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计师的情感心理的分析介绍

设计师的情感心理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设计师的情感心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首先,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其次,情绪是人的生理需要是否获得而产生的体验;而情感是人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是具有社会含义的心理反应。有机体通过情绪和情感所引起的生理反应能够发动其身体的能量,使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便于机体适应环境的变化。

设计师的情感心理的分析介绍

第一节 设计师的情感心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设计师生活社会中,从事设计艺术活动,必然要遇到得失、顺逆、荣辱、美丑等各种情境,因而有时感到高兴和喜悦,有时感到气愤和憎恨,有时感到悲伤与忧虑,有时感到爱慕和钦佩,等等,这里的喜、怒、哀、乐、忧、愤、憎等都是设计师情感的不同表现形式。

一、关于情感

1.情感的定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首先,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如生活中找到知己会感到欣慰,看到一种好的行为会产生羡慕;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感体验,如无端遭到攻击会产生愤怒,工作失误会出现内疚和苦恼等,这种体验构成了情感的心理内容。

其次,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它不同于认知过程,因为认知过程是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外界事物的。

再次,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是面部肌肉活动所组成的模式,如高兴时额眉平展、面颊上提、嘴角上翘。它能比较精细地表现出人的不同的情感,是鉴别人的情感的主要标志,图4.1为人的面部表情系列。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手势和身体的姿势,如人在痛苦时捶胸顿足,愤怒时摩拳擦掌等,图4.2为通过不同身体姿态表达出来的不同情感。言语表情是情感在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如高兴时语调高昂、语速快,痛苦时语调低沉、语速慢。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

最后,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血管容积上的变化。如愉快时面部微血管舒张,害怕时脸变白、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减慢等。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是区别于认知活动、有特定的主观体验和外显表情、与人的特定需要相联系的感性反应,它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首先感情中包含“感”字,具有了感觉、感受的意义,因此情感侧重于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而情绪侧重于过程以及过程中的生理状态。

其次,情绪是人的生理需要是否获得而产生的体验;而情感是人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是具有社会含义的心理反应。人的生理需要是人对衣、食、住、行等的物质需要,动物也有生理需要,因此,动物也存在情绪,而社会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包含内容非常丰富,如交往、友情、爱情、审美、成就、知识、道德等方面的需要,又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对美的欣赏,对丑的厌恶等。

img77

图4.1

img78

图4.2

最后,从发展层次看,情感的层次高于情绪。因为,一般说来,当生理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产生社会性需要。情绪外部表现较明显,永远带有情境性,而情感有可能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2)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既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

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情感,可能以强烈、鲜明的情绪形式表现出来,又能表现为深沉而持久的情操。

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情绪,可能由所赋予的社会内容而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从而表现为情感。

具有高级社会内容的情操,既可表现为情绪,又可表现为情感。

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有机体通过情绪和情感所引起的生理反应能够发动其身体的能量,使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便于机体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情感还可以通过表情表现出来,以便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例如,在危险的情况下,人的情绪反应使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身体能量的调动可以让人进行搏斗,也可以呼救,求得别人的帮助。

情感的适应功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服务于改善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条件。婴儿通过情绪反应与成人交流,以便得到成人的抚爱;成人也要通过情绪表现来反映其处境是好还是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用微笑表示友好,用示威表示反对;人们还可以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对方的情绪状态,以利于决定自己的对策,维护正常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2.动机功能

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的效率

一般来说,内驱力是激活有机体行动的动力,但是,情感可以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的作用,从而能更有力地激发有机体的行动。例如,缺水使血液变浓,引起有机体对水的生理需要,但仅有这种生理需要还不足以驱动人的行为活动,只有当意识到缺水会给身体带来危害而产生紧迫感和心理上的恐惧时,情感才会放大和增强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从而驱动人的取水行为,成为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机。

情感的动机作用还表现在对认知活动的驱动上。认识的对象并不具有驱动活动的性质,但是,兴趣却可以作为认知活动的动机,起着驱动人的认识和探究活动的作用。

3.组织功能

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它表现在积极的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大小还和情感的强度有关,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愉快情感有利于人的认识活动和操作的效果;痛苦、恐惧这样的负性情感则降低操作的效果,而且强度越大,效果越差。

情感对记忆的影响表现在,在愉快的情感状态下,容易记住带有愉快色彩的材料;在某种情感状态下记住的材料,在同样的情感状态下也容易回忆得起来。

情感对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当人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时,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态度变得和善,也乐于助人,勇于承担重任;在消极情感状态下,人看问题容易悲观,懒于追求,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4.信号功能

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微笑表示友好,点头表示同意,等等。表情还和身体的健康状况有关,医生常把表情作为诊断的指标之一,中医“望、闻、问、切”中的“望”包括对表情的观察。此外,表情既是思想的信号,又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手段,在信息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发生时间上来说,表情的交流比言语的交流要出现得早。

三、情感的种类

1.情绪状态的分类

情绪状态是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即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包括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1)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心境并不是对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

心境所持续的时间有很大差别,有些心境可能持续几小时,而有些心境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一种心境的持续时间依赖于引起心境的客观刺激的性质,如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等。虽然人们并不是对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都能意识得到,但这种原因肯定是存在的。如一个人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一定时期内,会处于积极、愉快的心境中。心境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人的气质、性格有一定的关系。性格开朗的人往往事过境迁,而性格封闭的人则容易耿耿于怀。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健康会发生重要影响,积极乐观的心境会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益于健康;消极悲观的心境会降低人的活动效率,使人消沉,长期的焦虑会有损于健康。人的世界观、理想、信念决定着心境的基本倾向,对心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激情通常是由对个人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重大成功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亲人突然离世的极度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带来的异常恐惧等,都是激情状态。

激情状态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如盛怒时全身肌肉紧张,双目怒视,怒发冲冠,双拳紧握;狂喜时眉开眼笑,手舞足蹈;极度恐惧、悲痛、愤怒之后,可能导致精神衰竭、晕倒,甚至休克现象,有时表现为过度兴奋、言语紊乱、动作失调。

激情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范围变得狭窄,分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因而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行为可能失控,甚至会发生鲁莽的行为或动作。人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激情,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但激情并不总是消极的。如运动员刘翔在比赛中获得金牌时,欣喜若狂地高举国旗绕场奔跑,在这种激情中包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就是激励人上进的强大动力。

(3)应激

应激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如正常行驶的汽车意外遇到故障时司机紧急刹车等。

应激状态可通过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以应付外界突如其来的刺激和高度紧张的环境。如肌肉紧张、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腺体活动产生明显的变化,来维护肌体功能的完整性,以适应环境刺激。如果应激状态长期持续,机体的适应能力将会受到损害,结果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2.情感的不同类型

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

道德感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产生的主观体验。道德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如果一个人的言行符合这一标准,就会产生幸福感、自豪感和自慰感。否则,会不安、自责、内疚。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都是与道德评价相联系的情感。

img79

图4.3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认知的兴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迟疑、自信、惊讶以及问题解决时的喜悦、快慰等,都是理智感。理智感不仅产生于智力活动,而且对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有积极的作用。其作用的大小与个体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愿望有关。

(3)美感(www.xing528.com)

美感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及文学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不同利益的人对事物美的评价既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美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主、客观的对立统一

优美的自然环境,如图4.3所示的丽江神农架张家界、九寨沟的自然景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善良、纯朴的人格特征,公正无私、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奸诈狡猾、徇私舞弊、损人利己的行为则让人厌恶和憎恨。美感体验的强度受人的审美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制约,对美感的培养和进行美的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设计艺术的情感体验

1.设计艺术的情感特征

设计艺术能唤起人的情感,并具有如下特征:

(1)目的性特征

设计艺术本质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某种功能的需要而进行的,给人情感上的愉悦并非其最本质的目的,虽然某些具有艺术气质的设计作品具有纯艺术类似的属性,但与纯艺术作品又有很大差别。图4.4中的中国老月份牌,其设计者是画家杭稚英,并且作为广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图像也是一幅典型的绘画作品,显然这是艺术家以绘画的形式所做的广告,可我们不能再以纯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来评价这一作品。虽然它也如同绘画一样,能唤起人们愉悦的审美情感,但是其本质目的却在于通过画面吸引人们的注意,并且他还将商品的信息放置其上,给消费者传递该商品的信息,所有这些都围绕着促销这个目的。这个实例说明,设计艺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可能与艺术作品差别不大,甚至直接使用了艺术作品的形式,但是这些形式所激发的却存在单向情感关怀与双向情感、物资关怀的本质区别。换言之,设计艺术作品的魅力是与人的需要息息相关的,而不仅仅是艺术家的情感表达。当今世界,物质文明迅速发展,产品品种日益丰富,数量日益充裕,提供基本功能已成为对商品的一种基本要求,人们选择产品或服务的着眼点更多的是情感上的认同,是一种偏爱,一种趣味,一种超出信息加工和最佳决策的复杂行为。

(2)交互性特征

人、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称之为人与物互动中的情感体验,它是设计艺术中情感的重要成分,人们通过直接与物之间的交互作用,感受到物的特质和属性,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体验还能反过来影响人与物之间的交互行为。那些能带给人们正面情感体验的产品更易于使用,反之,使人们产生负面评价的物品则可能影响人对物的行为;同样,使人愉悦的环境促使人更愿意栖息其中,而那些令人焦虑、紧张(如过分拥挤、嘈杂)的环境则使人期望逃离出去。

(3)多层性特征

情感既包含直接通过感知引起人们生理变化,从而导致人们产生的情绪——感性的情感,也包含通过与更深刻的社会意义相联系而产生的更高层次的情感——理性的情感。如人们吃到美食的时候,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愉悦感来自对外界刺激的直接感知。而当人们欣赏乐曲或一部小说的时候,人们需要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并由于自己的理解而感觉到或悲或喜的多样性体验,这种层面的情感是理性层面的情感。理性的情感中也同样包含生理的变化。这种多层次性的情感体验,提供了设计师进行设计艺术创意的多种可能性,他们可以根据设计对象的功能、属性、档次以及目标用户的特征、偏好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如针对孩子,可以以激发基本情绪(如愉悦、好奇等)为主;针对女性,可以以激发审美情感、自我表现的情感为主;针对知识层次较高的人士,可以以激发理智感的情感体验为主。

img80

图4.4

(4)多样性特征

由于设计艺术复杂的目的性,激发不同类型、层次的情感体验,不仅包括审美带来的愉悦感,还包括许多其他类型的情感。例如公益广告的设计有时使用触目惊心的图像激发人们恐惧的情绪,以达到警世的目的。图4.5所示依次为设计之都(中国·深圳)公益广告系列:《纸币》(李华聪),《寓人》(程宇红),《变暖》(杨振)。产品设计也有类似的设计,如某些产品遇到紧急情况时发出刺耳的音乐醒目的信号,以激发人的紧张情绪,防止事故的发生。

img81

图4.5

2.设计物的情感体验

设计物的造型所赋予人的某种情感体验,其心理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造型自身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组合形成的结构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人们相应的情绪,如寒冷、温暖、收缩、刺激、眩晕等;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情感体验,如温暖、明亮伴随着愉悦,寒冷、幽暗伴随着厌恶或伤感等。

第二层面,造型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组合形成的结构使人们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联想到具有某种关联的情境或物品,并由于对这些联系事物的态度而产生连带的情感。设计对象在被用户鉴赏和评价时,由于人的成长背景、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个性等的差别,而产生不同联系,导致不同的情感体验。设计对象造型越复杂,个人联想的差异也就越大,产生好恶情感的差别也就越大,更易于受到消费者的年龄、知识、阅历、心境等多要素的影响。因此设计物的造型更加含糊、耐人寻味或带有某种暗示,更能增加激发联系的线索或者引导消费者产生相应联想。

第三层面,在于造型形式的象征涵义,消费者通过对形式的理解而产生相应的情感。设计艺术中意象的或抽象的造型的形式作为设计师有意运用的符号语言,试图说明或表征特定的内容,供消费者加以解读或诠释。与联系激发的情感不同之处在于,符号具有既定的含义,是设计师有意识运用的交流语言,因此,只有当消费者与设计师具有同样的视觉语言系统时,才能正确解读其涵义,作品才具有意义。

设计物造型使人们产生的情感体验往往是通过组成造型的各个要素(形、色、材质等)整体作用而发生效果的,在评价任何设计艺术作品时很难区分是点、线、面、体块、结构、色彩或是材质中任何单一要素带来的情感,这些要素纠集在一起,相互作用,难以断然分离。

仅以材料的情感为例,材料原本并没有情感,它的情感来自于人们对它的材质产生的感受,即质感。材质是材料自身的结构和组织,质感是人们对于材料特性的感知,包括肌理、纹路、色彩、光泽、透明度、发光度、反光率以及它们所有的表现力。不同质感带给人们不同的感知,这种感知有时还会引起一定的联系,人们就对材料产生了联想层面的情感。人们选择材料(如金属、玻璃、塑料、陶瓷、木材、纸等)造物,一方面固然是依据各种材质的物理属性,另一方面还依据这种材料在多年的造物史中不断运用而被赋予的意义。例如中国古代君子佩戴玉器作为装饰,而非同样珍贵的宝石、金银,这一方面与玉材质晶莹剔透,宁碎而不屈的物理属性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多年来人们使用并赋予玉器的意义密切相关。

3.情感设计

我们所说的情感设计,主要是设计师通过对人们心理活动,特别是情感产生的一般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和分析,在设计艺术作品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激发人们的某种情感,使设计作品能更好地实现其目的性的艺术设计。例如在家居设计中体现温馨,在工具设计中体现效率与速度,在警示性标记设计中激发恐怖感或警惕感,等等。情感设计的核心在于两个方面的情感激发:

一方面,设计物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利用设计的形式以及符号语言激发消费者适当的情感,如效率感、新奇感、幽默感、亲切感等,促使他们在存在需求的情况下产生购买行为,或者激发他们的潜在需求,产生购买意念。

另一方面,设计使处于具体使用情境下的消费者产生适当的情感。即提高设计可用性,使用的趣味性和乐趣,并且在某些设计作品的使用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思考余地,使用户具有想象的空间,体会到自我实现、征服的乐趣等。

情感设计要求上述两方面实现完美的结合。情感设计的法则包括:

(1)感官刺激

最直接、最易于实现的情感设计就是刺激人感官的情感设计。通常而言,感官上的刺激是通过对比度、新鲜度、变化度以及饱和前的强度增加四种方式实现的。从类型上看,人类存在多少感官,就存在多少种凭借感官刺激激发情感体验的方式。设计艺术中最常运用的几种刺激方式包括形色刺激、情色刺激、恐怖刺激、悲情刺激等,这些刺激方式普遍以一定的夸张、对比作为基础。

(2)理性和效率感

理性和效率是设计现代性最重要的体现。

理性化的情感追求不仅表现在劳动工具——机器的设计上,而且形成了一种整体的技术美学的观念。它是根据合理的行为路线对合理的元素进行组织,设计艺术的情感来自于合理性、标准、几何与规范。充分体现“理智感”风格的设计在20世纪被作为工业、电子产品的主流风格,这些产品采用规整的几何造型,按键排布有序,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直到现在,如德国的布劳恩公司、西门子公司以及丹麦的B&O公司(图4.6为B&O公司产品系列)等,仍延续并发展此类风格。其他设计艺术也可能采用同样的设计方法,例如在广告设计中利用理性诉求,通过严谨、准确、不带夸张成分的视觉语言,彰显商品自身的品质。

(3)人格化

设计物作为人们有意识进行的创造,为了使其更美,人们倾向于以自身或其他动物使人感觉愉悦的特征赋予其形式,使其呈现出类似于人的特征,这就是设计的人格化。换言之,人格化设计即设计师赋予设计对象以人或其他动物类似的特点,例如形态、姿态、表情、音响等。人格化设计来自于对自然(包括人)的模仿,但不是一种直接的、具象的模仿,为了突出设计师想要着重表现的那些人格特征,造型设计需要经过精心加工处理,如抽象和变形、夸张或简化,使设计物呈现的特点介于似是而非的状态。有时,人格化设计的造型语言非常直白,使人一眼就能看出模仿哪些人格特征,而有时则呈现较为隐讳,不一定能被观看者轻易地解读出来,而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以及欣赏和感受能力。

人格化设计是现代设计艺术最常用的情感设计方式,它将设计师对于某些人性或生物的生命特征的情感体验转化为意象,并通过特定形式表达出来,使具有类似体验的观看者能从设计中解读这些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共鸣。由芬兰设计师帝·图奥米宁·尼蒂莱设计的故事鸟壶,是芬兰近年最畅销的陶瓷制品,他运用了形象隐喻将器皿赋予了人格,并且这组器皿放在一起就像一个美满的家庭一样其乐融融,造型幽默诙谐,使观看者体会到家居的温暖和甜蜜。再如图4.7所示的梦露椅、图4.8所示的玛丽莲沙发等,都是运用人格化手法设计的杰出作品。

img82

图4.6

img83

图4.7

img84

图4.8

img85

图4.9

img86

图4.10

img87

图4.11

(4)幽默化

幽默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有时是愉悦、快感和欢乐,有时是滑稽、荒诞、戏谑、嘲弄,有时则是诙谐和自嘲。生物学认为,幽默是人的一种潜在的本能,产生于人们具有复杂的认识和思维之前,是一种维持生理和心理平衡的机能现象,使人放松、从紧张中解脱的情感。因此,许多设计师和营销人员都认为幽默可以提高产品设计和广告的说服力,更容易为人所接受。据统计,25%的电视广告和约30%的广播广告使用了某种形式的幽默。

设计艺术中体现幽默的主要形式包括:超越常规的意外和夸张(不是按期望的、逻辑的方式运行),童稚化(呈现儿童的天真烂漫等),荒谬和讽刺,等等。图4.9为幽默的室内设计,图4.10为幽默的产品设计,图4.11为幽默的广告设计。

(5)符号与象征

最为突出的作为符号的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VI设计,它运用标志、标准色、标准字体等一整套的设计来象征某种意义、理念,在企业内部能促使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增强凝聚力,对外则够传达企业的经营理念,塑造企业形象。这些符号和象征是设计师有意识地运用符号激发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同时,设计物(包括环境)本身作为一种符号,能传递消费者的身份、地位、个性、喜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因而,设计师也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符号性消费的需求,而将某些产品装扮成某些意义的符号来激发情感。从这个意义讲,设计艺术也是符号的设计、制造过程,并且潜藏了经济学的潜在规律。设计师的创意为人们提供各种可能的符号,用不同的象征符号来满足人们自我传达的需要。人们也根据物品传递个人的信息来表明自我,并引起他人的认同。如果你是一个成功的商业人士,你就该购买这个品牌的掌上电脑,那个品牌的打火机,戴某品牌的手表;同样,如果想说明自己是有品位的淑女,那么,某一品牌香水、皮包是必不可少的道具。作为象征的符号,根据其所传达的信息能表达消费者的不同情感,也能激发其他观看者相应的情感体验。可能从旁观者角度看,一个带着苹果笔记本电脑的平面设计师似乎就显得比带着杂牌笔记本电脑的设计师显得更专业,更能激发客户的信任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