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出小圈子,树立正确交际观∶对有哥们儿义气情结学生的心理调整

走出小圈子,树立正确交际观∶对有哥们儿义气情结学生的心理调整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个阶段,学生不仅可能因懦弱、自闭、自卑等性格问题关闭心门,怯于结交朋友,也有可能因价值观及辨别能力差而结交一些不良朋友,甚至受其影响,在心理上产生“哥们儿义气”的情结。美好、纯洁的友情是弥足珍贵的,而“哥们儿义气”与其却是截然不同的。在学生健全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友谊发展,关注学生是否存在“哥们儿义气”这种不良的交友心理。

走出小圈子,树立正确交际观∶对有哥们儿义气情结学生的心理调整

我们可以这样说,青春期也是学生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危机期。在这个阶段,学生不仅可能因懦弱、自闭自卑等性格问题关闭心门,怯于结交朋友,也有可能因价值观及辨别能力差而结交一些不良朋友,甚至受其影响,在心理上产生“哥们儿义气”的情结。

教师需要在学生青春期这个重要成长阶段,密切关注他们的交友心理,既不能让他们因性格问题交不到朋友,也不能让他们因讲“哥们儿义气”而辜负了青春好年华。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对外界事物所持的态度及情感体验也日益丰富起来。此时许多学生都喜欢结交朋友,注重情谊,并且认为这种感情是最真挚的。

美好、纯洁的友情是弥足珍贵的,而“哥们儿义气”与其却是截然不同的。它是一种比较狭隘的封建道德观念,是古代“江湖义气”在当代的表现,它视几个人或者某个小集团的利益高于一切。它信奉的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追求的事即便是错的,甚至是触犯法律的,也不能背叛这个“义”字。

在学生健全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友谊发展,关注学生是否存在“哥们儿义气”这种不良的交友心理。一旦发现,就应及时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扭转不良的交友心态,使其形成健康、正确的交友观。

经典案例

这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大杨树第二中学明清老师刚进学校,就听到学生们在议论纷纷。

正在陈老师寻思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就听到学校广播在喊自己赶紧去教务处一趟。陈老师都没来得及把手里的提包放到办公室,就径直进了教务处。

此时,教务处有四个男生。每个学生都是一副衣冠不整的样子,其中一个脸上还流了血。

四个男生中有一个是陈老师班上的东远,另外两个陈老师依稀记得他们是天天和东远一起上学、放学的伙伴。

“陈老师,你看看,你们班的东远居然纠集同学打架斗殴。现在把他的脸都打肿了。”教务处主任指着被打学生的脸很生气地说。

“东远纠集学生打人?不可能吧?虽然他平时调皮捣蛋,但是却很少打人。”陈老师还有点不相信。

“事实都摆在这里了,还有什么不相信的。你问他自己。”

“东远,是你叫他们打这位同学的吗?”陈老师问。

“谁叫他先欺负我朋友呢?”

“那你就带着他们打他啊?你看同学的脸都这样了,如果你再打正点儿,鼻子就打歪了。”

“活该!欺负我兄弟,就该打!他要不死心,想报复的话,我就还打他。”

“你……”听到这种顽固的表白,陈老师一时气得说不上话来。

正在这时,另外几个学生的班主任也来了。

其中一个老师说:“啊?又是你们三兄弟啊!”

“三兄弟?”

“是啊!陈老师,你还不知道啊?他们三个可是学校里鼎鼎大名的‘桃园剑客’。你们班的东远是老大,我们班这俩是老二和老三。”

原来,东远和另外两个学生——小甘、云林,是一个村子里的,从小一起玩,大了又考取了同一所学校,虽然不同班,但是课后还是经常在一起玩耍,很是亲密。

有段时间,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三国演义》,把三个人都迷住了,他们尤其喜欢剧中刘、关、张三人的“桃园结义”情节。于是,在东远的提议下,他们就学着刘、关、张的样子,找到一个桃子种植园,跪地焚香,宣读“不同生愿同死”的誓言,结拜为异姓兄弟,号称“桃园三剑客”。

从此,三人以兄弟相称,形影不离。如果三人中有谁被人欺负了,其余两个肯定一拥而上,与对方拼个你死我活。这使学校里的学生都不敢惹他们,看见他们就远远地避开。

这天,云林在学校里玩篮球时,因为没让个子比他高大的盟南(被打的学生)玩,与盟南发生了口角,进而动起手来,结果个头小的云林被盟南打了个鼻青脸肿。

东远与小甘听说后,非常生气,发誓要找盟南给云林报仇雪恨。

次日,三个人趁厕所里只有盟南一个人的时候,便围住他一阵拳打脚踢。

此时恰好被去厕所的教导处主任发现了,于是制止了他们,才避免了一场更大的伤害。

事情搞清楚后,教务处主任让双方学生的班主任各自带回学生自行处理。

看着怒气未消的东远,陈老师知道需要灭灭他的威风了:朋友没交几个,就知道讲哥们儿义气了。但是,陈老师把东远带回去后,并没有直接进行教育,而是“冷”了几天。

“东远,来我办公室一趟!”第四天上午放学后,陈老师招呼道。

东远一听,就知道是为前几天的事情,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陈老师现在才想找自己。

“东远,听说你是看了刘、关、张三个人的事迹后,才和你那两个好朋友,结成异姓哥们儿的?”

“是的。”

“如此说来,你很欣赏甚至是崇拜刘、关、张三个人了?”

“没错!尤其是他们为了兄弟情谊,不惜战死的精神。”

“他们的这种为兄弟舍生忘死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敬仰。老实说,老师和你一样,也很敬仰他们,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冲动地为兄弟报仇,他们会死得那么惨,那么不值吗?”

“可是,这却表明了他们对兄弟情谊的看重啊!”

“东远,你记得他们在结义时确立的共同目标吗?”

“不知道。”

“他们在一起并肩战斗,并不仅仅是因为友谊的存在,还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扫除逆贼,复兴汉室。可是,结果呢?他们因讲‘哥们儿义气’,不仅没有为兄弟报仇,反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他们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反而助长了敌人的野心与威望。如果他们不死的话,以他们的能力,或许可以让汉室再延长几年,甚至光复汉室也不一定。”

“真是这样吗?”

“当然。你看,刘、关、张死后,蜀汉还有谁能支撑大局啊?只有一个诸葛亮。如果关羽死后,张飞刘备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思考一下后果,然后强壮自己的势力,肯定能真正为关羽报仇雪恨。”

“老师说得很有道理。”

“谢谢你能理解。话又说回来了,你在看到自己的朋友被人欺负时,有没有想什么方法才是最好的报仇方法?”

“以牙还牙就是最好的方法!”

“可是,如果他还趁你们不在,继续欺负云林呢?”

“我们再打他!”

“不过,我想这次那个叫盟南的学生肯定会有所准备,一定会找自己的哥们儿来‘反报仇’。你们这样冤冤相报无了时!到那时,你们就会变成只为打架报仇而生活的人了。你别忘记自己来学校是为了读书、学知识的。”

“可是,我们不报仇又能怎么样?”

“双方讲和啊!你们打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玩一个球而已。可是后果呢,却有两个人被打了,值得吗?难道出了那口气,真的就那么痛快吗?”

“没有。我们后来也担心过,担心被老师骂,担心双方再打。因为我们也想好好学习。”

“既然这样,你们不如和对方讲和,相信他也不想整天防着你们报仇,也想安宁地读书。没准儿,因为你们先伸出的橄榄枝,他会和你们交朋友呢。”

听了陈老师的一番分析,东远认同地点了点头。(www.xing528.com)

结果果然在陈老师的预料之中,在东远和两个哥们儿伸出手道歉的同时,对方也不好意思地说自己不应该那么小气、冲动,为一个球打人。

冰释前嫌后,校园里多了一个“四剑客”,但是东远却没再为哥们儿的事情犯过类似的错误,相反地,他还劝说几个哥们儿不要为一点小事情就与人打架。

案例解析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清醒和正直的朋友。”的确,友谊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可以让学生有成长的体会、有被关心认同的体会,而这种同辈的接纳和友谊的存在,在青少年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确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交几个朋友,积极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也意味着学生存在着认知片面主观、是非观念模糊、容易冲动和意气用事等心理隐患。这使得他们把“哥们儿义气”错误地理解为真正的友谊。于是,为了保住这份友谊,他们不惜违背行为准则,甚至出现替同学做作业或者抄笔记,挥拳为朋友“报仇”、为朋友的错误“保密”等不良行为。

对于学生经常提起的“哥们儿义气”,陈明清老师则这样认为:“许多学生因为欠缺理智,不能自制而自我伤害。讲哥们儿义气的心理就是很严重的一种。诚然,学生乐于交友,并且乐于向朋友展示自己的真诚,是可以的,但是因此而丧失自我,放弃应有的原则,就不应该了。”

东远这个学生,从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件及其思想转变来看,绝不是个人品有瑕疵的学生,而是个乐于关心朋友的人。正因为他把云林等当成自己的兄弟,懂得为他人着想,才在得知朋友被打后,纠集同伴报仇。这是讲哥们儿义气的学生值得肯定的一面,只是方法不当。因为现在受某些自私自利不良思想的影响,学生们已经很难有为他人而牺牲自己利益的举动了。

由于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再加之易冲动心理特征的影响,东远没顾及打架是错误的,没能想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向老师报告,或者寻求和解、以理服人,而是直接付诸武力。

陈老师认为:“解决学生‘哥们儿义气’心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让学生不讲义气,而是让学生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义气,怎样做才是讲义气。”

在知道东远因哥们儿义气而纠集哥们儿去打架后,陈老师没有直接批评东远的动机,而是借助分析东远所崇拜的刘、关、张的事迹,向他讲明一些道理:义气是要讲的,但是,“讲”义气也不能借义气之名行不义之事。

当东远对真正的义气有所了解时,陈老师话题一转,又回到了东远聚众打架的这件事上。然而,把事情放到自己身上,东远仍然不太明白怎样才是对哥们儿好,仍然认为报仇才是最好的讲义气的方法。

对此,陈老师也没有直接反驳,而是从各个角度不厌其烦地给东远一一作了分析。陈老师始终站在东远的立场思考问题的做法,打动了东远,并且在心理与行动上,都有了改变。

值得指出的是,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面对东远执著的“以牙还牙”,陈老师没有断然否定,训斥东远的“糊涂”“不理智”,而是通过对其做法作出种种假设,耐心引导东远自己去认识“义气”,去选择哪种做法才是真正的讲“哥们儿义气”。

面对学生因讲哥们儿义气而进入心理死胡同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做的是通过讲述义气的真正内涵,让学生在心里进行对照,从而得出最好的理解和判断,成为一个真正为“哥们儿”着想的人。

教育延伸

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已经初现雏形并且日益高涨,他们越来越喜欢与同伴交流思想。慢慢地,友谊在他们心里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甚至大有超过教师与父母的趋势。他们越来越渴望得到来自朋友的关心、尊重与认可。

由于日常接触较为频繁,加之兴趣爱好较为相似等原因,有些学生就开始与自己要好的同学发展为少数人的小团体,通常是两三个人甚至更多,他们一起学习、活动,互相之间分享快乐与苦恼,甚至彼此之间开诚布公,没有秘密,形成所谓的“死党”。

还有些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因为成绩问题为家人、教师和同学所排斥,就慢慢变得自暴自弃,开始逃学、进网吧、喝酒,等等。这样,徘徊于课堂之外的他们,难免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的引诱,加之他们本身就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于是就与他们组成了一个小团体。

这样的交友圈子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青春期学生的很多成长需要,而这正是促使是非辨别能力较低的学生产生“哥们儿义气”的深层原因。

那么,学生们在这个圈子里得到了哪些心理上的满足呢?

1.归属感与认同感

在哥们儿身上,学生有了进一步的归属感。因为他们通过与哥们儿在一起的活动,感到除了自己的个人身份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小团体的一员;他们除了要为自己争取利益外,还要懂得为哥们儿着想。

他们体会到了来自哥们儿的关心、照顾与保护,而这种是与父母的关心、教师的关注不同的,是他们所不熟悉的。于是,有哥们儿的学生,就会比没有哥们儿的人感觉多了几分荣耀与幸福。

2.长大的体会

因为有了哥们儿,他们有成为大人的感觉。因为一旦成为某些人的哥们儿,他们就会不约而同地遵守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学着与哥们儿“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学着把自己的利益与哥们儿的利益相结合,学会分享和容忍。

这是一个人长大成人融入社会的体现。因此他们会尽量使自己的言行与成人交往中的一些行为与言谈相符合,比如互送礼物以示好感,在同伴有难时慷慨相助甚至两肋插刀。而这些举动受到情感支配的程度多于理智,是学生在通过行动表达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3.寻找自己的位置

在与哥们儿交往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摸索着自己的合适位置。“哥们儿”团体中通常会有一个或者几个核心人物起关键作用。大家会不自觉地以他或者他们为核心,这些核心人物是这个圈子的代表,其他人则分处不同的位置和角色。他们之间也会有分歧,甚至会因分歧而伤害、打击和排挤少数成员,使之屈服或者离开。

弄清楚学生在交友时的心理需要,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知晓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便较为容易地找到学生存在哥们儿义气心理的原因。教师要想找出学生讲“哥们儿义气”的原因,不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看他们从哥们儿身上得到了什么。

调整策略

真正的友谊应该让朋友都能健康地成长、进步,应该学会理智地对待友情。面对学生在交友方面的困惑,教师要教学生理智做人,遇到事情三思而后行。

那么,面对那些有哥们儿义气心理的学生,教师需要具体采取哪些措施转化他们呢?

1.让学生了解“义气”的内涵

教师要想消除学生的“哥们儿义气”心理,首先要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讲义气。这样,学生才能知晓自己的错误,才能有悔改之心。因为学生讲“哥们儿义气”的根本出发点是好的,错误在于他们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义气”,什么是真正的为哥们儿着想。

在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中,义是很重要的。中国人做人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讲“义”:辨别是非时要讲正义与“非正义”;国难当头讲民族大“义”;生死之间讲“舍生取义”,等等。因此,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看做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

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是古老的美德却依然存在于当代社会中。当“见义勇为”的壮举受到表彰时,当“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激励普通人与坏人坏事作斗争时,都能使人感受到“义”的强大。

讲义气,必须是见正义而为之,而不是做伤天害理、违法乱纪的事。作为学生,要讲义气,处事应该光明磊落、文明和高尚,而不是拉帮结派、恃强凌弱。

2.剖析“哥们儿义气”与友谊的差异

真正的友谊,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是一种高尚情操。它可以使你赢得真朋友,使你遇到困难危险时,得到朋友无私的帮助与支持;使你陷入烦恼和苦闷时,得到朋友的倾听与理解。这种友谊是有原则的,它的前提是不能违反法律,不能违背社会公德。而“哥们儿义气”则不同,它源于江湖义气,是为“哥们儿”的一己私利而是非不分、不讲原则的义。

友谊需要义气,但需要的是讲原则的义气,而不是不辨是非地为“朋友”两肋插刀,甚至不顾后果、不负责任地迎合朋友的不正当要求。这不是真正的友谊,也不是真正的义气。

当学生真正明白“哥们儿义气”与友谊中的义气的差别时,就会豁然开朗,反省自己的不当行为。

3.从思想深处找原因

教师可以想办法深入学生内心,探查一下他们对“哥们儿义气”产生兴趣的深层原因,看看它是在哪个环节上入侵学生头脑的。

找到了症结所在,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勇敢地向狭隘的“哥们儿义气”说“再见”。

4.剖析反面典型,发挥警示作用

狭隘的“哥们儿义气”害人害己,纵观因哥们儿义气走上歧途给我们留下的教训,都是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教师可以通过社会上和学生身边的实例,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剖析,使学生受到启发,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荣辱、是非界限。

5.积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诸如道德感、友谊感、集体感、荣誉感等高尚情感,去取代他们头脑中狭隘的“哥们儿义气”。一旦这些健康向上的情感在学生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就不会容许低级、狭隘的“哥们儿义气”控制自己了。

6.教学生控制自己的情感

“哥们儿义气”之所以在学生中流毒很深,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情感控制能力较低,很容易失去理智,遇事头脑发热,并且很快在这种冲动下作出不计后果的决策甚至行为,以致酿出很多祸事。

学会控制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抑制冲动。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用理智驾驭情感,去消除他们因一时头脑发热而为“哥们儿义气”所驱使的不良心理。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做事前,尤其为“哥们儿”出头“抱不平”前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该不该,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是否违背社会道德、是否符合校纪法规等。

“行成于思,毁于随。”如果学生能够做情感的主人,能够“三思而后行”,就可以避免许多差错。这样,即便再有人用“哥们儿义气”拉他们干错事、坏事,他们都会有所察觉而不会为所谓的“义气”所驱使了。

俗话说得好,“栽树要栽松柏,交朋友要交真君子”。所交朋友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言行与品德,甚至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作为学生的教育引导者,教师不仅要注意加强其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友谊观,这样才能在源头上杜绝他们结交不良朋友,真正避免因讲“哥们儿义气”而一时冲动犯下追悔莫及的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