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向未来农业发展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面向未来农业发展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果实践教学环节被大大削弱,学生动手机会很少,眼高手低,不能全面掌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求的基本方法和技能。2.研究生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生教育逐渐形成了以专业化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并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面向未来农业发展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面向未来农业发展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李琅 何后军 黄波

一、未来农业发展的核心与特征

未来农业发展的核心是农业的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改造和重塑传统农业的过程,最终体现为农业产业的高产、高效和优质。一般而言,农业现代化具备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市场化

所谓市场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综合目标,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2.产业化

所谓产业化是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是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3.科学化

所谓科学化是善于传承和借鉴所有科学成果,不仅要运用现代的农业技术,而且要继承和发挥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还要运用其他现代科学的科技成果,包括运用社会科学的成果和先进的管理科学成果。

4.集约化

所谓集约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的粗放经营向集约精细化经营的转变过程。

5.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注重和强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和谐共处。

二、我国高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针对农业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我国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农业高等院校来培养。而目前我国农业高等院校在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还存在较多问题,有的问题甚至比较突出。下面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本科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没有培养学生“以农为本”的思想;其他还包括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课程体系结构与课程内容陈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学生欠缺动手能力;毕业生竞争力不强,就业率和质量相对较差。

(1)缺乏“以农为本”的正确立业观及能力培养。近年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基本忽视了“以农为本”立业观的培养和教育,甚至急于撇清或者模糊与“农业”的关系,导致学生缺乏对农业的兴趣,没有主动去学习与农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无从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很多有识之士倡导的培养学生“爱农的情感、兴农的责任、强农的使命”只能是一句空话。

(2)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现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基本上参照财经类院校,按大类进行设置,而没有结合农业产业本身,进行有特色的专业设置,因此学科专业单一,基础学科薄弱,知识面狭窄。特色的缺乏导致不同农业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设置都千篇一律。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学科上都存在共同的薄弱环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面都比较狭窄,完全不适应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3)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与课程内容陈旧。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且没有与时俱进,多年如一日,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高速发展;课程体系结构不完整,支离破碎,而且综合化程度不高。课程内容陈旧,相互脱节与重复现象突出。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相互脱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欠缺。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倾向。结果实践教学环节被大大削弱,学生动手机会很少,眼高手低,不能全面掌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求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脱节,重知轻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缺乏。

(5)毕业生竞争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原本的竞争力应体现在“农业”上,但由于缺乏“以农为本”立业思想的指导,没有意愿,也缺乏相应的能力涉农就业,被迫与其他类型大学(综合性大学和专科性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同在经济类、金融类和管理类岗位上进行就业竞争,由于客观上的专业基础薄弱和长期缺乏的实际经验的熏陶和指导,因此完全处于下风,最终体现为就业率排名靠后,就业岗位待遇相对较差,这种低的就业质量,反作用于招生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2.研究生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生教育逐渐形成了以专业化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并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原有的培养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表现在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生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培养目标空泛、定位不准确、培养过程不规范、创新能力不足和治学态度不严谨等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空泛。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靠科研项目,由于培养目标空泛,因此科研选题随意性很大,因而对同一领域缺乏从不同角度、持续深入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打游击式”的应景研究,没有积累,所以不能有大的成就,也培养不出在国内、在行业有影响的领军人才。

(2)定位不准确。没有为农业服务,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做贡献的定位。缺乏深入调查,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缺乏基本认识,更谈不上深入了解。来自农业方面的课题,也就寥寥无几。

(3)培养过程不规范。有的学生是“入学之前花了钱,入学之后要赚钱”,没有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上。他们把研究生教育纯粹当成了一种学位荣誉获得的台阶和工作晋升的垫脚石,没有遵守和执行培养过程的规范性。

(4)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研究生招生的“大跃进”凸显了对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不够。招生多而课题来源不足,很多研究生在修满基础学分后,没有可以从事的科研项目,导致无事可做,由于缺乏实际的科研项目锻炼,创新能力无从谈起。

(5)治学态度不严谨。由于内外部的原因,严重缺乏追求真理的精神;社会上弥漫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空气。体现在研究生课程学习上,缺乏对于课程内容的深层次的了解,缺乏对前沿的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师和学生互动较少,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研究生知识积累、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致使研究生基础理论和知识面不够宽广,不能够跟踪学科发展前沿,致使研究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不强,最终影响培养质量。(www.xing528.com)

以上种种现象,充分说明农业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本科教育教学,还是研究生教育教学,都存在明显的局限。

三、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首先是各级各类农林高等院校的领导者,办学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的加快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热点问题,而农业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领导者难免把主要精力着眼于如何提高就业率,如何扩大规模等问题上,对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类学科建设发展,关心得不够。甚至为了增强吸引力,急于改掉学校名称中的“农业”二字,没有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没有考虑到人才的培养与国家发展农业的战略是息息相关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自然就模糊不清,甚至错位。而这种培养目标的错位,定位不准确,结果是重视短期目标,忽视长期目标,诸如“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能在各类农业企业、教育考研单位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缺乏长远目标,没有考虑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社会的发展需求,更是忽略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

因而没有人去深入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很多老师自然缺乏知识广度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上经济学和管理学功底不扎实,系统知识和研究方法掌握不够,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不够熟悉和了解。随之而来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必然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相脱节也就一定会出现了。

四、改进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措施探讨

如果站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驾护航的层面上看,从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来看,更加突显当前我国高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培养模式的重大缺陷,急需变革。

1.树立“以农为本”的思想,关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从上至下要树立“以农为本”的思想,实践证明,离开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农业经济管理就成了无本之木,失去生存的根本。

这就要求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经济相关专业的领导和老师,高度重视“三农”的发展,要研究并跟踪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农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过程把握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机会,让农业经济学科发展壮大,与时俱进。

2.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

无论是哪个层面的培养目标,都应该紧扣“农业”的主题,不能够有偏差。

(1)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为农业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以及能够满足现代化农业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农业经济科技研究的学术理论人才,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农业现代化过程遇到的实际经济难题,成为引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领军人才。

3.合理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

作为创新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明确了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之后,如何优化课程体系,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发展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为了克服旧模式专业单一、基础学科薄弱、知识面狭窄的局限,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必须注重农业知识、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复合与综合,以系统的观点科学处理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关系入手,进行课程的系列优化与整合。

4.丰富的教学手段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为了丰富教学手段,倡导开门办学,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教师的科研成果,应该不断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进行学术讨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本专业发展动态与前沿,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和研究埋下良好的种子。

还应该结合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广告宣传、农业产品推广等实践活动,在积极深入了解社会的同时,突出本专业的特色,也扩大了本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5.严格规范研究生培养规程

严格规范研究生的培养规程,必须从加强研究生纪律管理入手。明确规定,严格要求。博士生、硕士生,无论什么身份,必须在学校全脱产学习半年或一年,这是取得学籍的必备条件。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质量考核标准,量化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实践中逐步将研究生的管理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李崇光,关桓达,任宇华等.农林经济管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2008,209(11):40-42

[2]杨晓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为例.学术交流,2009,(10): 201-204

[3]郭翔宇,崔宁波,庞金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5):19-21

[4]王亚鹏.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与研究生教育问题的思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87-93

[5]吉洁,高志杰,刘书琪.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1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