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是由职业道德原则与职业道德规范两部分组成的。教育的社会主义原则、教育的集体主义原则与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是直接制约和指导高校教师思想行为的具体化原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根据社会或阶级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高校教师职业的实际需要提出的,是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是由职业道德原则与职业道德规范两部分组成的。道德原则,所要表达的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以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是对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关系的本质概括,最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表现了道德的社会本质和人们行为的基本方向,是人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根本尺度。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作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和制约着高校教师包括教育活动在内的一切活动,是调整教育活动中高校教师的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指导原则。社会主义原则、集体主义原则与人道主义原则不仅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时刻遵循的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也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与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教育的社会主义原则、教育的集体主义原则与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是直接制约和指导高校教师思想行为的具体化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一定阶级和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节和评价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规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根据社会或阶级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高校教师职业的实际需要提出的,是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社会主义原则

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有的特征的社会。”[1]恩格斯也曾明确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2]因而,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社会制度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属于一定社会上层建筑的道德体系和道德原则也是由其生产关系的性质来决定的。我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是国家的主人,而且社会主义的中国始终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为奋斗的目标。所以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白,我们所进行的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首先要遵守的原则就是社会主义原则。也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果。但是,社会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而存在的,只是随着之后中国历史的演进,才逐步被纳入到道德教育原则的行列。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相适应,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在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道德基础上,由无产阶级自觉培养起来的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道德原则。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来分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育与教师的根本要求,并受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与社会活动规律的制约。所以,我国在进行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时,必须首先坚持其社会主义方向,体现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对教育与教师的基本要求,体现出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必须反映出高校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与教育活动本身必须顺应的客观规律,必须体现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原则。

(一)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虽然社会主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基础之上,是以原有师德为基础,在广泛吸纳时代精神与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但是它仍然必须时刻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这个指导思想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高校教师依然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掌握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这是道德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同时要以马列主义理论统领高校师德建设的全过程,因为马列主义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时刻有新的内容注入,高校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加强对马列主义的理论的学习,不断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地积极进取。只有自己足够先进,才能教出更先进的学生。

(二)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时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对每个中国人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她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屈辱时代,使我们进入了当家做主、扬眉吐气的新时代;她带领我们改革开放,结束了吃不饱、穿不暖的物资极度匮乏的贫困时代,使我们进入了吃得丰富、穿得漂亮的小康时代。历史一次次向我们证明,只有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健康有序地顺利进行。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也同样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能有序地顺利进行。新时期高校教师要做到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应该加强对党的相关理论的学习,加强对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党的相关文件、政策的学习,以期更加真实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加深对党的信任和理解,不能以偏概全,因为个别党员的不良行为而对共产党的领导失去信心。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更要以身作则,向学生宣传一些积极向上的思想,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和信任,督促学生自觉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以及时政,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树立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道德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就是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人生观,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谋利益,为人类的彻底解放而英勇献身,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最大乐趣。社会主义高校师德的社会主义原则要求高校教师首先必须树立这种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能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以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一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同时积极参加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高校教师还要自觉地加强思想意识修养,经常用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去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战胜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教育者。

二、集体主义原则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是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原则,要求一切言行以合乎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集体主义原则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江泽民在十四届六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在全社会坚持倡导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是我国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导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的,归根到底也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有明确指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我国的各级各类的道德教育都体现着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这与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资产阶级道德观是根本对立的。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这也是共产党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中国共产党人所树立的一系列英雄楷模的形象也都是对这种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公开褒扬:为了人民的彻底解放流血牺牲,抛弃自我的邱少云黄继光刘胡兰等等;为了人民的富裕幸福忘我劳动,不计个人得失,默默奉献的张思德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为了保护人民财产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大庆“铁人”王进喜等等。多少的共产党人,在平时一心为集体,一心为他人,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挺身而出,与敌人殊死搏斗,倒在了血泊中;或者临危不惧,冲锋在前,英勇献身在滚滚洪流、雪灾地震泥石流等突发性的各种自然灾害中。他们是社会主义的道德楷模,是集体主义的忠实践履者。

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主义思想在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中体现为集体主义原则。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来看,它旨在培养多层次的、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从高等教育的特点来看,它是开放式的、主体化的现代式教育。教育目的能否达成,学生能否成为社会期望中的人才,是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道德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组织者,肩负有重要的使命。高校教师是应对各种负面因素影响的主导力量。他们是高等教育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所以他们的一言一行势必会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身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尽其所能,奉献教育,努力处理好教育活动开展中遇到的各种关系,如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校、家长、社会等的关系,努力为高等教育营造一个团结向上,积极努力的氛围,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的教育因素。这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的能力、品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应当时刻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与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发扬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为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勇于弃“小我”存“大我”,坚持以发展教育事业和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己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赞美的就是教师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突出地体现了教师献身教育终不悔的伟大情怀。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是教师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的高尚职业道德情操的突出显现,更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真实写照。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教育工作是民族得以健康延续的重要保证。所以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应该时刻想到的是国家和社会,应该时刻牢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工作是事关国家延续的大事。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繁荣昌盛依靠的都是年轻的一代,而高校教师正是这年轻一代的培育者,肩负着整个民族对未来的期望。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也应该了解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特殊性,更应该明白在一定情况下,自己必须为了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发展舍弃个人利益,保全集体的利益、民族的利益。在高校教育工作中,高校教师的个人行为不仅仅只表现为为了国家利益而放弃、牺牲“小我”的利益,还表现为为了保全自己所在的部门、团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高校教师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于,高校教师一方面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一样,需要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承担更重的科研任务。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能妥善协调好教育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努力为教育事业作贡献。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里所说的牺牲个人利益,保全集体利益,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在集体利益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适度考虑个人利益。社会主义是不能撇开个人利益的,也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给这种个人利益以最充分的满足。在这种条件下所倡导的、坚持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才是科学有效的,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是尊重人权的精神,是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人道主义的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贯彻,是处理教育活动中各种特殊人际关系的要求。它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特殊地位。

拓展阅读

什么是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哲学范畴,它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人道主义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则是在1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最初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后来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

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着反对封建制度的积极作用。

人道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来的,在古罗马时期引申为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在15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主义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即要求通过学习和发扬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人道主义反对封建教会专制,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直到19世纪,人道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丧失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这种人道主义理论和思潮逐渐失去了其进步的历史作用。在现代,西方的思想家们虽然没有放弃人道主义的旗帜,但他们的人道主义理论,或多或少都具有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的色彩。

真正批判继承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从而吸取和发展其合理内容的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把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解放的目标,而且指出了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所需要的具体条件。在中国,对人道主义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理解。其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所要坚持和发扬的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革命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支配自然,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的天然权利和社会发展的动因,肯定了人拥有享受人间一切快乐的权利,从而使征服自然、寻求人生快乐、进行自由创造、争取个性解放以及建立公正社会制度等等进步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当时所起的进步作用,使它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专制的革命的思想武器。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今日世界大背景下,这种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走向下坡路,甚至是其反面,表面上人道主义干涉是从非政治立场出发,为终止一国国内大规模侵犯人权行为,未经该国许可而运用强制手段尤其是军事手段的一种干涉,实际上则是出于狭隘的政治或经济利益(如石油、不喜欢某个政权)进行干涉。比如伊拉克战争、空袭利比亚等,都是西方某些国家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所为。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有删改)

教育的人道主义强调教育对人的普遍关怀和尊重,强调教育要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提升人的自由,从而使人成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尤其是要使人真正地作为个人获得解放或主体地位。

(一)资本主义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区别

最初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更多地被运用于资产阶级,是某些资产阶级国家为维护本国狭隘的政治或经济利益干涉别国内政的幌子。但并不等于社会主义没有人道主义,只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资本主义人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1.资本主义人道主义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人道精神的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冲破了中世纪教会统治下以神学思想桎梏,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支配自然,认为追求享乐是人的本来权利和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根据这个意义层面上的人道主义,极力地主张人应当拥有享受人间一切快乐的权利,并且无情地批判了封建教会视肉欲和世俗生活为罪恶的禁欲主义,从而使征服自然、寻求人生快乐、进行自由创造、争取个性解放以及建立公正社会制度等等进步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当时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从而也使得它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专制的革命的思想武器。(www.xing528.com)

然而,随着人类历史车轮的前进轨迹,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越来越多地从抽象的人出发,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维护个人尊严,强调个人在社会和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想要诉诸人性,乞求剥削者和压迫者的怜悯和慈悲,反对阶级斗争和革命暴力,它充其量只能对社会不公平现象提出抗议,或者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寻找某种暂时的满足和安慰。所以,它在最积极的意义上,也只能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据。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些政治野心家干涉别国内政,攫取私人经济政治利益的幌子。比如空袭利比亚,西方某些国家就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

从本质上来看,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考察人时,完全脱离了社会关系,把人只看做自然人,并以此为出发点论证人的追求和向往。这就使它陷入抽象的人性论,具有超阶级、超时代的假相。然而,在这种抽象人性论中追求的自由和享乐权利及公正的社会制度等并不抽象,它们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鲜明地表明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虚伪性。

2.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区别于资本主义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相适应,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理论基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革命人道主义”的继续和发展。“革命人道主义”是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相联系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从根本上讲是真诚的、具体的、现实的。它是基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而产生的,所追求的也是个人和社会的基本利益的一致化,也就是在追求国家、集体利益时,同样重视个人利益价值的实现,注重个人的因素,追求每个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人道主义,从伦理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对绝大多数人的权利、利益、人格的尊重和关心,体现出绝大多数人对共同利益的关心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不是自发实现的。这就需要大力加强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包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伦理道德准则在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在对人类社会以往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人道精神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尊重知识和才能,人道主义者崇尚发挥个人才干,要求自由地全面地发展人的个性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人道主义者维护个人尊严,强调个人在社会和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想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解放全人类的理想等等;对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思想渊源。但社会人道主义能够真正做到尊重每个劳动者及其劳动和劳动成果,能够真正把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作为社会生产的目的,能够为劳动者发挥和发展才能逐步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之间,是真正的团结、互助、友爱的关系,排除了以往私有制社会那种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的关系。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以唯物地揭示社会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为基础,以推翻一切剥削制度为前提,以人民革命和人民民主专政为实现条件,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统一的集体主义,这就使它成为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现实的人道主义。

(二)高校教师坚持人道主义的职业道德原则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

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进入了以知识为核心要素的经济时代,这自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强调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其主旨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创造性高素质人才,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新时期,我国广泛开展的素质教育既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对新事物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又强调对学生高尚道德素质的培养,追求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够在复杂、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前,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挑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高等教育处处充斥着人的因素,人的价值的实现、个性特征的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的实现等等,都要求高校教师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遵循人道主义重要道德原则。作为教育工作主体的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对于人道主义原则高度关注,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坚持人道主义原则是适应现代教育全面育人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从世界交流的深度还是广度上来说,人们对自身全面发展的渴望都更加强烈,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注重个人道德行为的培养,因为摆在眼前活生生的事实让人们看到了,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也会成为害人的工具。各级各类的学校追求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而作为教育组织者的教师,要协助学校完成这一理念,首先应该做到自我的全面发展。俗话说得好,“要想教会学生一杯水的知识,教师就需要具有一桶水的知识”。高校教师坚持人道主义原则是适应现代教育全面育人的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个人全面的发展也是教师坚持人道主义原则的重要表现之一。终身学习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项新内容。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成长的地方;而学生的成长是靠教师的成长来促成的。教师只有把自己视为一名持续的学习者,不断反思自己的观念、态度、策略、行为等方面,并加以改正,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学习的目的不能仅局限于“教”,更不能为了获取报酬和奖励才加强自身的学习,而应通过学习,不断开拓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实现心灵的转换。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知识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高校教师要想做到不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成为一位坚定的终身学习者,通过连续不断地学习认识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才能与大学生一起共享知识海洋中的巨大财富,汲取发展的力量而活出生命的真谛,从而实现高校教师与学生双向全面发展的需要。

坚持人道主义原则是适应改革开放环境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所涉及的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某一区域或某一个特定层面。它既不单是“经济的”,也不单是“思想的”,更不单是“政治的”,而是一场伟大、全面、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性的变革。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的活动范围和获取各种信息的范围空前扩大,人们尤其是处于价值观、人生观成熟敏感期的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作为社会职业道德之一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也必将受这种变化的深刻影响。这种变化,既为每一个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也提出了应予防范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方面需要强化高校教师对有利条件的利用和选择,另一方面需要增强高校教师能够自觉地对不利条件排除和防范的能力。在机遇与挑战同在的情况下,高校教师要真正做到把握好自己,不被复杂所迷,不为诱因所动,就必须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并内化为一种良好行为来塑造大学生的灵魂,引导大学生养成高尚的行为习惯。因此,开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研究,是适应改革开放环境的一个基本前提。

高校教师坚持人道主义的道德原则,正是适应了改革开放新环境的需要。高校教师应该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统一,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自觉处理好自身家庭与学校工作的各种关系,在尊重学生的情况下,处理好师生关系、老师与家长的关系等等,既要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又要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获得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追求整体发展的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凸显其个人发展。

(三)人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容

1.体现尊重人权的精神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出“天赋人权”的观点,旨在追求自由、平等,将利益、财富当做幸福之所在。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二战以来,现代意义上的人权观形成,并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得到认可。1948年12月10日第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提出: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人人都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它是国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的人权宣言,对于指导和促进全人类的人权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现代人权则涉及人身权利、人格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认为每个人都有生存和发展的多种权利。

我们不能否认,现代人权的提出与确立对当代教育确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现代人权观的发展与传播,其影响不断扩大,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权观念也日益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应该凸显尊重人权的精神,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尊重学生人权是全社会尊重人权的基础。因为每一个人都要经过学校的培养,才能进入社会。学校尊重学生人权的行为将给学生思想打上深深的烙印。如果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是不尊重人权的教育,那么在他走向社会以后,也必将会不尊重他人的人权。

强调尊重人权的精神是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否承认人权,是教育人道与否的关键。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面对个性特征多元化的教育客体,更应该强调每个独立个体的地位,转变原有的不恰当的人权观念,不再把人权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专有物,不再认为教育保护、尊重人权的言论是虚伪的东西。直面教育中的人权问题,反对教育践踏人权的行为,如嘲讽学生、公布学生的隐私、出言重伤学生等等。侵犯学生人权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异化形态,是现代教育消极的、丑恶的方面,完全违背了现代教育所追求的基本精神,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初衷。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坚持个人的全面发展,努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另一个现实内容。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一贯的教育方针。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实践当中,却常常出现把追求全面发展的教育简单化、片面化的情况,以至于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主要表现为:把个人纳入到整体的、虚假的集体中,在过分强调集体的过程中,忽视了个体、个性,常常出现以集体的、整体的利益取代个人利益的现象;在集体中,个人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成为了没有意志、没有思想的工具、部件;把个人与集体完全对立起来,认为个体必须无条件服从集体,必须依附于集体而存在。这些都是阻碍个人、个性全面发展的绊脚石。人道主义所强调的集体必须是个人、个性的联合体,在个人保持原有的独立个性的情况下联合成集体,这个集体以尊重个性差异为前提。没有个人就没有主体,没有个性也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更谈不上教育人道主义。

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要求高等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大学生由于受环境和自身主观能动性不同的影响,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师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单纯利用和采取灌输式教育方法,忽视个别教育,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学生教育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列为学生教育的重点目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学生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要讲求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首先就是要尊重差异,让每个人保持自己的特色,因材施教,反对将全面发展理解为每个学生都获得同样的发展,学生的各方面都获得同样发展的模板式教育,“一刀切”,拉平补齐。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主张人人都具有基本素质水平的前提下,学生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发挥个人的特长,走多元化的个性发展之路。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要想适应主流趋势,必须不懈追求并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坚持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坚持人道主义的道德原则,必须尊重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主性,既要尊重学生的整体性,又要看到其差异性,因材施教,从而在满足整体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个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贯彻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要求

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认识问题,提高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的过程。因此,高校教育工作应当以认识人的本质、研究人的本质为切入点,注重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原则,从而达到更好的育人目的。要贯彻人道主义原则,做到高校教育处处以人为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应试教育的长期实施以及独生子女的大量存在,使得当代大学生尽管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但实际的独立能力却很弱。再加上大学是完全不同于中学的小社会,进入大学后,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许多大学生很难较快地适应这一变化,一时之间困境重重,这个时候的大学生特别需要有人指点迷津,给予扶助,特别需要老师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此外,贫困大学生大量存在,也需要教师更贴心的帮助。而且大学生在各方面都比中学生成熟,有思想、有见解,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欲望,希望自己的建议能被采纳,能实现自我价值。根据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高校教师对学生应当给予人道主义关怀。高校教师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注意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权,在决定任何一件事情前,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此外,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被他人尊重的需要,作为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更是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要与学生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鼓励学生成立各种社团,更大程度地为其特长创造条件。培育学生的兴趣特长,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是他们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前提。学生教育要考虑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根据其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管理,在受教育中吸取营养,提高自身素质。

除此以外,关心学生也是坚持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大部分是远离家乡、亲人和朋友,孤身一人异地求学,需要老师真心真意的关心和帮助。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要求高校教师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犯了错误,且按照校纪校规要被处罚的学生。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经常去学生宿舍看望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高校教师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心学生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注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才能使学生及时地走出困境,更好地学习、生活。

2.创造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环境

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建立一整套学生服务指导体系,从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接受管理的状况,为学生创造出有利于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发展特长、凸显其个性特征、增强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利成长环境。使得大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校及其教育工作者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为他们的价值实现、个性发展着想,为他们主体地位的实现而考虑,使得他们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以及一种强烈的主人翁识,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勇气与实现自我的愿望和决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更容易将学校外在的校纪校规内化为内在的道德行为习惯,将“管”变成了“用不着管”,积极主动地重视老师的感受,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能熟练地促进人际交往;亦能张扬个性,愉悦身心,自由发展,充分体验到成长的快乐,最终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此外,这些因素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此外,高校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制度的讨论和制定,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发挥自主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既要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又要兼顾个人发展与他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其目标应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并对这种选择负责,以及意识到做出这种选择的必然性、确定性和可能性。

3.提供条件保障学生的自由和权益

自由和权益是每个社会人的基本权利,更是大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要求高校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日常的师生交往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保障学生正当的权益,还必须提供、创造条件,保证自由与权益的实现。新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实行学分制以及由学生来民主地管理学校,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自由程度日益提高,学生不再单纯地被动等待学校安排课程与教师,而是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师、选择课程,有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自由,有参与民主管理的自由,有言论自由和行动自由,甚至有了选择学制与学习学年的自由,等等。按照人道主义原则的要求,高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这些自由,只要不违反法律与校纪校规,不危害社会与他人,高校教师就要尽力为其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自由。

此外,保护学生的各种合法权益,也应该是高校教师对学生施以人道主义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教师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人身的各种权益。高校教师不但要以身作则,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身体力行地维护学生的各项权益,还要积极地宣传法律法规,创造有利的条件,保障学生的各项正当权益。

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是人性化的职业道德原则,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最真挚、最深切的关心和爱护,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与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它可以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使高校教师成为知识和爱的化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