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道德教育是整个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对康德教育思想的理解,我们认为,在学校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关键要致力于改善人,促使人进行品质的内化,从而促使人品质的提升。

学校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严峻的现实给学校的生态道德教育敲响了警钟

(一)一个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国占七个;黄河断流超过历史纪录;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泛滥;沙尘暴肆虐我国北方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向国人敲响了生态环境问题的警钟,引起了人们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深深忧虑。破坏环境的是人,而能够保护环境的也是我们人类。只有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唤起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共同组织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直辖市(港、澳、台除外)中的l39个县级行政区1049个合格样本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的环保知识水平普遍很低,一套满分13分的环保知识题,人均得分仅2.8分,公众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受生态教育程度是影响公众生态意识水平的一个突出因素。

(二)一些学生行为和校园现象的反思:生态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漫步校园,清新的空气和着淡淡的草香,沁人心脾,草坪上成群的鸽子池塘中嬉戏的鱼虾给校园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我们常常会陶醉于这种和谐的校园环境之中。然而,当我们用教育的眼睛去观察校园和学生的行为时,我们会发现:在夜幕的掩护下,洁净的校园中会多出一些果皮和纸屑;厕所里洗手的自来水龙头常常会有人忘了关;餐厅里饭菜浪费的现象让人心疼;学生离开教室后,教室的电灯和空调依然开着;学生一出校门随地吐痰、乱抛杂物现象更是时有发生……

如有一次组织学生外出社会实践时在大客车上发生的情景实在令人遗憾:学生们谈笑风生,一路欢歌,嗑着瓜子,吃着水果,车厢成了垃圾箱:果皮、瓜皮、包装袋,一地狼藉。问学生们为什么不将垃圾装在袋里下车后投入垃圾箱,竟有不少同学一齐回答:又不是在校园里,汽车公司会有人打扫的呀。

学校理应为国家和社会的明天培养创造者和建设者,包括具备生态道德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按照目前的现状,他们走向社会以后,会用自己的爱心去保护和珍爱环境吗?他们究竟会加入到对待环境的哪一支队伍中?是破坏还是保护?是虐杀还是拯救?是功利还是良知?说实在的,我们无法理直气壮地回答。

在2001年11月18日全国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座谈会上,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著名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发起人梁从诫先生讲到“如果让青少年从小就建立起环保意识并把它作为一种道德观念,那么将来他长大之后,将选择一种健康、节俭的生活方式。”梁先生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说是利他主义,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不可能关注生态、保护环境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生态环境的教育的确属于道德范畴。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孙金龙在此次会议的发言中说,要防止人类生存和发展依赖的生态系统被破坏,避免环境危机加深,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除经济和法律手段,还必须依靠道德的约束。青少年时期是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应加强对他们的生态环境道德教育。

(三)一种逐渐清晰的认识:生态道德教育就是为了生命的教育

团中央将生态道德概括为12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对青少年生态道德具体行为,团中央提出16个字:“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生态道德教育是整个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中,我们感觉到生态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为了生命的教育。生命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的基础。关爱自然,关爱环境,其实就是在关爱人类自己。关爱自然,就是要走出自我中心,走出人类自我中心;关爱自然,就是要增强对生命的珍重,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

试想,一个从小就以虐待动物为乐的人,一个肆意践踏环境的人,很难想象他长大后会去真正关爱他人的生命,更不用说是整个人类的命运了,或许在一定意义上,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也在辅助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生态道德教育归根到底就是“珍爱生命”“感激生命”“敬畏生命”“创造生命”的教育,就是为了生命的教育。

二、学校应肩负起生态道德教育的重任

学校德育是时代与历史结合的产物,尽管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存在着巨大差异,但当今世界各国都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其学校德育体系。随着生态道德学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这一学科也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呼吁生态道德理应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学校应该如何通过生态道德教育来促进学生生态道德品质的提升?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作用,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在于他的未完成性。正是这种未完成性构成了教育的前提性和必要性。教育可以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实现自己,开发人的道德潜能,促进个人道德人格的充分发展,使他不断地变成一个真正的人。人虽然不是道德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人具有发展向善向恶的双重自然倾向,而“教育隐含着人性完善的重大秘密,正是通过教育带来了人类全部的善”。根据对康德教育思想的理解,我们认为,在学校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关键要致力于改善人,促使人进行品质的内化,从而促使人品质的提升。

其次,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其作用就是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因此,学校在一个人道德发展中所负有的任务能够而且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工作。在学校中,通过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道德出发,树立一种符合人类发展和人性发展需要的、全新的现代发展观和价值观,自觉养成爱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品质教育时,既要考虑到时代的特点,又要兼顾学生生态道德形成的心理机制。

(一)认清生态道德及其重要特征

学校是通过生态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生态道德品质提升的,所以首先要认识什么是生态道德以及生态道德的重要特征。

生态道德是从人们对待环境的正确行为、态度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于环境方面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是非标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一些普遍认同的规则。生态道德的提出,不仅丰富了道德的体系,而且也表明了人类道德在不断的发展。而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学生是否具有生态文明、生态意识、全球意识,在校期间是否学会了以生态方式生活,进入社会以后,他们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家人、朋友和周围的人,也使社会得到改变。

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之前应明确生态道德的重要特征:

1.历史性

任何道德的存在方式都是历史的,一定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一定的道德,生态道德正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动态关系,在人类社会早期还没有生态道德,但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逐渐摸索出一套保护自然的经验,形成某种习俗,直接间接的保护了环境。当然当时人口少,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的破坏力极小,不存在生态道德问题;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力量大增,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时期以后,人口膨胀和工业化步伐加快,环境问题凸显,掠夺性的开发、自然资源的滥用严重污染了环境,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和自由,环境问题也就成为道德问题。今天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环境危机日益加深,人们愈加清楚地认识到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经济、法律手段,还必须诉诸于道德。以道德来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

2.利益性

任何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基础上的。完全排斥利益纯粹的道德因为失去现实的依托容易流于形式,尽管道德更多地依赖道德主体的自觉,但道德也不是仅仅用来审视自我、提升自我的内省力量,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道德的关键在于通过规范人的行为进行利益分配”。我们知道生态道德总是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环境问题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说到底是经济利益的冲突,或者说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之争。生态道德要求人们从自然环境获取最大利益的同时,一定要合乎某种规范,合乎自然规律。其实生态道德与经济利益是一致的,两者并不矛盾,强调任何一方并不是否定另一方,实际上,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利益与生态道德的方向是一致的,特别应该看到,解决现实环保问题、提倡和普及生态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的发展。

3.复杂性

生态道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它的复杂性不仅在于人们同时追求经济利益和道德伦理之间的矛盾性,还在于解决该矛盾时受到社会整体发展状况尤其是经济技术发展状况的制约,更为关键的在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将人与环境的关系纳入道德的体系中,它不仅仅是一个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反映到生态道德观念中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同时,当代生态问题是人对自然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和行为方式造成失误所导致的,要解决这些问题,立足于不同的学科,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各有不同的解释。再加上各地区的环境状况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生态道德肯定是不同的。

(二)将生态道德纳入学校道德体系

要将生态道德纳入到学校道德体系,则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必须作出相应改变和调整。

1.学校应该重建价值观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只要有社会的发展变化,就存在着新旧价值观的冲突。我国现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价值观必须进行重建。价值观它反映了人们对价值的看法和态度。而价值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有不同的界定,我国哲学界一般认为:“价值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但它不是由人的需要决定,价值有其客观基础,这种客观基础就是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固有的属性,但价值不单纯是这种属性的反映,而是标志着这种属性对于个人、阶级和社会的一定积极意义,即满足人们对某种属性的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所以,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观属性之间关系的反映。人的价值观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个体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现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赖以生存的环境滥加应用和破坏,生态道德已经成为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道德说到底其实质是价值观的取向问题,学校应重建价值观,通过生态道德教育要使学生形成既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也要对后代人、其他生命形式乃至整个自然界承担责任的道德观。(www.xing528.com)

2.学校应该对道德原则重新加以调整

1982年10月2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自然宪法》,这是一个权威性的文件,它宣告:“生命的每种形式都是独特的,不管它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应当受到尊重,为使其他动物得到这种尊重,人类的行为必须受到道德准则的支配。”这个道德准则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基础上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校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应当使学生内化若干新的道德原则:即所有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过上健康生活的权利,并承担保护子孙后代持续生存发展的责任;地球上所有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能够维持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每个人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不道德行为。不同社会和利益集团之间、现代和将来世代之间、人类和其他生命形式之间,应当平分享有地球自然资源,以保护丰富多彩和富有生命的世界。

3.学校应该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提出新的要求

生态道德教育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提出了以往没有的新内容,如购买物品时考虑耐用性、可循环利用性;垃圾分类投放;回收废旧电池等,这也体现了德育内容与时俱进的特点。对于不同时期的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应当确立更加具体的教育目标。例如,生态道德教育应注重环保意识的起步培养,从生活的点滴做起,通过感知、体验自然,培养起朴素而又根深蒂固的生态意识;中学生态道德教育则应强调环保知识的掌握,有目的地组织环境保护的实验、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环保的实践能力;到大学阶段,生态道德教育的侧重点应放在环保理念与实践行为的结合上,使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自动建立起环保自觉反应机制,并创新性地不断开拓环保实践的新内容。

4.学校在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道德教育体系时应注意两个方面

一方面,克服传统道德教育中对学生采用强制和灌输的方法。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如果采用强制和灌输的方法向学生传授一些观念。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获得一些基本观念,具有了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观念的实际意义。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和提升学生的生态道德品质。一离开学校这种环境,又会恢复原样。所以,学校环境的道德教育在方法上要杜绝强行灌输。根据柯尔柏格对学生认知水平的研究,如果过早地把一些生态道德观念灌输给学生,学生会感觉到像“大道理”,如果过迟地把一些生态道德观念灌输给学生,学生会感觉到它浅薄或庸俗。

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应考虑学生这一主体的不成熟性,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应有所筛选,对学生应加强引导。对学生来说缺乏成熟的自我意识,但是随着主体自身的发展,学生逐渐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不单纯是道德的守法者,而是追求道德的立法,即“出乎”道德。这时,对于个体而言,外在的道德律令的权威逐步让位于自己内心的道德觉悟和信念,并有意识地服从于自己内心的道德信念。所以,当学生的道德意识处在从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中,学校一定要给学生一种方向性的帮助,促进学生生态道德品质的提升。

(三)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原则

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原则:第一,努力将生态道德纳入到学生的价值观体系,逐步形成超越经济价值优先的环境价值观;第二,将生态道德的要求与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使学生自觉地“善待自然”,培养善心,使生态道德成为发自每个人心中的是非判断标准;第三,使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与素养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驱动力,成为指导学生今后用何种知识和科技手段来解决发展问题的重要思想。

构成道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而构成生态道德品质的四种基本要素为生态道德认知、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志、生态道德行为,它们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只有当这四种成分发展到一定程度,稳定的生态道德品质才能形成。学校通过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期望学生达到以下生态道德品质的目标。

1.具有生态道德的善恶观

善恶观是道德范畴中用来衡量道德规范的一个重要标准。而生态道德是道德的一个部分,所以也可以运用善恶观来衡量学生掌握生态道德行为的标准,凡是有利于维护、完善、发展生命和促进环境平衡的行为都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通过确立善恶观,就能使学生以正确的善恶观为标准,为维护美好的环境而积极进行行动。它是生态道德品质中的基础。

2.履行生态道德义务

义务是从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关系中引申出来的。人之所以要对社会、国家、家庭尽义务,是因为他是一个社会人,他与所依存的社会、国家、家庭的命运息息相关。同样,人也是一个自然的人,人与自然环境也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人对自然环境同样有应尽的义务,这就是生态道德义务。生态道德义务并不是一种外在强制,而是人们在理解和认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把保护环境看做是一种自己应尽的义务,自觉自愿地承担。

3.具有生态道德良心

良心不仅包括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也包括了对自己的责任感、同情感、耻辱感等道德情感。生态道德良心则包括了不仅对人要讲良心、讲道德,而且对环境、对所有生物都要讲良心、讲道德,自觉维护环境。它是在人与环境的关系得到正确的确立以后,对自己、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自我省察,自我评价。在行为之前,生态道德良心起着监督的作用。在行为之后,生态道德良心对行为的后果和影响有评价作用。生态道德良心在人们选择和调整个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行为中有着重大作用。

4.具有生态道德正义

生态道德正义是指个人或社会集体的行为符合生态平衡的原则,符合人民保护生态的愿望,符合全球人民共同利益,特别是符合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而不顾生态,进行污染和无限制的乱砍乱伐,导致生态的不断恶化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学校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正义感,使他们自觉站在公正的立场,站在大多数人长远利益的立场上,对所有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以伸张正义。

(四)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一般过程

1.提高生态道德的认识

生态道德认识是教育的起点,是其他环节的基础和前提。所谓生态道德的认识:是指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道德关系以及关于这种关系的原则、规范、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生态道德认识,就无法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和习惯。

在学校中出现违背生态道德行为,并不全是故意的,而是由于学生对生态道德缺乏足够的认识所引起的。所以首先要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即必须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在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时,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自然中,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重建人与生态环境的新秩序。正如联合国环境署1997年发表的《关于环境伦理的汉城宣言》中所指出的“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的全球经济危机,是由于我们的贪婪、过度利己主义以及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盲目自满造成的,一句话,是我们的价值体系导致了这场危机。如果我们再不对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进行反思,其结果将是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甚至导致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崩溃。”学生只有对生态道德加强了认识,才会提高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从而选择正确的生态行为。

2.培养生态道德情感

学生有了生态道德认识后,不一定能履行相应的生态道德义务,还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即需要培养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影响环境的行为产生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的形成是以生态道德认识为基础的。生态道德情感是一种内在动力,如果没有这种动力,学生就不可能自觉地履行生态道德义务,即使去做了也是不情愿的,所以必须教育学生培养与生态道德认识一致的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情感可以通过学生在学校生活方方面面中不断地自我体验、自我积累,逐渐形成稳定的生态道德情感。

3.培养生态道德意志

学生在履行生态道德义务时会遇到某些方面的困难和阻力,有时需要以牺牲自身的利益为前提,这在主观上就需要克服来自本身能力的限制,此时,没有坚定的生态道德意志,就可能在行为的选择时犹豫不决或改变一开始的想法,半途而废。而生态道德意志是人们为了履行生态道德义务而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障碍所做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生态道德意志能促使学生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按照生态道德动机所决定的生态道德行为坚持下去,成为克服在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过程中遇到困难的重要力量。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除了提高生态道德认识,加强生态道德情感外,更主要的是把学生放到实践中进行锻炼。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要尊重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只有引导学生锻炼了生态道德意志,才能一如既往地做出正确的环境行为。

4.培养生态道德行为

生态道德行为是人们在生态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对环境做出的反应行动,是衡量人们生态道德意志高低的标志。培养学生生态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在《读者》上看到这样一篇小文章,讲的是发生在美国大巴上的故事:开车的是位美国师傅,最初游客下车时会将杂物丢弃在座位上,下车游逛后,看见已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从此,车上如再有杂物,人们就会将杂物丢弃在座椅背后的垃圾袋中,但停车休息时,美国师傅将小垃圾袋一一装入大垃圾袋,于是游客们又学会下车时将小垃圾袋带到司机的旁边,扔进大垃圾袋。而这样,美国师傅在停车时还需费力地提着大垃圾袋寻找垃圾箱,于是游客们自己提着小垃圾袋自行扔进垃圾箱。这则故事说明生态道德教育只有在实践中加以体验感受,从日常行为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长此以往,学生会自觉地产生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同时通过生态道德行为的实践活动,又能提高生态道德的认识,加深生态道德情感,坚定生态道德意志。

当然在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开始,但只有这四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才能形成。

总之,进入21世纪以来地球生态环境危机仍然不断加剧,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学校中虽然已经进行了20多年,这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生态意识日益提高,但是我们冷静下来再次深入思考就会发现:目前有些学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在促进学生生态道德品质进一步提升时产生了阻碍。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学校生态道德教育,揭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原因,从而通过生态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生态道德品质,使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