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非裔美国文学史(1619-2010):南北战争前的小说成果

非裔美国文学史(1619-2010):南北战争前的小说成果

时间:2024-01-2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威廉·威尔斯·布朗的小说《克洛泰尔》于1853年出版,这标志着非裔美国小说的诞生。在美国内战前仅有四部非裔美国小说出版。早期非裔美国小说家企图通过文学作品激发白人的正义感和黑人对财富的大胆追求。最后,传奇剧式的情节时常出现在小说里,成为早期非裔美国小说里最常见的成分。布朗是在19世纪的所谓纯文学领域取得全国声誉的第一位非裔美国作家。

非裔美国文学史(1619-2010):南北战争前的小说成果

威廉·威尔斯·布朗小说《克洛泰尔》(Clotel)于1853年出版,这标志着非裔美国小说的诞生。在美国内战前仅有四部非裔美国小说出版。教育、戒酒、妇女权利、废奴主义和商业主义是当时黑人文坛的热点话题。按主题,这四部小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克洛泰尔》、弗兰克·J.韦伯的《加里一家和他们的朋友们》(The Garies and Their Friends)和哈丽雅特·E.威尔森的《我们的尼格》(Our Nig),这类小说被称为种族融合类小说,讲述黑人不顾种族歧视和种族偏见,想方设法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另一类是马丁·R.德莱尼的《布莱克,或美国茅屋》(Blake, or The Huts of America)。这类小说描写黑人民族主义者的革命活动,倡导奴隶革命,梦想建立一个黑人当家做主的国家。

我们可以把早期非裔美国小说的主要特点归纳为五点:(1)大多早期非裔美国小说接受了严格的新教禁欲主义,认同中产阶级追求个人财富的合理性,经常把重点放在对人品的考察上。节俭和勤劳、进取心和锲而不舍、守时与守信等都被用做衡量小说人物思想素质的标准。(2)早期非裔美国小说充当废奴主义抗议的工具,作家在其小说里表达对社会弊端的不满和对社会正义的呼唤。(3)早期小说的戏剧张力来源于小说主人公的成功意识与种族等级意识之间的冲突。早期非裔美国小说家企图通过文学作品激发白人的正义感和黑人对财富的大胆追求。(4)早期非裔美国小说家的中心艺术问题在于如何塑造丰满的黑人艺术形象,消除白人文学作品对非裔美国人形象的歪曲和贬低。非裔美国作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而不是简单地批驳丑化非裔美国人形象的言语。在创作中,他们的小说艺术经常让位于废奴主义思想的表达。(5)最后,传奇剧式的情节时常出现在小说里,成为早期非裔美国小说里最常见的成分。这个时期非裔美国文学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框架里是解决不了的。也就是说,在黑人人物摆脱丑化形象之前,在种族抗议主题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途径之前,文学现实主义手法的采用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1.威廉·威尔斯·布朗(William Wells Brown,1814?—1884)

威廉·威尔斯·布朗是美国19世纪下半叶的著名非裔废奴主义者、小说家、剧作家和历史学家,也是非裔美国文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在非裔美国文学史上创造了五个第一,即:创作了第一部黑人小说《克洛泰尔;或总统的女儿》(Clotel, or, The Presidents Daughter,1853)、第一部黑人戏剧《经历;或怎么给予北方男子脊梁?》(Experience;or, How to Give a Northern Man a Backbone,1856)、第一部黑人游记《欧洲三年见闻:或,我所看到的地方和我所见到的人》(Three Years in Europe: Or, Places I Have Seen and People I Have Met,1852)、第一部叙述黑人参加美国内战的历史书《美国叛乱中的黑人》(The Negro in the American Rebellion ,1867)和第一部黑人社会学专著《黑人:他的先辈、他的天才和他的成就》 (The Black Man: His Antecedents, His Genius, and His Achievements,1863)。在废奴工作中他倡导道德的力量,强调非暴力斗争的重要性,猛烈抨击美国民主理想的虚伪性,驳斥黑人低下论,指出白人至上论的荒谬性,用基督教的平等思想来激发人们的人权平等意识。布朗是在19世纪的所谓纯文学领域取得全国声誉的第一位非裔美国作家。他把纯文学作为反对奴隶制的有力工具,竭力把黑人塑造成应该得到同情的对象。尽管不少评论家认为布朗的小说和诗歌负载了太多的废奴主义思想和多愁善感的情绪,但大家几乎一致认为他开创了非裔美国叙事传统中最持久、最令人振奋的一些人物类型和小说主题。

布朗于11月6日出生在肯塔基州列克星顿,出生时是奴隶,施洗礼后只有一个教名“威廉”。他出生的准确年代至今还没有确定下来,最令人信服的推算是1814年。他母亲伊丽莎白是约翰·杨格的奴隶,生过7个孩子,而7个孩子的生父皆不相同。布朗的父亲是杨格的堂兄乔治·希金斯。尽管杨格向希金斯承诺永远不卖掉布朗,但是在布朗20岁以前还是被转卖了多次。

布朗青年时代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圣·路易斯度过的。主人把他当做牲口出租,视其为挣钱工具。当时,密苏里河是奴隶贸易的主要通道。布朗曾多次谋划从水上逃走。1834年元旦,布朗成功地搭乘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码头上的一艘轮船,逃脱了奴隶主的控制。在逃亡途中,他借用了一位贵格会教友的名字,并在那位朋友的帮助下躲避白人的追捕,那位朋友还给他提供了食物、衣服和一些钱。获得自由后不久,他就结识并娶了伊丽莎白·淑娜。婚后,他们生了三个女儿。1836年至1845年期间,布朗在纽约州布法罗市定居下来,在伊利湖的轮船上当水手,其工作是把逃亡奴隶渡到加拿大去寻求自由。从那时起,布朗成为废奴运动的积极分子,并加入了好几个民间废奴组织,积极参与反对奴隶制的斗争。

1849年,布朗离开美国,游历英伦三岛,到处做反对奴隶制的巡回演讲。他不仅传播废奴思想,而且还传播关于文化宗教哲学方面的知识。1849年,他被美国废奴组织推选为代表,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和平会议。他用亲身经历抨击了美国奴隶制的非人性。他的演讲强调了人类道德的力量和非暴力的重要性,抨击了美国民主的虚伪性,痛斥美国白人利用宗教从精神上奴化非裔美国人的险恶用心。

由于《逃亡奴隶法》的实施,布朗逃到自由州后仍不安全,随时有可能被捕。因此,他从1850年起就一直待在英国,不敢回国。1854年,一对善良的英国夫妇花钱购买了布朗的自由。之后,布朗才回到美国继续发表演讲,宣传废奴主张。由于19世纪50年代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的处境越来越恶化,布朗转而支持非裔美国人向海地移民。在美国内战期间和战后一段时间里,布朗继续出版叙事类和非叙事类书籍,成为当时最多产的非裔美国作家之一。布朗于1884年11月6日在马萨诸塞州切尔西市去世,享年68岁。

布朗是非裔美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黑人职业作家。“19世纪40年代,布朗作品的销售量大大超过纳撒尼尔·霍桑和赫尔曼·麦尔维尔等同时代的著名作家。”(Gates, Norton Anthology,x)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克洛泰尔》。该小说开创了非裔美国长篇小说的文学传统,讲述的是美国南方的奴隶制,探索了奴隶制对美国黑人家庭的毁灭性打击、美国混血儿的艰难人生和白人奴隶主对黑奴的欺凌与压榨。这部小说是典型的“废奴小说”,以揭露奴隶制的真相和控诉奴隶主暴行为写作目的,猛烈抨击南方奴隶制的罪恶、北方的种族偏见以及美国社会的政治虚伪性和宗教欺骗性。小说在英国写成,并于1853年在伦敦出版。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为了引起英国读者对美国废奴事业的同情和支持。该小说从一位母亲和她的两个女儿被拍卖的场景开始,叙述了她们后来的命运,并披露奴隶制造成的一系列罪恶。最有讽刺意义的是,布朗把克洛泰尔说成是美国著名政治家托马斯·杰斐逊的私生女。在小说里,杰斐逊和黑人妇女库莉尔生了两个女儿,即克洛泰尔和阿西娅。库莉尔是在杰斐逊家工作了多年的管家。《克洛泰尔》的开始部分讲述克洛泰尔和阿西娅长期居住在里士满,都是奴隶主约翰·格拉维尔斯的私有财产。格拉维尔斯死后,他的奴隶都被出售了。一名奴隶贩子买下了克洛泰尔和阿西娅。16岁的美丽少女克洛泰尔被高价卖给里士满的白人青年贵族霍雷肖。原来,霍雷肖曾在一次黑人混血青年的聚会上见过克洛泰尔,当时他就被克洛泰尔高雅的气质所吸引,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小说以闹剧的形式结束,主人公克洛泰尔为了逃避一帮黑人奴隶贩子的追捕,在看得见白宫的地方跳进了伯托马克河。

这部作品是布朗根据美国第三届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与黑奴赛莉·赫敏斯(Sally Hemings,1773—1835)的绯闻创作而成的小说。赛莉是杰斐逊的黑人奴隶。据说,她是杰斐逊妻子玛撒·杰斐逊同父异母的妹妹。(GordonReed:432) 新闻记者和一些人声称在杰斐逊任总统期间以及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妻子去世后,杰斐逊与赛莉同居,并生下了几个孩子,但是这点并没有得到历史学家的认可。然而,1998年的一份DNA鉴定报告证实,杰斐逊至少是赛莉所生的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这又引起了学界的争论。在《克洛泰尔》后来的版本里,出版商故意把对杰斐逊的称谓从“总统”改成“参议员”,旨在掩饰一些白人心目中的“国耻”。

在《克洛泰尔》里,布朗把黑奴乔治·格林(George Green)塑造成一名反对物化[12]英雄。乔治因参加纳特·特纳的黑奴起义而被捕。在法庭上,乔治说:“我告诉你,我参加奴隶暴动的原因。我曾听我的主人在朗读《独立宣言》时提到: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的。这就引起我质疑,我为什么是奴隶呢?”(Brown:202—203)乔治认为,黑奴的反抗是正义的,就像当年北美殖民地的白人反对英国统治一样。区别在于,反对英国政府的白人暴徒获得了成功,被称之为“革命者”,而黑奴反对白人统治的斗争失败了,所以才被白人当做“暴徒”或“叛逆者”。乔治的话语表明:通过美国革命的洗礼,黑人的政治思想觉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从白人那里学来的革命意识也是反对物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武器

在《克洛泰尔》里,布朗展现了人性的高尚和正义的光辉,指出人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换言之:“人性其实就是‘人在’的自然要求,是资本物化的天然克星。只有通过人性的回归,黑人才能最直接、最完满地实现黑人的‘人在’。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人性的实现越来越依靠个人幸福的能动创造。”(Emig & Lindler:13)不把黑人当做人看待的行为既有悖于人性,也有悖于“人在”的实现。“物性化就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只有通过坚定不移的和不断重复的努力来破坏跟整个发展中具体地暴露出来的矛盾具体相关的物性化的存在结构,通过意识到这些矛盾对整个发展的内在意义,才能克服这个物性化。”(卢卡奇:213)克服物化是人类进步和发展过程中的永恒课题,其解决有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布朗在这部小说里从物化关系的角度,描写了美国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反差和悖论,揭露了美国民主和自由的虚伪性和局限性。该小说关于种族越界、种族内性别歧视和平等人权等方面的主题成为19世纪和20世纪黑人文学的重要话题,对弗兰克·韦伯、马丁·R.德莱尼(Martin R.Delany)、哈丽亚特·E.威尔森、理查德·赖特、依什梅尔·里德(Ishmael Reed)等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比《克洛泰尔》早一年发表。《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布朗的文学创作。尽管《克洛泰尔》没有成为另一部《汤姆叔叔的小屋》,然而,不管他的创作目的和创作动机怎样,也不管他的梦想和希望是什么,“克洛泰尔”的确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词语,她是作为第一部非裔美国小说的主人公而出名。克洛泰尔这个人物形象成为非裔美国小说传统的始发点。

2.弗兰克·J.韦伯 (Frank J.Webb, 1828?—1894?)

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关于弗兰克·J.韦伯的任何确切信息。由于历史上有许多与他同名同姓的人,因此关于他的传记资料很难确定,找到的那部分资料不仅数量极少,而且其中还有不少内容相互矛盾,难以采纳。不过,文学历史学家可以通过他的作品、同时期的传闻和政府的记录资料等重建韦伯的生活简历。学者们一般认为韦伯于1828年出生在费城。1845年他与一位名叫玛丽的混血儿结婚。1856年韦伯一家到伦敦旅游,在那里结识了一些上流社会的人物。1857年,他出版了小说《加里一家和他们的朋友们》。1858年,韦伯一家定居牙买加,并在金斯敦邮局找到一份工作。同年底,玛丽去世。韦伯又在牙买加住了几年,并与牙买加的当地女子玛丽·罗杰斯再婚,组建了新的家庭。1869年韦伯把家人留在牙买加,只身回到美国,他想重新开始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工作。19世纪70年代初,他居住在华盛顿特区,在自由民管理局工作。之后,他到《新纪元》(The New Era)杂志社工作,该杂志在1870年连载了他的两个中篇小说《两匹狼与一只羊》(Two Wolves and a Lamb)和《马尔维恩·赫里》(Marvin Hayle)。1872年韦伯离开华盛顿,定居在得克萨斯州的加尔维斯敦,并在那里教书,1880年后担任过一所中学的校长。韦伯于1894年在加尔维斯敦去世,享年约66岁。

韦伯的文学地位建立在其唯一的小说《加里一家和他们的朋友们》上。美国著名作家哈丽雅特·比彻·斯托为这部小说写了序言。英国废奴主义者布鲁厄姆勋爵也为这部小说写了序。小说出版时,这两个序言都安排在小说正文的前面。虽然这部小说的撰写正值国际社会关注和谴责美国奴隶制问题的时期,但是作者没有写关于种族问题的敏感话题,而是讲述美国北方的自由黑人如何在种族歧视严重的社会环境里追求社会地位和经济成功的故事。

这部小说追溯了两个非裔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和磨难。一个是混血家庭;而另一个是纯粹的黑人家庭。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前的费城。加里先生是一名拥有奴隶的南方人,妻子曾是奴隶,他们生育了两个混血儿。为了逃避南方的种族主义社会环境和佐治亚州禁止其儿子获得自由的严酷法律,他们一家人搬到费城居住。他们住进了一个白人社区,在那里结识了一些地位显赫的“朋友”,其中有中产阶级黑人埃里斯一家。不久,他们发现北方种族主义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南方,但对黑人来讲,处境是同样的危险。住在隔壁的白人发现新来的邻居是黑白混血儿,大吃一惊,同时对富有的黑人又充满了嫉妒。于是,他策划了一个阴谋,打算抢劫加里一家的财物。虽然许多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是19世纪传奇剧式的通俗小说,写作手法平庸,但是这个作品所涉及的主题和问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黑人文学运动中成为关注的热点。该部作品的主题开创了非裔美国文学史上的四个第一:第一次对北方自由州种族主义和种族隔离作了不加渲染的描写;第一次对种族暴动作了生动的描写;第一次对黑人中产阶级提升社会地位的行为作了正面描写;第一次对越过“种族界限”的混血儿作了含蓄的谴责。这部小说对种族问题的描写可以看做是非裔美国文学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最初尝试。作者揭露了美国北方白人价值观的虚伪性,披露黑人混血儿“越界”进入白人社区所遭受的各种精神痛苦。加里一家和埃里斯一家的精神痛苦具有二分性:埃里斯一家在保留黑人文学传统的同时取得了社会地位和经济成功;加里一家企图“越界”进入白人主流社会,却遭到白人种族主义暴徒的毒手。

由于作者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韦伯所描写的是美国非裔中产阶级的生活,而不是普通黑人的艰难生活。他原打算在小说里刻画几个奴隶,但后来又放弃了。所以,小说里没有奴隶出现,所出现的那些非裔美国人都是生活优越的有产者。总的来讲,这部小说所描写的是南北战争即将爆发时费城自由黑人的生活状况。这些黑人虽然有自由身份,但仍然会遭遇社会上的各种种族歧视。

3.哈丽雅特·E.威尔森 (Harriet E.Wilson, 1825—1900)

哈丽雅特·E.威尔森是非裔美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妇女小说家,也是第一位在北美大陆出版小说的非裔美国作家。她的小说《我们的尼格》于1859年出版,但在1982年才被重新发现。《我们的尼格》的中心人物以威尔森本人为原型,通过一名劳动妇女在北方的生活经历揭示出“那里也有奴隶制的阴影”。威尔森在小说里纳入了一些实验性的文本,如混杂的自传、虚构的情节和阐述的论点等。在讲述内战前种族主义与白人经济优势的关系方面,她的小说显得比韦伯的小说更容易令人信服。威尔森把黑人女佣描写成令人同情和敬佩的人物,显示出她对性别问题的高度敏感和独特见解。这部小说也是美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描写黑人妇女题材的作品。

威尔森于1825年3月15日出生在新罕布什尔州密尔福德。她是黑人箍桶匠乔舒亚·格林和爱尔兰裔洗衣女工玛格丽特·安·史密斯的女儿。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把她遗弃在富裕农场主尼希米·海沃尔德的农场里,后被尼希米收养。她长大后,成为尼希米家的契约奴。契约期满后,她在新罕布什尔南部和马萨诸塞的中西部地区当家庭女佣和裁缝。1851年她与托马斯·威尔森在密尔福德结婚。婚后不久,她被丈夫抛弃。之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紧接着又病魔缠身。她被人送到希尔斯巴罗县的新罕布什尔济贫农场,在那里生下一个儿子。不久,托马斯·威尔森回家了,把她和儿子从济贫农场接走。一家刚团聚没几天,托马斯又去出海,不久便去世了。威尔森只好把儿子又送回济贫农场,然后到波士顿谋生。在波士顿期间,她创作了小说《我们的尼格》,并于1859年出版。一年后,其儿子在农场因病死亡。1870年,威尔森在波士顿与约翰·加勒廷·罗宾森结婚,这次婚姻再次以失败告终。1876年至1897年的将近20年时间,威尔森在一家家庭旅馆当管理员,但没再从事文学创作。威尔森于1900年6月28日去世,享年75岁。(www.xing528.com)

威尔森在非裔美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地位主要是基于其唯一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的全名是《我们的尼格;或,一个自由黑人的生活素描,在北方的一座二层白楼里,甚至那里也在奴隶制的阴影里》(Our Nig; or, Sketches from the Life of a Free Black, In a TwoStory White House, North, Showing That Slaverys Shadows Fall Even There)。这部小说于1859年9月5日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由乔治·C.兰德与艾维尼出版公司出版;由于出版量不大,当时读过此书的人并不多。美国学者小亨利·路易斯·盖茨(Henry Louis Gates, Jr., 1950—)于1982年重新发现了此书,确认这是第一部在美国出版的黑人小说。(Stern:59)盖茨的发现引起美国学界和读者对这部书的关注。这部小说揭露了南北战争前美国北方契约奴的非正义性和种族主义的暴行。该书一出版就被打入冷宫。因为该书不属于当时流行的奴隶叙事之列,废奴主义者对此书没有任何评论。废奴主义者不欢迎这部书的主要原因是该书谈及了北方的“奴隶制阴影”,即自由黑人在北方的苦难生活和种族主义对黑人的伤害。废奴主义者通常把美国北方描述成黑人的天堂,但是这部小说揭露了美国北方黑人的地狱般的生活,完全颠覆了废奴主义者的废奴思想体系。

这部小说的题目是作者精心挑选的。威尔森写这部书的目的就是要把北方黑人与南方黑人的生活状况作比较,提醒黑人同胞在种族问题上不要过于乐观。这部小说讲述了黑人少女福拉多的故事,她是一名浅肤色的非裔美国人,母亲是白人,父亲是非裔美国人。父亲死后不久,母亲便把福拉多抛弃了,导致她成为白人邻居贝尔蒙特的契约奴。正如小说的题目所示,某种形式的奴隶制在北方也存在。福拉多经常遭受贝尔蒙特太太和其女儿玛丽的毒打,食不果腹。然而,福拉多在童年时也接受过学校教育和宗教教育。该部小说描述的恐怖场景很多,如福拉多被拳打脚踢、被皮鞭抽、被吊在橱柜里。虐待她的暴行可以与南方奴隶主的暴行相提并论。贝尔蒙特夫人的丈夫和她的两个儿子詹姆斯和杰克虽然都同情福拉多,但迫于贝尔蒙特夫人的淫威,没人敢出面干涉或制止。于是,当福拉多遭受毒打时,总是孤立无援。

尽管生活充满艰辛,福拉多还是不断调整心态,尽一切努力忍受贝尔蒙特夫人和其女儿对她的虐待。福拉多求知若渴,在贝尔蒙特家族的好心人艾比老太太的庇护下学习宗教知识。福拉多对一切都逆来顺受,甚至因病重被赶出家门的时候,她也能用基督教的说教来消解被人虐待的精神痛苦。过度的劳动累垮了她的身体;她本想以缝纫为生,但身体太差,无法胜任这项工作。她后来结识了逃亡黑奴塞缪尔,并与他结婚。婚后不久,福拉多怀孕了,但他却不辞而别,出海去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回来过。在小说结尾处时,福拉多仍然生活拮据,努力用自己的双手来养活孩子。

《我们的尼格》的主人公福拉多经历了人生的巨大痛苦,成为种族歧视和种族偏见的受害者。“主人公是作者采用的证据,专门用来说明韦伯斯特韦伯斯特(Daniel Webster , 1782—1852),美国国务卿(1841—1843)、美国众议员(1813—1817;1823—1827)、参议员(1827—1841;1845—1850),支持1828年关税法案,主张保护贸易,和英国签订韦伯斯特—阿什伯顿条约(1842),曾为美国辉格党三名总统候选人之一(1836)。和卡尔霍恩卡尔霍恩(John Caldwell Calhoun, 1782—1850),美国副总统(1825—1832),共和党领袖,主张每个州都有权拒绝接受国会的法令,极力维护奴隶制。时代的种族歧视并不只局限于卡尔霍恩的选区。”(Jackson:353)贯穿全书的中心论点是北方的非裔美国人和南方的非裔美国人都遭受到种族主义社会的非人虐待。

一些评论家注意到,福拉多不高兴的主要原因不是别人对她的种族主义凌辱,而是她不满自己的肤色。她一遇到詹姆斯·贝尔蒙特就问,为什么上帝要把她变成黑人,而不是白人?她从牧师那里得到言辞上的安慰,因为黑人也会像白人那样死后进入天堂。在祷告中,她对自己的肤色感到惋惜,总是希望哪天能变成白人。总之,这部小说虽然在形式上是自传,但是与奴隶叙事有许多共通之处。

威尔森在《我们的尼格》里聚焦于人伦三维:家庭、社会和自我,揭露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北方自由黑人的生存状况,抨击了北方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价值取向。家庭伦理准则的背离给家庭成员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社会伦理的异化导致社会行为规范的沦丧和不道德社会现象的泛滥。在反人性的社会环境里,自由黑人只是法律意义上的自由人,在经济意义上仍然是北方富裕白人的奴仆或“没戴枷锁的奴隶”。美国黑人在磨难中获得新生,具有凤凰涅槃似的精神象征,显示了黑人民族精神中坚毅、勇敢、倔强和向上的特质。

自强不息和自力更生是支撑福拉多绝处逢生的坚强信念。契约奴时期的过度劳动使福拉多的健康每况愈下,失去了继续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她在生存危机面前没有屈服,而是选择了一个自己能胜任的工作——文学创作。她不但用笔来养活自己和孩子,而且还用笔把她自己经历的苦难写下来,披露当时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生存伦理的多层次景观,把社会伦理发展中出现的异化和毁灭作为后人引以为戒的教训。因此,威尔森通过混血儿福拉多的涅槃伦理鼓励一切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和艰辛的人们,不要放弃抗争,新的谋生之路就可能出现在困境快要摧毁你的时刻。人们应该像凤凰那样在烈火中获得新生。福拉多的新生不是她个人的新生,而是非洲裔美国黑人民族精神的新生。她在困境中的煎熬,在逆境中的拼搏,在伦理上的向善,升华了其人格魅力,彰显了黑人民族伦理道德的可贵之处。

威尔森在《我们的尼格》里以现实主义的笔调揭示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北方自由黑人的生存状况。混血儿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社会现象,他们既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受到黑白两个种族的排斥。威尔森通过其小说表明,北方自由黑人并不“自由”。 18世纪上半叶,与美国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旧伦理和旧观念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了。社会伦理危机、政治经济危机和种族危机导致美国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美国内战的爆发为黑人种族问题的最后解决提供了契机。奴隶制的彻底废除和社会伦理的改变有助于美国良好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正是威尔森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所希冀的社会伦理取向。

4.马丁·R.德莱尼 (Martin R.Delany, 1812—1885)

马丁·R.德莱尼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废奴主义者,同时也是黑人民族主义的先驱。他一直倡导黑人要建立自我,要有主见;他拥护美国殖民协会的主张,希望美国黑人能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建立一个由黑人控制的主权国家。他提出的激进黑人民族主义思想反映了其对美国种族形势的不满和失望。

德莱尼于1812年5月6日出生在西弗吉尼亚的查尔斯镇;父亲是奴隶,但母亲是自由人。他随母亲搬家到宾夕法尼亚,在匹兹堡上小学。然后,他来到纽约,毕业于奥尼达学院。1843年至1847年期间,他创办了报纸《神秘》(The Mystery),并在1847年至1849年期间和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一起编辑了《北斗星》。在这段时间里,他的激进言论险些使他丧命。

1852年德莱尼在哈佛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同年,他出版了专著《从政治上考虑美国有色人种的状况、提升和命运》(The Condition, Elevation, and Destiny of the Colored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Politically Considered)。这部书倡导美国黑人移居到世界上没有白人的地区;认为只有这样,黑人才能有机会建立自己的国家,决定自己的命运。1852年至美国内战期间,他在芝加哥、加拿大和宾夕法尼亚等地行医。行医期间,他到过很多地方,发表反对奴隶制的言论,支持黑人移民的思想。1859年,他出版了小说《布莱克;或美国茅屋》(Blake;or,The Huts of America),这也是他一生中撰写的唯一一部小说。内战期间,他在联邦军队里担任军医,被授予少校军衔。德莱尼于1885年1月24日在俄亥俄州吉尼亚去世,享年62岁。

德莱尼的小说《布莱克;或美国茅屋》提倡种族激进主义和暴力反抗的思想。在这部小说里,他改写了斯蒂芬·福斯特的感伤诗 “种植园之歌”,借用诗歌的结构和一些词语来表达黑人抵抗奴隶制的决心和追求自我的意志。在小说里,亨利·布莱克是一名出生在西印度群岛烟草种植园的自由黑人,他本想到一艘西班牙军舰上去当兵,结果阴差阳错地被抓上了一艘贩奴船。不顾布莱克在奴隶拍卖台上的大声抗议,船主还是把他当做奴隶卖给了弗兰克斯。来到弗兰克斯种植园后,布莱克很快与女奴玛吉成婚,生下了一个儿子。玛吉被奴隶主卖掉后,布莱克非常愤怒,到南方各州去发动黑奴,准备举行武装暴动。像道格拉斯的中篇小说《英勇的奴隶》一样,《布莱克》的小说主人公布莱克选择了暴力反抗的道路,而不是像汤姆叔叔那样对白人奴隶主唯唯诺诺。布莱克把基督教视为白人的宗教,号召黑奴们耐心等待,迎接武装暴动的到来。在这部小说里,德莱尼提出了不少废奴主义思想。现在,这部小说存留下来的只有一些片段。根据罗伯特·伯恩在《美国小说》里的观点,这是一部非凡的作品,它偏离了废奴主义文学的常规,把奴隶制看做是一套剥削人的劳动体制。他的很多观点接近于卡尔·马克思,而不是新英格兰的废奴主义者。该部小说的主人公企图在美国南方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奴隶暴动,他对奴隶们宣称:“你们被压迫者打的每一拳头,都牢记在心……刑罚和苦难就是宣传的工具。”(qtd.Bone:31)小说中提及的黑人是指奴隶劳动场或种植园地头干活的奴隶,而不是指白人大庄园里的混血女佣,“黑人”可以被看做是废奴运动中的“无产阶级”部分。

黑人分离主义小说大抵滥觞于《布莱克》。该部小说的场景很多,结构较为复杂;一些情节发生在主人公布莱克为奴的南方。逃离种植园后,布莱克不是逃往北方,而是往南端走,四处策划暴动,但都没有成功。离开南方后,他渡海来到古巴,在那里结识了名扬四海的古巴诗人普拉斯多。非裔古巴人也遭受到残酷的压迫,他又企图煽动那里的黑人暴动。后来,布莱克的暴动计划走漏了风声,遭到奴隶主当局的残酷镇压。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德莱尼宣称古巴革命虽然失败了,但他们还将继续顽强抵抗,坚信更大的奴隶暴动一定会到来。他在路上碰到的黑人说不同的南方方言,而布莱克所说的是标准英语。在南方黑奴的心目中,他是一名有知识、有学问、身体强健的摩西似的人物,被视为黑人种族的解救者。

像《汤姆叔叔的小屋》等19世纪的废奴作品那样,《布莱克》最初的场景也是一个黑奴家庭被强行拆散的画面。玛吉的主人和生父斯蒂芬·弗兰克斯上校打算把她卖掉,一方面是因为玛吉拒绝他的性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玛吉和他妻子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当玛吉的丈夫亨利为弗兰克斯家出差回来时,发现玛吉已经被卖掉。玛吉的父母乔大爹和朱迪大妈泪流满面,祈祷好日子的到来,乞求亨利“保持安定,迎接拯救”。亨利不愿再沉溺于宗教的麻痹之中,而是愤而离开弗兰克斯庄园,到南方各州去“撒布反抗的种子”。

尽管《布莱克》的思想内涵较复杂,这部小说还是秉承了废奴理念。德莱尼把哈丽雅特·比彻·斯托的诗歌节选用做该小说两大部分的引语。在小说里,他还引用了詹姆斯·惠特菲尔德的诗歌《多久》,并时常插入自己的诗行,以此突出废奴主义文学的特色。他在小说中描写的古巴场景较为新颖,援引了不少废奴诗人普拉斯多的诗句,使小说更加引人入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韦伯通过布莱克的南方之旅,发表许多废奴主张。布莱克走了一个又一个庄园,询问黑奴们的生存状况。在位于北卡罗来纳和弗吉利亚之间的迪斯摩尔沼泽地,布莱克遇到了一些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的黑人老兵和来自弗吉利亚和南卡罗来纳的黑人革命者,如纳特·特纳和噶布里尔。在旅途中,布莱克把他的革命计划告知各州值得信赖的黑奴。各地的黑人收到他的讯息后积极行动起来,拟定各地的暴动计划,并热切期盼布莱克的到来。布莱克用计策迷惑当局,杀死抓捕逃奴的狗,带领从弗兰克斯庄园逃亡而出的奴隶奔向加拿大,追求自己的自由。在该书的第二部分,布莱克来到古巴,找到了妻子玛吉。他帮助妻子购买了自由。之后,布莱克专门到一艘贩奴船上当船员,企图在船从非洲返回来的途中发动兵变。但是这场兵变未能发生。当这艘船到达古巴时,所有的非洲黑人都加入了布莱克的革命事业。布莱克和表兄普拉西多筹建了“古巴人民解放军”,布莱克被选举为总司令。布莱克的革命计划一步一步地发展,日趋成熟,但是在革命行动发动之前这部小说的叙述突然没有了下文。

这部小说引起了美国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布莱克的发动革命之旅使他有机会走遍美国,进入加拿大和古巴,往返于美洲和非洲。的确,《布莱克》是一部关于密西西比河、美利坚合众国和古巴的小说,不仅讲述了大西洋奴隶贸易,而且还暗示黑人的全国性革命也许是解决黑人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布莱克》所提出的黑人革命思想是美国黑人民族运动的先驱。布莱克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但是革命暴动仍在策划之中。因为该书最后六个章节遗失了,我们无法知晓他想发动的革命是否真的发生了。

总而言之,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南方和北方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冲突集中表现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以加里森为代表的白人废奴主义者向白人灌输种族平等的思想,从意识形态方面更新白人对种族问题的看法,提出了种族平等的政治主张。以道格拉斯和布朗为代表的早期黑人政治家和文学家冲破奴隶制对黑人人性的扼杀,以自身的成功驳斥白人至上论和黑人低下论,激励黑人为自由而奋斗的勇气和自信心。这个时期的非裔美国文学作品虽然在艺术上还处于幼稚阶段,但已经初步形成了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四大门类。早期黑人作家开创的黑人文学传统为黑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