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的道德观,加强道德修养

马克思的道德观,加强道德修养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发展,即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道德是指品格、素质、修养,是对善良与丑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一系列价值评价的社会规范。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强调道德重要:从伦理学角度看,马克思揭示了道德的本质含义。马克思关于道德的这段论述,非常精彩,非常经典,颇具现代眼光。现实中许多触目惊心的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件说明,遵守道德和法律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的道德观,加强道德修养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发展,即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健康不仅涉及人的体能方面,也涉及人的精神方面。将道德修养作为精神健康的内涵,其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

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德的重要性。甲骨文中就有“德”字,其后金文中出现了“道”字。明代思想家吕坤说:“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辨是第三等资质。”把深沉厚重排在第一等,是因为它体现的是正理德性、厚德厚道,核心就是“德”。

道德是指品格、素质、修养,是对善良与丑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一系列价值评价的社会规范。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强调道德重要:

伦理学角度看,马克思揭示了道德的本质含义。马克思讲:“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马克思关于道德的这段论述,非常精彩,非常经典,颇具现代眼光。其中对“利己主义”的理解不是贬义的利己主义,而是指个人利益。

社会学角度看,马克思说过,人类生存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正是通过为他人的服务,才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越向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这种要求越强烈。

哲学角度看,康德对道德作用同样给予高度评价,他讲,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把道德和星空联在一起,这是一种最能撼动人心的力量。

经济学看道德,经济学家叶航强调道德公平,产生过相当的社会影响,他说:“我把经济学看作探索人类心灵和行为的科学,主要告诉你的是:我们这个世界怎样才会变得更有效率,为了效率我们为什么更需要亲情友谊、道德和正义。”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说,没有公正就没有市场经济,有效的市场机制,必须有一定的道德秩序予以支持。

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不仅与自身需要的迫切性与合理性有关,而且与其实现幸福的途径是否正当有关。以违背道德和法律的方式虽然可以满足自己对于利益的迫切需要,却损害了他人的权益、健康乃至生命,为他人的幸福制造了障碍,这违背了生命的本质属性,最终也会影响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同样会葬送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现实日常生活中,有四种对不道德行为的表述:没良心、道德败坏、缺德和伤天害理。没良心,更多发生在一对一的互动中,即存在于个人之间的关系中。道德败坏则更多指和性行为、婚姻家庭有关的现象。这两者多指私生活。缺德,已经影响了社会。比如在农村,一个养鸡大户把鸡粪倒在街道上,一下雨累积起来的鸡粪就被冲到水井里去,对此,大家心里都很气愤,但是碍于养鸡大户的霸道,敢怒不敢言,只能在背后说他缺德。可见缺德已从私人领域进入到公共生活领域了,德不仅是个人行为的问题,不只伤害了个人,而且伤害了整个群体,伤害了整个群体外生存的社会性。“伤天害理”则是更深层次的东西,涉及到某些更加基础的社会原则。比如2011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药家鑫事件、2013年发生的偷车杀婴事件。

现实中许多触目惊心的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件说明,遵守道德和法律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虽然遵守道德和法律的人不一定都能感受到幸福,但不遵守道德和法律,其最终结果大多是不幸福的。所以,靠损人利己得来的“幸福”与道德的“恶”联在一起。“尽管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来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但是,在伦理学视阈内,幸福问题也像其他问题一样关涉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个人对幸福的追求不能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悖逆。就是说,对幸福的追求,受制于道德的指引,只有道德上的无愧,才有真正的幸福。”

做事情一定要事先设立道德底线,小偷也清楚有些东西是绝对不能偷的。所以说事情万万不可做绝,落井下石的事绝对不要干,给人方便也就是给己方便。

把道德健康纳入健康的范畴,是有科学根据的。善良的品性,淡然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证。与人相处善良正直、心底坦荡,遇事出于公心,凡事想着别人,这样便无烦扰,使心理保持平衡,有利于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促进人体分泌更多有利的激素。这些物质能把血液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力,促进人们健康长寿。相反,违反社会道德准则的人,其胡作非为必然导致紧张、恐惧、内疚等种种心态,惶惶不可终日。这种精神负担必然引起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干扰各种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削弱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最终在恶劣心态的重压折磨下,或早衰,或丧生。

我们可以这样推断,一个内心充满嫉妒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幸福的,因为他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会使他万分难受;一个虚荣心极强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幸福的,因为他总是在意别人的评价,从来没有真实的自我;一个贪婪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幸福的,因为他的心灵一直忙于获取,而根本无暇去感受。

不管时代和环境如何变迁,总有一种令人尊敬的品质和人格的力量,使我们超脱这个时代的喧哗和浮躁;不管世界多么复杂多元,总有一种高洁的灵魂和简洁的追求,唤醒我们沉睡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充满感动和温暖,引导我们重新思考和返璞归真。

二战期间,有个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的故事:柏林城里的战斗越来越残酷,苏军与德军在每一条街道进行激烈的巷战,战况极为惨烈。

突然,在一条街道中间的废墟中传来孩子的哭声,是个德国小孩儿。此时,苏军与德军正在猛烈地相互对射,小孩儿随时都可能在战火中丧命。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一名苏军士兵站起身来,径直地走向传来哭声的废墟。战友们立刻停止了射击,所有枪口都对准前方,时刻准备用火力接应自己的伙伴。叫人意料不到的是,街对面的枪声也戛然而止,德军突然也停止了射击。在双方黑洞洞的枪口下,这名苏军士兵默默地走到了废墟边,把孩子抱了起来,朝着街道边的一个安全掩体走去。

此刻,除了救人的苏军士兵那一步步缓慢而沉重的脚步声外,整个街道处于死一般的沉寂中。一位苏军的随军记者将这个感人的瞬间完整地记录下来。第二天,苏军士兵奥沙罗夫解救德国儿童的全套照片被印在传单上,从空中飘落下来,传单的题目是:“柏林,请停止枪声!”当柏林市民看到传单时,不少人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一些化了妆装扮成平民的纳粹士兵也走出战壕,交出了武器

奥沙罗夫成为英雄,许多媒体对他进行了采访。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战场上,你敢于在枪林弹雨中站起来?

奥沙罗夫回答十分简单、质朴:“爱,会让枪声停止。”

人性存在,人的良知存在。冰冷的枪口、致命的子弹,都会在人性的光辉下退缩,人性的良知绝不会对爱举起屠刀,人与人也不会由于厮杀而泯灭心中的伦理底线。爱的伟大、人性的力量将跨越一切政治,这是因为在任何情况下,人永远是目的,不是手段,自然也绝对不是实现国家或某个利益集团目的的手段。

一个人的真实道德和信仰不能从一些道德命令原则中推演出来,它是以个人感悟为基础。由此引申,一种由拥有不同利益、价值的人们“共享”的普遍伦理,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来说,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需的。就像环境问题一样,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都有责任共同保护这个环境,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也都有责任保护这个社会及其道德底线。

加强道德修养,保持健康心态,首先要学会做人处事。加强道德修养,主要是加强做人修养。一个没有文明和没有教养的人,是难以拥有健康心态,拥有真正幸福的。

学会做人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一个人如何做人,在上学时解决了,不等于走上工作岗位后解决了;今天解决了,不等于明天解决了;一个人一辈子都有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

学会做人,就是依照一定的社会规范,使每个人按照他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恰到好处地说话做事。其中,道德规范是最基础的规范。在社会道德规范的作用下,个人道德的形成开始于他的道德意识的萌发和发展,知道什么是光荣,就形成了道德理想;知道什么是可耻,就形成了道德良心。道德理想使他意识到应该去做什么,道德良心使他意识到不应当去做什么。

人生在世第一位的问题是学会做人。一个人做人、做事都是相通的,做人为本。一个人做事应当精明一些,做人应当糊涂一些。郑板桥说过,难得糊涂。这个世界上真糊涂的人不少,假糊涂的人不多。一个人由糊涂变聪明很不容易,而由聪明变糊涂更是难上加难,这需要很高的智慧和修养。做事总会有得失成败,但做人应当经得起实践考验。

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如果只注重知识,只注重技能,不重视德性的培养,不重视人格的塑造,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聪明智慧无法弥补道德的空虚,道德可以弥补聪明智慧的空虚。一切成功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失败是做人的失败。做人成功,不成功是暂时的;做人不成功,成功也是暂时的。

做人要把握好两条线。一条叫法律线,是平的,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条叫道德线,道德线在法律之上,高低不平,因人而异。提升道德线,需要提升人生境界。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境界,做一个能自立的人,帮助自己做事;第二个境界,做一个有情义的人,帮助熟悉的人做事;第三个境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帮助陌生人做事;第四个境界(最高境界),做一个有信仰的人,帮助国家、民族、世界做事。提升道德线就是要提升道德境界,由能自立的人发展到有信仰的人。

人生境界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从表面上看,世界上的人是共有一个世界,但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因为宇宙人生对每个人的意义和价值并不相同。宇宙人生对于每个人的这种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就构成每个人的人生境界。中华文化强调人文修养,就在于引导人们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在做人上做到两点:

一是自己端正。就是本分或本色,离谱的事不干,违法的事不做,站立时挺挺拔拔,坐下时硬硬朗朗,努力让自己活得踏实。同样生活在这个花花世界,有的人经不起金钱的诱惑,结果一时不慎酿成大祸,再哭天抹泪也来不及了。

二是待人宽厚。树无相同的叶,人无一样的脸。在为人处事上,人跟人会不同,用自己好恶要求别人,就会得罪人,自己也会不开心。这是做人的大忌讳。所以聪明的人都是宽厚的人。(www.xing528.com)

做人之道是一门大学问,有许多经典,有许多实例,有许多楷模,有一套循序渐进的做人标准。

第一步,做好人和善人,不要做坏人和恶人。

第二步,做君子,不做小人。就是做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第三步,做志士仁人。就是志向远大、胸怀天下、任重道远、意志坚强,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英雄模范人物。

第四步,做圣人贤人。就是大智大德、大义大勇,担当大任、成就伟业、治国兴邦、造福天下,成为能立德、立功,流芳千古的伟大人物。

具体讲,大公无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贤人,先公后私是善人,公私兼顾是常人,私字当头是小人,假公济私是痞人,以公肥私是坏人,徇私枉法是罪人。我们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提升常人,提倡善人,学习贤人,向往圣人。

我们要创造幸福、享受幸福,必须在做人上有高于常人的目标和追求。不但要做一个好人、善人,而且应当努力成为当今时代的仁人志士和圣人贤人。

这是20世纪一个故事。物理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面临一个难题,即人类有没有办法直接观测到基本粒子和它的运动。这个问题可以算是那时候最重大的科技问题了,当时物理学界顶尖级科学家们想尽办法还是一筹莫展。

那个时候美国物理学会每年开一次年会,会议地点一般在纽约。每次年会有几千人参加,形式是大家报名发言,被选上的就列入年会目录,年会的目录表有厚厚的一大本。会议主办方是不接待来宾的,吃、住、行都是自己解决。按照年会的目录表,自己选想听的报告。

这个年会是美国科技界的传统,也是世界上科技文化比较发达地区的传统。顶尖的学者都会来,很多研究生也会参加,他们参加是想听到新思想。

在年会最后一天用午餐的时候,当时美国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尔弗雷茨(当时他已经有五六十岁了,专门搞实验物理学的,如何观测基本粒子就是他力求解决的问题)在吃饭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芝加哥大学年轻的博士后叫格拉塞,才27岁。两个人身份、地位非常悬殊。格拉塞向阿尔弗雷茨抱怨说:“进入最后一天会议了,我很担心我的报告没有人听,因为我的报告是排在今天下午的最后一个。”

阿尔弗雷茨问他打算讲些什么,格拉塞说:“我想到一个办法,可以探测基本粒子。”阿尔弗雷茨很感兴趣。格拉塞就把“看到啤酒瓶子一摇就会有气泡产生”的相关联想讲给了他听。阿尔弗雷茨回去之后马上把他实验室的几十个人召集起来讨论,他们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把格拉塞的讲述变为现实。

在1967年底实验终于成功了,而且观测到了基本粒子。这项实验轰动了当时的物理学界。但出乎大家的意料,196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格拉塞。

阿尔弗雷茨后来在自传中写道,这是他一生中最纠结的一段日子。阿尔弗雷茨承认了这个想法是格拉塞告诉他的。这见证了阿尔弗雷茨的人品与学术道德的高尚。

这个故事对学术界影响很深,这种价值观的背后是什么呢?就是解决好做人问题。

做人修养是一个人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的具体表现。做人修养应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使自己的社会认知、价值观念、伦理行为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耶鲁大学在一百多年前编写过一份《耶鲁报告》,里面关于人才培养的两段著名的话。第一段说:“我们培养的人不仅要在专业上出类拔萃,更要具备全面的知识并拥有高尚的品德,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领军人才,并在多方面有益于社会。他的品质使他能在社会各阶层撒播知识之光。”第二段说:“难道一个人除了以职业来谋生以外,就没有其他追求了吗?难道他对他的家庭、对其他公民、对他的国家就没有责任了吗?承担这些责任需要有各种深刻的知识素养。”

就是在这样的人文氛围下,耶鲁大学培养了许多各行各业的领导者,耶鲁大学的毕业生中前后有五位当选为美国总统。现在校园里还立着一位美国民族英雄、耶鲁大学毕业生Hale的雕像,并镌刻着他的名言:“我唯一的憾事,就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

国外许多知名大学一年级的本科新生都要学一门课,叫“文化、观念和价值”。其内容涵盖古希腊哲学、欧洲文艺复兴和东方儒家学说的各种学派,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之道到笛卡尔、马克思都讲到,林林总总、洋洋大观,但都围绕着“人为何人”和“我是谁”这类古老的哲学命题。这是每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必须认真思考和终身谨守的做人之道,也就是做人修养的体现。

在处事上要做好两点:

一是少管闲事。什么叫闲事,就是无关紧要鸡毛蒜皮的小事,尽量不听不管,人生在世很短,连正经事还做不完,让这些琐碎事情浪费光阴,一旦纠缠进去哪里会有快乐。

二是坚守信用。处事讲不讲信用,与做人好坏有密切关系。人无信不立,这是说做大事业的人。在平常为人办事时,如果没有起码的信用,答应人家的事不办,将会大大影响自己的形象,朋友关系将大打折扣。

树立一个真正的道德健康自我形象要做到“三不”:

第一,不取悦他人,也不追随时尚潮流,而是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的价值,发现自己的力量。

第二,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力争做到最好。

第三,不是赢得竞争,也不是与他人攀比,而是尽自己所能。一个人拥有了真正的道德自我形象,他就有了笑对成功、笑对失败的更深刻、更强大的力量,就有了积极健康的心态。

做一个人生的观光客吧,说到底只要与人为善,以德服人,离是非远点,靠家人近点,便有了心安,有了惬意。乐观的心态来自宽容,来自大度,来自善解人意,来自与世无争。

做人处事,就是要追求事业,淡泊名利。“名为招祸之本,利乃忘志之媒”。历史上争名者往往未必得名,夺利者未必获利。在名利得失上保持平常心,对名利地位看得淡一些,就不会在名利面前失去平衡摔跟头,就能随时保持心情轻松愉快。

追求事业,淡泊名利,说到底就是要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达到一种“超越”境界。这种“超越”精神,是人所特有的本质,不仅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也是人能进行理想性创造的人性根据。超越自然,创造文化;超越本能,彰显人文;超越平庸,追求高尚;超越自我,融入社会;超越功利,提升人格。

当代市场经济崇尚多元经济、多元利益。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想文化,面对浮躁伪善渐渐远离真诚朴实的世界,面对拜金逐利、权钱交易渐渐侵蚀人际关系的社会,培养一个健全完善的人格,一个纯洁美丽的灵魂,对人生幸福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有一个笑话,是说有位哲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问两个男人,如果有人出100元买你们的爱妻,你们是否同意,两个人都摇头。他又问,如果出100万呢?其中一个点了头,他继续问,100亿呢,结果另一个人也点了头。

现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诱惑无处不在,可以说人有多少欲望,这个世界就有多少诱惑。一个人一生中谁都不知道会遇到多少诱惑。

当然诱惑并不绝对是坏东西,诱惑可以激发激情,产生动力,坚定目标。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促进社会发展。而更多时候,诱惑使人迷乱彷徨,失去人生方向,甚至失去目标。如何面对诱惑,更是人生一大课题。

对待诱惑需要学会做人处事,达到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保持平常心,不做白日梦;多交几个有思想品位的朋友,以便关键时刻有人提醒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