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非裔美国文学繁荣:从1619到2010年

非裔美国文学繁荣:从1619到2010年

时间:2024-01-2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黑人文艺复兴是指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黑人艺术运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则是非裔美国文学的第三次文艺复兴。莫里森的成功是非裔美国文学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非裔美国作家在这段时间获得的文学奖项有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和美国图书奖等,这段时间的获奖数量超过以前所有时期的总和。1980年以来,非裔美国文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黑人女性作家的崛起。

非裔美国文学繁荣:从1619到2010年

第二次黑人文艺复兴是指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黑人艺术运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则是非裔美国文学的第三次文艺复兴。第三次文艺复兴在文学方面涉及比以前任何时期更开放和更审慎的性取向。这次文艺复兴表现在非裔美国男性同性恋、女性同性恋和双性恋作者创作的作品;在文学和其他艺术的各种性表达中展示非裔美国人的意象和人物塑造,包容非裔美国文学中同性恋美学的出现。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文集方面,有约瑟夫·比恩(Joseph Beam)编辑的《在生活里:黑人同性恋文集》(In the Life: A Black Gay Anthology, 1986)、埃塞克斯·亨普希尔(Essex Hemphill)《从兄弟到兄弟:黑人同性恋男人的新作品》(Brother to Brother: New Writings by Black Gay Men, 1991)、肖恩·斯图尔特·拉夫(Shawn Steward Ruff)的《走你想走的路》(Go the Way Your Blood Beats, 1996)和布鲁斯·莫洛和查尔斯·H.罗威尔的《阴影:非裔同性恋男作家小说集》(Shade: An Anthology of Fiction by Gay Men of African Descent, 1996);在小说方面,有兰德尔·柯南(Randall Kenan)的《幽灵外访》(A Visitation off Spirits, 1989)、梅尔文·迪克森(Melvin Dixon)的《消失中的房间》(Vanishing Rooms, 1990)和达利厄克·司各特(Darieck Scott)的《种族的叛徒》(Traitor to the Race, 1995);在电影方面,有马尔龙·里格斯(Marlon Riggs)的《舌头团结起来》(Tongues United,1985)和埃塞克·朱里恩(Issac Julien)的《寻找兰斯顿》(Looking for Langston, 1989)。美国学者肯雅塔·多利·格雷维斯说:“20世纪90年代见证了全国承认的黑人男同性恋者自尊庆祝活动,以及全国黑人男性和女性同性恋者领袖会的建立。”(Graves:180)

从菲利丝·惠特莱发表第一首非裔美国诗歌到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中经历了两百多年时间。莫里森的成功是非裔美国文学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次文艺复兴中的非裔美国文学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超过了20世纪20年代的新黑人运动和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的黑人艺术运动。第三次文艺复兴的主要作家有莫里森、爱丽丝·沃克、玛雅·安吉娄、丽塔·达芙、格洛利娅·内洛尔(Gloria Naylor)、牙买加·肯卡依德(Jamaica Kincaid)和特里·麦克米伦(Terry McMillan)。非裔美国作家在这段时间获得的文学奖项有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和美国图书奖等,这段时间的获奖数量超过以前所有时期的总和。

1980年以来,非裔美国文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黑人女性作家的崛起。从最早的黑人女性作家弗兰西斯·E.W.哈珀尔的《艾奥拉·勒罗伊》到现在的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模式非常引人深思。首先,黑人女性作家竭力证实黑人女性是充满智慧的女性,并且按白人女性的各类标准来评估和要求黑人女性。第二,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引起黑人女性更为严重的心理冲突,种族、性别和阶级等方面的因素使黑人女性难以照搬用于定义白人女性的西方价值观。最后,当代黑人女性作家质疑美国社会对女性的定义,提出自己的见解——黑人女性是毫不逊色于白人女性的群体,以此作为一种手段来传递黑人社区对女性天性的看法和对生活本质的认识。这些黑人女性作家从人性本质的角度来表达黑人社区对女性的传统认识。她们表达的价值观把非裔美国女性定义为黑人社区智慧的源泉,并竭力强调非裔美国女性生活在美国社会里的重要性。作为有创见的作家,他们通过对非裔美国女性概念的重新定义表明女性问题不仅仅是女性问题,而是男人问题和发展中的人类文明问题。因此,美国学者芭芭拉·克里斯蒂娜说:“也许因为她们的作品,‘作家’这个词并不是必须要由‘女性’这个词来修饰。”(Christina:252)

如果说托尼·莫里森、托尼·卡德·班巴拉和爱丽丝·沃克的早期作品的特点是优柔寡断、含混模糊和爱恨交织,那么这些作家在20世纪80年代所写的叙事性作品,特别是小说,就更为激进地描写了种族和性别问题。每部小说都是以某种方式重写某个历史时期的主题。种族和性别冲突所引起的问题仍然构成每部作品的主要内容,但是表达方式和文本创作策略还是大大不同于早期的作品。而且,读者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复杂,因为他或她更直接地参与到意义和思想的产生过程”(ButlerEvans:151)。

1992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栏目上出现了由非裔美国女性作家撰写的三部小说:特里·麦克米伦的《等待呼吸》(Waiting to Exhale)、爱丽丝·沃克的《拥有秘密的快乐》(Possessing the Secret of Joy)和托尼·莫里森的《爵士乐》(Jazz)。同时,格洛利娅·内洛尔的小说《贝利咖啡馆》(Bailey Café)也被提名为“推荐的新书”。(Byerman:76)这些小说虽然在文体和主题方面不同,但是它们都以女性生活中欲望和性活动的作用为主题。其中最流行的小说是《等待呼吸》,讲述事业成功的女青年因男性没能满足她们的身体和情感需要时所产生的各种挫折感。在另一个方面,沃克认为对非洲女性生殖器官的阉割是压抑女性性欲的生理标志。莫里森和内洛尔在其历史小说里描写了在黑人社区里女性欲望被扭曲和侵犯的各种情形,《爵士乐》和《贝利咖啡馆》揭露了黑人社区里发生的一些伤害女性合法权益的行为和歧视女性的思想。(www.xing528.com)

黑人家庭是非裔美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论是在亚历克斯·哈利(Alex Haley,1921—1992)的《根》中的家世传说还是沃克和内洛尔小说中的父权制家庭氛围,家庭是现代叙述文本的中心议题。在非裔美国文学作品里,这个主题与历史模式有关,因为家庭是理解自我与过去的重要领域。在约翰·维德曼、戴维·布拉德利和利昂·弗利斯特的作品里,“在家庭成员失踪或找到的时候,在他们的经历被抹杀或重新发现的时候,在作家和叙述者试图从复杂的个人、家庭和民族经历中建构一个可用历史的时候,追溯错综复杂的血统关系”(Byerman:125)。

面对19世纪和20世纪文学作品里女性形象被扭曲、被丑化的问题,当代非裔美国女性作家不像以前那样去塑造正面的非裔美国女性形象来作为回应,而是试图重新定义在特定环境中的女性形象。作为这种尝试的一部分,这些作家把非裔美国女性在性别压迫和性别偏见中所遭遇的精神磨难纳入其文学作品的描写。美国学者芭芭拉·克里斯蒂娜指出:“所有这些带有偏见的形象所缺乏的是作品创造性的本质和对人性必不可少的有意识的自我定义。”(Christina:78)在波莱·马歇尔、托尼·莫里森和爱丽丝·沃克的作品里,我们发现他们描写的女性形象中女人的创造力总是受到压抑,或者是因为她们相信了某些性别偏见,或者是因为她们无法逃脱社会为她们定义了的身份。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越来越多的非裔美国青年作家登上美国文坛,在小说、戏剧和诗歌方面尝试一些新的创作技巧,为非裔美国文学传统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非裔美国文学兴旺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他们继续保持非裔美国传统和非裔美国人经历的独特性,而不是简单地融入欧美主流文学。非裔美国文学的繁荣必将对美国文学的文化多元化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