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质性研究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质性研究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以上对质性研究的应用现状分析中也可以发现,强调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考察的质性研究,正越来越成为心理学研究者乐于接纳并积极实践的一种研究范式。

质性研究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质性研究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现状

人类的心理具有主客观双重性质,从这种双重性质出发,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有量化和质化两种取向。心理学的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都离不开有效的研究方法。近年来,由于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改以往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的局面,呈现出显著的交叉发展趋势,方法论也随之出现了量化和质化相融合的取向。但是目前国内与西方对质性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和实践程度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西方心理学中的质性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质性研究在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明显上升,不仅表现在质性研究报告数量的增长上,同时也表现为应用领域的多元化和具体研究方法的丰富性。

1.质性报告数量的增长

Rennie,Watson和Monteiro等人(2002)采用内容分析法对1900年以来西方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质性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发现80年代以后,质性研究报告在美国心理协会的PsycINFO数据库中出现的数量显著上升,这种趋势在90年代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质性研究出现的总体数量从3上升到784,其中扎根理论方法的应用从2上升到了394,访谈法的应用则从7上升到了673。但很显然,实际出现的数量比这样的文献研究还会多得多。与此类似,基德(S.A.Kidd,2002)在PsycINFO数据库中以“qualitative”为关键词搜索了1989、 1994、 1999年的质性研究报告,并对这三个年份出版的15种APA期刊中的质性研究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对期刊的征稿启示进行内容分析,概括出各种期刊对质性研究所持的态度(包括拒绝的态度、乐意接受的态度和中立态度三种),以及对期刊主编的电话访谈内容进行质性分析。结果发现:①PsycINFO数据库中的质性研究的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见图13-2);②15种APA期刊中,质性研究报告的数量为32篇,占总量的1.3%,除去14篇临床个案研究,剩余的18篇中有2篇Q分类技术研究、 5篇扎根理论研究、 1篇民族志研究、 10篇多重编码技术的应用和4篇质性和量化的混合研究。虽然研究的数量相对还很少,但确实正在逐步上升(见表13-1);③15种期刊中有4种期刊对质性研究表现出拒绝的态度,10种期刊为中立态度,1种期刊表现出了比较乐意的接受态度(见表13-2)。

img12

图13-2 PsycINFO数据库中质性研究的上升趋势

资料来源:Sean A.Kidd,The Rol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ical Journals,Psychological Methods.2002,Vol.7,No.1,126138.

表13-1 15种心理学期刊中质性研究的数量

img13

续表13-1

img14

注:“—”表示在该年份中没有此期刊的信息。资料来源:同上。

表13-2 期刊征稿中的态度分析

img15

img16

资料来源:同上。

2.应用领域的多元化

心理学理论本身的深入发展和社会领域中各类新型课题的出现使得质性方法不但在特定领域的研究中凸显出了优势,而且还为传统的研究课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野。以现象学解释学为方法论基础的质性研究在文化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宗教心理学、社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基德对10种期刊的主编进行的电话访谈分析也表明,这些代表了不同研究领域研究进展的核心期刊对于质性研究的用途都是持肯定态度的。虽然有的主编因质性研究的效度问题而拒绝刊登质性研究报告,但是多数主编都认为“只要是好的研究报告都会被录用”。

3.研究方法的丰富性

质性研究源于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传统,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现象学和解释学的影响,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技术化操作方法。民族志、常人方法学、扎根理论、参与观察法、焦点团体访谈、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口述史法,以及最近出现的多元整合方法等,都在其各自适用的学科领域内发挥着特定的方法优势,促进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发展。

(二)中国心理学中的质性研究

我国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虽然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近20多年来的发展确实也令学者们感到振奋。在心理学研究方法问题上,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很多深入的探讨和实践,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研究材料。崔丽霞和郑日昌(2001)对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分析资料的方法进行了回顾和评价,为我们了解国内质性研究的发展情况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www.xing528.com)

研究者首先对心理学研究中的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作出了界定(根据其界定,其所指的“定性研究”应涵盖在“质性研究”的范围内——笔者注),然后从目前国内发行的心理学期刊中选择较有代表性的3种期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和《心理发展与教育》,从每种期刊中选取24篇文章,要求其平均分布于1981—1998年间,共检索文章1296篇。接着对这些文章从研究方法和资料处理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类编码,最后统计频次。结果发现: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质性研究方法缓慢递减,《心理学报》中的质性研究从10减至0,《心理科学》从15减至3,《心理发展与教育》从24减至0;②量化研究的方法逐年递增,实验设计更趋复杂也更具解释力。

显然,我国心理学领域中质性研究的发展水平还是相当低的,且研究者的结果显示,多数的定性研究还只是简单的综述研究、哲学研究及历史研究,与目前已成体系的质性研究方法相去甚远。所以国内真正意义上的质性研究在这三类核心期刊中还相当罕见,这与西方近几年来质性研究的广泛兴起与快速发展形成了对比。这种方法上的一元化可能也成为阻碍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因素之一了。

二、对质性研究的评价

虽然目前量化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仍占据主流地位,但质性研究正在蓬勃兴起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以上对质性研究的应用现状分析中也可以发现,强调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考察的质性研究,正越来越成为心理学研究者乐于接纳并积极实践的一种研究范式。由于人类的心理既作为客观事实而存在,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受情境的影响,因此质性研究的出现可以弥补量化研究在解析人类心理现象时的还原主义和简约化倾向,使研究所揭示的规律更贴近心理现象的本质。概括地来说,质性方法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具有以下优势:①对小样本进行个案调查,能从微观层面对心理现象进行比较深入而细致的描述和分析,便于了解心理现象的复杂性;②从当事人的角度构建对特殊问题的理解,用开放式的方式搜集资料,可以保证资料的丰富性和全面性;③便于研究者对不熟悉的领域和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④研究在自然情境中进行,排除了实验室条件下出现的实验效应;⑤注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⑥通过自下而上的归纳来建立理论,具有理论创新的潜力;⑦在资料的分析过程中强调对原始文本性质的保存,叙事的方式更能为受众所接受。

当然,质性研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这也是目前多数研究者对其持保留态度的原因。质性研究以阐释学和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在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等“另类范式”的影响下,持相对主义本体论态度和自然主义的方法论取向。虽然质性研究的倡导者能据此对各种质疑进行自圆其说的澄清,但客观地来看,质性研究在以下方面还是有明显的力不从心,比如:①在宏观层面研究大规模的人群或社会机构,②确定心理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③准确测量研究结果的效度和信度,④对研究结果做某种程度上的推广,⑤以统一、规范的研究程序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⑥在短时间内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完成某项研究,等等。此外,质性研究也对研究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研究者要宽容、有耐心、能够容忍较多的模糊和不确定性等。因此,质性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前景还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三、质性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前景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后现代哲学思潮和本土化运动的推动下,逐步出现研究范式的文化转向,并呈现出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多元方法的整合趋势。质性研究为这种文化转向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加之其本身所呈现的重视反思、尊重多元的发展趋向,质性研究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正日益提高。

(一)质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质性研究的发展道路漫长而曲折,进入新世纪后,质性研究引起了众多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关注。关于质性研究的发展趋向,国内学者陈向明(2000)根据其从事质性研究的丰富经验提出了以下五个假设性的探讨:

(1)质性研究将越来越注重行动研究,强调研究的行动功能。研究者越来越注意自己的研究对被研究者的实际意义以及实际工作者参与研究的可能性,并将研究的结果应用于对制度和行为的改变上。

(2)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质性研究更加尊重文化多元。在关注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同时,质性研究更强调对一定文化和历史情境中的个体进行研究,尤其强调研究这些个体与其所处的独特的社会情境之间的互动。

(3)更加注重研究者个人的反思,意识到研究者自己的权利及其对研究的影响。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不再是客观的、权威的、中立的观察者,而是一个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区、富有人性生活体验者。对这种角色身份的强调一方面可能改造了研究者本人,使其变得更为宽容、更有耐心,而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在回答文本的“真实性”与“不确定性”这一两难问题时陷入思维困境。

(4)坚持研究的规范化,更加追求方法上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虽然质性研究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难以建立统一的规范,但是在方法论上仍可以坚持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和制约,由此就可以保证质性研究在面对多元文化的研究课题时还有章可循。

(5)质性研究受信息时代高科技发展的影响,在搜集资料的手段和研究产品的呈现上将出现更大的变化。电子声像技术、手提计算机、电子互联网等信息时代的产品,使得质性研究对资料的采集、整理和分析变得简便而又快捷,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也更加立体而生动。

总之,21世纪的质性研究在多元文化观和世界性视野的影响下,将更加重视关心的伦理、个人责任的伦理、研究的情感成分,以及行动和实践的取向。这一发展趋势与社会心理学的人文主义研究取向互相呼应,极大地推动了本土心理学的发展。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趋向

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科学主义的研究取向和人文主义的研究取向在研究模式、研究策略和研究范畴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前者拥护社会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和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采取自然科学的量化研究法,试图建立一门客观而精密的心理科学;后者拥护社会心理学的社会科学观和主观的研究范式,注重人的整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质性研究法,研究真实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具体而言,这两种研究取向的对峙主要表现为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对立、元素分析和整体分析的差异、表层研究和深层研究的差别、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理论建构方式的冲突、实证论和现象学的斗争。(郑红,1997)

尽管如此,这两种研究取向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出现了一种在多元水平上的趋合势态,原因主要是认知心理学、后现代思潮和心理学本土化运动这三股弥合力共同促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开放性态度和多元化思路。这种整合的趋势在方法论上则表现为:①尊重心理现象的物理属性和文化属性,将客观实验法和主观内省法相统一;②形成拓扑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统一;③指出人的心理与文化环境的不可分割性,将元素论和整体论相统一。(麻彦坤,2004)在此背景下,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多元化取向“可以对心理生活的各个侧面有所了解,可以提供一个有关心理现象的更为全面的叙述”(J.Spence,2001,45)。

(三)质性研究与社会心理学的结合——本土心理学的推动

本土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由欧洲心理学家率先提出的一个概念,他们主张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注入本土文化的因素,重点研究本土文化中特有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生活。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本土心理学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中国的本土化心理学研究主要以港台地区的学者为代表,致力于建立一种在“本土性契合”条件下以三个华人社会的中国人为主要对象的心理学知识体系。(汪凤炎,1996)本土心理学也是当前社会心理学讨论的一个热点。2006年10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中,有关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报告占了近13%。其中尤以杨中芳等学者的“中庸”研究课题为典型,探讨了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心理对于人际和谐的意义。这是对开展社会心理学本土研究的又一次有益尝试。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还有对中国人的“忍”、“报”、“孝”、“面子”、“阴阳思维”等本土心理概念的阐述和分析,目前也已成为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热点。

这些本土心理学研究都强调以当地人、当地社会及当地文化为主体的主位研究策略,即通常是在特定的具体文化内部进行研究的策略。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在《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一文中指出,心理学中国化的四个层次和方向依次是:①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②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③修改或创立概念理论,④改良旧方法与设计新方法。其中,“修改或创立概念理论”和“改良旧方法与设计新方法”与质性研究的理念十分吻合。杨国枢认为,采用质性的民俗概念或本土概念使研究者不能轻易接受西方的概念,有利于建立中国化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较易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的独特背景。

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也呈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研究取向。前者以理性哲学视野强调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差异,主张用自然科学的原则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后者强调心理学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层面的理论视野,打破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二分式研究模式,突出本土心理学研究的现实性。目前多数学者都注意到了本土心理学研究的文化转向,认为本土心理学“对心理生活的了解和认识是通过经验直观,对心理升华的理解和解释是通过使用日常语言的理论建构,对心理生活的影响和干预是通过知觉体悟的精神修养方式”(葛鲁嘉,1994),因而本土心理学为质性研究方法的使用开辟了新领域。

总之,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多元化使得研究方法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科学主义的量化方法和人文主义的质性方法都可以为我们揭示心理规律、理解心理现象服务。正如杨国枢所说:“不论是实证论的方法也好,现象论的方法也好,诠释学的方法也好,等等种种,只要能增进对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了解,都可以加以采用”(杨国枢,19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