等全国模范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并忠实信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念,就是对热爱学生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本质的揭示。

五、团结协作,共同育人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强调合作意识、协作精神。知识和高新技术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支撑,高新技术研发及应用,需要联合攻关,多方面、多系统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在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下,跨越不同民族、国家、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差异,全球性经济市场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各国之间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合作交流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世界各国需要团结协作,共同面对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负担问题、贫困难民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反恐怖问题等等。培养具有团结协作精神世界性新型人才和世界公民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时代发展也赋予教师团结合作精神新的要求和内涵。学校教育培养人才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需要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配合与合作;在教育系统内需要各级学校教育的衔接与配合;在学校内不仅需要各学科教师之间的支持配合,而且还需要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各环节的配合与合作。团结协作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

广大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量,而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群体也是卧虎藏龙、英杰荟萃之地,各个教师在专业背景、价值观念、个性气质、人生阅历、教学方法以及年龄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所以高校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扬长避短,博采众长,达到优势互补,使每个高校教师都能更好地发挥其优点作用,而其不足之处在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中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弥补。鉴于此,高校教师应努力处理好与同事、领导、学校等等之间的关系,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共同做好高校教育工作,为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明的建设做出贡献。

(一)团结协作,是处理好同事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靠一人之力就能完成的,它是一种群体协作性很强的职业劳动,它需要各科教师之间相互协作,形成合力来完成。如一所学校或一个班级的所有任课老师的团结协作。高校教师一定要处理好校内人际关系,尤其是同事之间的关系,这既是教师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而团结协作是处理好同事之间道德关系的“黄金准则”,也是在学校内部起关键作用的育人因素。如果一所学校内部,教师之间关系融洽,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就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终身受益。反过来,勾心斗角的同事关系绝对不利于教育事业的顺利进行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要做到团结协作,就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坚持把教师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教师集体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集体一般指的是一所学校中所有教职员工所聚成的教育工作者集体。狭义的教师集体指的是一所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任课教师所组成的集体。高校教师在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时,首先应该将教师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教师集体的利益得到实现时,每个教师的利益才可以实现。高校教师应该坚持集体主义的职业道德原则,在不损害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关注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集体利益。任何形式团结协作,都必须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基础上进行。

2.教师间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团结合作

《圣经·马太福音》有一句话:“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句话被大多数西方人视为是工作中待人接物的“黄金准则”。每根火柴的柴质和干潮度都不一样,这就是火柴的个性。每个人的“燃点”都不尽相同,但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考察,需要被尊重却是人性的共同点,同事之间更是需要尊重和被尊重。高校教师应该正确地评价自己和把握自己,戒骄戒躁,坚持实事求是。辩证地对待自己,切忌盲目自大,目中无人,应该谦虚谨慎,尊重同事,这是团结协作的基础和出发点。高校教师应尊重同事的生活习惯、个人喜好、价值观念等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把一些主观的观念强加于人,也不能把自己的爱好、生活习惯等强加于人。此外,高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还应该相互支持,团结合作。支持同事的工作,与同事合作,教师之间要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共同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共同完成教育全面发展的培育一代新人的时代任务。

3.工作上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每位教师也各自有自己的优缺点,教师之间要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提高。老教师经验丰富,知识渊博,但是缺乏朝气。年轻教师思想先进、新潮,富有朝气和创造精神,但缺乏教学经验,即使是担任同一科教学工作的同龄教师,由于其生活阅历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等等,也会有教学方法、风格、手段的不同,因此,教师要想提高自身,同事之间相互学习是在所难免的。新教师要虚心学习老教师的经验,老教师也应放下倚老卖老的架子,不耻下问,吸收年轻教师的朝气,学习其勇于创新的精神。同龄教师更应该相互学习,博采众长。此外,教师之间还应相互帮助。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复杂工程,处于很多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因此教师之间除了相互学习之外,还应相互帮助,注意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因为威信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一个关键因素,要求每一位教师切忌在学生面前说三道四,讽刺、挖苦、诋毁其他教师。除此以外,教师之间还应相互帮助,共同完成科研、教学任务,共同搞好教育工作。

(二)尊重、服从领导,是处理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关系的黄金道德准则

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教师与领导的关系是教师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领导是学校的管理者、决策者,从管理和决策的角度出发,关注的是学校的整体利益,注重协调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而教师则更多的是从“小我”的角度出发,关注的是本班、本学科的进展程度,所以教师与领导的管理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化解这种矛盾,而不是消极地对抗,因为融洽的教师与领导的关系,是学校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对于广大高校教师来说,服从领导的安排是处理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关系的黄金道德准则。“恭敬不如从命”,这是中国一句古老的至理名言。在下属和领导的关系中,尊重领导、服从命令是第一位的,这是上下级开展工作,保持正常工作关系的前提,是融洽相处的一种默契,也是领导观察和评价自己下属的一个尺度。因此,下属尊重领导、服从命令,这是一条最重要的职场规则。高校教师应时刻以宽容的态度真心实意地服从领导的正确安排,支持领导的工作。

高校教师处理与领导的关系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尊重领导,维护领导权威。尊重领导是所有组织的要求。领导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负责管理、安排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必须正确地对待领导,服从学校领导在任职、任课等方面的正确安排,自觉地按照学校领导的安排部署工作,维护领导的权威。学校虽然没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但也有着最基本的上下级关系。不管你在学校遇到怎样的领导,除了他明显违背法律和政策之外,都应该服从,用尊重和服从来维护他的权威。在现实生活中,桀骜不驯的人不乏其人,甚至每个人都有过刁难、冲撞领导的时候,虽然到最后还是得服从权威,但这种服从却让领导的感受大相径庭!只要你能尊重领导,领导会对你有一个非常好的印象,你和领导之间也一定会建立和谐融洽的上下级关系。和谐融洽的上下级关系的确立对一个学校来说很重要,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其次,教师应该诚恳接受学校领导批评。人无完人,谁都有缺点,谁都有出错的时候,谁都不敢保证自己的行为永远正确,在自己的工作出现失误时教师应该虚心地接受学校领导的批评,在受到领导批评时教师应当表现出诚恳态度。最让领导恼火的就是他的话被当成了“耳旁风”。如果教师对领导的批评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这种效果也许比当面顶撞更糟,因为这会让领导觉得教师的眼里没有领导。这给正确处理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矛盾带来巨大的阻力,也会使得教师处于被动的境地,领导的管理、决策工作的开展也会困难重重,最终使得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效率低下,常常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再次,教师应该学会体谅领导,为领导分忧解难。由于现代大学无论从办学的规模,还是教育过程来说,都是出于许多复杂因素的交织当中,使得学校领导的管理决策工作也充满了复杂性,学校领导在实际的工作进程中经常遇到许多矛盾与困难,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学会体谅领导的难处,为领导分解忧愁,共同协作,搞好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以宽容的心态来看待领导的缺点与失误,要通过正当的渠道,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真心实意地指正学校领导工作的失误之处,帮助领导克服缺点,加强和改进工作,提高领导的管理决策水平,共同推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最后,教师要积极配合领导工作。教师要向学校领导反映学校决策实施后的情况,及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总之,教师应该做到:尊重领导,服从安排;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秉公办事,团结一致。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六、身正为范,为人师表

身正为范,为人师表,是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对教师职业道德最精辟的概括。老师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曾说过:“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师德的力量,就在于以自身有价值的成长去引领学生的成长,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用爱心点燃他们学习的希望,用激情点燃他们理想的火花,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照亮他们一生的道路。马卡连柯认为:“教师的个人榜样乃是使青年心灵开花结果的阳光。”高校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求知的导师。在大学校园里,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经常接触,以其政治立场、治学态度、道德品质、待人接物的态度、职业操守、心理素质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因为大学生依然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时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而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塑造者和设计者。学生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老师脾气、秉性、爱好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信得过哪位老师,他们就会刻意模仿哪位老师,包括老师举手投足的动作、爱好、文化品位和写字风格等。同样那些脾气暴躁、性格古怪、生活作风邋遢的老师也为学生不良行为的养成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高尚的道德品质使教师提高了威信,使施教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在我国,专门培养后备教师的高校都被冠以“师范”二字,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或“德高为师,行正为范”之意,说明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启功先生将这八字校训进一步解释为:“所学足为后辈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不但紧扣“师范”二字,而且包含了学与行,理论与实践,做学问与做人,做一般人和做老师等之间的辩证关系,仅八个字就生动地、带有诗意地道出师范院校办学的深刻理念。《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教师应该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身正为范,要求高校教师以身作则,做人光明磊落,尊重学生、尊重知识,具有崇高的学术精神,不收受贿赂,以才取人,而不是以财取人,任人唯贤,而不任人唯亲。在科研活动中尊重学术,严格要求自己,不剽窃他人科研成果;在待人接物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豁达宽容地对待别人的过失,与人为善;在教学过程中,想学生之所想,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着想,以学生的正当需要为出发点,主动帮助学生。

“为人师表”语出《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为人师表的近义词有“率马以骥”、“以身作则”,前者指用骏马带领马群,比喻以贤者为众人表率。教师的“师”字本身就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教师首先必须是能够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的人;第二层含义是指教师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教材,是学生竞相学习的榜样,这里的“师”就是为人师表的师。教师职业道德自古以来就包含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内容。高校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从我们的民族传统上讲,当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诚信、守礼,这也是人的品德的形成的最基本的要求。受教育者要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品德。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他的性格、品德包括价值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教师一定要起到表率的作用。

为人师表不仅是教师职业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是对教师的职业规范和师德要求,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关于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中,将“为人师表”列为首项义务;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修订)中,将“为人师表”列为六项规范之一,并将其具体规定为:“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对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而言,为人师表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内在的”是指为人师表应成为教师的职业信念,是教师职业的内核,一个人若不具备为人师表的内在修养,就不能称其为教师;“外在的”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特别是与学生有关的一言一行,都应符合为人师表的要求,都具有为人师表的意义。

教师的为人师表,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上。有理想的教师能培养有理想的学生,讲道德的教师能培育讲道德的学生,追求高品质文化的教师就会鼓励和引导学生追求高品质文化,有责任守纪律的教师才能使学生有责任守纪律。试问,一个衣着不得体,举止不文明的教师能教育出绅士淑女模样的学生吗?一个不知荣明耻、不严于律己的教师能使学生信服或能使学生知荣明耻、严于律己吗?一个不尊重他人、不尊重自己的教师能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吗?一个作风不正派、表里不一的教师能培养出作风正派、表里如一、诚实守信的人吗?一个只用分数的高低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教师能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或个性化发展吗?

教师的模范、师表作用,既是有形又是无形的。说有形,是指教师的模范、师表是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是具体的,是可描述、可形象化的;说无形,是指教师的模范、师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学生来说是不须言说的,是一种气场,是一种感受,是一种持久和温馨的影响,又如同空气,虽无色无味但可呼吸到。教师只要将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不断修炼自我,使自己的德行操守不断提升或完善,为人师表就容易。当然,教师为人师表以教师自身的优秀品质为基础、根本,是一以贯之的,是通过种种细节体现的。若有人想作秀,或者以为偶尔为之,或以为此时此地为之而彼时彼地又不为之,那么为人师表做起来就会很难。

案例思考

女研究生陈静(25岁),2006年9月由湖北省武汉市来港,并入读城大数学系哲学博士。案情透露,被告就读的数学系课程于12月16日举行期终考。12月6日,该系副教授戴晖辉于城大的邮箱发现一个信封,内有1万元现金,同日他再收到一封匿名电邮,对方(后证实是被告)声称是该课程的学生,亦是将现金放入邮箱的人。5日后,戴再收到被告寄给他两封电邮,催促他将试题及答案交予她。戴在数学系系主任陪同下向廉署报案。

其后,戴在廉署指示下,相约被告在12月13日中午12时到咖啡店见面,表示会让被告查看有关试题及答案。而被告更要求戴带备空白的答题簿让她抄下答案。被告赴会并确认自己是撰写匿名电邮的人。戴随即把预先准备的试题、答案、两本空白答题簿交给被告,正当被告在埋头抄写答案时,即被廉署人员拘捕,因贿赂教授被判入狱6个月。

被告律师求情时表示,被告因对香港的反贪污法例不熟悉才犯本案。但裁判官唐文则表示,不熟悉香港法例并不是犯罪的借口,他更指被告所犯的贪污罪严重,必须判处实时入狱。

多名城大教授表示,没听闻有学生用钱贿赂教师,城大亦没有这种风气,相信只是个别事件。学生会主席李骏锋说,对有同学“用钱买试卷”被捕感到可惜。

案例思考:因贿赂教授被判入狱6个月。在这一事件中,该教授不仅没有如某些内地教授般“欣然”接受对方的贿赂,相反,而是主动地向廉政公署举报此事。本是师生,但老师刚正不阿,自正其身,没有因为师生情分,而挑战法律,也没有收受贿赂,而是选择亲手将自己的学生送进了监狱,与这种不正之风作斗争。而在内地,老师举报学生以及学生因此进监狱的事情,还从未发生过。反倒是学生举报导师的事件时常发生。同时,由于校方的“护犊”和“面子问题”,其处罚措施对于当事人往往影响不大,也使得一些人在面对“潜规则”时会变得有恃无恐!

如果受贿老师不主动举报,收受贿赂,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资料来源:《香港明报》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崇高职责,也是教师对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

2.高校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热爱学生?

3.孙老师为某高校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因为住房问题与单位领导发生口角,后又在职称评定时,因未过三分之二多数票而被否决。孙老师非常气愤,认为是院领导有意整她,故到院办大吵大闹。因倍感委屈,上课时控制不住自己而声泪俱下,无法继续上课,中途回办公室休息。后又因心情不好,在家休息,只好请别的老师代课。之后,在教师的集体活动中,多次不顾场合,只要看见院领导就发脾气,宣泄心中的不快。

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怎么做?你认为孙老师应如何认识和处理与领导的关系?

【注释】

[1]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2]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