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大学深化理科教学改革,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西北大学深化理科教学改革,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在本科教育中,我们必须降低重心,把培养科研、教学的后备队伍列为部分任务,而把主要目标定在为生产,应用部门培养技术人才上。

西北大学深化理科教学改革,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深化理科教学改革 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肖兴民 杨德生 王 刚[1]

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等理科教育越来越急迫地提出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基础性科学研究是推动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家为满足其长远发展和增强其综合国力的需要,必然要求高等理科教育面向科学和教育事业,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为经济建设,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认识的不断明确,国家对发展应用学科、技术学科的要求十分迫切,必然要求高等理科教育加强应用理科或技术科学的教育,培养能够直接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的应用性理科人才。这两类人才在知识能力结构和数量上的要求是不同的:对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要求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厚实,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打下科学研究的深厚功底,成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后备军,在数量上只能是少部分的,即高层次、少而精;对应用性理科人才,要求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得到科学素养的训练,掌握本学科的应用知识和技能,加强实践能力(如实验技能、制识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的培养,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经济、技术、生产部门,从事生产、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这部分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

西北大学作为一所全国重点综合大学,在发展高等理科教育中,对以上两个方面的认识逐步深化,在改变传统的理科教育模式,巩固保护基础性学科专业,注重加强应用性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应用性人才方面,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改变传统办学模式,加强应用性学科建设

我校从80年代初期开始注意发展应用性、技术性学科专业,贯彻兰州会议精神后,进一步明确了保护和提高基础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和技术学科、适当发展交叉边缘学科的方针,在学科建设上开展了以下工作:

1.以“高层次、少而精”的原则保护和提高基础学科

本着为陕西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当面向全国的精神,经过陕西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我校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五个理科基础性学科专业实行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六年制贯通培养;经过国家教委评审批准,我校地质学专业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这五个专业分别作为省级和国家级的“基地”,为地方和国家培养科学研究的后备人才。其他理科专业,都以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发展方向。

2.加强应用学科、技术学科专业的建设

近年来,我校对理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进行调整,贯彻分流培养原则,扩大理科服务面,促进理科人才流向经济、技术和生产部门。首先,以原有的基础学科为依托,实行学科一级分流,建立了电子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类专业10个,建立文理交叉学科专业2个。第二,将一些专业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面向经济、技术、生产部门服务,培养应用性人才。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在现有学科类别下,建立了一些应用学科专业。这种调整和建设,使18个专业成为应用专业。第三,在专业的基础上,再开出若干应用方向或选修课程组,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通过应用学科、技术学科专业的改造和建设,使我校专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现有应用学科、技术学科专业30个,基础性学科专业5个。基础性学科专业与应用学科、技术学科专业的比例达到1∶6,在校本科生的相应比例达到1∶7左右。

(二)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系统地培养应用性人才

在传统的办学模式和格局被打破后,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体系与方式,那就是只治标、不治本,“穿新鞋走老路”是培养不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所以第四次全国高教工作会议在指出“体制改革是关键”的同时,又明确指出“教学改革是核心”,我们注意在工作中紧紧抓住教学改革这一核心,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体系、课程结构、能力培养、素质训练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改革与革新,将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纳入到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之中。

1.从培养目标入手,明确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格

传统的理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学习前苏联的做法,培养某一学科范围内的科学研究人才,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及与之相应人类知识继承期的延长,尤其是实际工作部门对人才知识、智能结构新的要求,使得我们必须认真重新考虑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规格问题。我们看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所需人才主要由研究生教育来完成了;本科教育的任务,一是为研究生教育提供生源,二是直接面向生产、应用部门,为其提供高级技术人才。这既是一种现实存在,又是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在本科教育中,我们必须降低重心,把培养科研、教学的后备队伍列为部分任务,而把主要目标定在为生产,应用部门培养技术人才上。这一目标,实际上是我们教学工作的基准和指针,它一确定,教学的大方向就确定了。

2.调整教学计划,整体优化课程结构

在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明确后,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理论性课程比例太大,应用性课程比例较小,教学计划统得过死,学生选择余地小的状况。1985年,我校结合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制订,对课程结构作了调整,使理科各专业选修课占到15%左右。选修课基本上都是应用性、技术性强的课程;必修课也加大应用性比重。在专业基础课之后,对专业课进行分流,一类为理论研究型的课程,供学生深造;另一类为应用技术类课程,增强学生技能,开拓其知识领域。通过教学实践,选修课比例不断加大,1993年修订的教学计划中,理科应用性专业的选修课普遍占到总学时的25%~30%。

3.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加强应用性课程建设(www.xing528.com)

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是综合大学的特点,但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有所发展。我们倡导对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精简与中学重复和陈旧过时的内容,增加反映当代科技发展的新内容,如从物理系分出的电子系诸专业,将普通物理由原来的460学时减少到250学时,挤出学时开设专业课。在体现专业性质的专业课建设中,各专业力争建立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的教学内容体系,反映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成就。如从植物学专业发展而来的药用植物专业,在专业课设置中减少描述性课程,增设《药用植物化学》《植物学技术》《药理学》《中药制剂工程及设备》等课程,学生毕业后既懂药用植物的分类、生理、生态、鉴别,又懂药用植物制剂的工业化生产,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4.加强工作技能的培养

国家教委高教司于1988年组织的社会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理科毕业生的专门知识、计算技能、实验技能、文字表达能力评价一般,对其制图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普遍感到不满意。作为当年参加调查的十四所高校之一,我们深感培养学生工作技能的重要。我校在物理、电子、化学类专业中开设了制图课;在理科各专业开设《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等选修课;把《计算机基础》列为公共必修课,并结合专业开出计算机应用课;各专业加强计算和测试技能的训练,对实验课进行开放性、综合性和设计性方面的改革,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这一系统努力,学生的工作技能大大加强。在1993年陕西省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等级考试中,我校通过率为78%,高于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5.注重保持科学素养的训练

理科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得到的评价(优点方面)大多是:数理化基础雄厚、扎实,思维方式严谨、开阔,自我获取知识和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较强,“后劲”大,专业转移快等。这是理科的特点和优势,我们的理科转为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之后,这一优势不能丢掉,否则就失去了理科应用人才存在的价值。我校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训练,举办治学方法讲座,开设科学史和学科概论性质的课程(如《大一化学导论》《地理学引论》《地质学概论》《物理学史》等),从学科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探讨上进行治学方法和科学素养的熏陶。每门基础课要求讲好绪论,讲好每一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同样是高等数学课,我校在授课中更重视公理、公式的证明和解题的角度、思路的教学,不拘泥于繁琐的计算。这种科学素养的训练,看起来对专业课的学习无直接作用,实际上交给了学生打开科学技术之门的钥匙,不但“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使学生终生受益。

6.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由于体制和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实习教学易变成走马观花,深入不下去。我校对实习教学进行了改革,收到了显著效果。比如,生物系将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从1983年开始,先后接受有关部门的生产、科研任务,结合学生实习,先后完成了“哈密林场狩猎场的规划与设计”、“哈密地区野生动物资源综合利用”、“陕西安康地区中草药普查”等任务,学校、学生、生产单位多方受益,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大为加强。又如,地质系针对石油及天然气地质专业全部是各大油田委培生的情况,将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结合起来,直接到委培单位进行实习,学生下到各科室,由学校教师和油田科技人员共同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确定选题、开展实验与研究,在生产第一线完成毕业论文,再由学校与油田共同组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和学生能力进行综合鉴定。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主管教育的领导认为,西大这一做法,起码使学生比其他院校毕业生早半年适应实际工作。

(三)认真处理好应用性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几对辩证关系

1.处理好适应社会需要与遵循教育规律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但具体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这种社会需要就必须与各校实际情况相结合,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事业具有投资周期长、人才培养周期长、人才发挥作用见效慢等特点;而学校要建设一个学科专业,就必须在教师队伍配备、实验仪器设备投资、教学资料建设等资金方面做大量工作,一旦上马,不能轻易改变。我们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认真分析各方面的因素,既大胆解放思想,又慎重决策;既论证其必要性,又分析其可行性;既考虑当前利益,又顾及学校事业的长远发展,绝不盲目行事。我们在进行专业建设时,采取先办专科后办本科、先培养研究生再创办本科、先开展科学研究再办专业、先办专门化方向再办本科等梯次前进的办法,学科专业稳步发展,没有出现大的波折。在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中,也坚持先论证、后实施,先小范围试点、再大面积推广,做到了有条不紊,循序前进。

2.处理好巩固基础学科与发展应用学科的关系

在高等理科教育中,长期以来给人这样一个错觉,似乎发展应用学科就意味着削弱基础学科。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基础与应用是一对辩证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发展的条件。在专业建设中,我们以基础专业为生长点,发展应用学科、技术学科专业,如在数学专业的基础上建立计算数学与应用软件专业、统计与概率专业,在物理专业的基础上建立应用光学专业、光电子技术专业,有这些雄厚的老专业为依托,教师科研方向转变快、基础课质量有保证,应用专业能顺利发展;同时,应用学科专业、技术学科专业发展后,在技术上遇到的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需要基础学科予以解决,反过来又促进基础学科的前进。由于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办学效益较好,也可以在编制等方面保证基础专业的研究力量。正是由于二者这种须臾不可分的关系,才使我们理解为什么综合大学发展应用学科、技术学科比较容易;也使我们理解为什么许多大的工科院校纷纷设立理科专业。

3.处理好针对性与普遍性关系

在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存在着这样一对矛盾:用人单位希望学校的专业分得越细越好,培养的学生的学习领域越窄越好,最好与职业甚至岗位对上号;而学校为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却在不断地拓宽专业面,拓宽服务范围。这实际上是一对针对性与普遍性的矛盾。我们在处理这一矛盾时,注意把握好分寸,既注意加强针对性,又不忘保持普遍性。如在联合办学中,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要求我们培养油田物理、油田化学方向的学生,并希望我们设此专业。我们认为,在物理专业、化学专业中增开部分油田实际需要的课程、将部分课程结合油田实际状况进行讲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最可行的,但若将两个方向作为专业对待,其学科性质不明确,没有普遍意义。在教学实施中,我们按物理、化学专业组织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在专业技术课中注重该技术在油田中的应用,学生就业后既很快适应油田需要,又表现出较足的“后劲”,最终还是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通过实际工作我们也认识到,太强调针对性,就容易将其变成职业培训;只有在注重针对性的同时坚持普遍性教育,才能保证我们高等教育存在的价值。

【注释】

[1]肖兴民(1937~ ),四川安县人,研究员,曾任西北大学教务长;杨德生(1956~ ),陕西清涧人,研究员,现任西北大学党委宣传部长;王刚(1963~ ),山东临清人,副研究员,曾任西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现任浙江万里学院教务长。该文原载《高等理科教育》1994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