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现代戏创作巡礼:现代戏的创新之路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现代戏创作巡礼:现代戏的创新之路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戏的路子越走越宽——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现代戏创作巡礼(一)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雄厚艺术实力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自她的前身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成立至今,一直把创作演出现代戏作为整个艺术活动的重中之重。马健翎,无疑是带头创作现代戏的重要领导人、卓越组织者和著名剧作家。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现代戏创作巡礼:现代戏的创新之路

现代戏的路子越走越宽——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现代戏创作巡礼

(一)

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老黑格尔用这样沉甸甸的话语,为戏剧艺术画了像、定了位。戏剧艺术作为体现我们民族精神追求的一种文化行为,我们的戏剧工作者有责任从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而在我国戏曲领域里,现代题材(现代戏)的剧目,时代感、现实感更强,反映现实生活更为直接,因而起着其他题材的剧目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多创作演出现代戏是直接关联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时代大课题。提倡现实题材创作,努力搬出一批积极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新的艺术形象的优秀现代戏,是我们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向,是戏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雄厚艺术实力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自她的前身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成立至今,一直把创作演出现代戏作为整个艺术活动的重中之重。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创作的现代戏总数超过百部,其中有影响的大戏足有五六十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在全国范围的戏曲团体中显得非常突出,值得大书一笔,认真地加以总结。面对灿若群星的现代戏进行巡视,为了能够更准确地抓住这些剧目的精髓要义,捕捉到她们创作的成功经验,有必要从论述的角度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38年民众剧团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所创作的现代戏;第二阶段从建国起到“文革”前夕,这17年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创作的现代戏;第三阶段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始,至今近30年历史的改革开放新时代所创作的现代戏。下面,分别来加以论述。

(二)

1938年7月4日,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正式成立。从这一天起,创作演出革命现代戏就成为这个我党直接创建和领导的艺术团体的重要任务。马健翎,无疑是带头创作现代戏的重要领导人、卓越组织者和著名剧作家。

1938年,马健翎创作了话剧国魂》,写的是一位共产党员知识分子通过党的地下组织打入日寇内部进行抗日的故事。毛主席看了这个用方言排演的戏后,专门接见了马健翎,对他说:“你这戏写得很成功,很好,如果把它改为秦腔,作用就更大。”毛主席的关心,成为马健翎创作的动力。他夜以继日,很快将戏改成了秦腔。戏演出了,毛主席又来看,高兴得鼓了掌。后来,毛主席还特意给马健翎写信建议将戏名改成《中国魂》。秦腔现代戏《中国魂》自1939年后愈演愈红,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一条路》也是马健翎于1938年创作的第一部秦腔现代戏,同样是鲜明的抗日题材。剧中深刻地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我国土、戕害我同胞的残酷现实,艺术地传递出人民只有坚决抗日才是唯一出路的革命道理。戏一演出,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十二把镰刀》是马健翎于1940年创作的眉户现代戏。该剧用轻松、诙谐、简练而明快的笔调,讴歌了大生产运动中军民一家生产自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中的经典唱段不胫而走,流传久远。建国后还被翻译成外文,发行到国外,并参加了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莫斯科和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演出,受到世界各国青年朋友的赞赏与欢迎。

如果说,《中国魂》《一条路》《十二把镰刀》等戏属于马健翎创作革命现代戏的初始阶段,那么,他于1943年创作的大型秦腔现代戏《血泪仇》,则标志着他的现代戏创作步入了成熟期。在抗日战争进入转折阶段,新旧社会交替,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血泪仇》横空出世,辉映人眼,成为民众剧团盛演不衰的保留剧目。该剧通过贫苦农民王仁厚一家人遭受国民党反动派拉伕派款,被逼得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的故事,白描般地揭露了国统区的腐败与黑暗。同时又以浓烈的对比手法,描绘了王仁厚一家人投奔边区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将解放区与国统区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景象呈现在舞台上,活脱出国统区把人逼成鬼,解放区又把鬼变成人的现实生态。从而有力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勃勃生机,描摹出一幅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血泪仇》的艺术水准也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实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龙王庙”一场是全剧的高潮,其中王仁厚的那段唱词明白如话、铿锵有力,音乐雄浑醇浓、震撼人心,多少年来为群众津津乐道、咏唱不息。可以说,《血泪仇》开辟了现代戏为人民服务的新途径,开创了民众剧团创作演出的新层面,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继《血泪仇》后,马健翎又接连创作了《大家喜欢》《保卫和平》《穷人恨》等密切配合形势、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戏。《大家喜欢》反映的是边区政府和群众一起努力,把懒汉二流子改造成为新人的故事,颇有生活情调和现实意义。《保卫和平》取材于抗战胜利不久的中国政治形势的一角。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积极要求和平,努力争取和平;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却蓄意发动内战,大封和平之门。要保卫和平,就要号召全解放区军民动员起来,坚决自卫反击。同时发动国统区人民积极掀起反内战的群众运动,两者相互支持、相互呼应,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这个戏以鲜明的思想内容,唱出了这一保卫和平的主题,在当时发挥了极有价值的作用。1946年10月,为欢迎三五九旅从中原解放区回到延安,周恩来副主席特意指定民众剧团演出《保卫和平》。毛主席、朱德等中央领导陪同王震和三五九旅指战员观看演出。第二天,毛主席还指示中宣部写表扬信,充分肯定《保卫和平》的积极作用。1947年创作的《穷人恨》,主要表现了蒋介石统治集团横征暴敛,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与压迫,揭示了忍无可忍的人民群众自动组织武装起来,配合人民解放军取得翻身解放所走的必然之路。彭大将军在洛川前线看了戏后,给马健翎写信说:“《穷人恨》已成为发动群众组织起来的有力武器。”足见该戏在当时的作用之大、影响之深。

巡视这一阶段民众剧团的现代戏创作演出,1938―1948在延安的这十年间,马健翎他们共创作了20多部革命现代戏。其中不少戏到50年代,仍然是全国各地许多剧团演出现代戏的主要剧目。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在整个革命战争时期,没有哪一家文艺团体在革命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能与民众剧团相比。马健翎和他领导的民众剧团演出的革命现代戏,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超过了其他文艺团体。尤其是马健翎,他忠诚革命、矢志戏剧、才思敏捷、才华横溢。他所创作的现代戏艺术品位高,思想容量深,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密切配合革命形势,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热忱地表现新时代,精心塑造新人物,是他创作的现代戏的突出特点。毛主席曾对马健翎的创作给予了这样的评价,“‘马髯公’坚持文艺和群众相结合,走大众化的道路,深入根据地,连续创作演出了《一条路》《查路条》《好男儿》《那台刘》等剧目。每到一地,就排演到天亮。这很好,既是大众性的,又是艺术性的,体现了中国气魄和中国作风”(与柯仲平谈话)。这一高度评价,马健翎和民众剧团是受之不愧的。

(三)

新中国成立后,经几次组建,以民众剧团为班底的西北戏曲研究院成立。后西北戏曲研究院更名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马健翎、黄俊耀为主要领导人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继续坚持创作演出现代戏,是全国为数不多、经常上演现代戏的剧团中成绩最显赫的团体之一,成为全国创作演出现代戏的重镇。

巡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建国17年的现代戏创作,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最贴切的感受是,剧团从过去的简陋窑洞走进深宅大院,由昔日的露天演出到踞守现代舞台,环境变了,条件好了,可他们创作演出现代戏的信念依旧、初衷不改、路子不转。他们深深地认识到,作为观念形态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戏曲艺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反映当代生活的奏鸣曲,理当表现时代奏鸣曲的主旋律,表现社会主义新人,这不是历史剧、传统剧目可以代替的。他们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在大量创作现代戏的同时,更加注重题材的丰富、形式的多样,更加注重艺术性、观赏性与思想性的并重。

黄俊耀于50年代初创作的眉户现代戏《梁秋燕》,无疑是当时现代戏创作一个格外引人注目的高峰。该剧反映的是,处于历史转型时期的人们坚决同旧时代决裂的斗争风貌,剧中张扬着正确而深刻的主题思想,鲜明地塑造出了梁秋燕、刘春生等一批有血有肉,在新时代阳光照耀下生气勃勃的人物。这个戏当然是宣传新《婚姻法》的,婚姻自主是“戏核”。然而这种宣传与“戏核”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驻足在坚实的载体上,通过人物那丰富充盈性格的凸现,借助舞台诗情画意的流动,加上演员生活化的出色表演,很好地将主题思想演绎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李瑞芳扮演的梁秋燕,唱腔甜美、扮相可爱,活脱出一个进步青年妇女健康、纯真、端庄之风采。当时农村里流传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赞誉之辞,表达了广大观众对这个戏的热烈欢迎与追捧。梅兰芳先生观看了《梁秋燕》的演出后,欣喜地说:“《梁秋燕》是陕西戏曲中现代戏的一出好戏,无疑它将长期地活跃在舞台上,成为保留剧目。”艺术大师的话语确实是有预见性的。君不见,时至今日,在各种场合、大小舞台上,一曲“阳春儿天,秋燕去田间,慰劳军属把菜剜,样样事我要走在前边。人家英雄上了前线,为保卫咱们的好田园。金字光荣匾,功臣的门上悬,把他们的美名儿天下传”的悠扬调儿唱红了天。

眉户现代戏《粮食》应当看作做可与《梁秋燕》比肩的又一部重要作品。该剧瞩目于50年代初,农村实行粮食统购统销这一大事件,在一个较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反映出这个时期农村中复杂而尖锐的斗争风貌。剧作紧紧抓住几个主要人物的心路历程和行动轨迹,借助粮食这个道具,赋予了人物之间多重的互动关系,营造出鲜明的戏剧冲突,进而驱动全剧活跃起来,比较生动地展示了各个不同阶层的代表人物的性格面貌,在艺术享受中给观众以启迪。另一部由马健翎、黄俊耀、柳风、史雷等共同创作的大型眉户现代戏《两颗铃》,是戏曲研究院拓展现代戏题材领域的一次成功尝试。该剧作为一部反特戏,不是去一味搜寻惊险情节来单纯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而是坚持从生活出发,执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开创出这一题材创作的新生面。剧作充满激情地塑造了我公安机关侦察员吴志海的生动真实形象,编织出复杂、曲折、惊险而又合乎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的故事情节。通过戏的扣人心弦、紧张好看,烘托出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的事业必然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形成一种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这一鲜明的时代主题。观众坐在剧场中,能够感悟到这种力量是我们不断取得胜利的泉源,是鼓舞我们永远前进的动力,也是决定敌人必定灭亡的历史必然。一台反特题材的现代戏,就是这样被艺术家打造出思想内容积极、时代特征鲜明、观众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说它具有不凡的现实意义,并非是溢美之辞。

60年代的岁月,现代戏一方面大受重视,一方面受“左”的思潮影响,实际上很不好写了。在这种气候下,马健翎、黄俊耀、朱学都在“英模戏”的战场上,大显身手,独辟蹊径,创作出了叫好又叫座的眉户现代戏《雷锋》,为现代戏的创作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蹚开了新的路子。《雷锋》当然是那个时代密切配合政治形势的产物。难能可贵的是,艺术家们在从生活中的雷锋到舞台上的雷锋的再创造过程中,刻意进行了许多全新的探索,充分显示出“这一个”《雷锋》独具的特色。审视该剧,可以清晰地看到剧作家运用的是不以罗列生活表象来替代人物典型化的艺术创造过程,而是在还原生活真实的同时,着力开掘出人物精神内涵的创作方法。他们通过有限来表现无限,通过偶然来揭示必然,通过特定的人物、事件、生活场景,来展示伟大时代的英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崇高情操。由于全剧在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上,扯起了一根联系两头的红丝线,牵动了一系列巧妙的艺术情愫,使得雷锋这个形象在闪烁着英雄那耀眼光辉的同时,又以一个活蹦鲜跳的普通人的姿态走进观众心里。从而使得人物更加真实,更加可爱,更加具有感染力。这里特别值得述说的是,《雷锋》中还大胆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矛盾与人民内部的冲突,而且这种矛盾与冲突就发生在雷锋和他的战友身上,折射出雷锋自身存在的某些不足。倘若用今天的眼光来观照,那么,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艺术描绘,方使得雷锋的成长在性格冲突、戏剧冲突中表现得更为自然、真切,人物也更具有典型意义。雷锋那伟大的精神品质才显得更加光彩照人。但是,在当时敢于这样的表述,艺术家是需要巨大勇气的。

回眸建国后17年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现代戏创作,总体上说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当然,在那个时期政治气候的影响下,也暴露出一些缺憾与局限性。如有的戏承载政治任务过于沉重,思想内容过于直白;有的戏人物形象脸谱化的痕迹较重,矛盾冲突却又过于概念单调。但这是不能过于苛求的,因为“在分析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要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2卷第512页)。我们只要想想,1963年眉户现代戏《蟠桃园》一搬上舞台,即遭到强势批判的命运,对那些缺憾与局限性还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呢。

(四)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现代戏创作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

改革的时代需要改革的旋律,作为文艺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现代戏,要在时代的大潮中由“必然”进入“自由”,首先就要摸准时代的脉搏,弹响时代的琴弦,展现时代的画卷,找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最能激起观众强烈共鸣的艺术表现题材。同时代合拍,与生活对话,弹奏出改革大潮中那种经久不息的主旋律,掀起时代、戏曲、观众合流的大潮。洋溢着浓烈现实生活和乡土气息的眉户现代戏《杏花村》,率先拉开了舞台上弹奏改革大潮时代琴弦的序幕,是改革开放初期现代戏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凡优秀的戏剧大都不拘泥于生活表象的摹画,而是重于生活内在的热流和人物心灵的开掘。《杏花村》的创作者们,选择了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锦绣秦川的一个乡村来展开自己的画卷。这是一块他们稔熟的领地,以至于他们将浩瀚的农村现实生活浓缩凝聚在小小舞台上显得得心应手。剧作把戏剧冲突安排在社员、干部、兄弟、婆媳、妯娌、嫂弟、新婚的夫妇以及邻里之间,着力开掘出新的人物精神世界的美,抒发出广大农村群众对实现生产责任制的迫切期盼和对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欢快之情,反映出这场大变革时代的必然性、复杂性、深刻性,在舞台上唱响了时代精神强、生活气息浓、人物性格鲜活的迎春曲。全剧没有半点图解政策的地方,而是通过兄弟、妯娌、婆媳之间层层波澜起伏的矛盾、纠葛,把联产责任制和农民要求富裕起来的强烈愿望,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不敬神,不敬鬼,敬的咱中央好政策。不敬地,不敬天,敬的这联产联心责任田。”广大农民的朴实真切心声,透过悠扬、酣畅的唱腔,传递出一幅农村杏花满天的艳妍画卷。诚如黄俊耀引用的群众话语所指出的,拥有新颖的题材、生活诙谐的语言、朴实精湛的表演艺术的《杏花村》,再改一改,可以和《梁秋燕》媲美。(www.xing528.com)

眉户《二虎守长安》,是革命历史题材的现代戏。这类戏的创作演出,说明戏曲研究院现代戏创作的路子很宽,实力很强。该戏以二虎守城与刘镇华围城的真实历史为事件背景,生动传神地塑造了杨虎城、李虎臣、魏野畴等人物群像,把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融合编织在富于戏剧冲突的情节与形式之中,按照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必然发展,赋予了人物新的内涵,使得杨虎城那种虎将雄风的阳刚正气流贯舞台,艺术地再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残酷斗争,挥洒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释放出令人咀嚼的历史价值。

对人的精神进行深层次探索,是一切成功艺术作品不能或缺的艺术追求。眉户现代戏《漂来的媳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前后,农村姑娘张玉娥和一个从外地来到乡间的青年真诚相爱。曾向玉娥提亲被拒的大队干部利用职权竟将这对恋人四乡游斗、百般凌辱。纯洁的爱情蒙受玷污,人的尊严横遭践踏,善良的姑娘与情人双双扑进了滚滚的江水之中。戏的序幕已经迸放出当代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人间自有真情在,更尖锐的矛盾冲突,更深层次的人情纠葛,随着剧情的铺衍,抽丝剥茧一样展露在观众面前。一个以农村变革前奏为背景,透视人们道德情操的故事全面铺开……值得称道的是,创作者的笔触划过事件场景的表面,直指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将浅层次的情感纠葛与深层次的精神世界交融起来,在舞台上开辟出了一片新的天地,促使全剧的思想容量有了延伸,有了升华,在表现人物个性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层次。

一般说来,现代戏反映工业题材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因为工业题材离不开干巴巴的生产流程,而这正是舞台艺术表现的难点。然而,眉户现代戏《臂塔圆舞曲》异军突起,剧作紧紧把握住时代跳动的脉搏,在反映建筑工人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业绩,揭示各色人等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对金钱、地位、人格的不同追求,吟诵出一曲当代建筑工人高风亮节、宽广胸怀的时代颂歌,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果。《臂塔圆舞曲》成功的原因何在?我想恐怕主要在于创作者们把自己的视点跳开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将目光牢牢凝聚于主人公在家庭困境与国家利益面前的决然抉择,以个人的酸涩与对事业的执著、工程的顺利进展与有情人结成连理构成主要矛盾冲突,进而开掘出人物在事件冲突中心灵的震颤、思绪的脉动。同时,在人物性格的渐进中突出全剧氛围与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共振,使观众体会到新时期工人阶级的年轻一代胸怀祖国、造福人民的可贵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悟到“我就是臂塔”象征的那种当代中国建筑工人的豪迈气概。工业题材能够成功地反映改革开放的绰约风姿,唱响经济建设主旋律这个需要探索的话题,《臂塔圆舞曲》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道德是戏曲艺术永恒的主题,艺术家永远不能回避对道德的揭橥,不能逃离对所描绘对象进行道德价值的评判。当代艺术家创作现代戏,当然有必要在新道德的建设上努力运作,然而这种新道德构建离不开传统道德这个前提和基础。我们民族有着深厚的道德文化积淀,虽然其中混杂着糟粕,可其优秀的成分总是显得根深叶茂、熠熠闪光。依恋和向往、讴歌和认同这种传统美德,应当是今日现代戏创作所循迹的一条红线。同州梆子现代戏《继母情》正是一以贯之这条红线,酣畅淋漓地塑造了一位周身释放着中国妇女善良、坚忍、克己待人、含辛茹苦等传统美德的继母形象。在情的挥洒、情的张扬和情的凝聚组成的坐标上,演绎出情洒舞台的感人景象,唱响了一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合拍交融的时代之歌,称得上是一部道德题材的佳作。

置身于社会转型期间,面对强大的时代浪潮,人们往往会迸发出形形色色的思索与追求、苦闷与尴尬、奋进与超越。艺术家如果能捕捉住这种机遇,把握准时代的主流,择取恰当的视点切入现实生活,就有可能描绘出一幅多姿多彩的时代画卷,唱响激越厚重的主旋律。陈彦创作的眉户现代戏《留下真情》,通过金哥与叶子这对青年恋人迫于生计、违心地各傍富婆和富翁却又深深不愿、屡屡不能;跻身于富婆行列的刘姐为追求精神慰藉而苦苦倾心金哥,可终究不能去爱,两条经纬线,编织成一个感人肺腑的心灵故事。当代社会的诸多重大课题、热点难点,如人间真情、道德构建、人生观、价值观,无不循迹剧中主人公的心绪情愫折射喷薄。“为情而造文”(《文心雕龙·情采》),是《留下真情》最醒目的艺术特点。全剧飞扬着“片片心意”“缕缕真情”,炽热的情韵充盈了人物性格,铺染了整个舞台。“真情是心声在倾诉,真情是灵魂在燃烧,真情是付出不图报,真情是获得再融消”的优美曼妙演唱,令人心驰神荡,收到了以情动人的浓烈戏剧效果。真正优秀的现代戏应当是技艺精湛、具有鲜明民族品相和浓郁的当代气象,能够凸现人物形象灵魂中的独特之处,彰显舞台艺术的民族意蕴和情境,释放出醇美的艺术魅力,让诠释舞台的吟唱辉映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开拓出光束四射的审美境界。对照这样的标准,《留下真情》不啻是一部优秀现代戏作品,它在当时还没有受到十分的重视,是多少令人遗憾的。

眉户现代戏《好年好月》写的是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人们的观念更新已经不简单停留在要求经济发展、生活由温饱而臻富裕,而且也表现在人的自身心灵的解放与提升、个性意识的自由拓展上。只有在经济和心灵获得同步发展之时,才能在新的经济上构建起新的理念,才能迸放出新的情感和新的文化人格,才能实现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进步这一时代新的主题。全剧聚精会神,着力刻画出女主人公月儿的心灵史,透过她与几个不同男人在深层文化心理、文化意识的冲撞奔突,吹奏出现代文化人格的构建是如何重要又是何等艰难的时代变奏曲。同时调动激人心弦的情节内容和能够给内容以有力烘托渲染的形式,传递给观众以审美愉悦和灵魂的洗礼。毋庸置疑,剧作的思想诉求有了很多的深化,较之那些平铺直叙,专注劳动致富,与天灾人祸相争相斗的一个女人与几个男人的故事来,内涵要丰厚得多,内蕴要深邃得多,认识价值也要有意义得多。《好年好月》堪称当今现代戏舞台上一部有分量之作。

从浑朴激越的陕北民间风情的世纪交响中走出来的眉户现代戏《陕北婆姨》,吟诵的是一群坚强的女人、男人在苦难艰辛的生活中,为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为改变家乡的环境面貌,而奋起与暴虐的风沙殊死拼搏的昂扬之歌。艺术家们以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遭到危害必将也影响到人类自身生存的浓烈忧患意识,用粗犷深沉的笔触,编织出一个惊天动地的可歌可泣故事,以细腻精到的描绘,塑造出一个真实、真切、质朴、可爱的农村劳动妇女的闪光形象,调动起戏中人物义无反顾地用他们全身心的智慧和勇力,来打赢这场既战胜风沙又战胜自己的战争。剧作尽情讴歌的这种人类敢于同自身不幸命运抗争、敢于挺而改变苦难环境的精神壮美,张扬起不尽的力量,传递出时代的强音。《陕北婆姨》在舞台上结出了一片壮美之果。

在全国舞台上很少看到知识分子题材的现代戏之际,《西部风景》破

土而出,亭亭玉立在人们面前。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左”的干扰与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历经了太多的苦难。然而他们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愈是备受磨难,报国之志愈坚。中国知识分子这种热血担当的传统精神和崇高风范,理所应当地得到响遏云天的吟唱和放歌。然而,这种吟唱与放歌一定要找到一个相应的载体。那种一味赞颂知识分子为了事业,不惜几代人奉献牺牲的故事固然感人,却难免流露单调之感。《西部风景》的成功不仅在于它以深厚的思想容量、浓烈的时代精神、具有史诗意义的大生活流移给自己定了位,而且在于其浓墨重彩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信奉的是“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圭臬。剧作运用类似影视艺术平行蒙太奇的结构手法,以事业为经,取爱情为纬,经纬交织,演绎出了孟冰茜一家三代人为了事业,为爱倾情奉献的生活历程与生命轨迹。舞台之上,知识分子献身事业的旗帜高高扬起的同时,又飘逸着和煦的爱的风帆。舞台之下,观众感受到剧中人物对自己心扉的扣动与撞击,备受鼓舞、熏陶与感染,萌发出与剧中人物心连心的共鸣情怀。

位列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的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无疑是这一阶段现代戏创作的扛鼎之作。《迟开的玫瑰》的深刻与成功之处在于,全剧注重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与情感,刻意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美德。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时代主题,浓墨重彩地做足了对社会矛盾的疏导和缓解、对亲人家庭的亲和与凝聚这篇大文章。《迟开的玫瑰》的深刻与成功之处还在于剧作不是主题先行式的事件堆砌,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复制,不是靠单线条的陈述和直白的说教来展示主旨主题,而是一种主客体高度融合状态下社会生活的能动表达,是一种充满审美创造活动的艺术妙谛。《迟开的玫瑰》的深刻与成功也在于剧作以强烈的伦勃朗式色彩,描绘出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典型。说乔雪梅是真实的,因为她完全来自生活,是撷取生活的艺术结晶。说她富有时代精神,在于她身上不但浓缩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同时也凝聚着改革开放现代意识的脉动。二者在本质上是和谐的、统一的。当然,《迟开的玫瑰》的深刻与成功离不开在艺术性和观赏性上做足文章这一重要因素。这一点,已有多篇文章评说,这里就不详细论述了。

总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一时期的现代戏创作,路子越走越宽,优秀作品连绵不断,形成了一个不落潮的好势头。到《迟开的玫瑰》亮相全国,标志着这个艺术团体的现代戏创作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五)

对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半个多世纪来创作演出的现代戏(主要集中在原创剧目)进行粗浅的巡视后,我们在充分看到和肯定他们所取得的骄人成绩时,还萌发了几点启迪。

启迪之一。优秀现代戏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文化建设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一种反映。戏曲艺术家脚踏实地地到生活中去,到实践中去,到群众中去,同时代洪流融为一体,与人民大众血脉与共,传达时代精神,把握社会脉动,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群众呼声,真正成为历史进步足音的传递者,成为人民群众意愿的代言人,是时代的召唤,是现代戏创作的需要。我们的戏曲艺术工作者应当积极回应这一召唤,把创作更多更好的现代戏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艺术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优秀的现代戏应当具有一种大众情怀。自立意谋篇之初,就需要牢牢树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观念,从而在最大范围内获得人民的喜闻乐见,赢得大众的掌声与口碑。这一点,老一辈艺术家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优良传统继承下去。

启迪之二。戏曲表现现代生活至今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努力去解决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若干问题,全方位提高现代戏的艺术质量,使最广大的观众乐于接受现代戏,喜欢看现代戏,是摆在戏曲艺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戏剧家戴不凡讲过一句普通而又精辟的话:“既然是演现代戏,那么,决不应当忘了这个前提:这是用戏曲艺术形式在反映现代生活而不是其他。”如果现代戏简单地走话剧加唱的路子,长此以往,则难免会丢掉戏曲的独特魅力与特点。能不能花大力气,依据现代人的生活,汲取古人和外来的艺术养料,创造出新的艺术来,以丰富现代戏的表现手段,是现代戏的一种挑战。我们戏曲艺术工作应当有勇气、有信心去迎接挑战。

启迪之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现代戏创作一条成功的经验是,在思想认识上明确以后,还要用组织路线来保证。该院下属各团都能够演出现代戏,尽管如此,仍然确定由一个团专门从事现代戏的创作演出。这个艺术团体,先称谓三团,现名眉碗团,许多优秀的现代剧目都是由这个艺术团体担纲完成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需要长期延续下去。另外,随着形势的发展、观众审美需求的提高,在现代戏的创作上要强化精品意识,要把现代戏的创作纳入精品工程的行列,精心创作,精心排演,不懈砥砺,精益求精,力求攀登艺术的顶峰。以强大的艺术穿透力、浓郁的艺术感染力,来赢得广大观众的心仪与青睐。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现代戏创作走过半个多世纪了。在这漫长的道路上,他们有创业的艰辛,有成功的喜悦。在衷心祝贺他们取得世人瞩目成绩的同时,我也期盼他们现代戏创作的路子越走越宽,为广大观众奉献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来。

2007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