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90后”是怎样的一代人

“90后”是怎样的一代人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一“90后”是怎样的一代人一、主题讨论“比垮更垮的一代”是目前部分人群对“90后”的看法,然而上海青少年发展状况观察报告结果却显示,上海青少年并不是“非主流”或“反主流”。报告显示,与前几代青少年相比,“90后”属于更健康、更正常成长的新一代。调查显示,“90后”生活安逸轻松,幸福感与快乐感普遍较强。“90后”的反叛行为当视为某种抗议,或者解压。“90后”有些“古怪”行为是对社会强加任务的拒绝。

“90后”是怎样的一代人

案例一 “90后”是怎样的一代人

一、主题讨论

“比垮更垮的一代”是目前部分人群对“90后”的看法,然而上海青少年发展状况观察报告结果却显示,上海青少年并不是“非主流”或“反主流”。相反,“90后”中大部分青少年具有国家意识,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89.1%表示“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也乐于为社会服务。

在第七届上海“为了孩子”国际论坛上,上海社科院青少所和市妇联联合发布了“90后”上海青少年发展状况观察报告。该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定了卢湾区、长宁区、闸北区、浦东新区和金山区的15所中小学调研,共访问了1613人。

快乐幸福感强。报告显示,与前几代青少年相比,“90后”属于更健康、更正常成长的新一代。调查显示,“90后”生活安逸轻松,幸福感与快乐感普遍较强。48.0%的“90后”青少年觉得自己“非常幸福”,46.8%青少年称自己“非常快乐”。

专家认为,这是因为这一代家庭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90后”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不仅能在吃、穿、用等方面自己做主,同时还对家庭的整体消费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从而使他们的幸福感与快乐感普遍处于较高水平。

情绪稳定性差。但是调查也发现,部分青少年存在着情绪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可能会对其身心发展造成潜在的危害。有21.7%的学生经常感到很沮丧,有4%的学生承认自己在遇到重大挫折时经常想到放弃生命。

部分青少年缺乏对他人的理解,缺乏现实交往和沟通的技能。在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时,过于强调实惠实用,导致道德界限的模糊不清,如在对待考试作弊的问题上,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只要能考得好成绩就可以”或“无所谓”。

专家建议,要用发展眼光来观察“90后”,完善青少年社会公共政策,加强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引导。

——凤凰网教育频道:《调查分析:“90后”到底是怎样的一代人》,2009-09-28

二、视角广场

观点一:“自动脱落的一代”[1]

“90后”的成长就两个字:缺练。作为完全是独生子女的一代,“90后”自称有过残酷青春,与父辈相比这种残酷又算什么?因为父母的过分保护,让他们失去了自己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90后”的教育应是“放养”而非“圈养”,他们缺乏“野蛮训练”。这个时代老练与缺练并存。他们诞生于互联网时代,出生时嘴里衔着鼠标。他们熟练操控电脑的程度让父母这等“菜鸟”无从监管,“绿霸”是个无可奈何的选择。如今,一个北京11岁的小学生都要用PPT格式交作业了,而其父甚至都不知道PPT模板是啥东东。

“90后”用谷歌搜索作文内容和性知识,认同出名要趁早的时代法则。在孤立的电脑后寻求认同感,郭敬明是他们的教主。“90后”渴望有个机器朋友,他们是孤独的独生子女一代。变形金刚让他们以为做人很无聊,做机器真酷——机器人够朋友,是真哥们,还不闹劈腿。他们从机器人身上学习到价值观,比如正直、忠诚、仗义。对于独生子女一代,车库里放一辆大黄蜂,才是人生最踏实的一件事。

现实只会带来挫折。他们不愿意在街上踢球,因为那样太危险,他们只玩虚拟的足球游戏。“90后”成长历程中缺少挫折磨炼,一个少年夏令营都要父母陪同,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玩法。现在到哪儿去寻找挫折?父母们一边过分保护,一边要求他们成才,不是天方夜谭是什么?

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老练的。有了互联网,“90后”可以网上学习,一个网站可以大于一座学校。同龄人之间的学习内容大于家庭+学校之和。家长只会给钱和溺爱,老师只会给作业和体罚,而网络除以上之外可以给他们一切。网络老练,现实缺练,构成“90后”畸形画像。

中国经济30年高速增长,他们干劲更足,目标更明确。他们的行为是兴趣取向和目标取向的。只是,谁来教授美育和德育呢?

“90后”聪明、早熟、消极、信仰缺失……非主流(FZL)是他们主流精神特质。

在蜜罐中长到六七岁,从幼儿园蹦进学校,像是跳进一架永不停歇的绞肉机。人生的竞赛开始了,作业、奥数、课外班、考重点、高考、找工作……这个人生的角斗场让角色迅速切换,导致的困惑和紧张可想而知。“90后”的反叛行为当视为某种抗议,或者解压。文化人类学上说,文化必须为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做出安排。中国社会当下为学生设置的文化只有一种,那就是考学文化。至于身心需求就没有文化安排了。原始社会没有压力和紧张,年轻人没有青春期,没有反叛。当代中国反之,考学文化只会增加压力和紧张,新生代老练却一点不阳光。“90后”有些“古怪”行为是对社会强加任务的拒绝。青年亚文化的特点是社会压力越大,反叛意愿越强烈。

蜜罐是现实,同龄竞争也是现实,考学文化更是现实,所以他们宁愿从现实世界脱落。(www.xing528.com)

“90后”是试金石。中国人的全球化、信息化、应试教育、道德培养及家庭计划看似辉煌光鲜,喏,现在产品出来了!全球化下的蛋,互联网下的蛋,考学文化下的蛋,个个小眼镜儿、大脑袋的模样。长辈们与其惊奇不如反省:这是你的世界出了问题。长辈要做的是先端正自己的世界,抛弃考学文化,给“90后”恰当的挫折历练,让其长大成人。

观点二:“重识90后:从‘粉红力’说开去”[2]

“粉红力”是当前我国“90后”推崇的群体性标签。“粉红力”一词有何魅力,为何能受到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90后”的如此青睐?提起粉红,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单纯和稚嫩,一如新生儿的肌肤,象征着希望和美好的生命力。粉红,还是一种具有无限潜能的颜色。根据维基百科记载,粉红是由红白两色调和而成,因调配比例不同,粉红便有了数百种深浅浓淡不一的种类。倘若再加以不同比例的蓝,更能变化出无限可能的粉红。粉红,又是一种温情脉脉的颜色,“桃李春风一杯酒”、“会桃李之芳园,叙天伦之乐事”等脍炙人口的诗词蕴藏着多少只可意会的柔情和不可言传的惬意。粉红,更是一种大胆另类的颜色,时常会与离经叛道的庞克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庞克是一种推翻创新、不拘泥于旧制的革命精神,而非刻意搞怪、叛逆的行为。由此,便不难理解“90后”为什么选择“粉红力”来做代言。它不仅一反“90后”在人们心中颓废、冷漠的“灰色”形象,而且很好地契合了“90后”所要宣扬的几个主导理念:

对主流价值观的传承——“90后”虽然被一些人认为“非主流”,但多项调查显示,“90后”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仍然持认同态度,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依然是“90后”的基本情怀,故粉红虽粉,红意犹在。

对多元价值观的追求——受时代的熏陶,“90后”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独立,判断事物的标准更加多元。在他们眼里,世界犹如魔幻般的粉红,具有无限可能。

情感交往的重视——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呵护的“90后”,敏感地察觉到了社会发展背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异化,他们力图一扫笼罩已久的阴霾,以粉红的温情重新装点人们的情感世界。

对传统的变革与突破——和前代青年一样,“90后”以批判的精神和近乎叛逆的行为对传统提出了挑战。他们对社会的影响也将由奇装异服、另类举止、异形文字等表层文化,逐渐深入到价值理念等内核,成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后继力量。“粉红”势必变“暴红”。

“粉红力”的提出是“90后”面对社会的普遍质疑所做出的一次正面回应。不仅是他们对成人社会的质疑所做出的主动回击,也是他们向成人社会发出的自我肯定、自我激励、自我号召的正面宣言

三、教师点评

对于“90后”这个特殊的群体,有人说这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政治战争,没有经济大恐慌,他们的大战只是心灵之搏,他们的恐慌只是他们的生活;有人说他们是“新新人类”的代言人,有手机、电脑、品牌服饰等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有NBA、网络、精彩大片等多姿世界的冲击,享受着父母的关爱、时代的娇宠。因此,一段时间以来,一场针对“90后”的以道德拷问和能力质疑为核心的言论泛滥于各大媒体和网络,使“90后”饱受非议,甚至被污名和标签化。

的确,我们无法忽视,“90后”生活在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其群体特征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90后”的整个成长期正是社会丰富多彩、观念千差万别、行为千奇百怪的转型期,具体到他们个人的成长经历,则更是贫富有别、贵贱不同。而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投予更多关注的依然是物质生活和学习成绩;而他们的思想认识是不是有偏差、心理素质是不是有缺陷、人际关系是不是欠融洽等方面,我们给予的教育和培养还远远不够,影视作品、电脑网络、书籍报刊所提供的积极作用也相当有限。

目前,“90后”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内心孤独脆弱、个性张扬叛逆、道德界限模糊、生活物质至上……但他们的优势也非常明显,特别是从汶川地震到北京奥运,我们可以看到:“90后”用激情和行动告诉人们,他们同样勇于担当,并值得被期待。从某种意义上说,汶川地震灾难和北京奥运无疑为这个略显稚嫩的群体注入了一剂“催熟剂”。他们在灾难中可爱、乐观、自信、坚强,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他们在服务奥运中对国家政府、对祖国文化高度认可,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作为群体形象,“90后”依然传承了主流价值观,并自觉地将个人的得失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同时,他们又以更加敏锐的思想、革新的观念、开阔的视野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后继力量。所以,“粉红力”成为“90后”推崇的群体性标签,寓意“90后”群体虽然稚嫩,但终将厚积薄发、勇挑重担,“粉红”变“暴红”,成为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近年来中国青年志愿者人数迅猛增加,“90后”越来越成为这个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以及更多需要提供志愿服务的场合,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我们知道,志愿者行动强调社会化而非政治化动员,强调自主、自觉、自愿,充分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变志愿服务“单纯付出”为“双向受益”,使广大志愿者在服务的同时能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凸显自身社会价值。这种追求社会进步与自我发展的双重实现,是志愿者活动的深层社会基础。可以说,志愿精神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是基于人类的道德和良知,以自愿和不图物质报酬的方式,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奉献精神。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的价值取向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人们在追求物质需要的同时,将更多地追求精神需要的满足。这种精神不仅停留在个人需求的层面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人对社会所承担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上。这种精神超越了地域、民族和文化的界限,为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文化所广泛认同,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志愿精神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和结晶。

我们往往指责“90后”普遍比较自私,而“90后”则反驳他们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应该说,肯定个人的“自我价值”并不等于鼓励个人利己主义。事实上,现实中损人利己的卑下境界与舍己为人的高尚境界之间,实质的区别并不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在于人们怎么理解“自己”和“需要”。一般说来,前者心目中的“自我”往往是孤立的、片面的,同他人和社会相互脱离甚至相互排斥,因此他对自己需要的理解,也往往是非常狭隘、目光短浅的;而后者心目中的“自我”,则一定有“大我”,他把承担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也纳入了自己作为人的需要之中,所以才有乐善向仁、急公好义的襟怀,这意味着更有高度、更全面的自我价值境界。从“90后”积极参与志愿者行动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与自私不能等同,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实现了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双赢。

“90后”到底是怎样一代人?答案正在由他们自己书写。当我们不再以成人社会惯常的年龄歧视去看待他们时,当我们深入他们的内心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渴望时,当我们以坦诚的态度给予他们最实际的帮助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是值得期待的一代新人!

四、教学设计

本主题讨论可用于辅助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教学。具体如下:

教师讲解: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上,一个人的生命太渺小,而渺小的生命太容易迷路了。如果不想好,随波逐流地走上一条道路,就充满了虚度人生的危险。我们常常感慨,人生转眼即逝,年轻天真的面庞顷刻间堆满了疲惫的皱纹。但如果我们能好好地想一想,人生之路就可以过得很充实、很精彩、很满足。因此,只有经过认真思考的人生,才是属于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才有希望做命运的主人,才能更充分地暴发人的潜能,成就人生的意义。在此,作为“90后”的你们,应该知道社会对你们存在着普遍的质疑,甚至认为你们是“比垮更垮的一代”,你们是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思考人生的?

教师总结:尽管同学们各抒己见,但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声:“为什么社会上总爱把我们个性张扬,追求独立说成是叛逆?为什么我们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就是另类?为什么他们不看时代的变化却格外关注我们的变化?我们喜欢尝试新事物,喜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努力的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我们珍爱生命,对生活充满热情。”很显然,社会的偏见你们是拒不认同的。但是,很多同学也提到了这样一些困惑,比如人生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内心孤独寂寞、迷失于网络世界、享乐主义盛行……对此,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正视自己的缺陷,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自己,尽快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并为之努力。这里,同学们需要把握的关键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只属于你一个人,每个人都只是世界中的一员,且不是唯一的一员,你不可能只有得到而没有付出。所以,爱因斯坦的人生观值得借鉴,他说:“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全力以同样的分量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